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淮河线是中国地理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气候、植被、地质、土壤……在人们口耳相传中,似乎它能划分中国所有的地理要素,事实是这样吗? 迷雾一:秦岭不知分南北 记者翻越秦岭,感觉到秦岭南北差异显著。北面是关中盆地,5月初,关中大地土地初耕,苗未破土;而南面的汉中盆地,稻子正欲抽穗,油菜已经收获。 秦岭不是一条山脊明确的线状山岭,最窄处也是一百多公里的一片群山。没有明确的主脊线,南北分界线到底画在哪里呢? 陕西师大刘胤汉教授主张南北分界线画在秦岭南坡的800米等高线处。由于山地的海拔逐渐升高,气温下降,在海拔800米等高线的位置,亚热带已经结束了。地理学家任美愕先生却主张把中国的南北分界线画在秦岭北坡700米等高线处。因为从秦岭的北坡看,整个关中盆地是暖温带,但是随着山地的上升,气温降低,在700米等高线处,气候已是山地气候。而另一些专家却主张南北分界线应该画在秦岭的主脊线上。理由是这样可以保持山两边垂直自然带的完整,正好可以两相比较,看出南北不同。既然秦岭上的南北分界线有这么多分法,究竟该怎样分呢? 迷雾二:淮河找不到自己的家 宋代以前,淮河是一条完整的河流,能独自入海。但金兵南侵,宋掘开黄河南岸放水,企图阻止金兵南下,金兵没能阻住,黄河却从泰山之南夺淮入海了。后虽然黄河重返北方,但黄河所携泥沙沉积,使淮河下游潴留成湖——洪泽湖,在湖的下游河水或随运河南流入长江,或分几支东流入海。说淮河是中国的南北分界线,淮河下游已没,怎样分? 地表上的地带景观是连续的,不会有一条线两边的气候截然不同。对于淮河为什么是我国南北分界线,最好的解释就是淮河正好处于自然带的边缘。 迷雾三:谁最先提出南北分界线 有人说是学问家翁文灏在1936年的一篇《中国土壤与其相关之人生问题》的文章中提出的。文中以土壤的角度明确提出秦岭——淮河为中国天然分界线。 1934年,外国人克雷西写了一本书《中国之地理基础》。书中写道:“中国本部山脉之中,最大者为昆仑东支,中国总名之曰秦岭山脉,自西藏而东,几及太平洋岸。此山脉分中国为两大地理区域,气候、农业与人类活动,均有显著之差异。”难道是外国人最先提出的吗? 北京师范大学赵济教授提供了一条重要信息:中国地学会会长张相文在1924年发表的《佛学地理志》中,明确提到了秦岭——淮河分中国为南北。书中他首先把中国分成六大部。对这六部他是这样写的:“曰本部、曰蒙古、曰满洲、曰新疆、曰西藏、曰青海。本部之地,或称禹域,亦曰汉土。……就自然形势,分南北中三带述之。北带,即黄河流域。南凭北岭、淮水……” 后来,我们找到了一份资料,是民国元年也就是1912年出版的《新体中国地理学》一书中对秦岭——淮河这条线有明确记载。书中是这样说的:“南北二岭,横绝域中,划为三带。黄河、扬子江、珠江三巨川流贯其间。北岭淮河以北为北带,为黄河流域……”这本教科书的说明写道:主要参考张相文的地理教科书而作。由此猜想:秦岭——淮河这条线的最早出处会不会在1901年张相文编辑的那本地理教科书中呢? 一切谜团有待继续研究论证。 (《中国国家地理》总第588期 单之蔷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