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设计发展的新趋势--冬去春又回

 吾骥飞 2009-11-19
教学设计发展的新趋势
3cmedia 发表于 2006-7-30 20:55:22
0

教学设计发展的新趋势为了更好地进行学习和教学,就产生了对教学进行设计的需求。不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教学开发(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和教学技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这些术语的定义一直缺乏惟一性,这三个术语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有时还互换使用。通常认为,教学设计就是用系统方法对有效的教学进行计划、设计、创建、执行和评价,这是一个比较通用的说法,而具体的教学设计模型则各不相同。可以说,进行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支撑学习过程。


       西方的教学设计研究可以说从1950年代起步,在1960年代进入大发展时期。当时主要的进展是对教学系统各成分及其系统特性的明确认识。最早对系统进行探讨的人中就有格拉泽(Robert Glaser)和加涅(Robert Gagne)。1962年,格拉泽使用了教学系统一词,并分析了其中的成分。当时,他很清楚地描述了对学习和教育实践的心理学研究与教学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的裂痕。1965年,加涅出版了《学习的条件(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1l该书对学习目标进行了细致分析,并设计了为符合教学设计而制定的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堪称里程碑式的著作。教学设计逐渐成为专门领域,当时其主要的根源是:系统工程学和行为主义理论,后者为编制教学过程提供了一系列的规则,但历史地看,前者对教学设计的影响更为深远,因为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是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为达成预期目标服务。


       在1970年代,加涅提出了教学设计的五个基本假设:[,)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帮助个体学习;教学设计是分阶段的,阶段有即时的也有长期的;系统设计的教学能极大地影响个人的发展;教学设计应该以系统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必须基于人们如何学习的知识。在随后的20年中,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模式得到了检验和优化。这个时期,教学设计领域研究的重点主要是对主题的描述。是以“教学程序”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加涅的教学设计原则、梅里尔(M.Merrill)的成分显示理论(Component Display Theory)、赖格卢斯(C.Reigeluth)的精制化理论(Elaboration Theory)以及斯堪杜拉(J.Seandura)的结构学习理论(Structural Learning Theory)是这个时期的代表性成果。此间发生在教学设计领域里的诸多变化,暗示了一种新的设计隐喻的萌生——“计算机即人脑”,该隐喻同以加涅教学设计理论模型为代表的“人脑即计算机”的教学设计隐喻恰好相反。在1980年代接近尾声的时候,该隐喻开始凸显,教学设计进入转型期。例如,在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中期大约5年的时间里,在北美及欧洲诞生了大量的按照人脑思维加工模式设计的基于计算机的培训系统,大大提升了复杂技能的培训效能。如肖特(Franz Schott)的“基于任务分析的教学设计模型(PLANA—Planning lnstruction under the consideration of subject matter analysis)”、坦尼森的“教学系统开发的系统动力法(System Dynamics Approach to Instructional Systems Development)”,以及麦里恩博尔(van Merrienboer)的“四要素设计模型(Four—Component lnstructional Design)”等等,都是这一转型期设计范式的代表。


       1990年代,国际教学设计领域有两个最引人注目的变化,其一是认识论、学习心理学和教学设计的整合;其二是由于所有类型信息的数字化,凭借互联网的远程指导以及计算机运算速度的提高和存储容量的增加使得技术有可能以新的方法应用于教育。


