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虚则性现

 静-境 2010-03-05

      心虚则性现,不息心而求见性,如拨波觅月;意净则心清,不了意而求明心,如素镜增尘。
        心虚:指心中没有杂念。
        性:与生俱来的气质,《中庸》中有“天命之谓性”。
        只有在内心了无一丝杂念,人的善良本性才会出现,心神不宁而想要发现本性,那就像拨开水来找水中月亮一般,越拨越是找不到;只有在意念清纯时心中才会清明,假如不铲除烦恼就像在落满灰尘的镜子前面想照出自己的样子,根本照不清的。
        “心虚性现,意净心清”。这是得“道”者的意境,《庄子·大宗师》中记叙的那位女偊的自述,便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南伯子葵向女偊问道:“你的岁数已经很大,可是你的容颜却像孩童,这是什么缘故呢?”女偊回答:“我得‘道’了。”南伯子葵说:“‘道’可以学习吗?”
      女偊回答说:“不!怎么可以呢?你不是可以学习‘道’的人。卜梁倚有圣人明敏的才气却没有圣人虚淡的心境,我有圣人虚淡的心境来教诲他,恐怕他果真能成为圣哩!然而却不是这样,把圣人虚淡的心境传告具有圣人才气的人,应是很容易的,我还是持守着并告诉他,三天之后便能遗忘天下;既已遗忘天下,我又凝寂持守,七天之后能遗忘天下;既已遗忘天下,我又凝寂持守,九天之后能遗忘万物;既已遗忘存在的生命,而后心境便能如朝阳一般清新明彻;能够心境如朝阳般清新明彻,而后心境便感受那绝无所待的‘道’了;既已感受了‘道’,而后就能够超越古今的时限,既已能够超越古今的时限,而后便进入无所谓生,无所谓死的境界。摒除了生也就没有死。留恋于生也就不存在死。作为事物,‘道’无不有所送,也无不有所迎;无不有所毁,也无不有所成,这就叫‘撄宁’。撄宁,意思是不受外界事物的纷扰,而后保持心境的宁静。”
何谓明心见性,是关乎佛门成佛的大事。所有一切三藏教本佛经都是为了此目的而设。
明日月也,意为对比暗而言,明了之意;性指的是生活的心,人活着的统帅,当你找到此位真人,即可当下成佛。佛意指不是人,人只是性之外壳而已,人之真心和自己所喜欢的一切均行即如意,如自己所意。意即自己心里的声音,当你理解文章之意后,即当会意也,会意也是六种造字方法之一。文章可以成就个人的思想和延续,经典故事和积极行为方显精神本髓,故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意在劝解众生理解文字后面的真正意思,真正实在的活在世上,活在精神的大德之内。有声即为无声设,有生也能悟无生。
     佛祖传法时未传一文字,为何?只是手拈一花,众人无语,末迦叶会意,当即报之以微笑以示明了佛祖之心,佛祖乃悦当下传法于迦叶。花何意也,草化成花,人化成佛。一棵小草经历天地灵气的洗礼,无私的奉献(氧气),执着的自强不息,淡泊名利,终有一天绽放自己最美的一面。没有狂笑,只有纯洁的心之微惬。成就一朵小花的生命的价值,然后花闭籽生,从容的消失在大地的怀抱。生命的不断轮回和进化点缀着苍茫大地,所有的一切有情和无情都是上苍的好生之德的产物。人犹如一棵小花,一粒种子,明白自身存在的意义,抛弃空有的名利,守住己有的宁静,无私的默默的随遇而安,随缘中生,随心善存。
    “一”是万物之始,意为无始以来,意为乾坤之母,意为公平正直,意为法度无边。由一化二数,由一化二卦,由一化人类所有法的意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皆由此化生。当我们来到水边会发现水的平直和包容大度宽阔胸怀,感悟到:壁立千韧,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当我们来到草原,成群的牛羊点缀在碧空如洗的绿毯上,方圆之内一片宁静祥和,这就是充满了自然法度的"善"的渊源。艮卦为山,添上一颗心,即为善良之良,良心之好坏皆在心态平否也。
     所以,佛祖一切天人师,通过祖国文字的巧设,温和的启发着每个有缘情众。并不断灿烂着文化的辉煌;或劝解,或仁义,或棒喝,或权谋,或文治,或武功,皆在良苦用心劝人为善,无我乃至成就大我;无有乃成就大有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