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法院叫你不要去扶老人?

 洞庭老人 2010-01-09


(1月8日《羊城晚报》)这个判决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冲击是,如果你扶起一个人,而帮助的这个人死咬是你撞伤的。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道德的风险与成本是有底线的,往往在人们可以承受的心理底线之内。

  世相深看

  SHIXIANGSHENKAN

  近日,在郑州,一个名叫李凯强的大学生扶起倒地老太引发的风波又成为了焦点。争议点在于,法院判决书写到,李凯强驾驶电动车与宋某驾驶自行车发生交通事故。经调查取证认定,无法查证是由李凯强还是宋某其中一方当事人的过错而造成的,根据公平原则,法院认为,原告宋某的损失合理部分由双方各承担50%较妥。因此判决李凯强15日内支付宋某1万元精神抚慰金及其他费用共计7.9万余元。(1月8日《羊城晚报》)

  这个判决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冲击是,如果你扶起一个人,而帮助的这个人死咬是你撞伤的。在你无法自证清白的前提下,你又碰上了这样的法院,就有可能会被要求承担一半的责任过错。

  真正焦虑的,不是因为做好事的行为过程中有风险(这本来就是大多数人预料中的),而是在于,这究竟是一种多高的成本与风险?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事件,就让人们感觉到,这一种成本与风险之高,是大多数人难以承受的,无论是物质上还是心理上。这就会不会有可能意味着另一种灾难?因为这一种高成本,人们的爱心与善行就有可能会受到一种过大的压力左右,从而影响到现实生活中个人道德行为的判断与抉择。这种担忧恐怕并非是多余的,越来越多类似的倒地者无人敢扶的新闻毕竟已经不只一次地呈现于我们眼前。

  道德需要多高的成本与风险?人们会习惯性地看看在当前的制度环境下,有管理与仲裁权的公权部门会交出一份什么样的答案,来作为一种参考与判断。遗憾的是,尽管在法院看来,这样的判决是出于“公平原则”,判决也是很公平的。但打着公平名义的诠释并没有真正说服人们。在事实未清的前提下,各打双方50大板的做法,很明显会使人感到做好事就要吃亏。

  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道德的风险与成本是有底线的,往往在人们可以承受的心理底线之内。当地公权力机关交出的这一份答卷,解决不了人们的这一种心理困惑,也难以使人们对这一种“公平”产生认同感。这是一件令道德感到很难堪的事件。

  康真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