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伯乐哭骥

 礼博士委员会 2023-12-01 发布于北京

按:《诗说中国》是首部以古诗及注论形式总结和致敬中华民族众多圣贤豪杰的著作,是为了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用古诗概括、歌咏中华民族历代圣贤的生平事迹及其精神风貌,融文史哲于一体,显精气神于一言,唯愿广大青少年通过诵读后烙印于心,得圣贤精神滋养、贯通中华文脉、鼓舞华夏儿女大步前行,慎终追远以继往开来,与古今贤哲一道,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廖彬宇先生作此诗于2014年,当代中国画大家刘怀山先生马年春节送《伯乐相马图》给彬宇先生,先生遂作此诗。由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逯国平篆书。本文选自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义三百图》,由著名文化学者张红星教授注解。全书365篇内容将陆续发布,每幅图之命名均为相关成语。

甲午岁题刘怀山仁兄

伯乐相马图古风

有名孙阳者,能识千里马。

周游诸侯国,气度甚风雅。

忽见受奴役,牵盐于烈夏。

时时遭鞭挞,枯瘦声嘶哑。

晴雨走兼程,遮风无片瓦。

苦极还耐劳,神情仍潇洒。

诚为真龙驹,四蹄奋踢打。

将之献楚王,用以安天下。

楚王心疑惑,恐是欺我傻。

驾驭征战场,何惧兵刀剐。

始知荐举人,所言并非假。

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阴阳敷变化,万物有依循。

相术虽论形,尤重精气神。

形具而神备,乃做世上珍。

常人爱伯乐,可辨伪与真。

更借伯乐语,荣显贵绝伦。

然世少伯乐,便甘受没堙?

生来不俗骨,必定迥超尘。

嗟乎,待文王而兴者乃凡民;

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莘莘。

黄德劲先生诗评:

彬宇先生题伯乐相马图古风,一改世人渴盼伯乐相马之习惯性期待,而独树高格,别开生面,将落足点寄寓在千里马之奋进拼搏,发挥主观能动性上。可谓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完全是六经责我开面的做法。全诗大体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上一段为伯乐相马之故事,下一段为振聋发聩之慨叹。

伯乐相马万古传

“有名孙阳者,能识千里马。周游诸侯国,气度甚风雅。忽见受奴役,牵盐于烈夏。时时遭鞭挞,枯瘦声嘶哑。晴雨走兼程,遮风无片瓦。苦极还耐劳,神情仍潇洒。诚为真龙驹,四蹄奋踢打。将之献楚王,用以安天下。楚王心疑惑,恐是欺我傻。驾驭征战场,何惧兵刀剐。始知荐举人,所言并非假。” 彬宇先生古风之此一段,详细介绍了伯乐相马的故事,歌颂了古伯乐“孙阳”。

伯乐(约公元前680年-前610年),原名孙阳,春秋中期郜国(今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人。在秦国富国强兵中,作为相马立下汗马功劳,得到秦穆公信赖,被封为“伯乐将军”。伯乐后来总结毕生经验,写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相马学著作——《伯乐相马经》。

马,对于人类历史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巨大功绩。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有一句很经典的话:

“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

据研究,中国早在 6000 年前便将野马驯化为家畜,此后成为主要交通运输工具之一。而黄帝时期,已经有了“王亥驯马”的传说,也被誉为“中国第一支骑兵”的诞生:

当时黄帝的部下捕获了一匹野马,人们接近它时,它就前蹄腾空,昂头嘶鸣,或把后腿抬起。但它并不伤害人和其它动物,只以草为食。人们都不认识,便把黄帝请来辨认。黄帝观察很长时间,也未能认出,但让大家不要轻易杀掉,并且派了驯养动物的能手王亥过来。王亥也很好奇,先用木栏把野马圈了起来。

一段时间以后,王亥发现栏杆外边又来了几匹同样颜色的野马,对着栏杆内的野马叫个不停,不肯离开。后来王亥把木栏门打开,不料外边的好几匹野马迫不及待冲进木栏,和圈在栏内的野马混在一起,互相嘶叫,感觉十分高兴。王亥于是留下了所有的马,关紧栏杆,割草来喂它们。不久之后,一匹马竟然生下了一只小马驹。王亥高兴极了,奔走相告,四处的人们都纷纷前来观看。