       根据上面的回顾,我们知道教学设计的正式提出是在美国,与教育技术学密切相关,当时人们把工业制造和系统工程学引入了教育。教学设计几十年来在许多其他国家也被认识到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已形成了一个相对成熟的学科,而且其知识体的总量仍在不断增长。人类长期以来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努力正在整合成为教学设计的理论和实践。随着教学设计领域的兴起,一揽子解决问题的冲动和力求维护复杂世界的外在效力的努力之间出现了争论。例如,在1990年代的前半期,许多专业会议包括建构主义思想的提倡者与被称为教学设计者的科学家之间进行辩论的研讨会,他们的分歧明显在于后者使用结构化教学方法,而前者则探讨如何通过非结构化的教学方法来改进学习。教学设计领域的另一个持续的争论是,有人提倡媒体在促进学习中的作用,而有人则质疑媒体对学习的效果和影响。1990年代以来,对教学设计的研究主要涉及五个范畴的分科探究。这些范畴是(a)哲学,关于某一现象的逻辑信仰系统和一般性陈述;(b)理论,对某一理论中定义的自变量预期结果的严格陈述;(c)研究,用于通过假设检验来证明理论的实验过程;(d)模型,对藉由研究发现而精制化的某一理论的表征;(e)应用,在真实世界的共同体中,传播、散布和运用研究成果的过程。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当前教学设计研究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以下发展趋势。


趋势之一,教学设计越来越注重跨学科研究和跨领域应用


        教育学的研究越来越出现跨学科的趋势,教学设计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地需要在一个更大的知识共同体中进行。这个共同体中至少包括了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一级学科,还时常会接触到语言学、人类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包括人工智能、虚拟真实等)、脑神经科学、系统科学等学科。在具体研究中,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科学哲学、知识社会学、认知心理学、教育技术学以及认识论研究、本体论研究等都是很有可能涉及的领域。正是这些领域新研究、新技术的出现才使得教学设计的思想有了验证和实现的可能,并出现了一些公认的里程碑式的成就。


       目前的关注点可能在于,当代的学习理论本体论和认识论基础完全不同于梅里尔等人的传统教学设计的客观主义基础。在对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研究中,我们主要关注的是基于问题的、基于项目的、探究式的和开放的学习环境,还有认知学徒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基于目标的情境、抛锚教学等等。在教学设计的发展中,人们一直试图给教育技术增加一些人性的和美学的成分,这种设想在后工业的信息时代终于可能成为现实。因为与工业社会相比,后工业强调自我定向的和共同参与的社会活动,文化多元主义和科层制的减少(扁平管理)。


       近十多年来,建构主义教育思想逐渐兴起。以建构主义为设计理念的教学设计模式大都十分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比较成功的案例主要有香克(R.Schank)的基于目标的剧情设计(Goal—based Scenarios)、布兰斯福德(John Bransford)的抛锚教学设计(Anchored lnstructional Design)和麦里恩伯尔(Jeroen J.G. van Merri nboer)的四要素教学设计、戴克斯特拉(Sanne Dijkstra)的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Problem—based Instructional Design)等。尽管,建构主义并没有颠覆认知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客观影响,但是它对一代教学设计者的影响确实是值得瞩目的,而且,它和其他有关学习的创新思想一起还必然对该领域在新千年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另外,教学设计的研究和应用不是教育领域的专利,教学设计是一种有效设计和制造学习环境的方法。为了加强学习环境的形成,教学设计应该运用当代学习、测量、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理论来改进学习状况。教学设计从1960年代早期就开始作为一种科学的应用领域,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军事、政府部门、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以及商业课件开发。这种持续发展是教学设计领域内外一系列推动和发展的结果。


趋势之二,教学设计越来越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理念的整合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设计中的大量应用首先出现在军事领域中。从1980年代开始,在教学设计中使用计算机成为许多研究的重要内容。人们对这项重要技术对教学开发的意义并没有取得一致意见。有些人认为这样的高科技应该成为教学设计的辅助手段,是一个研究人类学习的理想工具。而其他人则试图把整个教学开发领域彻底转向创建计算机化的教学。但不管怎样,计算机所带来的全新的可能性很显然促使着教学开发领域进一步应用认知心理学和知识工程学策略,拓展了理论和分析基础。


