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结业考试(试题卷) (完卷120分钟,满分100分) 班级 座号 姓名 成绩
注意:1-10 题为选择题,请将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机读答题卡上。 11-19 题为表述题,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 第20题为作文,完成在作文纸上。
一、(每小题2分,共8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是( ) A.萦纡(yū) 踯躇(zhú) 残垣(héng) 千乘之国(shèng) B.曝晒(bào) 嫔妃(pín) 烂觞(shāng) 一叶扁舟(piān) C.筵席(yán) 戏谑(xuè) 剽窃(piāo) 恣意妄为(zì) D.溽暑(rù) 坼裂(chì) 寥阔(liáo) 兔起鹘落(hú)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是( ) A.岁阴阳催短景(景:日光) 惟觉时之枕席(觉:睡觉) 春花秋月何时了(了:终止) B.系燕父子以组(系:捆绑) 而读书者与之(与:给予)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固:顽固) C.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 予不能然也(然:这样)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如:如果) D.因之以饥馑(因:接着) 妪每谓余曰(每:经常)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遇:接触)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格律上看,中国古代诗歌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又叫古风,它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近体诗又叫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诗体,在字数、句数、押韵和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律诗和绝句就是常见的近体诗形式。 B.序是古代常见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既可以叙事,也可以议论,还可以抒情。《兰亭集序》、《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都是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前者感叹生命的短暂,因此格调比较低沉,后者也感叹了生命的短暂,但是格调明朗,表现了李白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生活的挚爱。 C.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它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阶段。《阿房宫赋》就是开一代文赋先河的作品,它把散文的章法与诗歌的韵律结合在一起,句式灵活多变,骈散相间,错落有致,气势畅达,流动着一股清新质朴之风。 D.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由于杜甫与他诗风相近,人们并称他们为“李杜”。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由于大雪的缘故,李教授乘坐的火车在1月4日夜间零点36分才到达福州。 B.我们的节目要是被学校的元旦晚会选中,虽然是一件高兴的事,但万一没被选中也不必懊丧,明年还有机会。 C.多数先天性畸形在出生后发现,也可能在婴儿期、儿童期甚至青春期发现,比如舞蹈病可以在35岁以后发病。 D.生物圈是一个异彩纷呈、奥妙无穷的世界,从最小的藻类到最大的蓝鲸,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有其相对独立且各具特色的生存环境。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每小题2分,共6分)。 说起宋代文学,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与唐诗相提并论的宋词。不过,宋代文人真正最重视的、也最能反映他们的思想性格的文学体裁,实际还是诗歌。这一点从宋代论诗的著作大盛上也能得到证明。 由于一方面宋代文人的性格已经与唐代文人有很大不同,又一方面,唐诗作为一个难以企及的诗歌巅峰也在他们心上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迫使他们不得不另辟蹊径。撇开宋初沿袭晚唐五代诗风不说,到了宋人有意识地开辟自己的诗风的时代,他们就不能不特别小心地在唐诗之后绕开烂熟的套路去别开生面。只不过,唐诗的影响实在太大,宋代文人没有可能完全绕开前代诗歌的形式与技巧别搞一套。毕竟都是写诗,沿袭传统也毕竟可以作为创新的基础,于是,他们便着意选择了两种唐人虽已开创但尚有开拓余地的路数。一是打散诗歌的节奏、语脉,比前人更多地引入日常口语及散文句法,使诗歌的意象变得自然亲切、意脉变得流动顺畅,意境变得平常冲淡,把机智和精巧如盐入水化得了无痕迹,等待读者来体验感悟其中的韵味;二是紧缩诗歌的节奏、语脉,使诗歌向拗峭瘦硬方面再进一层,将生僻语词、典故及特异的句式引入诗中,用陌生化的意象组合、意脉结构引发读者的探究与惊异。他们常把自己的知识与学问加上机智与用心把诗写得十分精致深奥,把意思琢磨得十分含蓄深邃,让人仿佛嚼橄榄似地咀嚼其中的深意。