这些野马和人接触的时间一长,发现人类好像并不想伤害它们,所以在人面前也不再惊慌,而是变得十分温顺。特别是小马驹,更是很喜欢和人在一起玩耍。

有一天,王亥喂过马后,牵出一匹性格温顺的马,纵身跳上马背。马一受惊,猛地四蹄腾空飞奔起来,把毫无准备的王亥一下子抛下来摔了个仰面朝天。等王亥从地上爬起来,马已跑得很远了。王亥站起来望着越跑越远的马,心里十分着急,以为它再也不会回来了。正要往回走时,却发现这匹跑得很远的马,又扭头跑回来了。王亥赶忙把马引进栏杆内圈好。后来他想出一个办法,用桑树皮拧成一条绳子,把马头绑好,慢慢牵出来,然后又跳上马背。马仍像头一次一样,四蹄腾空,飞奔起来。王亥这回吸取了教训,一只手紧紧抓住绑在马头上的绳子,另一只手又紧紧抓住马鬃,任凭马怎么飞跑,王亥总是不松手。跑了一阵后,马的速度减慢下来,直到马不再跑时,王亥才勒过马头,缓缓地骑着回来。

王亥骑马成功后,一下子轰动了许多人,风后、应龙、常先、大鸿等都前来观看,黄帝也很快知道了。应龙是黄帝身边的一员大将,对骑马当然更感兴趣。他积极协助王亥驯马,练习骑马。就在这时,一件不幸的事发生了。一天清早,王亥、应龙起来练马,忘记把栏杆门关上,一只老虎乘无人时闯进圈里,把可爱的小马驹咬死了。王亥和应龙简直气坏了,立刻带上弓箭,骑上马向老虎逃跑的方向追去。他们一口气奔跑了几十座山,终于找到了这只老虎。两人看准目标,连发几箭,把老虎射死在山谷中。返回路上,两人又骑马射死了几只野鹿,带了回来。

他们的行动一下子引起了风后的注意。风后一向智多谋广,他脑子一动,对黄帝说:“既然骑在马上能追老虎,能射杀野兽,那打仗时是否也能骑在马上,追杀敌人?”风后建议黄帝下一道命令:“各部落所有打猎的人,今后出外打猎,一律不许射杀野马。凡是能捉回野马者,给予奖励。”

黄帝不仅同意了这个建议,而且自己也开始练习骑马。他命应龙、王亥对捉回来的200多匹野马精心饲养,进行训练。应龙专门挑选200多名精干的小伙子,每天从早到晚,既驯马,又练人。经过两年多的时间,中华民族最早的一支骑兵就这样诞生了。据说这支骑兵在后来的涿鹿大战中起了重大作用。

当然这只是传说。而信史中的记载,同样不少。汉儒郑玄在《周礼·小司徒注》中说:“井十为通。通为匹马、三十家、士一人,徒二人。通十为成,成百井;三百家、革车一乘……”也就是说,我国在周朝就已经有了养马制度——司马法,古代以一里地方为井,法律规定每十里就要贡献一匹马。

到了春秋战国,养马之风更盛,车骑的多寡成为衡量一个诸侯国强弱的标准,万乘之国就是大国强国的代名词。尤其人们根据马的不同用途,已经将马分为六类,即种马(繁殖用)、戎马(军用)、齐马(仪仗用)、道马(驿用)、田马(狩猎用)、驽马(杂役用)。养马、相马、驯马由此遂成为一门重要学问,对马的了解也愈加深刻。比如“老马识途”的典故,就发生在齐国名相管仲身上。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韩非子·说林上》)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齐军于春天出征,到凯旋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在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最后只好求助于管仲。管仲苦思良久,忽然福至心灵,说:

“老马的智慧可用!”

于是立即挑选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说也奇怪,这些老马竟然一点也没有辜负管仲的眼光,把大军领出了困境。

由此可知马的智慧与人对马的理解和使用。春秋战国时代,马是战争的必备,各诸侯国都对马有着独特的情感,司马官爵正是掌管军事的总司令。周孝王曾专门封秦国先祖嬴非子为驯马之官,周穆王更有穆王八骏,皆为极品。分别是:

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骅骝,绿耳。

秦始皇也有七匹名马,《古今注》载:

一曰追风,二曰白兔,三曰蹑景,四曰追电,五曰飞翩,六曰铜爵,七曰晨凫。

再如李世民的昭陵六骏,曾有亲题赞语:

