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伪书为何畅销?听我说说猫腻——书明明不怎么样,但是高居各媒体的推荐榜单,为什么?

 沃野天空 2010-01-25
伪书为什么会成为优秀畅销书?原因很简单,市场需要这样的书。这种胡拼乱凑“攒书”行为在业界并不稀罕。只能说,《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还很小儿科,还在作奸犯科的初级阶段。

■“XX编著”,暗藏玄机

    既然做伪书,要无中生有,那就必然采取“拿来主义”。比如在网站扒些资料,或者利用现有文献做些加工,或者干脆把别人的作品拿过来用。可是,到了署名的时候怎么办呢?要是原作者找过来就麻烦了。于是,精明的出版商用“编著”字样规避这个问题。

    2007年,一部名为《货币战争》的奇书红遍大江南北,一上市就成为超级畅销书,两年后还推出了续集。看起来,这书貌似没什么大问题。然而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该书问世不久,天涯论坛上就有人发帖,说该书系统“抄袭翻译”了美国在1995年出版的长达3个小时的纪录片《TheMoneyMasters》。不仅篇章结构完全雷同,更为“强大”的是,《TheMoneyMasters》作品本身属于业余纪录片式电影,缺少学术论证和权威机构认证,有利用民众对国家保密金融系统结构的好奇心蛊惑人心的嫌疑。而本书作者竟不严加考证,直接翻译套用,作为文抄公都缺少“职业道德”。

    最后读者恍然大悟,“作者”的署名旁边是“编著”,不是“著”!

■为何“宇宙无敌牛翻译”频现

    对于大多数智力正常的中国人来说,英语过六级,低空飞过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已经算水平不错的了。但是这个世界总会出现给我们带来惊喜乃至惊吓的外语天才。不久前惊曝翻译作者宋瑞芬,用英法日俄等多种语言,翻译出了20余本世界名著,从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到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从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到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从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到卜伽丘的《十日谈》……

    近年出版行业有不少这样的无敌翻译,比如一个叫龙婧的人,4年翻译23本译著,而且翻译领域横跨文史哲,韦伯、洛克菲勒、培根、尼采等人的著作均被龙婧“笑纳”。宋瑞芬和龙婧是谁并不重要,他们笔下的世界名著很有可能是“汉译汉”的杰作。简单说,就是窃取别人的翻译果实,仅在语句上进行二次加工,便署上随意捏造的名字堂而皇之出版。要知道,每年的出版物实在太多,原译者很难发现自己的作品被盗版,再加上盗版行为取证困难,维权过程漫长,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一般而言,世界名著都是市场上的“畅销书”,历久不衰。而这种化用旁人智力成果的“汉译汉”书籍却相当常见,特别是那种所谓小摊上打折贱卖的世界名著,应该都是这么加工出来的。

■榜单有猫腻

    书店里经常有这样的状况出现:一本书明明不怎么样,但是高居各媒体的推荐榜单。不只媒体编辑记者,很多专家学者都大赞一声“好”。读者可能想:好吧,就算出版商能买通媒体,但是那么多书店的销售数据总是真的吧?网上书店的排名总是真的吧?怀这些想法的读者诸君,或许有点天真了。

    现实世界中的书店榜单总有空子可以挖,有的出版商在当当网卓越网上大肆购进图书,造成某书在网上畅销的假象。

    而熟悉出版行业的朋友也许会参考“开卷”(权威图书市场研究机构)的榜单,殊不知,“开卷”监测的书店是很有限的。也正因此,出版商就优先或者大量给这些目标书店发货,也可造成书目畅销的假象。

    此外,像“脑黄金”那样天天轰炸的广告也日益出现在图书宣传中。也许书很一般,但强制性的伴随广告天天出现在读者生活的周围。也许有一天,你实在忍不住了,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买,那么恭喜你,正中下怀!

    伪书成为畅销书的原因其实很多。由于图书市场信息本身就是不对等的,大部分读者对于琳琅满目的图书就更无从选择。

 

买卖书号、合作出版成伪书温床

伪书采用营销上常用的“跟进策略”,减少了运作上的风险

 

出版人 小于

    其实,“伪书”现象在我国出版界早已有之,并且早已成为出版界的一个无人不知的“潜规则”。而且只要是知名或畅销作家,就几乎无法幸免被“伪”。

    然而,更可怕的是这种伪造外国著名学者教授或畅销书作者,伪造国际知名媒体或名人的图书评论,伪造国外畅销书信息,伪造国内文化名人的新书等无中生有、弄虚作假的公然作伪,竟然在一些图书出版单位形成了一股浊流,一股歪风。

    据说全国共570多家出版社,至少有30多家参与了制造伪书,应该说这个比例并不小。“伪书”在出版界早就是个公开的秘密,但一直也没有听到什么谴责之声,倒是出版流通各环节心照不宣大发不义之财,这不是很奇怪吗?其实这个一点儿都不奇怪!

