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多伦路华丽街道的背后

 chwm1201 2009-12-21
 
上海多伦路华丽街道的背后
 
 

多伦路
多伦路

  多伦路现在是上海的“文化名人街”,笔者认为是上海市区最具有旅游性的一条马路,全长不足600米,沿街的书贩和古董摊吸引路人驻足。这条街上曾同时住过鲁迅、叶圣陶的街道。里弄深处的老建筑流转着1930年代风情,湿润的空气氤氲着怀旧的味道。

孔公馆
孔公馆

  进入多伦路,首先进入眼帘的是建造于1924年的250号“孔公馆”,抗战胜利后曾作孔祥熙寓所。这座建筑具有伊斯兰风格的券柱形式与阿拉伯纹案雕刻,彩色贴面组合的单元式构图成为它最显著的特征。



在我们面前亦是一条生活着的多伦路
在我们面前亦是一条生活着的多伦路
白崇禧公馆
白崇禧公馆

  白崇禧公馆位于多伦路210号,这左小楼是上世纪20年代,广东李氏兄弟建造了这座法国新古典主义样式的建筑。抗战胜利后,白崇禧曾在这里居住。目前,这里已经作为411医院康复理疗医学中心。如今,“白公馆”整个平面成凸字形,四根白色的巨柱为变形的科林斯式,白色巨柱雕刻精致。

景云里
景云里
  景云里其实正门在东横浜路35弄,在多伦路上开这个门更具有观光意义,进入弄塘处却被刻字社、社会办班稿得非常拥挤。景云里是上世纪初期建造的砖木结构的老式石库门楼房群,曾被称为“上海第一里”,也曾是20年代上海总工会所在地。走进弄堂,可以看到在门口拣菜的老人和洗马桶的妇女,生活一如平常。然而,当你细看门牌,会发现不少门牌旁的纪念牌:11号住过茅盾、冯雪峰、叶圣陶,23号住过柔石……还有鲁迅。景云里的居民对于那段历史都非常自豪。
 
 

夕拾钟楼
夕拾钟楼

  夕拾钟楼楼名取自鲁迅先生的名著《朝花夕拾》,多伦路的中段,标志性建筑,钟系青铜铸造,楼高18.15米。

多伦路茶馆众多
多伦路茶馆众多

  在多伦路上有许多咖啡馆、茶室,在里面小坐,看着窗外的弹格路,仿佛能看到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等文学巨匠及丁玲、柔石等“左联”作家活动的身影。

基督教堂鸿德堂
基督教堂鸿德堂
  典型中国庙宇式建筑的基督教堂鸿德堂,这在教堂的建筑上非常罕见。
 
 

多伦路201弄2号
多伦路201弄2号

  多伦路201弄2号,就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旧址,深藏在一条弄堂里。这幢三层楼的小洋房当时是陈望道等创办的中华艺术大学,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此召开成立大会。在楼上的“左联”展馆里,你可以发现,“左联”的成立使得中国现代文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培养出大批文学青年投身革命之中。阿英的《夜航集》、茅盾的《子夜》、鲁迅作序的《丰收》……从1930年到1936年,7年不到的时间,480多个盟员、上百部作品,显示出了“左联”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革命史上的分量。

亦在多伦路201弄,郭沫若就曾住在这幢房子里
亦在多伦路201弄,郭沫若就曾住在这幢房子里
左联旧址房顶
左联旧址房顶

  左联旧址房顶的样子,一位上海史专家曾说过,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的上海作家群有两个明显的居住区域,一个在卢湾区的思南路地区,另一个则是虹口区的多伦路附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