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经 有空不二

 道航 2010-02-09

有空不二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有與空是哲學中的一對重要範疇,也是佛法中重點討論的內容。《心經》中色受想行識的五蘊法門,是代表著有的存在。與有相對的是空,在一般人經驗中,總以為有與空是對立的,認為有不是空,有在空外。本經闡述了有與空的關系,說明有空不二的道理。
  要認識有與空的不二,先得說明有。有,在我們常人觀念中,它與實在性往往聯系在一起,當我們說到有時,便會覺得自體有,實在有,人類對事物的實在感是根深蒂固的,它具有普遍和相通性。如原始野蠻人不知夢境是不實的,一旦做了一個惡夢就驚恐萬狀,以為災難就要降臨了,於是要祈禱三天。嬰孩不知道鏡裏的影像是虛假的,他們見到鏡裏影像,就會亂抓亂笑。至於文明人雖然知道夢境的不實,但卻以為認識的一切對象都是實在的;科學家雖然擺脫了常人的錯覺,但在分析物質現象時,由於智慧不夠,往往會認為構成物質的元素是實在的,如原子說、極微說;哲學家的智慧似乎又高一疇,已能透視到現象的虛假性,卻又執著隱藏在現象的背後有永恒不變的本體,如泰勒士的,巴門尼德的存在,柏拉圖的理念。從原始幼稚人到現代文明人,乃至科學、哲學家,他們對存在的認識雖有程度上的不同,但所產生的實在執卻是一樣的。
  人類的對所產生的實在感,是自性見的表現。須知自性一詞,或譯自體,含有自已有,自已成,自已規定自已,實在,恒常的意義。從自性見出發,我們對的一切,必然會有實在感。然而,以般若中觀的智慧來看。是緣起有,世間一切有的現象,莫不是眾緣所生。也就是說:任何一種有為現象的存在,都是由眾多條件和合,由條件決定它的存在性。
  緣起與自性是勢不兩立的。世人無知,不了解的緣起性,才會出現自性見,實在感,假如認識到的緣起性,必然知道無自性。因為自性是以的一切現象,為自已有,自已成,自已規定自己;而緣起:是以的一切,為條件有,條件成,條件規定。因此,緣起的不是本來如此,更非恒常的,實在的。由此可知,對的實在感,是錯誤的。
  《大智度論》卷十二說到有,從程度上分三種不同:一曰相待有,二曰假名有,三曰法有。


  相待有:是相待而有,離開相待的對象就無法說明。比如說我們認為這個花瓶很大,那是相對小的花瓶說的;說這個人胖,那是相對瘦人。高是相對低說的,長是相對短說的,美是相對醜說的,善是相對惡說的,離開大,小是什麼?離開胖,瘦是什麼?離開高,低是什麼?因為大小、胖瘦、高低、長短、美醜、善惡都相待假立,是為相待有。


  假名有:事物的存在不過是一種假名安立,隨著不同的因緣安立不同的名稱。正如我們眼前的臺子,人們稱它曰桌子。桌子只不過是一大堆木料的組合,離開木料,請問桌子是什麼?這一大堆木料古人將它叫桌子,它便是桌子;古人將它叫椅子,它便是椅子了。可見桌子或椅子不過是一個假名。同樣的我們說人,也是一個假名。如果古人把我們這個有情生命叫做豬,把豬叫做人,那麼現在要是不稱你為豬,閣下聽了,恐怕會生氣,你竟然瞧不起我,不把我當豬看待,真是豈有此理。可見人、豬乃至世間一切都是假名安立,假名而有。


  法有:是指世間萬物萬事名稱雖然假立,但也不是什麼都沒有,事物除了名稱之外,尚有形成現象的種種因緣。這些因緣雖無自性,但假相宛然,這因緣法的有,便是法有。
   《金剛經》對有的實質也作了深刻的說明,認為有,只不過是假有。經中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有為是具有生滅、造作的一切現象。如夢:夢境虛假,這是眾所周知的,可是夢中人卻執以為實,覺醒了才覺得可笑。諸法如夢,虛妄不實,但世間有情無明妄想故,執以為實,智者從無明中覺醒,乃知諸法無實。如幻:幻,是由幻師用幻術,幻現種種事物,如馬、車、房舍、人物等,客觀上雖然沒有實物,但卻宛然存在我們眼前,有色可見,有聲可聞,的存在也是這樣,雖空無自性而假相宛然。如泡:泡是水因汽體出現,華而不實,瞬間即逝,諸法如泡,刹那生滅。如影:影是陽光投射下顯現的,太陽落山影也隨之消失,諸法如影但隨緣現,緣散即無。如露、電:喻諸法存在的短暫性。應作如是觀,是要這樣的去看待的一切。
  在與《金剛經》同一思想體系的《維摩詰經》中,維摩大士假示疾為大眾說無常、空的道理: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炎,從渴愛生;是身如芭蕉,中無有堅;是身如幻,從顛倒起;是身如夢,為虛妄見;是身如影,如業緣現;是身如響,屬諸因緣;是身如浮雲,須臾變滅;是身如電,念念不住。這是從色身,說明有為法的無常、空,顯示存在的虛假性。
  明白了有,再來說明空。通常我們以為:有是存在,有就不是空,空是不存在,空就不是有,因此有在空外,空有對立。可是以般若中觀智慧來看,空有不但不對立,而且是一體的。所謂空,不必在有之外,也不必事物毀滅了始談空;因為有是緣起有,有的當下就是自性空。因此佛法是依有明空,有空一體。
  《大智度論》卷十二提出三種認識空的方法:一曰分破空,二曰觀空,三曰自性空。