    首先,“伪书”的温床其实就是买卖书号搞合作出版。这个链条常规来讲就是攒手——策划人——书商——出版社,可以称得上是一条不停作业的流水线。先是找攒手,有点儿枪手性质,是根据策划人所提的选题攒书稿,显然这帮人处于利益链条最末端;然后策划人负责策划选题,督促攒手完成任务,并把书稿交给书商;之后,书商负责联系出版社并购买书号,利用资金和各种销售渠道,印刷发行书籍。一本伪书也就应运而生了。

    这条流水线背后的经济利益驱动正使得“伪书”大行其道。从成本来看,引进国外畅销书既要支付外方版税又要支付翻译稿酬,双重费用的支出对出版者负担较重。而“伪书”披着“国外畅销书”的外衣,狐假虎威,完全可以以低廉的生产成本,招摇过市。因而颇受经销商和零售商、甚至不明就里的读者欢迎。

    再从上市时间来看,购买外版书,程序比较复杂,尤其授权的审核,极为严格,翻译的质量也要求精益求精。因此,时间上大大落后于“伪书”,等到正版书上市,“伪书”早已占据市场。

    最后从营销策略上看,“伪书”采用营销上常用的“跟进策略”,减少了运作上的风险。一些出版社将“伪书”推向市场,有的是受骗,有的则是故意为之,为了金钱,部分书商、出版社走到了一起。而为了广告收入,一些媒体进行推波助澜的宣传,使得“伪书”在图书市场上更加大行其道。

    当然,一个巴掌拍不响。某种程度讲,部分读者的需求确实也助长了“伪书”的畅行。比如像《没有任何借口》这类书在内容上宣传强化“奴性”教育,正是迎合了部分企业家的实际需求。再则,有些“伪书”的许多观点迎合了我国读者的阅读习惯,读起来也比较轻松,使得“伪书”受到欢迎。

    最后就是苍蝇不叮无缝儿的蛋。“伪书”之所以能堂而皇之公开出版,广为发行,正是因为现行法规监管的重点在出版物内容是否违法违规和出版物的印装、编校等质量方面,而对于涉嫌前文所认定的“伪书”没有很好的制约。

    这么一分析,“伪书”畅销真是一点儿都不为怪了!

 

■记者手记

“你们记者就爱折腾!”

    这出戏,极像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现代版:一个叫丹尼·冯的中国人杜撰出20条“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著成《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一书,两年来竟走红流传于网络、并被各大媒体作为读书推荐,甚至获评为“年度优秀畅销”!它那广泛流传于网络、错误百出的“英文”尽管被个别“好事”的网友质疑,但却仍被学校张贴在教室门口,成为地方领导干部发言的“金科玉律”,甚至被某部委推荐为双语阅读!——然而,很长时间内没有人去质疑,更没有人证实它的“虚伪”。尽管你只需像给《新华每日电讯》爆料的陈应宏老师那样,发个邮件到哈佛图书馆去求证一下,答案马上就能明了。

    我曾一度认为,这本书的走红流行和优秀畅销业绩,只是个偶发事件,仅是出于某些“策划者”的宣传和有目的性策划,更主要的是作者的“利欲熏心”和不负责任。但在我对《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选题策划刘铁的采访中,他坦承出版社对此书的审查存在纰漏,紧接着辩驳,“但是,书的走红与中国家长望子成龙、对哈佛等名校的追崇这样一种大环境是有关联的”。这一说法,在我接下来的采访中“不幸”得到了映证。

    当我在商务印书馆告知一个高一女孩的爸爸,她女儿捧在手上的《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是一本伪书,他对记者的计较有些不太理解:“他也没有说一定是写在墙上的呀,他宣扬的是学习的精神。何必那么较真?只要有价值,对小孩有用就行啦。”并表示:如果小孩能在考试作文的时候灵活地用上书中这么一句话,也算是收获,值了。最后,不屑地丢下一句“你们记者就爱折腾!”

    但是我还是“好心”地提醒一位小伙子,他所埋头阅读的这本“哈佛训言”根本不是出自哈佛图书馆时,我满以为他会和我当初知道真相一样震惊,可是他却很平静地笑笑,说“我不会买的,其实我只在乎书的内容对我有没有价值。”

    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追求现实、功利和成功速成的时代:大家追求的是所谓的“训言箴言”能给他们的实际学习工作带来怎样些许的帮助,至于真假与否,又有谁会在乎?也许这就是有那么多“哈佛家训”“哈佛精英”等等励志书傍着“哈佛”这棵大树的原因。也是《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能横空出世,并所向披靡的原因吧。就像没有穿衣服的皇帝能招摇过市,全赖“宽容大度”的臣民,不是吗?

    只是,想想所谓的“牛津训言”“剑桥训言”充斥着孩子的书架时,很难想象,这些投其所好、投机取巧的“训言”能给孩子们的成长带来怎样的帮助,当孩子们得知他们被反复灌输的“训言”是编造出来之时又会给他们的认知带来多大的伤害和误导。这就难怪一些学生在作文考试中编出一些“名言警句”,假以鲁迅,甚至古代圣人之口了。

    毕竟,真的朴实要比假的炫丽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