特勒骠: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天险摧敌,乘危济难。

青骓: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兹飞练,定我戎衣。

什伐赤:瀍涧未静,斧钺申威,朱汗骋足,青旌凯归。

飒露紫: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詟三川,威凌八阵。

拳毛騧:月精按辔,天驷横行。孤矢载戢,氛埃廓清。

白蹄乌: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

另外还有历史上有名的项羽之乌骓马,关羽之赤兔马,刘备之的卢马,秦琼之黄骠马等等。

最为历史民众所熟知的良马,应该是“汗血宝马”。也即“大宛马”,世界上最古老的纯血骑乘马品种,有3000多年历史。据了解,大宛马是中国汉朝时西域大宛出产的一种良驹,山地马种,抗疲劳,蹄坚硬,甚至可以“日行千里”。《史记》记载,张骞出西域,归来说:“西域多善马,马汗血。”唐太宗时,西域进贡千里马,据说其中就有“汗血宝马”。唐太宗“昭陵六骏”中的“特勒骠”传闻就是突厥赠送的“汗血宝马”。

孙阳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将相马作为了自己终生不渝的事业。从零开始学习相马。因为当时既没有相马的经验著作可资借鉴,更没有专业的老师教授相关课程,只能靠自己用心观察,比较摸索,深思细究,发现规律。《吕氏春秋·精通》说:“孙阳学相马,所见无非马者,诚乎马也。”由此可见孙阳学习相马的专注勤奋

拥有了一身相马奇术的孙阳,后来成为秦穆公之臣,可谓龙入大海。因为当时秦国经济发展以畜牧业为主,多养马。特别是为了对抗北方剽悍的游牧民族,秦人组建了自己的骑兵,因此对养育马匹、选择良马非常重视,要求很高。孙阳在秦国富国强兵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以其卓著成绩得到秦穆公信赖,被秦穆公封为“伯乐将军”,随后以监军少宰之职随军征战南北。

伯乐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在做好相马、荐马工作外,还为秦国举荐了九方皋这样的能人贤士,传为历史佳话。

《列子》载: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耶辙。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其担缠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家。别名九方歅,九方堙。九方皋曾受伯乐推荐,为秦穆公相马三个月。他相马看重内在精华,不求表相。

当伯乐年老的时候,秦穆公对他说:“您的年纪老啦,能不能再给我推荐一个善于相马的人呢?”于是伯乐推荐了九方皋。穆公便派九方皋外出找马。三个月后,九方皋回来报告说已经在沙丘那边发现一匹好马。穆公问是什么样的马,九方皋回答说是一匹黄色的母马。于是穆公派人去沙丘取马,取回的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穆公很不高兴,把伯乐召来,对他说:“你给我推荐的那位相马人太让我失望了,他连马的黄黑、雌雄都分辨不清,又怎能鉴别马的好坏呢?”

伯乐听后惊叹道:“他竟然高明到这种地步了!这正是他比我高明不止千万倍的地方啊!像九方皋所看到的已经不是马的外表,而是马的内在了。观察到它内在的精粹而忽略它的表面现象,洞察它的实质而忘记它的外表:只看他所应看的东西,不看那些不必要的东西;只注意他所应注意的内容,而忽略他所不必注意的形式。像九方皋这样的相马,真的已经达到了神乎其神的的地步,已经没有人能够超过他了。”后来经过验证,那匹马果然是一匹天下少有的骏马。

无疑,这是一则有着深刻寓意的故事。伯乐和九方皋,都是神仙一级的相马师。伯乐经过多年的实践、长期的潜心研究,取得丰富的相马经验后,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整理。他搜求资料,反复推敲,终于写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相马学著作——《伯乐相马经》。此书图文并茂,长期被相马者奉为经典,在隋唐时代影响较大。后虽失传,但蛛丝马迹在诸多相关文献中仍隐隐可见,比如《新唐书·艺文志》载有《伯乐相马经》一卷;唐中叶张鷟写的《朝野佥载》、明人张鼎思著《琅琊代醉编·伯乐子》和杨升庵著《艺林伐山》中均有大致相同的记载。

而相关传说中的伯乐,则另有十分精彩的故事,彬宇先生在诗中详细言及,如“忽见受奴役,牵盐于烈夏。时时遭鞭挞,枯瘦声嘶哑。晴雨走兼程,遮风无片瓦。苦极还耐劳,神情仍潇洒。诚为真龙驹,四蹄奋踢打。将之献楚王,用以安天下。楚王心疑惑,恐是欺我傻。驾驭征战场,何惧兵刀剐。始知荐举人,所言并非假。

