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拔罐常识

 舞动的紫百合 2009-11-29
一、从起罐罐口看健康: 罐口部位起罐以后出现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罐口部位皮肤发白,触之不温,发冷发凉,起白水泡,多为风湿重一些;如果罐口部位皮肤发白,没有其他现象,表明多是贫血、虚寒或湿邪;如果罐口部位皮肤发白不发凉,不起白水疱,多为风寒较重;如果白疱中夹有白沫,而且留罐过程中感到痒,多为排风寒和排风湿。 第二种:罐口部位呈紫黑色,多为火毒;紫黑而暗多为气滞血瘀之象;如果发紫伴有斑块,多为寒凝血瘀之证。紫的程度不同,表明病的程度也不一样。 第三种:罐口部位皮肤颜色没有多大变化,但起黄疱或黄绿疱和脓水及黏稠物、果冻样物,多为体内有炎症而且比较重。 第四种:罐印鲜红而艳,一般表示为阴虚,气血两虚,或阴虚阳亢之证。 第五种:罐印红而暗,多表示为血脂高,血黏度高,而且有热邪。 第六种:罐壁出现有水气,表示该部位有湿邪。 第七种:感觉拔罐部位痒,表示有风邪和湿邪。 第八种:感觉拔罐部位疼痛,表示体内有火毒。 第九种:感觉罐口部位先痛后痒,表示先排火毒,后排风寒湿邪。 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罐口表现也不一样。因人而异,因病而异。 二、拔罐的异常反应: 拔罐过程中,如果出现头痛、头晕、心悸、胸闷、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出冷汗、血压下降、脉微弱,甚至突然意识丧失,极有可能是“晕罐”。此时不要急于起罐,要使患者平卧,待患者气色恢复正常后再起罐。这是因为上罐后患者风湿、风寒较重导致晕罐,如果立刻起罐,这些活动起来的风寒、风湿部分不能尽快排出,应该保持上罐状态。 三、背俞拔罐疗法: 肺俞穴治疗肺疾、鼻疾。 心俞治疗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失眠、语言障碍。 肝俞治疗肝疾、目疾。 脾俞治疗消化道疾病、水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贫血。 肾俞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腰痛、耳聋、耳鸣、骨关节退行性病变。 厥阴俞治疗癫痫症、老年痴呆。 三焦俞治疗痹症、水肿、盆腔炎。 大肠俞治疗痔疮、便秘、腹泻、坐骨神经痛。 小肠俞治疗尿浊、口腔疾病、偏头痛。五脏炎、口臭。 膀胱俞治疗小便异常、前列腺炎、坐骨神经痛。 胆俞治疗胆道疾病、偏头痛。 五脏俞加膈俞治疗卒中后遗症、脱发。 肺俞加膈俞治疗哮喘、荨麻疹。 脾俞加膀胱俞治疗腰腿痛、前列腺炎。 四花穴(膈俞、胆俞)治疗高血压、偏头痛、呃逆、失眠;配翳风治久治不愈的面瘫;配脾俞治疗贫血;配膀胱俞治疗坐骨神经痛。 上肢的疾病主取大椎穴拔罐,因大椎穴与全身阳经交会,能疏通四肢的气血经络,成以上肢、头部疾患为主。 下肢的疾病主取命门。命门穴为培元补肾,强健腰肌之要穴。 督脉之别络穴名长强,长强是任脉、督脉、冲脉交会之处,中医称为“一源三岐”。又是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之会穴,可以治疗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疾病。 四、临床常用的排毒穴位: (1)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主穴,常拔足三里,能健脾和胃,解体内一切毒,并有效预防毒素生成,可以防病治病,抗衰老,延年益寿。也可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并对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有良性影响。 (2)三阴交:是肝、脾、肾三条阴经交会之处,三阴交因此而得名。常拔此穴,可补元阳,填骨髓、益精气、排邪毒,使齿坚、发乌、耳聪、目明。也可防治妇科病症。 (3)神阙穴:即肚脐中心,为任脉之要穴,具有补阳益气、温肾健脾的作用。拔此穴阳气不足之人可防毒生成,阴虚毒盛之人可以扶正祛毒。凡经常灸拔此穴,百病根除,益气延年。 (4)气海穴:是任脉之要穴,为诸气之海,具有益气固精、补肾助阳的作用,是全身强壮穴之一。常拔此穴可补气强身,扶正祛毒。老年人也可拔此穴,对治疗男科、妇科疾病有很好的作用。 (5)关元穴:是全身强壮这要穴,属任脉。脏腑虚弱,下元虚惫者宜拔此穴,有很好的扶正祛邪作用。 (6)涌泉穴:足少阴肾经的穴位,具有补肾壮阳,养心安神的作用。能引火下行,使火毒邪气由足心而出的功效。 (7)中脘穴:属任脉,具有健脾益胃,培补后天的作用。可治疗脾、胃、肾等疾患,拔此穴可以预防毒生成。 背俞穴:具有疏通脏腑之经气,调理五脏六腑之功能,促进全身气血运行之功效,同时具有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