因此,唐诗的丰腴变成了宋诗的瘦劲,唐诗的蕴藉变成了宋诗的深刻,唐诗的通脱变成了宋诗的曲折。大抵唐人的诗重在情韵,而宋诗更费功力,显得精深。有人提起宋诗就以为宋诗有一个统一的风格,或以为它平淡流畅,或以为它拗峭瘦硬,其实各说对一半,宋诗中两种风格并存,任何一种都不足以代表其全体。只是在这两种诗风背后,都有宋人深刻的心思、复杂的心境、细腻的感觉,倒和唐人大不一样。宋代诗歌恰恰就是以这两种语言技巧、两种诗歌风格及其背后的深刻、复杂、细腻摆脱了唐诗的笼罩,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对唐、宋诗不同风格的评价,往往因个人爱好的不同而大相径庭,大致激情发越者多喜唐诗,性格沉潜者多爱宋诗。但不管怎么说,宋诗毕竟也另辟了一片天地,在诗歌的语言技巧方面尤有显著的创新与发展,这是不应否认的。 在宋代,词的意境、形式、技巧都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唐五代词虽然从艺人的歌曲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文学形式,为宋词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但是它完全独立并取得与诗体抗衡的地位,却要有待于宋代诗歌“言情”功能的衰退与让位。在宋代文人士大夫看来,个人那些不那么正经和荣耀的情怀不宜于在“言志”的诗中宣泄,而在词中却可以比较自由地流露。“词为艳科”、“词为别体”的观念,实际上成了宋词逃避伦理准则的审查的免战牌和保护伞。虽这种保护也是有限的,却使词得以承担唐诗中的一部分即“簸弄风月”的功能。正是由于宋诗的缺陷,使得词在当代文学中具有了较之前代更重要的意义。即使它在宋代许多文人眼中仍不像诗那样崇高庄严,实际上它已经赢得了与诗相当的文学地位。 ——节选自《中国文学史·宋代文学概说》 5. 下列关于“宋诗”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宋诗相对于宋词来说,更能反映宋代文人的思想性格。 B.宋诗的风格是对晚唐五代诗风的沿袭。 C.宋诗更多地引入了日常口语及散文句法,使诗歌的意象变得自然亲切。 D.宋诗在诗歌的语言技巧方面尤有显著的创新与发展。 6.结合文中第二段,下列不能成为“性格沉潜者多爱宋诗”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宋诗作者将机智和精巧如盐入水化得了无痕迹 B.宋诗作者把诗写得十分精致深奥,把意思琢磨得十分含蓄深邃 C.宋诗平淡流畅和拗峭瘦硬的风格 D.宋代诗歌“言情”功能的衰退 7.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下列判断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宋代论诗的著作大盛是宋诗产生的重要原因。 B.宋诗带给人的是瘦劲、深刻和曲折的感受,不同于唐诗,但也是对唐人已有的诗歌路数的开拓。 C.宋代词开始从艺人的歌曲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文学形式,为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D.宋词之所以能和唐诗一样受到世人的推崇是因为宋代文人对词的庄严性和正统性的认同。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每小题2分,共6分)。 郅都者,杨人也。孝景时,都为中郎将,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因力谏止上如厕救贾姬,太后赐之金百斤。 济南闲氏宗人三百余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于是景帝乃拜都为济南太守。至则族灭闲氏首恶,余皆股栗。居岁余,郡中不拾遗。旁十余郡守畏都如大府。 都为人勇,有气力,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常自称曰:“已倍亲而仕,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郅都迁为中尉,是时民朴,畏罪自重,而都独先严酷,致行法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都,侧目而视,号曰“苍鹰”。 临江王征诣中尉府对簿。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而都禁吏不予。魏其侯使人以间与临江王。临江王既为书谢上,因自杀。窦太后闻之,怒,以危法中都,都免归家。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行事。匈奴素闻郅都节,居边,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匈奴至为偶人象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见惮如此,匈奴患之。窦太后乃竟中都以汉法。景帝曰:“都忠臣。”欲释之。窦太后曰:“临江王独非忠臣邪?”于是遂斩郅都。郅都死,后长安左右宗室多暴犯法,于是上召宁成为中尉,其治效郅都,其廉弗如。 ——节选自《史记·酷吏列传第六十二》,有删改。 8.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①如厕救贾姬 (到) ②面折大臣于朝(当面折服) B. ①临江王征诣中尉府对簿(到……去) ②问遗无所受(遗留) C. ①临江王既为书谢上(谢罪) ②已倍亲而仕(通“背”) D. ①得以便宜行事(好处,益处) ②匈奴至为偶人象郅都(样貌) 9.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因力谏止上如厕救姬 B. 临江王独非忠臣邪? 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籍独不愧于心乎?