据传伯乐为晋国没落贵族,精于相马之术,见晋国大乱,渡河入洛,隐居于北邙山太极岭中。当时,鬼谷子隐于云楚,墨翟隐于黛眉,三人交厚,常相往来。

一日,伯乐见一匹马拉盐车而上山,其马瘦弱,蹄伸膝折,灰汗交流。伯乐大惊,知道此为名曰骐骥的千里马,立即将其解下,脱衣为马披上,此马仰首而鸣,声达于天,如金石之声。伯乐买下此马,精心饲养,一年后,马出落得体形如龙,毛色闪亮,两目如炬。孙阳把千里马带去献给楚王,楚王乘此马翻山越岭,如行平地。后来,千里马载着楚王驰骋沙场,在南征北战中立下了不少功勋。

“楚王心疑惑,恐是欺我傻。驾驭征战场,何惧兵刀剐。始知荐举人,所言并非假。”对于相马这项专门技术来说,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一点就通,一看就会的。即便贵为君王,在识马上,也完全是小儿科,门外汉。然而事实胜于雄辩,伯乐就是伯乐。

另有传说,当时听说伯乐发现神马之后,齐、秦诸国均遣使持金来购,伯乐谢绝,将它赠给墨翟。墨翟乘此马翻山越岭,如行平地,世人方知伯乐为良马之知音。

周王屡求伯乐相马,伯乐为其选千里马四匹,周王将四马共一辕,以驾天子之车。周王乘此,命御者扬鞭催马,而四马狂啸,车不能行。周王大怒,将伯乐召至洛邑,责其相马之误。伯乐笑道:“四马皆为千里马,但大王的御者却非善御之人,善御者需要选择不同等级的马共驾一车,以千里马领辕,配以中下等之马,主次协力,其车既快且稳。这比如治国,大臣们品德、能力有高下,把他们放到合适的位置,德能互补,同心协力,其国才能大治。”周王命御者按伯乐之法,选一匹千里马领辕,配三匹一般的马,果然驾驭甚便。周王大悦,欲聘伯乐入朝为官,伯乐辞谢。

鬼谷子的弟子苏秦,入秦求官未果,千金将尽,意欲东归,乃以余金买秦马一匹,欲东归后将此马卖得高价。到洛阳马市后,连续三天,无人问津。于是苏秦到北邙山找到伯乐,伯乐见此马虽非宝马,也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于是有心相助。次日,伯乐来到马市,围着苏秦和马转了一圈,离千步后又连续回头看了此马两次,众买马人一见,争买此马,苏秦以十倍的价格将此马售出。

鬼谷子的另一个弟子庞涓,素闻伯乐大名,适逢伯乐寿诞,鬼谷子就带庞涓前来贺寿。此时伯乐的大弟子食河豚而死,而这位弟子自幼跟随伯乐,师徒之情如同父子,见弟子死,伯乐并不悲伤。庞涓问其故,伯乐道:“河豚有毒,世人皆知。其味之美,也无它食能比。我多次劝他,莫贪口腹之欲而招来亡身之祸,但他不听,前几次垂钓河豚,蒸而食之,侥幸未遇其毒,今日又食,终于身死。世上的达官显贵,皆是如此,贪名逐利,身死名灭,卒为人笑。”鬼谷子闻此,对庞涓道:“名利之害,甚于河豚之毒,弟子谨记。”庞涓不悦。后来庞涓贪暴奸诈,身死马陵道。时人称赞伯乐既善相马,又善相人。

因为有了伯乐相马的故事,所以后来人均以千里马能得伯乐为人生之幸事,因此也就有了韩愈的《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古文观止》言:“此篇以马取喻,谓英雄豪杰必遇知己者,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斯可展布其材。否则英雄豪杰亦埋没多矣。而但谓之天下无才,然耶?否耶!甚矣,知遇之难其人也。”

千里马与伯乐,哪一个更难得?平心而论,世间少伯乐,又何尝不少千里马?欲得伯乐顾,先成千里马;而欲得千里马,先有伯乐眼。曾文正公亦在评价《马说》时言:“谓千里马不常有,便是不祥之言。何地无才,惟在善使之耳。”但就识马相马而言,中国历史直到近现代,才不再为“马”所左右。

有相关报道写道,曾几何时,“铁马冰河”踏遍河山,在绵延数千年的战争史上,它无比辉煌。解放战争时期,骑兵部队最多时编制有13个师。上世纪80十年代,在“百万大裁军”中,骑兵作为一个兵种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一支支现代化的机械化部队。现在,仅象征性地保留了两个骑兵营和几个骑兵连。

