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庭教育四原则

 洮河人 2009-11-23
洮河人
 
洮河人收藏
 
    孩子是花朵,孩子是未来,孩子也是大多数家庭全部的希望之所在。相信所有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但不是所有的家长都知道怎样教育好孩子。早在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鲁迅先生就提出“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命题,但时至今日,仍然有不少的家长对如何教育好孩子心存茫然。这里,谈点个人的一得之见,抛砖引玉,希望能对家长朋友们有所启发。

 

  一、家长要勇于承担自己的教育责任 

 

  在父母与孩子的谈话中,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你老师是怎么教育的?”、“你再不听话,我就告诉你老师”。。这些我们幼时耳熟能祥的话语在当代家长的口中竟然也高频率地出现,不能不让人深思。

现在不少家长在孩子未进入学校之前还能负有教育责任,但当孩子一旦进入学校,就认为孩子的一切教育问题都是学校的责任,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不是首先考虑自己的教育义务,而是首先想到学校,当孩子不能接受自己的观点时,不是考虑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而是首先考虑老师。作为家长,相信学校是应该的,但是,如果不管什么情况、不问什么原因,有问题就交给学校和老师的做法却是不妥的。

美国教育家斯特娜说:“教育不应该在学校由教师开始,而应该在家庭里由母亲开始。”学校是学习书本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家庭则是施行早期智能开发,培养兴趣点、引发求知欲,培养良好行为道德习惯、健康人格等的场所,具有开启鸿蒙的功能。必须记住,家庭,而不是学校,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教育机构;家长,而不是教师,是第一位也是永远的启蒙教育者。        

  正因为如此,家长就必须尽到自己的教育义务,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起着人格示范的作用,这是一种直观、形象的教育,可以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而且,这种影响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是举足轻重的。完全可以这样说,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榜样,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如果父母自私自利,孩子很可能爱占小便宜;父母满口污言秽语,孩子就可能脏话连篇;父母懒散,子女就很难做到勤勉。而且,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的发育与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重“智”轻“德”,幼儿就会有品德缺陷;溺爱、迁就,会使幼儿养成不尊敬长辈、自私、任性的不良行为;训斥、打骂,就会挫伤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曾经有人问巴金“什么人把你教育成现在这个样子?”他回答:“这些人不是在私塾里教我识字的教书先生,不是学校传授我知识的教员。我的第一个先生是我的母亲,她教我知道了爱,教我懂得了爱和被爱的性质。正是因为我认识了爱、知道了爱,才想到把爱分给别人,才想到替别人做点事情,把我和社会联系起来正视这个爱字。她是我性格的根底。” 

  我不知道我们的孩子以后是否会有类似的想法,也不知我们的家长在听了巴金的回答后会有什么感触。但我想,要想孩子有所进步,家长就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与学校形成教育的合力,而不是把一切都推给学校,而自己却作壁上观。

 

  二、良好的学习习惯比成绩更重要 

 

  每次开家长会,遇见熟悉的朋友,下面的对话是很普遍的:你的孩子成绩怎么样?我的孩子的数学成绩又下降了2分,等等。面对这样的议论,我总是默然。因为,我觉得,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成绩更重要。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一位著名的学者在谈到是什么使他走向成功时,回答也是习惯,是幼儿时期养成的良好习惯。习惯是心理素质或者说是人的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一个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好习惯,会终生受益;反之,则贻害终生。

 

  可以看看我们周围,凡是学习成绩好而且稳定的孩子,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从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学习有障碍或者学习成绩不稳定的孩子,他们的主要问题也正是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时代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应抓住这个黄金季节,努力帮助和培养孩子养成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习惯,专时专用、讲求效益的习惯,独立钻研、务求甚解的习惯,加深理解、勤于笔记的习惯等。家长可联系自己孩子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培养。比如,有的孩子做作业磨磨蹭蹭、不讲效率,家长就要要求孩子集中精力,专心致志,不要只注重孩子学习时间长短,不注重孩子学习效果,更不能让孩子老坐在书桌前看书、做作业,没有休息与放松的时间。再比如,有的孩子学习或做作业时只为了完成任务,答案对了就满足,家长就要引导孩子多思考,教给孩子每天学习之后,给自己提几个“为什么”的问题,动脑筋去思考,想出合理的答案。 

