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将臂部分筋法各式分拨步骤,说明于后。 第一式: 往复合转其手腕部位的筋。此部的筋,上通于肘、臂,下达于五指,将此部的筋拨动,则全臂的筋均动。 第二、三式: 一手扣住曲池部位,一手握腕,仰、俯(俯即往里压之意)、合、拨。此为枕校肘部及手部的筋。 第四式: 一手握腕,一手拨腋前部位的筋。此部的筋,上通肩胸,下达于肘内侧,拨动此部的筋,使胸、肩、臂部的筋均动。 第五式: 一手仍握腕,一手拨动腋部后面的筋,随即一手接一手,顺其筋势,循臂外侧拨至肘端。此部的筋,上通于肩,下达于臂肘,拨动此部的筋,则肩、背、臂、肘的筋均动。 第六式: 一手握腕,一手用大指将肘下外侧部位的筋,一手接一手地分拨。此部的筋,上通于臂,下达于指,分拨此部的筋,则各指均动。 第七式: 一手合腕,以大指顺手背,一手按肩井部位通项之大筋,使其臂反仰、平伸,而枕校之。此式为枕校其臂全部的筋。 第八式: 握腕之手,将其手翻过,一手用大指按住肩头骨节处的筋,握腕之手,将其臂前后往来游动,按肩头骨节处的大指,按拨其肩与臂相连的筋。如枕校肩部,必须游动其筋,方能活动,易于分拨。 第九式: 一手仍握腕,如前式,—手大指插于腋下,食中指扣肩井部位,将其前面的筋扣住,握腕之手,将其臂向后反皆一至三次,以枕校其臂部,与腋前通胸部之筋。
第二节 其它专用手法
一 腾骨法
此法治肋骨被挤塌,施手术后,肋骨即可回复正常。凡人左右肋骨根,均与脊椎骨相接成弧形,肋稍与前胸主骨相接,左右两端均相对接前胸主骨。如一边肋骨被挤塌,其骨端必与前胸主骨脱离而塌陷,肯后肋骨之后侧必拱起(如左边前肋骨被挤塌,则左后侧肋拱起,右同此理)。
治法如下:
手式:病人仰卧,将肋骨塌陷之侧面向外。医师用一手食中指插入祜挤塌之肋骨后端。托住其拱起突出之处,往上微用力托住,一手用食中指之指端,轻轻扣敲拍震其肋骨塌陷处数次,则塌陷肋骨,应手而起,回复原位。
按此法,余从师受教时,见师治此症,应手而愈,师遂将手法相授。但余习此法,并末遇是症,究竟余之手法运用效力如何,尚无机会实验。因恐此法失传,故将治法记录,并附入先师医案内,以供参证(先师医案,见下篇)。
二 治羊毛疹法
病人仰卧,施术者须细视病人胸前、心窝、皮色发焦,有很密的暗点。用小缝针针尖先将皮肤挑开,再往里挑,将白毛挑出,在心窝处挑三处,成品字形。
再使病人俯卧,在第四椎以下,八椎以上旁开各二寸许,用小缝针针尖,左右各挑二处,成器字形。
三 治穿肠毒法
病人坐起,仰面向光线明亮处,细视鼻孔内迎香部位(即鼻翘里面)有白泡。用右手持大缝衣针,将针尖模穿白泡。要将针尖穿透出来,往外拔,并用左手大指甲顶住缝针尖,两手同时往外揪,将白泡揪破,并不出血。此法且不可直扎,如误犯直扎出血,易出危险。
再视鼻孔内靠鼻柱里与内迎香穴相对处,如有紫泡,即用针尖将紫泡剌破,流出紫血。不可深剌,恐伤鼻柱骨,且紫泡是软的,轻剌即破。
白泡友韧,不易挑破,针剌时,必须慢慢辗转横剌。如只用力硬顶,因白泡韧滑,恐针尖易于滑走别的部位,不能挑穿白泡,反伤他处,故须注意。
如遇病重者,挑鼻孔白泡后,尚未痊愈,须检视前后两阴窍,先将肛门翻起。如肛门口有紫泡,即须挑破了。倘仍有微感不适,即再将前阴窍翻开检视,如窍口有泡,亦须挑破即痊愈(参看穿肠毒病案)。
第三章 临 症 概 要