  分破空:又稱析空觀,是通過對有的分析,由粗而細,由細而微。佛教的有部學者,就是采用這種方法對五蘊色身進行分析,發現了五蘊色身中我了不可得,提出我空;但在分析色心現象時,一直分析到物質或精神不能再分析的部分時,便提出了極微說,認為此極微法實有,因而出現了我空法有的思想。其實,分破空的意義是在破除人我執;至於物質現象倘若加以分析,極微也是不能成立的。《唯識二十頌》就曾對極微說進行了破斥,你說有不可分的極微,請問極微有沒有體積?假如有體積,就存在東西南北上下的六方,那還是可以分析,可見極微說是不能成立的。


  觀空:是從觀想的意義上認識空。如那些修瑜伽止觀的人進入止觀狀態時,能隨著他的觀想顯現種種境相。修火觀,觀想成就,見到處都是火;修水觀,觀想成就,見到處處都是水。在現實生活中有李廣射虎杯弓蛇影的典故:李廣認石頭為虎,結果能將箭射入石頭中;某先生誤認弓為蛇,導致肚皮大痛三天。止觀的水火及典故中的虎蛇,事實上都沒有,然觀想中的人卻認為宛然存在。從隨人觀想而境像顯現,唯識者悟到了外境無實,隨心所現,因而提出萬法唯識。觀空者破除了外境實有的執著,卻難免落入心有境空。那麼,這種空還是不究竟的。


  自性空:自性,是自已有,自己成,本來如此的意思。世間外道由於不了解諸法的緣起性,他們在接觸事物中,難免出現自性見;小乘有部雖然知道緣起,但同時也覺得諸法有自性。然以般中觀學者看,自性與緣起是不能並容的。《中論觀有無品》說:眾緣中有法,是事則不然,性從眾緣出,即名為作法。性若是作者,雲何在此義,性名為無作,不待異法成。緣起是作法,由眾緣所作而成,自性乃無作,自已有,自已成,不待眾緣便可成立。中觀學者以為:緣起必然無自性,這就是自性空。
  《心經》中: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從自性空的立場來說明的,色,不是世間人所執的自性色,是因緣所生的色;空,也非世人所說一無所有的頑空;或者認為人死如燈滅,一個生命徹底消失了,那是斷見。空,乃是自性空。《中論觀四諦品》說:未嘗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十二門論觀因緣門》說:因緣所生法,是即無自性。色是緣起的,色必然是無自性、空。因此經中說:色不異空,色即是空。
  有人說:色即是空還好理解,空即是色這似乎就說不通了,造成這種看法的原因,還是因為把空理解為頑空,中觀說空乃是自性空,自性空並不否定緣起的假相。《中論·觀四諦品》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說為假名,亦名中道義。說緣起法是無自性、是空,並不壞緣起的假相,所謂緣起有而自性空,自性空而宛然有。因此,色不異空,自然空也不異色;色即是空,空自然即是色。原本在世人心目中一向對立的有空二法,在般若中觀智慧的觀照下,得到了統一。
  空有不二的思想,是為遣除世間的有見、空見,世人因為不了解有,對的一切生起錯誤的認識和執著,導致了人生種種煩惱、痛苦。《經》曰:色即是空是要我們看破的實質,是虛幻、是無常、是無自性、是空。一個人倘若真正的認識到的實質,還會因為有的問題而生煩惱嗎?還會為物所累嗎?世間還有一部分人,智力更高一些,已能看破有的虛幻實質,但因為不了解緣起因果,認為世界一切既然都是虛幻的,人生的事業最終都要歸於毀滅,那麼生存還有什麼價值意義可言呢?於是他們不顧社會道德,放縱自已的身心為所欲為,導致虛無主義。《經》曰:空即是色便是對治這種邪見,說明萬物雖空,但緣起因果還在不斷延續中,人生的善惡行為都是有果報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