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四性到五化:现代大学理念的完善与延伸

 悦读馆 2010-01-14
2006年07月31日  作者:田建国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大学理念决定大学发展方向,是大学之魂。缺乏正确办学理念,就没有一流的人才培养和学术成果,也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大学。大学理念是对大学的本质、功能、发展规律的哲学思考和理性认识,工业社会的大学理念主要特征是科学性、民主性、实用性和开放性,而信息社会的大学理念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全民化、终身化、个性化和国际化。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轨中,现代大学理念应注重“四性”的完善,并逐步向“五化”延伸。现代大学理念包括:

  以人为本的理念

  现代教育逻辑支点的核心是不断提升人自身建设水准。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价值理想和思维原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最广泛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是对人性的唤醒和尊重。真正的教育应当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让人能体验美好、体验崇高、体验成功、体验快乐,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以人为本的理念包括:(1)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2)关注人的自由、幸福、尊严、终极价值,尊重人的个性、人格、权益,用现代人的精神培养现代人,用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3)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是一种博大的精神力量和感召力量,它推动人们去感受生命过程。只有感受才会感动,才会在感动中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升华人生;只有感动,才会化为自觉行动。需要强调的是,以人为本是指教育实践活动要从对人的成长、从人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但不能把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和集体利益之上。有些人认为“无私奉献”过时了,只有国家对我好,我才能对国家好。美国前任总统肯尼迪墓上刻着一句名言:“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什么,而应该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哈佛大学校门上有一段话:“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服务祖国和同胞走出去。”如果我们把“以人为本”变成了“以我为中心”,就曲解了“以人为本”的本质涵义。

  崇尚学术的理念

  大学作为探索未知世界、认识发现真理、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文化支撑的前沿,承担着培养创新人才、创新知识、促进社会发展的光荣历史使命。大学追求的目标是学术,学术研究是一种极其高尚的理性和精神追求,是探索性、创造性的智力劳动。学术方向要与时俱进,学术人才要有大师名师,学术成果要有重大影响,学术平台要有交叉融合。学术需要积淀,学者需要执着。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认真读书,多思慎思,关注现实世界,注重学术积累;要维护学术尊严和学术自由,崇尚科学,追求卓越,学术诚信,力戒浮躁。注重营造学术自由的宽松环境,自主创新,自行选择学科发展方向,自由确定科研项目。尊重科学发展规律,鼓励学术创新,宽容失败,尤其强调为那些长期坐“冷板凳”,在从事艰苦的学术积累,为攻克世界性难题而默默奉献毕生精力的教师创造一种激励环境,以多种形式展示和弘扬学术精神。高深的学术以其独特的方式得到积累、培植,以至形成学术传统。崇尚学术与学术进步,需要整合传统与现实、历史与未来、科学与人文、理论与经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努力实现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的和谐统一。

  服务经济的理念

  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服务第一。服务的越多、越好、越及时,就越有价值。21世纪知识信息是电流,大学就是产生电流的发电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坚持高校为社会、经济、文化服务,不仅要在文化传播上有重要地位和影响,而且要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上有重要地位和影响。我们应当深入研究美国“硅谷现象”和英国“剑桥奇迹”。没有硅谷就没有斯坦福大学的一流水平;同样,没有斯坦福大学,也没有今天的硅谷。剑桥大学之所以在20世纪90年代遥遥领先于牛津大学,就是由于剑桥贴近技术创新的主战场,强调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剑桥科技园有1400多个高新技术企业,为剑桥大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现代大学应成为国家发展的思想库、科技发展的发动机、产业发展的孵化器,主动承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任务。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发展后劲之所在、核心竞争力之所依、前途命运之所系。抓住了自主创新,就抓住了中国发展的关键,就抓住了中国发展的根本,就抓住了中国发展的未来。大学作为创新重地,要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生力军作用。大学聚集了大量的科技创新资源,应该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中承担重要责任。要在承担国家科技重大战略任务中发挥骨干作用。高校要敢于去争取项目,得到一个项目,就可能带动一个学科甚至一个学校的发展。要在培育和造就创新人才中发挥基地作用。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结构调整,加强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在发展创新文化中发挥表率作用。高校要带头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倡导学术平等、自由探索、兼容并蓄的学术环境。