千百年前,可真不是这样。明代著名思想家王夫之说,“国以马为强弱”,认为汉、唐两朝之所以强盛,就是因为畜马业的发达。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李广奉命征战匈奴,不巧中途碰上了匈奴的左贤王及其麾下4万骑兵。这位匈奴畏惧多年的“飞将军”,面对乌压压的匈奴铁骑之时,几乎身陷绝境。穷途末路只能背水一战,最终汉军几乎全军覆没,直到张骞的部队赶到,才扭转了被剿灭的命运。自此匈奴铁骑的阴影也一直萦绕着汉武帝,这位拥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便在选马、铸甲方面花了不少心思,因而才有对大宛马不惜代价的寻索。汉武帝为向大宛国求取这种宝马,不惜发动多次战争,因此“汉宛之战”又叫“汗血马之战”或“天马之战”,后来也才有了汉帝国的铁骑雄兵。

豪杰岂待文王兴

“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阴阳敷变化,万物有依循。相术虽论形,尤重精气神。形具而神备,乃做世上珍。常人爱伯乐,可辨伪与真。更借伯乐语,荣显贵绝伦。然世少伯乐,便甘受没堙?生来不俗骨,必定迥超尘。嗟乎,待文王而兴者乃凡民;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莘莘。”

在古风的第二部分,彬宇先生从中国的天人哲学出发,穿透迷雾,析理寻真,发出了“诛心一问”:真正的千里马,非要苦苦等待伯乐的垂青,才可以腾跃天下,一展雄才吗?

“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语出《周易·系辞下》。吉人,善良的人,贤明的人。躁人,急躁的人,心浮气躁的人。前者一定是话不多的,惜言如金的;后者一定是喋喋不休,甚至直接是“话痨”类型的。《世说新语》有故事:

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而已。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上忽发火。子猷遽走避,不惶取屐;子敬神色恬然,徐唤左右,扶凭而出,不异平常。世以此定二王神宇。(《世说新语·品藻》)

黄门侍郎王子猷兄弟三人一同去拜访谢安,子猷和子重大多说些日常事情,子敬不过寒暄几句罢了。三人走了以后,在座的客人问谢安:“刚才那三位贤士谁较好?”谢安说:“小的最好。”客人问道:“怎么知道呢?”谢安说:“贤明的人话少,急躁的人话多。是从这两句话推断出来的。”王子猷、子敬曾经都坐在一个屋子里,屋顶突然着火。子猷迅速跑出去避开火灾,慌张地没穿鞋子;子敬神色平静,慢慢地呼叫仆人(过来),扶着墙出来,跟平常没有什么两样。世人以此来评价子猷、子敬的气度。

一个人说话太多了,前途不会太乐观,寿命也不会太长。为什么呢?中国古人说“话多伤气”,而且“言多必失”,多半都不会有好的遭遇。

中国人特别讲养生之道,如道家说人的身体有精、气、神三种要素,也就是精神、气体、还有无形的神这三种。彬宇先生诗言:“阴阳敷变化,万物有依循。相术虽论形,尤重精气神。形具而神备,乃做世上珍。”道家讲养生之道,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讲求收敛,收敛自己的精、气、神这三种要素。这种收敛,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都可以用功。比如在夜间睡眠的时候,他们告诉我们不要仰着睡,要右卧如弓;不要张开口,吐气要吐得均匀,不要吐得那么大,这也是不卫生的。在白天也是这样,在白天没有必要的时候要闭着嘴,用鼻子呼吸,呼吸得很匀称,很调和,很柔和。如果我们一个人心里不平和,很急促,或是运动后很急促呼吸,对一个人身体里细胞的伤害和损失会很多。所以白天没有必要的时候不要多说话,把呼吸调得很均匀,在做事的时候心里也要很定,不要浮躁。这就是吉祥之人。