C. 以危法中都 D. 为引兵去 不赂者以赂者丧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0.根据全文内容,以下判断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郅都是汉孝景帝时最早使用重刑的官吏 ②窦太后怒郅都的主要原因是“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而都禁吏不予” ③窦太后赏罚分明:不因为郅都治济南有功而废王法 ④郅都执法不避权贵,后来竟被以违法的罪名而处死 ⑤窦太后认为郅都逼死了临江王,所以要罗织罪名处死郅都 ⑥汉景帝贤明仁惠,了解郅都虽犯王法,但忠心可嘉 ⑦“列侯宗室见都,侧目而视”,是因为郅都用严刑不避贵戚 A.①③⑥⑦ B.①④⑤⑦ C.②④⑤⑥ D.②③⑤⑥
四、30分。 阅读《论语》选段,完成11-12题。(8分) (一)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二)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节选自《论语·阳货第十七》 1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⑴ 生,事之以礼。 译句: ⑵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译句:
12.结合两个文段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孔子认为的“孝”应当是怎样的?(4分) 答:
13.将下列文言句子的划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⑴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杜牧《阿房宫赋》) 译句: ⑵ 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译句:
14.默写。(10分) ⑴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 ⑵ 夫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 (欧阳修《伶官传序》) ⑶ ,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论语·先进》) ⑷ 夫天地者 ;光阴者 。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⑸ ,三峡星河影动摇。 (杜甫《阁夜》) ⑹ ,但愿长醉不用醒。 ,惟有饮者留其名。 (李白《将进酒》) ⑺ 叶上初阳干宿雨, , 。 (周邦彦《苏幕遮》)
15.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6分) 前有樽酒行(其二) 李白 琴奏龙门之绿桐①,玉壶美酒清若空。催弦拂柱与君饮,看朱成碧颜始红。 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 [注释] ①桐木之佳者可以制琴,因借指琴。 (1)这首诗表现了一个什么场景?“龙门之绿桐”是琴中绝品,请结合全诗意境谈谈你对这一意象的理解。(4分) 答: (2)这是一首乐府诗,声律富于变化,请问诗中三言五言句式的运用和情感表达有何关系?(2分) 答: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11分) 唐 诗 随 笔 林 庚 “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李白这种自豪感,也正是唐诗的时代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这么富于青春旋律的诗句,的确足以代表唐诗的本色。建安时代的诗坛以“秋风萧瑟”“高台悲风”的慷慨悲歌为其本色,而唐诗则是以春风得意的新鲜朝气占有了诗坛。“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同前),这青山绿水在诗人的笔下透露着多少欣欣生意,没有这种生意,“海日”“江春”的名句也就无从产生。“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这么一颗小小的红豆,可是那“春来发几枝”的这一萌发,带给我们以何等新鲜的感受,没有这一有力的萌发,这首诗就不过是说明红豆又名相思子而已,而它之所以会那么流传人口,便全得力于这萌发的生意。王维早年就以诗成名,乃正是以这种蓬勃的生意感染着人们。 