  持续发展的理念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既要重视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在学校发展格局中的基础性、全局性、标志性地位,又要重视发展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协调,学校导向政策的协调,学校与社会公共关系的协调;可持续,是强调教育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实施科学决策,减少和规避风险,加强成本核算和效益理念,提高投入产出比。现代大学要加大力度促进资源开放和共享,学会“经营大学”,让大学更善于经营自己的资源,实现优化配置,提高办学效益。持续是一个很高的要求,是量的积累,是跨越的前提。大学要在调整中持续,在转变中持续,在提升中持续。

  重视道德教育的理念

  道德是品格、素质、修养,是潜移默化的形成过程。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只是服务社会手段。前者的学习是根本性的,后者的学习是工具性的。如果重智轻德,必然导致学生片面发展,有智商没智慧,有知识没文化,有文化没修养,有欲望没理想,有目标没信仰,最终是有青春没有热血。关注人类命运,关注社会进步,关注百姓疾苦,是人才培养的崇高目标;树理想信念之魂,立民族精神之根,是思想道德教育核心。理想信念是支柱,民族精神是灵魂,道德情操是基础,全面发展是目标。一个人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就是危险品。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坏事。成小事靠业务本领,成大事靠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要成才先成人,不成人宁无才。思想品德、道德人格比专业知识的学习、谋生手段的训练、竞争能力的培养更重要、更难、更根本。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可以做好任何一件事,一个工具化的人只能机械完成一件事。人品第一,学问第二;文品第一,文章第二。培养21世纪优秀人才必须实现“三个有机统一”,即实现社会发展需求与个人发展需求有机统一,将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和多样化的学生需求最佳对接;实现宽口径教育和创新实践教育的有机统一,适应社会对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实现德与才的有机统一,将学生的道德品质、学术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统筹安排实施,确立国家利益至上价值观念,在集体中求得发展价值观念,在创业中实现人生理想价值观念、诚信受益价值观念。

  面向世界的理念

  教育的基本职能是传授知识,一部分学说有阶级性,而许多门类的知识,以及知识传授的原则、方法和手段,一般是没有阶级性的。特别是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一系列新的信息传递手段和认识工具的出现,对教育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系统的社会功能产生了深刻影响。大学国际化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中国大学应勇敢走向国际教育舞台,积极推进大学国际化,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借鉴国际教育成功经验,加强全方位、高层次国际教育合作,加大合作力度,丰富合作内涵,拓宽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我们要努力拓展思维空间,思考中国大学在东方教育与西方教育、本土教育与外来教育、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交叉点中的位置,思考中国大学在世界高等教育坐标体系中的发展轨迹。对当代大学的使命作用,要有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辨证的思考,更加理性的审视,更加长远的设想,避免落入单一、狭窄、短视的思维模式。

  引领社会的理念

  现代大学的本质是在积淀和创造深厚文化底蕴基础上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传承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创新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崇高使命,研究文化是现代大学全部活动的基础。文化创新使得大学着眼未来、引领社会。古希腊大学是哲学思维的场所,中世纪大学是传播人文知识和道德真理的圣殿,20世纪初大学才走出象牙之塔,成为推动工业化进程的一支重要力量。现代大学要有超前意识,超前才能引领,超前才能推动,超前才能实现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建立“前瞻性大学”的新理念。大学的本质是趋向未来的,着眼于培养和造就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人才,大学的功能在于生气勃勃地创造未来。现代大学不仅要走出还要超越象牙塔,创造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作者系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教育报》2006年7月31日第7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