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空白”

 叶绿素片 2010-02-26
论“空白”

 顺德教师进修学校   张滴珍

 

诗歌的所谓“空白”,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个因素,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为了实现从实到虚、从有到无这样一个过渡,在诗歌中故意留下一些供读者去想象、联想的空间,从而给读者以更多的信息。如同中国画一样,讲究“黑白相对”、“计白当黑”,诗歌的“空白”与中国画的绘画原理是相通的。齐白石画虾,一群群栩栩如生的虾,或嬉戏,或休闲,或搔首,或摆尾。白纸处没有画水,但是就连村妇也看得出,这是一群充满生命力的水中嬉闹的虾。白纸处没有画出的部分就是水,而这“水”是作者故意虚去的、是无形的;图中的虾则是实在的、有形的。虚去的部分就是“空白”。作者通过高超的技巧,虚实相生,从有到无,无中生有。

    诗歌作者将绘画的美学原理运用到诗歌的创作中。一首好诗,尤如“神龙”,见首不见尾,留有“空白”,虚虚实实,由实转虚,让读者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王国里尽情翱翔,充分体会诗歌那悠远深邃的意境,尽情地去领略美、享受美,进而受到美的熏陶。正如黑格尔在《自然哲学》中所说:“文学的本义也是这样,我们只能想见本文中没有的东西,本文写出的部分给我们知识,但只有没有写出的部分才给我们想见事物的机会,的确,没有未定成分,没有本文的空白,我们就不可能发挥想象。”人们觉得雾里看花很美,因其提供了想象的基础给人们。假若一个容貌极为平凡的姑娘,让她躲在一层薄薄的帷幕后,将其身影投映在屏幕上,此时你会觉得这姑娘曲线玲珑,体态婀娜,具有强烈的朦胧美。如她消晰地出现在你面前,则那份朦胧的美感便荡然无存。

同样道理,一首诗写得太白,读起来可能明白易懂,但使人有味同嚼蜡之感。如清代的叶燮在他的《原诗》中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限,思致微妙,其寄托在可言与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的确,诗贵含蓄,只有“空白”的诗句才能唤起读者的审美情趣,通过读者的“读”——阅读、体会、联想、想象,将诗人想说而又未说,欲表达而又故意省略的部分通过想象补充出来。如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歌用浪漫主义的手法,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神仙美境:“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如此美妙的仙境,如此壮观的场面,作者写出具体的、实在的、一系列的意象,但是,作者描绘仙境的目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是虚的,是“空白”。读者可以通过想象、联想体会出作者所写的神仙境界,实是作者热烈向往的境界,是对尘俗、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表现了作者追求自由的思想。由此便实现了由实转虚、虚实相生的过渡。读者通过对“空白”的体会,引发了想象、联想能力,从而亦丰富了诗歌的意境。

    诗歌的“空白”因其是构成意境的一个因素,因此,优秀的诗歌作者都十分注意对“空白”的处理。从古至今,有大量的诗歌可以证明。如贾岛《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没有把问的内容写出,而是“藏问于答”,问虚答实,由实转虚,实虚结合;而有的诗则是“藏答于问”,如崔颢的《长干曲》其一:“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诗只写了“问”的情况,而将“答”的内容省略,“藏答于问”。

对“空白”处理的技巧高超与否,决定了一首诗的优劣。如果没有适当的空白,诗歌悠深遥远的意境,诗歌的节奏感则不能体现出来,就不能实现从实到虚,从无到有,从有限到无限的过渡。因此,如果作诗,就要注意对“空白”的处理;如果是读诗,则要注意对“空白”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完美地体现诗歌的意境,才能完整地把握一首诗。   

 

                       此文发表于19964月《中学教师之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