分享

我所认识的梁小鸾 刘迎秋

 昵称251039 2009-11-17

我所认识的梁小鸾

作者:刘迎秋

    许姬传老先生在梁小鸾女士《我的艺术生活》一书序言里对小鸾女士有这样两句话:"学艺又学德,艺精品也高。"我认为这是对她长达半个世纪舞台生涯的最精辟确切的评语。现仅就我与小鸾女士结识以来,对她的人品、艺品的点滴见闻,略记于后。惟往事茫茫,谬误之处在所难免,谨以求实之诚,望以指正。

    我与小鸾女士结识于30年代末。当时我刚刚拜程砚秋先生为师。我家住什刹海南官坊口,每天早晨我去北海公园喊嗓子、练功,小鸾女士和她的挚友林彦文女士,每天也到那里喊嗓子练功。因彼此志同道合,加之她最初学戏拜师是程砚秋老师的三长兄程丽秋师伯,同时她的艺名"小鸾"又是程砚秋老师所取,所以,彼此除在一起喊嗓子、练功外,还经常相互研讨艺事。于是结为艺友。当时她已享名于京、津、沪京剧舞台,我只是个刚刚跨进京剧门坎的小学生,但她待人诚挚坦荡、谦逊和蔼,言谈举止端庄大方,衣着朴素,可算是位具有温、良、恭、俭、让古典美德的女性,和当时那些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忸怩作态、自以为是的女名角,大不相同。

    1940年秋,她在宣武门内绒线胡同蓉园饭庄,举行拜京剧界老前辈王瑶卿老先生为师的盛典,我有幸应邀参加,从那以后,她每天到王老家学艺。那时正值程砚秋老师排练《锁麟囊》,程师经常去王老家,请王老对他研究、设计的唱腔进行厘正。我有时陪程师前往,在和王老的女儿铁英大姐等人闲话时,得知小鸾学艺十分刻苦,严肃认真,一招一式、一字一腔从不马虎。有时学完戏已是凌晨,深更半夜她总是从前门外大马神庙步行回府右街她的住所。家里无人等门,她总是随身携带一把小刀,用来拨门进入,休息片刻,刚刚睡稳又要起床去喊嗓子、练功,寒来暑往从不间断。王老对她这种刻苦学艺的精神倍加赞赏。她对老师十分敬重,生活起居关怀备至。每当王老寿日,她总是买些老师最喜爱的物品孝敬老师。小鸾深知老师唱了一辈子戏,虽然红遍大江南北,但老人并没有什么积蓄。她不止一次组织义演(内行人称之为"搭桌戏"),把全部收入孝敬王老,以解王老拮据的生活困境,从而表达她一片尊师之情。小鸾不仅对老师如此,对穷苦同业甚至素不相识的人,也一向乐于相助。如名净金少山晚年生活窘困,病故身后萧条以至成葬十分困难。我得知后略备薄敬送交金老生前管事人孙焕如先生,听孙先生告我小鸾率先响应梨园公会号召,解囊资助。再有同年夏季,老画家方曼云因生活所迫,携阖家老小服毒自杀于中山公园。当报纸披露这一惨绝人寰的消息后,小鸾女士当天便与两位女友捐助伪币一千万元,并于次日随同记者到方家进行慰问。可见她急公好义、乐于助人的高贵品质。

    40年代中期,一天我去拜访姜妙香先生,闲话中谈到小鸾。姜老说:"小鸾这个人很老实,我们一同到外埠演出多次,她生活作风非常严谨,不论到什么地方、什么场合,一向是洁身自爱、守身如玉,没有丝毫不检点的行为举止,更没有什么邪的、歪的,总是规规矩矩的演戏。特别是到上海那个花花世界,有不少干咱们这一行的坤角,到了那儿就晕头转向,生活糜烂,以至落得身败名裂……小鸾却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该应酬的跟着大家一同去应酬,不该应酬的总是想方设法推辞掉,从不随波逐流,头脑非常清醒,这一点在和我一块儿跑外码头的坤角里,是少有的,可算是难能可贵啊!"我听了姜老这番话,由衷对她产生敬意。

