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优秀的艺术家,首先是人品的高华,心怀的敝亮·其次人格上的独立,思想上的高拔,后才是娴熟的技术。陶兄,陶敬学,一表人才,来自山东章丘,与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是同乡,先贤的优良传统潜移默化地感染了他,并如此痴迷,如此率真。我们知道,若摹古人,不能超越;若避开古人,一味创新,亦不能有所成。唯有“笔墨当随时代”并灵敏地抓住瞬间所悟,方能于行云流水间促峥嵘之象。
敬学兄,追摹古人心思多年,偶有所感便迅疾取意,观他的行草、国画系列,是传统与新意结合的最好样本,有源有宿,意趣隽永。书画同源,画为心声,要讲究用笔,笔有骨力,有节奏,始造发势。潘天寿有云:“书法中有一笔书:“运笔不连续,而笔之气势相连续,如蛇龙飞舞,隔行关注。由一笔而至千万笔,一气呵成,隔行不断,密密疏疏,相就相让,相辅相成,如行云之飘渺于太空,流水之流行于大地,一任自然,即以气行也。气之氤氲于天地,气之氤氲于笔墨,一也。故知画者,必知书。”乐胜兄用笔体现流动、蕴藉、灵变之态,皆来自他深厚的书法功底,画中丛草、树丫、点勾,处处都有着草书清新、外发内敛的味道。关于用墨,能看出他善用渍墨、淡墨、破墨、宿墨之法,桔中有韵,湿中有气。古有圣 云: “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 陶敬学深谙笔墨之道,方使得他的山水画有着“峥嵘蓊郁”之象了。而画能得随意着笔之机后,就又需在笔墨之外下足工夫。 “外事造化,中得心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生造境,除了与大自然契合对话,更是意象空间的营造,心胸不大,纵是真山真景在眼前又有何义?只有坚持道义用心沉潜、刻苦砥砺,在咀嚼人生百味问发现常人所不能探究到的世界,才可营造并坚持住方寸清净之地。山水画先言笔法,再论墨气.更讲斤壑,气韵不可不说,三者得则气韵生矣,,笔法有古人脉气,墨气要厚润,丘壑更需稳,气韵呈现混沌。又有论者:笔法要健,墨气要活,丘壑要奇,气韵要雅。气韵犹显风致也,巧不可得而拙者得之,功夫需下的深刻。 妙哉,陶敬学! (原载于《书画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