所以这个口,话说得越少越好。“吉人之辞寡”,说话的内容无非是要表达自己的心理讲人,讲事。凡是牵涉到人与事,就关系到人的利害,关系事情的成败。所以说话之前我们要想一想,这些话说出来对人到底是有好处还是有害处?有修养的人他的脑子一转就知道了。没有修养的人或是一时没有注意,说话冲口而出,也不知道自己已经把别人给伤害了,他自己不考虑。当然言不仅仅是说话,也包括写文章、发表各种言论都是如此。有的人往往把人家伤害了,自己还不了解。对方知道了便会报复我们。有时候即使对方不知道他受到了损失,但是因为我们一句话损害了人家的名誉、权利,让人家受到了损失,我们还是要负担责任。这几句诗其实是诗人彬宇先生借相马而论相人甚至是论如何做人的妙语警句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凡是君子说话都慎重,怕驷不及舌,所以五经讲的都是慎言。“口为祸福之门”,一个人的吉凶祸福大半都决定在口。刘余莉教授在讲授《群书治要》时便专门讲到,我们讲话很小心就有福了,这个福怎么来的呢?比如说我们说话,看到别人有忧虑,我们去开导他一下;看到别人有恐怖,我们去宽慰一下;看到一个人受了委屈诽谤,我们说一句公道的话,仗义执言,给人家解围、壮一壮胆子,这个就是我们说话的功德了。所以我们的口就看我们用它来做什么,我们用得好,就是能替人家造福,自己也积了功德;用得不好就造了口业,妨害了人家也妨害了自己。

彬宇先生从相术的角度,更加深入阐释“相术虽论形,尤重精气神。形具而神备,乃做世上珍。”相术在中国是一门流传久远的学问,甚至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大戴礼记》载:“昔尧取人以状,舜取人以色,禹取人以言。”可见状,色,言皆可观人,这也正是精气神的统一,是系统的相人术。

相人术认为,面相和精气神是分不开的。相学第一,看的是精气神。十分面相,七分看眼,看眼先看精气神。面相贵形神兼备,形神贵相符相承。当今社会,容貌可以轻易改变,气质却要多年修炼,这一方面,气胜形一筹;另一方面,气质的改变可以带动容貌的变化,气质再胜一筹;容貌会随年岁消损,气质却如美酒,愈久愈醇,气质完胜形貌。因此真正优秀的人,一定是形神兼具的,而神则尤胜于形。如曹操形陋身鄙,却有英雄气概,终为北方霸主;刘邦外如“流氓”,却有仁主气质,招贤纳良,成就汉代霸业。古今俊美之人,则多贪恋酒色,气质消损在裙裾杯盏之中,鲜有成大事者。

具体到伯乐与千里马,真正的伯乐,是可以如九方皋,透过外在的表象深入骨髓,发现真正的千里马的。“常人爱伯乐,可辨伪与真。”这也是常人喜欢伯乐的原由,因为伯乐有一双识人的慧眼。“更借伯乐语,荣显贵绝伦”,世人因为伯乐而得以赏识,提拔,重用,发挥才干,甚至登堂入室,显贵绝伦。“然世少伯乐,便甘受没堙?”但是伯乐在哪里?人生只能苦苦等吗?只能埋没终生吗?这不是真正的人才,不是真正的“千里马”。“生来不俗骨,必定迥超尘”,生来便是非凡之才,必有非凡之举,也必成非凡之业!因此彬宇先生最后深深感叹:

“嗟乎,待文王而兴者乃凡民;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莘莘。”

此语出自《孟子·尽心章》: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孟子说:“一定要等文王出来之后才兴起的,是芸芸众生,是平凡之人。如果是豪杰之士,即使没有文王,也照样能兴起,能成就伟业!”

何其壮志豪情干云天也!鲍鹏山教授曾经就此讲道:

我很惊讶于这样的话出现在孟子的作品中,我认为,这与“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名言一起,标志着孟子政治思想的光辉顶点。伟大的人民能管理好自己,他们不需要圣贤与帝王的安排!这与著名的《国际歌》是一脉相通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孟子的这种大丈夫人格,也是时代的赐予。孟子是他那个时代原野上的参天大树,也只有那个原野可以有参天大树。随着专制渐深,能生长的便多是一些“无人知道的小草”了,满足于“大地把我拥抱,太阳把我照耀”。

对他们来讲“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即便没有文王,因为你做好一点,这个时代就跟着好一点,你成为一个有光亮的人,你周围的环境就会变得更加明亮一点。这完全是一个自新自省的过程,我觉得即便在孟子那里,他对同时代也是非常失望的。每一代的思想家,每一代人都会对自己的时代失望,但是失望之后有两种态度。一种是自我振作,一种是沉沦下去,我觉得这两种选择会一直持续下去。

彬宇先生极其巧妙地借用了孟子的名言,以此来收官整首古风,也让自己的思想有了一个完美而高的展现:

古今中外真正能够开辟历史的人,真正的英雄,真正的千里马,都不会拘泥不化,墨守成规,匍匐于地,等待圣主或伯乐的降临。而是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不懈奋发,成就人生。