    1942年春,一天我去《三六九》画刊社找吴宗祜,在他案头的一本画刊中我偶然发现里面登载着梁小鸾写的《我的自述》,于是拿回家仔细阅读,闲时也常翻看,因此,在我头脑里对小鸾这篇短文印象很深,至今虽然已五十多年,文章大意还可清晰地记起。遗憾的是那本刊物早已不知去向,只记得是新年专刊,至于哪一年的记不起了。

    文章开头,小鸾非常爽直地说:我是一个以唱戏为职业的人,假如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要唱戏?我就直截了当地回答他:为了吃饭,为了我自己,为了年迈的母亲,为了两个尚未成年的弟弟,为了一家人吃饭穿衣。我没有别的技能,只有用唱戏来解决生活。随后她简单地叙述了她辍演四年多以后,为了她父亲患病,急于用钱,正好上海有唱戏的机会便去了,结果成绩还不错,但自己也受了不少罪,回来便病倒了,歇了三个多月,自己总算尽了作女儿的责任。她深有感触地写道:我生而不幸为人,更不幸为女人,尤其不幸为唱戏的女人,社会上一般人对坤伶以另样眼光看待,这不能怪社会人士的错误,而在于演员本身做人的问题,所以我很早就立下志愿,埋头苦干去学戏、唱戏,唱对社会有教育意义的戏。一切无谓的应酬、活动我都尽力谢绝,利用一切时间努力去学戏,使我的艺术不断进步,这样才合乎为吃饭而唱戏的目的。最后她又深有体会地说:唱戏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除去每天喊嗓子、吊嗓子、练功以外,还要考虑组班邀请配角,斟酌排演剧目,排新戏读剧本,琢磨如何塑造人物的表演……还有很多想不到的事,使人费尽心机。到了演出的那天,还要担心上座好坏,以至演出效果如何,如果上座不好,自然影响情绪和演出效果,所以唱戏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想成为一个名角那就更不容易了。因之我抱定"有志者事竟成""失败乃成功之母"这两句古谚语,去努力奋斗,追求艺术上的不断进步!
    在她这篇《自述》短文刊出以后,又过了两年,她为了求得在艺事上的更大进步,经韩佩亭先生介绍、得到王瑶卿先生的首肯,又拜梅兰芳先生为师。从那以后,她潜心学习、钻研梅派表演艺术。在梅先生的教导下她的演唱艺术突飞猛进,在京剧舞台竟负盛名红极一时。被誉为"王门弟子、梅派传人""梅派标准青衣"。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她半个多世纪的人生和演戏的漫长道路,清楚地告诉我们:她早年的决心和她多年的实际行动是完全一致的,她不仅始终保持高尚的人格,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步,以至今天成为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她在京剧表演艺术上,始终苦学苦练锲而不舍,才取得今天的功成名就。古人云:"文如其人,书如其人",我以为小鸾女士则是戏如其人。她的人品和戏品是统一的,她始终把戏曲表演艺术,当作一项对社会负有"劝善惩恶",负有教育人类责任的崇高事业来看待,所以她50多年来从来没有演过一出坏戏。特别是在日伪统治时期,京剧舞台一度风行《大劈棺》《纺棉花》一类色情庸俗低级的坏戏,当时小鸾女士始终遵循王瑶卿老先生"王家门的弟子不准演《纺棉花》"的公开郑重声明,不演这类剧目,特别是她拜梅兰芳先生为师以后,曾两次去上海演出,有不少坤伶争演这类戏,独小鸾不演。《上海捷报》曾以《行矣梁小鸾》为题,对她评价说:梁小鸾此番南来出演于更新舞台,在众坤伶竞以《纺棉花》《大劈棺》赚大钱的日子,她独自不劈不纺,所以得到一般真有周郎癖者的同情,也得到评剧家们的钦佩,就是她的老师梅兰芳,也因此而非常嘉许她。她始终演唱传统剧目和王、梅两派剧目。她在演出时,不仅能完整地继承王、梅两位大师的表演风格和技巧,而且能够以自己的思想感情,结合人物的性格特征来塑造人物,借以加强艺术感染力,使观众感受到一种新的精神面貌。我仅就我看过她演的《玉堂春》这出传统戏来谈。她在唱、念、做各方面,就与那些流行世俗的表演大不相同。