  习惯强化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了人格。家长只要给孩子提出符合实际的合理的要求,认真地进行督促引导,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良好的习惯是终生受用的,比一次考试成绩要重要的多的多。

 

  三、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 

 

  现在,不少的家长把孩子当作是自己夙愿的实现者、理想的代言人,口号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制定什么“零岁方案”,把孩子的发展目标定位在高考取得优异成绩、进入名牌大学上,一切以考试为重,成绩第一,从胎教开始,然后强化训练,以至不惜节衣缩食,重金聘请语文、数学、英语、钢琴等教师辅导孩子。殊不知,这样的结果往往得不偿失。

 孩子是一本“书”,从婴儿到儿童,从少年到青年,一天一“页”,一年一“章”。这是本很厚很厚的“书”,而书中的主角应该是孩子本人。每个父母,都面对这么一本“书”。作为称职的父母,必须读懂这本“书”: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具有独立性、有自身内在要求和发展潜力的个体,而不是家长的附属物。特别是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孩子的发展与成长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

每位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要实现孩子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关键是要发挥孩子的主动性,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从小培养孩子适应与发展的能力,挖掘孩子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和品质。

  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孩子得到全面的发展,最终成材,最好的办法是尊重兴趣,因势利导,全面地培养孩子的特长,促其主动发展,使“要他做”成为“他要做”。

  我不奢望孩子会成为作家,但孩子在我的引导下开始喜欢写作。记得孩子刚入三年级时,老师要求孩子写日记。一开始,孩子很头疼,拿着笔半天也写不出一个字,逼的没办法就找书抄。我知道,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何况才几岁的孩子!关键是要孩子有话可说。于是,孩子爱动,我就利用周末带孩子爬山,和他说说看到的景物,这里像什么,那里怎么样,如何一览众山小;孩子喜欢滑冰,我就领他到滑冰场,从蹲在地上学走步开始,一步一歪地滑起来,让他体会熟能生巧;孩子爱看书,我就经常带他到书店,感受书的海洋,为他买书、读书,让他知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渐渐地,孩子感到有话可说,有话要说,从自己不愿写到自己主动要求多写,感到写日记成了一件乐事。后来,语文考试中,他把爬山当作自己最快乐的事写出来。他的习作发表在地方报纸上,更成了莫大的鼓励和荣耀,写日记就再也不是什么困难了。

 

  四、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儿童的智力发展在于手指尖上”。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也有“六个解放”的说法,其中之—是“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孩子双手能接受头脑的指挥,父母不要去包办。”然而,事实上,由于我们溺爱孩子,很多事都由父母包办了,轮到孩子的时候只有坐享其成,看起来是爱孩子,其实是在误孩子。据报载,某高校一名大学生,因从小备受溺爱,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在考取了出国留学的奖学金后却因焦虑过度而精神失常。后来,其母亲说了发人深省的一句话“我们一心一意地爱他,没想到却是害了他”。

  也许这只是极端的例子。但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不少的家长爱孩子的方式过于盲目和无理性,只知道自己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好,让孩子什么也不用考虑,更不用说去做,只要求孩子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全然不考虑孩子以后是否能独立生存和生活,以致于小学五年级的孩子不会穿鞋系鞋带根本不是什么新闻。而孩子在习惯了完全的依赖后,不想也不能锻炼和增长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一旦离开家长,就无所适从。

  爱孩子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但会爱孩子,爱“好”孩子,却需要理性和智慧。要知道,谁也不可能永远是能为孩子挡风遮雨的大树,只有孩子才是未来社会的主人,他们最终总是要离开父母的呵护,走向完全独立的道路。未来的生活需要孩子在现在就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要及早放手,让孩子适时地去试一试、大胆地去闯一闯。孩子只有经过多试多做,才会不断提高他们的能力。孩子的能力提高了才会减少对父母的依赖,从而走向独立,从而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家长要想真正教育好孩子,使其茁壮成长,就必须首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自己先做个教育的明白人。否则,只能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