与此同时,辩证而言,真正的千里马,也必然会成长为慧眼如炬的伯乐,继续不断地发现新的千里马,从而共同成就不朽之功业。

彬宇先生另外还有一首专门咏千里马的诗,写出了千里马的精神,鼓舞人心,由国画家丁己绘制了一幅诗意图,由张红星教授注解。该诗选自彬宇先生的《中天而立集》:

己亥冬神骏吟古风

古来真名驹,生性爱曲迂。

日行三千里,不畏路崎岖。

赳赳体雄健,与世争须臾。

负重莫言苦,济人之急需。

放足即雷动,且喜无所拘。

未必置天闲,迎风嘶欢虞。

铁蹄踏春秋,胸怀广四隅。

倏忽时运至,高步上云衢。

狂飙挟电掣,江山任驰驱。

豪杰英雄乃为伍,冲锋陷阵满征途。

岂因好战嗜杀戮,汤武义师缘何辜。

檀溪飞跃震今古,谁个不识此的卢。

独立自强马化龙,丰神俊朗大丈夫。

羲皇慧业传久远,骐骥亿年负河图。

河图一出光万宇,兆民从此仰斗枢。

张红星教授注:

1、“与世争须臾”,谓神骏速度奇快,讲求效率。譬喻人生如有捷径,唯一勤字而已。2、“未必置天闲”一句化用自陆游《感秋》一诗:“古来真龙驹,未必置天闲。得志未可测,谈笑济时艰。”天闲为皇家养马之所,譬喻豪杰之士,不为功名利禄所羁,能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

3、“倏忽时运至,高步上云衢”谓千里马未遇伯乐前受盐商肆意鞭挞,遇伯乐后将之献予楚王,君臣庆会得以施展才干;

4、“岂因好战嗜杀戮,汤武义师缘何辜”,谓神骏上战场乃天命所归,并非好战之故。犹汤武之革命,顺乎天应乎人。汤武本仁义之师,如若被冠以好战之名则何其无辜;

5、独立自强马化龙,丰神俊朗大丈夫”,谓神骏自强不息,“不息”一为不停息,即马不停蹄之义;二为不休息,马站立而眠,不息之至如斯;神骏长风电驰,其身过处留下长龙之影,则有化龙之义,谓龙马精神耳;神骏乃高头大马,高大威猛,有大丈夫象,譬喻天下男儿应如马,一则自强不息,二则志在四方,三则高大威猛(雄赳赳),男子优柔羸弱,又或现娇媚之态,为德不配位,必有妖祥;

6、“河图”,谓卦之来源得于龙马。《尚书·孔安国传》:“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 闻一多 《书信‧给梁实秋先生》:“河图则取义于河马负图,伏羲得之演为八卦,作为文字,更进而为绘画等等,所以代表中华文化之所由始也。”

曾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武汉大学校长的刘道玉,有一篇公开发表于2022年总第1041期《中国新闻周刊》的文章《伯乐与千里马》,专门论及此间的道理,敬录全文如下:

得人才者得天下。历朝历代的君王,都把识才、荐才、用才和养士作为大政方针。在众多辨别人才的典故中,伯乐相马的故事家喻户晓。

人们把善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称为伯乐,据说人间第一个伯乐是春秋时代的孙阳。楚王想得到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下旨令孙阳寻找。他游访了多个国家,一无所得。最后,在从齐国返回的路上,他遇到一匹拉盐车的老马,正吃力地爬坡。奇怪的是,老马见到孙阳高声嘶叫,似有委屈。孙阳走近一看,原来这是一匹千里马。后来,这匹老马果然驰骋沙场,为楚王立下许多战功。

现在,伯乐与千里马都成了代名词,泛指一切爱才者与慧眼识才者,以及杰出的人才。古人起用人才的佳话很多,近代慧眼识才的伯乐也不胜枚举。如:蔡元培发现梁漱溟,把仅有中学学历的梁请到北京大学任教;徐志摩发现只有小学学历的沈从文,顾颉刚发现中学生钱穆等。

······中国人才凋敝青黄不接,当务之急是破格选拔一批优秀人才,以缓解学术断层的问题。管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武汉大学率先创办了经济管理学院,我们亟须调聘管理学人才。我校派到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进修的刘鹰,写信向我推荐了杨小凯,讲了他在监狱自学成才的故事。凭直觉,我判断他一定是一位杰出人才。于是,1981年我亲自到长沙拜会了时任湖南省委第一书记毛致用,请求他将出狱不久的杨小凯调到武汉大学任教,并希望湖南省委正式给杨小凯平反,毛致用答应了我的全部要求。之后,我又拜访了杨小凯之父杨第甫(庐山会议后被列入反党集团成员之一),希望他支持杨小凯到武汉大学工作,他表示支持,并感谢武汉大学的惜才之举。