    这出戏是一出唱工戏,故事情节,人物关系,苏三的性格、遭遇和内心活动等等,都要通过唱、做来表达出来,既要叙事又要抒情,正因为这样,有的演员常常是只重唱,不见人物,还有的演员在台上眉飞目挑,忸怩作态,故作娇羞,嗲声嗲气,俗不可耐。而小弯在演唱时,唱腔固然宗梅,更突出的是从基调上掌握住这是一桩"冤案",而不是"花案",重要的是要通过演唱把苏三这个正直、善良、对爱情忠贞不渝,却又遭陷蒙冤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唤起观众的同情。小鸾紧紧抓住这一重点,在刚一出场唱"来至都察院……"几句散板时,由低而高,层层迭起,幽柔婉转,再映衬那哀怨凄楚、紧张害怕的神态,把唱、做感情融为一体,就把观众的全神引入到戏里。当苏三被带进大堂跪下,堂上问她:"有无诉状?"甚至要对她动刑时,她那大段念白一字一字、清清楚楚,似哭似诉,很有感情,特别是:"哎呀!大人哪!"那个叫头,念得凄厉动人,把苏三满腹冤屈倾泻而出,催人泪下。随后的导板、慢板、原板、流水,她都紧紧把握住苏三在受审中、始终盼望着九死一生能得到平冤昭雪的心情,步步深入。直到堂上问起苏三在妓院时与王金龙的旧情,她唱到"是那王公子"那句时,并不像有些女演员那样娇羞忸怩,而是脸上露出一种非常痛苦而又羞涩,又不能不回答的神态。从唱流水板开始,进入苏三痛诉冤情的正题,愈唱愈紧,闪转腾挪,如珠走盘,唱腔充溢着苏三的愤、气、怒、冤。最后起身撤步到上场门一边,当走出都察院,在堂口偷看堂上都天大人,终于看出上面坐的都天大人,竟是自己朝思暮想、为他吃尽苦头的王金龙时,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几句快板把剧情推向高潮。当唱到"慢说不认得王公子,黄沙盖脸认也认得清"这两句时,把苏三珍视爱情的满腔冤屈的情感一泻而出。使观众对苏三的遭遇以及未来的结局寄以深切的同情和关注。小鸾女士这种精心塑造人物的精神,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我还看过她与谭富英合演的《四郎探母》《红鬃烈马》等传统剧目,她所演的人物形象都十分丰满,楚楚动人,神采奕奕。特别是她天赋一条宽亮甜润的嗓子和雍容秀丽的扮相,以及细腻传神的表演,颇具乃师梅兰芳先生的风范,为后学留下诸多宝贵财富。

