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赏读十九 苏轼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捡却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 [定惠院]在湖北黄冈县东南。 [漏]古代盛水滴漏计时之器。漏断,漏壶水滴尽了,指时已深夜。 [幽人]幽居之从,苏轼自谓。 [飘渺]即缥渺,隐约、悠远的样子。 [省]明白。 [译文]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作者】 苏轼的一生是坎坷的,但他始终能在困境中拥有一颗乐观向上的心。因为他将儒家的坚毅、老庄的超然和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浑融而聚于一身,执着于人生却又超然物外。于是,我们见到的苏轼,命途多舛中却有铮铮傲骨,忠而被谤下依旧心怀浩气,放逐天涯却能在天涯海角处超脱旷达,依旧追求并实现着自己的自由与逍遥。 但苏轼也有自己的寂寞与孤独,以真性情存在的他也从不掩饰自己的落寞与凄凉,于是在他的文字中我们也常常能感受到一种清冷幽旷之情,有着诗意的伤感,但并不颓废,反而还时时透出一份坚毅与执着和勇于担当的勇气。 而这首《卜算子》就是苏轼词作中少有的透满孤寂的感伤之作。让我产通过对它的赏析来体会一下苏轼的寂寞情怀与诗意感伤。 卜算子,因秦观词有:“极目烟中百尺楼”之句,故又名[百尺楼],另外还有《楚天遥》、《眉峰碧》、《缺月桂疏桐》、双调,上下片名四句,押两仄韵,各二十二字,共四十四字。 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据史料记载,此词为神宗元丰六年(1083)作于黄州,定惠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 此词很受后人推崇,如《山谷题跋》有云:“语意高妙,似非吃人间烟火语。”,而“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俗气。”则不能到。 但是,正因为此词的仙骨气质,历来争议很大。有一种说法讲的是一个美丽而凄凉的故事。据《宋六十名家词.东坡词》载,此词还有一序: 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至,甚喜。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曰:“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坡回惠,为赋此词。 这段小序和苏轼的词一样写的仙气飘渺,颇有点遇仙的感觉。 苏轼寓居定惠院,每到他深夜吟诗时,总有一位美女在窗外徘徊。当推窗寻找时,她却已经翻墙而去。此情此景岂非正是苏轼词上阕所写:“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由此说来,句中的幽人该是指那位神秘美丽的女子,上阕则是记录此事了。 当时苏轼六十几岁,这个女子好像是为苏轼而存在,在苏轼离开惠州后,女子就死去了,遗体埋葬在沙洲之畔。当苏轼回到惠州,只见黄土一堆,个中幽愤之情可想而知。于是,就赋了这篇著名的《卜算子》。由此可见,此首词的下阕是为了纪念那女子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篇序言,短短的数十个字,就婉娩道出了一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真是精彩绝伦,令人拍案叫绝。 上片第一句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写环境,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树顶,滴漏声断了,显得一片寂静。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缈高飞的孤雁的身影。下片接着写鸿雁。在江边沙洲,鸿雁刚刚睡去,却又惊醒,回头看看,并没有别的大雁来伴,它满怀幽怨,但无人能理解。为什么睡下了又常常惊醒呢?并不是什么声响动静,而是心里不宁静。它渴望理解,不希望孤独。但它因为不拣高枝,不愿栖息在梧桐上,只能孤独地、高傲地在冰冷寂寞的沙洲上过夜。本词托鸿以见人,自标清高,寄意深远,风格清奇冷隽。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在更漏断,人初静的时刻,没有人见到独往来的幽人,更不会见到无痕无声的孤鸿,更何况是它的缥缈如梦幻的影子。也许是太寂寞太孤独了,空气中一丝小小的波动便带来了它内心的悸动,惊起回头,却发现原来依旧是水中花镜中月的空欢喜,而内心的孤寂依旧无人能懂。于是,只能独自一人在残月的清辉下,疏桐的清影中,凄然起舞,顾影自怜。东坡又有诗云:“人似秋鸿来有信,去如春梦了无痕。”《正月二十二日与潘郭二生出郊游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并韵》。比喻人生来去如鸿雁,代代往复,生生不已。但一个人的经历又象春梦一样,去而无踪,难以追怀。 知音难遇,知己难求。“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神话只能是千百年来孤独文人的永恒梦想。苏轼亦不能幸免,因为有了太多的文化底蕴,因为对人生对时代有了太多的感悟,知音知己的出现,对他而言,只能是一种奢望。于是,在这首《卜算子》中,我们见到了苏轼孤独内心的真实写照,又一次见到了千古文人对于知己难求的诗意感伤。这种感伤上乘屈原“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的对天发问的愤慨与悲哀,下接曹雪芹“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心酸与无奈。 此词的上阕,只有22个字,然状物言情,熔铸一炉,那个中夜不寐,独步凉月的“幽人”寂寞怅惘、愁绪盈怀的形象也就活脱脱的出现在我们面前了。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是下阕乃至全词的“眼”,意思是想象那鸿不肯就木而栖,低徊踯躅于寂寞冷清的沙洲上。这里的“拣”字,是作者精心提炼殊见用心的字眼,作者把自己的遭际和孤鸿完全熔融而成为一体,写活了生不逢时,遭冷落而又不愿苟合世俗、讨乖买宠的倔强性格特征。 苏轼的一生可谓是饱经沧桑,四十五岁被贬黄州,五十九岁被贬惠州,七十二岁贬至儋洲。他曾说过:“问汝平生功绩,黄州、惠州、儋洲。”就其政治功绩而言,这自是一番辛酸的自嘲,但就其文学功绩而言,他的不朽文名却的的确确是在屡次遭贬的困境中建立并最终流传千古的。困境令人寂寞,寂寞却令人更加美丽!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捡却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
来自: yangyang3435 > 《我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