        教学设计的一个主要变化来自于技术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影响。但没有一定程度的教学设计,技术不会在本质上自动改进教育。一些最有魅力的技术应用拓展了可以呈现的问题的本质和可以被评估的知识和认知进程。通过利用多媒体、交互性和对刺激呈现(stimulusdisplay)的控制而丰富任务环境,对认知能力进行大范围研究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切实可行。技术提供的新能力包括了直接跟踪和支撑问题解决技能、把学习者解决难题的行动过程可视化、建模和模拟复杂推理任务等。技术也使得对概念组织(conceptorganization)和学生知识结构的其他方面进行数据收集,以及他们参与讨论和小组项目的表征成为可能。


       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超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带来的不仅是技术的创新,还有人们对与工业化时代相关的传统的学习观点与方式以及相应的教育、教学、培训形式所存在的问题的认真反思,以及力图通过技术的支撑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上创造适合于知识时代的新的学习方式以及相应的全新的教育、教学、培训形式的努力。1990年代,技术的发展与提高实作绩效的实际需求还共同促进了对电子绩效支持系统(EPSS)以及快速原型教学开发技术(rapid prototyping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techniques)的兴趣。关注人的绩效的研究极大地拓宽了教学设计人员的角色,并由此铺设了通往教学领导者立场的道路。教学领导者出场的直接结果就是以达到组织进步为宗旨的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的出现以及相应的高级职位如首席学习官CLO(Chief Learning officer)的应运而生。


       技术的另一个显著贡献是设计能够解释复杂的基于课堂的形成性评价的系统。基于技术的系统被设计出来,通过记录学习者响应的关键特征、分析正确推理和不正确推理的模式、给学生和教师提供迅速的信息反馈等办法,来支持个别化教学。


趋势之三,教学设计越来越注重各种因素整合下的学习环境的建构


       人类通过个人、公共群体和组织(如家庭、学校、企业和国家),向下一代传递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开发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和运用知识和技能制造出的产品。这些事情部分地是通过“老手”和“新手”之间的交流来实现的,交流内容中包括了组织和群体所包含的文化。新手不得不掌握(通常也希望掌握)知识、技能,和那些被认为与理解有关的态度以及组织内的功能。而学习是这种获得过程(acquisition process)的标志。知识和技能通常是在个体运用知识和技能的“境脉(context)”中获得的,这是一个与环境有关的问题。环境的发展与个体作为组织中的成员的发展密切相关。


       人类在特定群体中所能支配的知识和技能的总量是如此之大,以至于通常不可能在使用专业技术的特殊环境中进行个体到个体的传授。而且可以使用知识和技能的环境可能很复杂、很遥远或是很危险,以至于必须创设一个为学习而设的特殊环境来代替“真实”的情况。今天的学习和教学正在发生重要的变化。不仅是术语“学习环境(1earninl~environment)”经常代替“教学手段”,而且自主学习和“学习如何学习”作为教育和训练的中心目标而产生。学习如何学习包括了态度、理解和技能的持续发展,使人发展成为在纷繁复杂的情境中有效的、灵活的和自我管理的学习者。在它的最高境界,包括了元认知,即关于学习时自身信息处理、问题解决、感知和行动的知识。这意味着假设学生和受训者知道自主处理对强化任务执行的潜在作用。


        学习不是传输的过程,也不是接受的过程。学习是需要意志的、有意图的、积极的、自觉的、建构的实践,该实践包括互动的意图—行动—反思活动。


        技术已成为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基于计算机的技术在增加知识的获取渠道和促进学习的手段方面大有前途。技术在创建有效学习环境方面有五种迎接挑战的途径:


      1.通过使用录像、演示、模拟和与具体的数据、实践科学家进行因特网连接,把真实世界的问题带人课堂。


      2.提供“脚手架”支持,以扩大学生者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思考理解的路径。支架允许学习者参与复杂的认知活动,例如科学直观性学习和基于模型的学习。如果没有技术支持,这是很难或者是不可能做到的。


       3.学习者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来自软件导师、教师和同伴的反馈;反思他们自己学习过程;接受循序渐进式的指导,提高其学习和推理水平。


