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易代之说历来是历史学家争论的一个话题,有人认为明清易代是历史的进步,康乾盛世是很好的见证,有这种观点的人也没什么错,毕竟那时中国的经济与人文历史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不能可比的。可是也有人说明清易代打断了中国历史的正常发展进程,拉大了中国与西方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有这种观点的人应该是针对清闭关锁国而说的吧,事实也的确如此,这也是无可厚非的,可是有时我会想如果当时是明朝的话,在面对那些倭寇的时候会采取什么对策,会是闭关锁国吗? 可惜,历史是不可以假设的,明朝的当政者到底会怎么做是我们永远不会知道的了。对同一事件, 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认识, 但绝不能因此而改变事实本身, 所以我们不能按照自己的好恶和时代的需要来塑造历史,进行取舍,既不能为尊者讳,有意护短;亦不能恶归下流,把脏水往一个人身上泼,而应当把当时在政治舞台上进行较量的各种力量,放在同一天平上进行衡量,评比他们的优劣和是非。[1] 历史的车轮永远是向前滚的,所以我认为:不管近代的清朝是怎么的弱,怎么没用,我还是觉得明清易代是历史的进步,它促进了中国的发展。 有人说清入关后打断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这又是从何说起?清入关后汉人该干什么还干什么,经商的经商,种田的种田,不管怎么说也没有把江南变成牧场,相反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达到了封建历史上的顶峰,虽说封建专制达到顶峰在一定的程度上不利于中国的发展,特别是在与外国的交往中,清朝的闭关锁国使中国的发展与世界脱轨,可是这与当时的历史环境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不能说清朝闭关锁国就一定是错,相反如果当时还是我们的明朝政府,他们会怎么做? “嘉靖二年,日本使宗设、宋素卿分道入贡,互争真伪。市舶中官赖恩纳素卿贿,右素卿,宗设遂大掠宁波。给事中夏言言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市舶既罢,日本海贾往来自如,海上奸豪与之交通,法禁无所施,转为寇贼。二十六年,倭寇百艘久泊宁、台,数千人登岸焚劫。浙江巡抚朱纨访知舶主皆贵官大姓,市番货皆以虚直,转鬻牟利,而直不时给,以是构乱。乃严海禁,毁余皇,奏请镌谕戒大姓,不报。”[2] 在面对倭寇和海盗的时候,我们可以说他们的确是进行了打击,可是在面对倭寇时,明朝不也实行了闭关锁国相似的海禁政策吗? 所以说后来的那些闭关锁国导致中国的落后不能说是清朝的错,况且当时的中国也并不是全封闭的,我们面对这种情况也只能说是清政府没有认清当时的国际环境,从而使中国人民在后来的一个世纪中处于劣势,可是这并不能说清取代明朝使中国退步了。 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就是,清朝在三者的角逐中取胜就是显示了其力量的强大,显示出其更有能力统治当时的社会。所以我认为清取代明朝是具有历史进步性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