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前途

 孙德勤 2009-12-04
近日读《地理学思想史》,詹姆斯(P. E. James)著,李旭旦译。
其中一段话引人深思:“要使地理研究为青年一代所吸引,一个强有力的方法就在于清楚地表明它对于解决问题时能作出什么样的贡献。抽象的概念需要结合实际的运用;不掌握这一点,就会使地理工作陷入无足轻重的境地。”
名家翻译名著,自然不同凡响。自从我进入南师大地理系之后,李旭旦先生的名字便一直在我耳边。说来不怕大家笑话,我读地理是服从志愿,中学高考又没有考地理,所以对地理我几乎是一张白纸。久闻大名之后,便找来一些资料。
李旭旦1911~1985):英国剑桥大学硕士,是江阴人最为引以自豪的两位地理学家之一(另一位是徐霞客),在就读于中央大学地理系其间,便和同学任美锷在胡焕庸、张其昀老师的大力支持下,翻译了法国人文地理学一代宗师白吕钠的《人地学原理》。1943年任中央大学地理系主任。1952年任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系主任。他以毕生精力从事地理专业人才培养和中外区域地理、人文地理学研究,在我国人文地理学复兴和发展中做出了重大贡献,治学严谨,著述甚丰。但在李旭旦教授的履历表上,最简单的时期是从1958年到1979年,20多年的时光,只要用两个字即可概括“右派”。……
我引用了这么多关于李旭旦老师的资料,是因为我对他的尊重、敬仰和惋惜。造化常会作弄世人,但历经风霜,我心不老!
由引用的话必然引出这样的话题:地理的前途在哪里?--人才。
但哪里人才,人才如何肯来,这便是一个大问题了。
但,中学怎么办?
看过很多论坛上关于如何上高中地理第一课的实录,常以嬉笑怒骂,诙谐搞笑贯穿其中,以此吸引学生的兴趣。我以为此为舍本求末。
高中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课堂是需要幽默,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有思维的力度,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了地理和不学地理确实不一样,地理确实能解决日常生活中很多很重要但旁人无法解决、甚至无法觉察到的问题。然后才能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如果把“自己”当猴耍,只能引来笑声,其他什么都没有!
我上第一课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西北荒漠化如何科学治理,第二个是张家港市的绿化树种选择是否合理。
以地理的角度,地理的方法,地理的理论进行论证。其目的就是开学生耳目,闻学生多未闻。
地理就在我们身边。
其实不要抱怨任何不满,事实就是这样。
有作为才有地位!
 
我以前的相关牢骚:http://blog./userlog/1758/archives/2006/81580.shtml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