1982年3月,杨小凯正式调到武汉大学,妻子女儿一同随调。当年7月被破格晋升为讲师。他首次开设了《数理经济学基础》和《经济控制论初步》两门课,两年内发表了10多篇学术论文。1983年7月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计量经济学中心主任邹至庄教授来武大讲学,与杨小凯交流后,邹教授非常欣赏他的才华,邀请他去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可是,由于杨小凯坐过10年牢,党委中多数人不同意他出国,我力排众议,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批准他去普林斯顿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次年又批准他的妻子和女儿到美国陪读。

1988年9月,杨小凯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随后他又到哈佛大学做博士后,接着被聘任哈佛大学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终身教授。1993年当选为澳大利亚社科院院士,由于他的“超边际分析方法与理论”研究处于世界最前沿领域,2002年和2003年两次被提名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候选人。可惜他罹患不治之症,于2004年7月7日逝世。他是离诺贝尔经济学奖最近的华人,如果不是英年早逝,他或早已拿到诺贝尔经济学奖。

当我获知这一不幸消息时,立即向他的夫人吴小娟发去了唁电,并附上了三首悼念诗,其中之一是:十年铁窗苦自学,/横贯中西博与约。/喜有伯乐识良驹,/珞珈山上露头角。

杨小凯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罕见的天才,他的人生经历,受到的磨难,成才的经验,发现他的曲折经过,都堪称绝无仅有。如果要说杨小凯的伯乐,于光远先生把他调到经济研究所当实习研究员,刘鹰向我推荐了他,把他调到武汉大学的人,力排众议派他出国的人,他的博士导师,推荐他作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候选人的人,都是他的伯乐。

唐代文学家韩愈《马说》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是非常符合辩证法的,千里马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需要有伯乐式的爱才者去发现,使他们得以人尽其才,不会“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希望中国能出现更多的伯乐,让杨小凯式的天才不再被埋没!

千里马被埋没是悲哀,世间无伯乐是悲哀,而更加悲哀的是,伯乐和千里马都不足够奋发,都要待文王而兴!

有人曾经总结道:

黄帝、夏禹、商汤、周文王、姜子牙、秦始皇、刘邦、曹操、李世民、朱元璋、成吉思汗、努尔哈赤等,他们堪称开创一个时代的政治英雄。但是,类似于李斯、张良、萧何、诸葛亮、刘备、孙权、魏征、房玄龄等,他们就不能算真正的英雄人物了,或勉强称得上一个小英雄,因为他们只是应因某一个时势中的杰出人物。

科学界同样也有英雄人物。比如中国古代的张衡、刘徽、祖冲之,西方的牛顿、爱因斯坦等,他们在科学界开创了一个时代,可以看成科学界的英雄人物。

但是,这世间还有一种能够被称之为“圣人”的超级英雄。如果一个人物的影响力是跨时代的,甚至是跨越几个时代的,那么他就不仅仅是一个英雄了,而是英雄当中的英雄,是超级英雄。比如孔子,其影响力跨越两千余年,不仅对中国有巨大影响力,即便对世界也有很大影响力,这就是超级大英雄和大思想家了……

嗟乎,待文王而兴者乃凡民;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莘莘。” 伯乐不可尸位素餐,而千里马不可顾影自怜。彬宇先生借孟夫子之慨叹追问,亦夫豪杰圣者之深慨乎?

张红星教授注:

牵盐: 《战国策‧楚策四》载:汗明向春申君讲述:有匹年老的骏马,“服盐车而上 大行 ”,结果是“蹄申膝折”,“白汗交流”,仍上不了山。伯乐 见之,为它卸下车辕而哭,马亦“仰而鸣,声达于天。”后遂以“牵盐”喻怀才不遇。

—————————————————————

《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仪叁百图》为廖彬宇先生古体诗集,《礼记》云“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彬宇先生汇集历年吟咏往圣先贤及其事迹的古体诗365首,透过圣贤事迹来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发扬礼乐文明。该文献简单易记,大雅斯文,使圣贤精神能够让人口耳相传,深入人心。是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血之作。既是歌颂古今贤哲,致敬圣贤,也是献礼新时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绵薄之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