杜甫的《夜宴左氏庄》写道:“风林纤月落,衣露净琴张;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在一片黑夜中把饱满的春的气息,悄悄地,不知不觉地带给了人们,这种高超的艺术造诣,在中国诗中是不可多得的,这种造诣同样见于他的《春夜细雨》中,所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种细微潜在的感觉,已到了听不到看不见的程度,却又透露着多少欣欣生意,它的力量终于带来了“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那么新鲜饱满的感受。杜甫在安史之乱中,忧心忡忡,写了大量苦难岁月的名篇,但只要局面一有转机,那大地回春的火焰便在杜甫的心中点燃,他的《洗兵马》简直就是一首春的旋律的长篇交响诗,把压抑在深处的情感一下子爆发出来,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直到“隐士休歌紫芝曲,词人解撰河清颂,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淇上健儿归莫懒,城南思妇愁多梦,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一气呵成,千古绝唱;仿佛是大地回春的一支凯歌,尽管这以后战局又再次遭到挫折,可是当安史之乱平定时,杜甫就又写出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首充满豪情的诗篇,唱出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那么奔放的歌声,春的旋律又回到诗人的心中,这一再点燃的春回大地的心情,在安史之乱中从未熄灭过,只是暂时被压抑着而已。直到安史之乱完全过去以后,诗人在766年才以《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等大量的七律,集中追悼这盛世的一去不可复返,这里已不再有春天的消息,而是一片萧条的秋天的悲歌了。这些大量七律的成就,在唐诗中也是绝无仅有的,成为杜甫晚年最有代表性的诗章,也正是因为那春回大地的希望在诗人心中原来是如此强烈,一旦清醒地看到它的终于无力挽回,便无往而不成为悲凉的歌唱了。 杜甫过后,中唐又曾给人们带来一点中兴的希望,我们乃又听到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响亮的歌声,简直可以与“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先后媲美,春天的旋律在唐代诗人们的心中真是何等的深远。白居易之所以能有那么大的勇气,写出那么多拯物济世的讽喻诗,不正是这种春回大地的愿望吗?这当然不是说唐诗中就不见其他季节了,而只是说这种旋律在唐诗之前不可多得,到了唐诗中却成为那么动人心魄的主旋律,就是到了晚唐,尽管是“东风无力百花残”,也还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一片苦心。当然,中晚唐以来春的旋律已经为一种无力的柔情、梦幻的追寻所笼罩。这时请回头听一听那雄浑奔放的歌声:“深山大泽龙蛇远,春寒野阴风景暮。”我们将会有什么感想呢?春天也许并不总是蓝田日暖玉生烟的好天气,也会有阴天,也会有春寒,这才成其为真正的春天,这都将更加见出那春的旋律的深远的呼唤。但愿这春的旋律,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16.结合文章,分点概括杜甫诗歌主要表现的内容。(4分) 答: 17. 本文列举了大量唐代诗歌,这些诗歌的共同特点是什么?(3分) 答: 18. “春”在文中意味着什么?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答:
六、语言运用。(4分) 19.仿照下面对中国历史书的述说,请你对语文课本加以述说。(4分) 要求: (1)句式相仿。 (2)要反映出语文课本的特征。 中国历史书:览古今风雨,突显华夏脊梁,点点滴滴,诉说天道沧桑。 语文课本:
七、作文。(35分) 20.苏轼曾有一阕记游小词《浣溪沙》道: 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生有味是清欢。 其中“人生有味是清欢”一句,为世人反复品赏。有人说,这是与自然相和谐的宁静淡泊;有人说,这是尝遍人生百味之后的返璞归真;有人说,这也道出了求知为学的快乐所在;也有人说,商品社会不可提倡这样的清心寡欲;还有人说,竞争的社会欢乐应在于奋斗而不在清闲…… 请你根据自己读这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自定角度。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全文不少于800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