    日伪统治时期,百业凋零、民不聊生,各戏班在营业普遍衰落的困境下,纷纷举办合作戏,以新奇来争取营业的好转。此时翁偶虹先生在开明戏院举办了一场"旗装大会",所有剧目的主旦角都是旗装。我记得剧目有《幽界关》《探亲家》《八郎坐宫》《梅玉配》,大轴戏是《畅春园》(即杨香武盗九龙杯)。在康熙皇帝出场时,由六位梳着"两把头"、手摇纱团扇的妃子陪上,在康熙饮酒欣赏《八骏图》时,六位妃子献歌舞。这六位妃子由梁小鸾、李玉芝、白玉薇、张玉英、李金鸿、谷玉兰扮演,李世璋扮演康熙,高德仲扮演杨香武。这台戏颇具特色,引起观众很大兴趣,轰动一时。后来翁老应同业的要求又独出心裁办了一场"九腔展览"。所谓"九腔"是京剧里所唱的云苏调、山歌调、柳枝腔、银纽丝、南锣腔、滩黄调、高拨子、昆曲、二黄。这台别开生面的戏,是在长安戏院上演的,剧目和演员是: 梁小鸾、迟世恭、王泉奎合演二黄《二进宫》;萧长华主演滩黄调《荡湖船》;王金璐主演昆曲《林冲夜奔》和高拨子《徐策跑城》;李金鸿主演山歌调《小放牛》;慈少泉、贾多才合演南锣《打面缸》;周金莲、詹世辅合演柳枝腔《小上坟》,周金莲还加演一出银纽丝《探亲家》;谷玉兰等合演云苏调《锯大缸》。

    其实这些剧目并不新奇,只是"九腔展览"这台戏的名称新颖别致,大部分演员是名角,其中不少是翁老在中华戏校的学生。我有幸应翁老之邀观摩了这场戏。小鸾女士在《二进宫》中扮演的李艳妃这个角色,扮相雍容华贵,举止端庄大方。在大段二黄慢板唱工方面,节奏平稳自如,恰当地抒发了人物情感,唱、做紧密和谐,使人物性格更加深沉。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北京京剧二团建团之初,我曾在长安戏院看过她和谭富英的《红鬃烈马》,从那以后30年间再未相晤。抗美援朝时,听说她和谭富英率团参加中国人民第三次赴朝慰问团,去朝鲜前线为中朝战士慰问演出。

     60年代初,我在王府井遇到原东来顺经理、北京票界名净丁福庭,得知他和小鸾女士同在吉林省京剧院工作,小鸾女士任该院副院长,深受吉林省委和省文化局领导的敬重;他在该院担任净角教师。

    80年代中期,在东城区政协与东城区人大代表一起开会的一次会议上,我才和小鸾女士再度相见。在叙旧中才知道她已告别京剧舞台回到北京,最初参加居委会工作,并且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从1979年开始,连续三届被选为区人大代表。从此,我们经常往来。她虽告别京剧舞台,但始终未放弃为振兴京剧而努力。她曾与王瑶卿弟子们共同发起组织了"王(瑶卿)派艺术研究会",又和梅葆玖等共同发起组织了"北京梅派艺术研究会",她分别担任顾问,培养了不少京剧旦角新秀。还先后应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青年京剧团的邀请,作为中国艺术家代表团成员,参加了香港艺术教育节和讲学活动,为香港青年京剧团青年演员排练了《游龙戏凤》,为传播梅派、王派演唱艺术,为振兴京剧做出了贡献。

    1993年3月王瑶卿学术研究会和北京京昆振兴协会在新街口总政排演场举行纪念王瑶卿先生诞辰112周年京剧演唱会,年已76岁高龄的小鸾女士,演出了王派传统戏《大登殿》,很多票界名家和王门弟子都到场观摩,如刘曾复、欧阳中石、邹功甫、李天绶、李滨声、杨洁和香港电影表演艺术家夏梦,以及王门大弟子程玉菁、王玉蓉、杨德华、罗萍、谢锐青等,我有幸再次欣赏这位京剧表演艺术家的精彩表演。小鸾女士的唱、念、做一丝不苟,风韵不减当年,可谓宝刀不老、功底非凡,博得观众赞赏。

    小鸾女士在半个多世纪的舞台生活中,在学艺的道路上坚持勤学苦练,才获得今天的功名成就。我希望后学的青年演员们,不仅学习钻研小鸾女士的舞台表演艺术,特别要学习她令人可敬的道德品质,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中为振兴京剧做出应有贡献!(全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