       4.创建本地的和全球的包括教师、管理者、学生、家长和其他有兴趣的学习者在内的共同体。


      5.扩大教师学习的机会。


       由于许多新技术都具有交互性,因而现代教学设计可以更容易地创建教学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来学习、获得反馈和不断地改进他们的理解以及建构新知识。


       1990年代认识论的变化产生了各种创新性的和令人激动的学习环境。例如,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的新兴趣,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无数灵活的、强有力的选择方法。这样的环境,或默会地或明确地表明了建构主义认识论的主张。它们被设计出来,支持个人在真实活动中进行意义协商。以学生为中心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环境,提供了互动的、鼓励性的活动,能满足个人独特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在不同复杂程度下学习,加深理解。


趋势之四,教学设计越来越注重新的评估理念和方法


       教学设计越来越呈现出将课程、教学、实施和评估进行总体规划的趋势。”,需求分析、信息和方法的结构分析、个体差异的分析、社会文化差异的分析成为评估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成为评估的主要工具。认知(cognition)、观察(observation)和解释(interpretation),这三个元素必须清晰地联系在一起并被设计成一个相关的整体。否则,评估的效果就会降低。


        当前的学习理论强调知识在智力中表征、组织和处理的方法。学习的社会维度也得到了强调,其中包括了支持意会和理解的社会的和参与的实践。因此,评估需要超越对局部技能和离散知识点的关注,而要把推动学生进步的更复杂的方面包含进来,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元认知的评估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并通过同样的途径提升能力。认知的最重要方面之一是元认知(metacognition)——对人自己的思维的反思和导向过程。元认知对有效的思维和问题解决十分重要,是特殊知识与技能领域中专家的特点之一。专家利用元认知策略监控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理解并执行自我更正。这样,评估应该力求判明个体是否具有好的元认知技能。


       (2)对实践和反馈的评估实践和反馈是技能和专家级知识发展的重要方面。评估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是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提供给学生及时和信息量丰富的反馈,这样,他们对一项技能的练习和随后的掌握将有效和高效。


         (3)对境脉与迁移的评估知识及其意义有着赖以生存的境脉,正是由于境脉的存在,使得知识的生产、应用和发展有着相对刚性的方式,也使得知识的迁移并不总是有效。迁移依靠的是发展出对何时运用所学知识的清晰的理解。学术成就的评估需要认真思考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对理解和回答一个问题或解决一个疑难是必需的;要思考知识和技能所呈现的境脉,一项评估任务或评估情形是否起到了测试近迁移、远迁移或零迁移的作用。


        (4)对社会文化大环境的评估社会是最大的境脉。人类所学习到的东西,其大部分都是借助同语言和其他人的互动得来的。因而,知识经常置根于特定的社会和文化境脉中,其中也有课堂境脉,它包含着对某种特定练习意义的理解,如提问和回答。评估需要检验学生交往(交流)练习中的参与方式是否适合于相应的知识技能领域,他们从练习中理解到了什么,他们如何使用适合于该领域的工具。


      我们知道,从教学设计在美国的正式提出到现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教学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已经和现代教育技术、学习理论的最新进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学设计的发展也体现在世界各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各个方面。正是在这样一个国际背景下,我国的广大研究者有可能浸润在一个超越时空的、内容丰富并不断更新、充实的信息世界中。正如高文教授所言,在面对未来的各种挑战时,专业路线如果过于狭窄会导致思想的僵化,同样,过于宽泛的路线则会由于精力的分散而丧失关注的中心。我们希望教学设计与技术领域能够在根植于核心思想和寻求保持一种共同身份的同时,将自身建设成为以高新技术支撑的、促进人的学习、发掘人的潜力、支持社会协商与合作的、鼓励实践参与和创新的、开放的、包容的、具有反思精神与自我更新能力的一个不断发展的创新系统。

任友群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 上海 20006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