病情有虚、实、轻、重,病程有长有短,体质有强有弱,必须辨证施治。施术时间的久⒃荩 问 亩唷⑸伲 匦胨嬷⒍ ǎ 荒堋扒 宦伞保 晔爻勺俊6遭Х⒅ ⅲ 蚯嵛⒅ 玻 瓷耍 蠖际┲问 眨 ⒖扇 E既环⒉。 ∈蒲现兀 逯式∽常 ┲问 危 乖 指矗 拍懿桓捶ⅰ6杂诙嗄晁藜玻 蛟 丫 魉穑 匦朊咳帐┲问 危 伊瞥探铣ぁH绻 罩我淮危 笔奔 В ∈焙螅 掣绰遥 荒茉缙谌 6杂诩敝ⅲ 缙 嵝刂⒌闹瘟疲 跽锸北匦胧┲问 危 拍芄 塘菩В幻咳崭凑铮 墒┲我淮危 占从 ?/SPAN>
对病势郁结日久,内部蕴积甚深的病人,推按之后,虽气机渐升,症结不能内消,必须发现于外,经治三、五日,症状才能减退;再继续施治数日,才能痊愈。关键问题,在于医师掌握病情的治疗规律,患者坚持接受治疗的信心,不要因为初治时疗效不显,中断治疗。
有些疡病人,当日施治之后,元气渐复,症状减轻,突然发生新症状、或恢复原症状,必须详查病因,对症施治。如一经治疗,症状减轻,精神兴奋,过度疲劳;或感情冲动,怒气激发;或气候变化,受到影响等等。这些客观因素,都能引起病情的变化,应详察原因,对症施治。
脾胃正气,克伤过甚的大虚症,在治疗过程中,脾脏正气渐复期间,时轻时重,因元气未复,每遇交节,或天时突变之际,周天之气候交换,或气流、气压变化失常,抵抗力不足,即易转重或复发。在复发时,病情一次减于一次者,为正常现象,亦为元气逐渐恢复的规律。
因感冒而引发的种种不同病症,大都因脏气亏损,蕴积亦深,脾胃之元气未复。待脾胃之气渐渐恢复,各脏腑蕴积已久的不正之气,必受其克。正气初复,尚不充沛,邪气反攻,正气又乱,表里之气亦乱,此时极易受感冒,脏腑蕴积已久之疾,遂发现于外。当此变症之际,应查其病因,务治其本,或本标兼治,才能根除。
施治后,病人面部微微发红,感觉气烘烘上逆,头部微微发晕,大都系脾阳不振,胃气虚寒,因胃中气分错乱已久,阴盛阳亏。施治时,不宜使胃部过于通利。过于通利,胃中谷物随气下入小肠,胃中无谷,正气易于下泄,浊气反而上冲。施治时,必须注意脾胃。一面于并治梁门、石关,不可过久,胃气通即止;一面注意建里及脾俞,以升脾阳,待脾阳渐渐振起,胃的运化机能亦渐渐恢复正常,正气渐足,逆气自不上冲。
喘症正在发作之际,气分正在上逆,肺胀作喘,不能仰卧。此时可令病人坐起,施术者站立,或坐于病人右侧,先用左手大指、食指和中指将膏肓穴的筋扣住不动,以开胸膈之气;同时用右手食指和中指按住任脉的阑门穴旋转泄压,泄通即止。泄压建里,建里气通,即稍泻压气海。再用大指按右石关,食指和中指按左梁门,同寸旋转泄拨,气通,即将气海部位提起,以引浊气下降。
胃中浊气稍平,逆气向上冲击之势必减,病人即可仰卧。再照治腹部及任脉各穴部位分别施治。此法为平气之法,故只用泄、压、拨三种,不可过久,其气稍平即止。
脾胃虚弱已久,气分错乱,凝结于上焦,巨阙、上脘部位出现胀闷梗阻疼痛现象。先开阑门,则感觉气分上冲症状,如突然头部微晕,或面部烘烘上逆及腹部自下而上作痛等,虽将巨阙按住,气仍上逆不止,必须先治巨阙及梁门、石关,俟气分已动,再治建里、阑门、气海等穴,按照本法次第施治,则气即不上逆。因此等各别症状,系逆气聚于上焦,时时有冲动上逆之势,如突开中焦,上焦逆气,不易下降,受其激动而上冲。必须先平上焦之气,再治中焦开阑门,上焦逆气,方能平息下降。故遇此等症,须防逆气上冲,先开上焦,待其气有下降之意,乘势即开中、下焦,则逆气不致向上冲逆,且易下降。如照此法,先治巨阙,而气仍上逆,则照治喘法坐起施之,俟气稍平,再令仰卧施治,气即不致上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