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刮痧疗法的作用机理 (跟我一起学刮痧1) 转载

 月亮(616) 2010-03-06

刮痧疗法的作用机理


临床实践证实,不同疾病出痧的部位、形态、颜色各异,同一种疾病出痧的部位、形态、痧色义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多与经络的循行分布、生物全息律及脏腑、经络的病理状态有直接的关系。
    全息经络刮痧法可以预防和治疗疾病,强身健体.对疼痛件疾病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对内脏功能失调引发的各种常见病也有显著疗效。刮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作用呢?主要是因为全息经络刮痧法以经络学说和全息诊疗学说为理论基础,刮拭经脉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的部位(经脉皮部)及和内脏对应于体表的全息穴区。刮拭后的局部汗孔开泄,促进邪气外排,同时又可以疏通经络、宣通气血、振奋阳气、补氧祛瘀、调理脏腑、改善局部微循环、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全息经络刮痧法治病的机理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论述:
一.提高经络系统对人体的整体调控功能
经络的纵横交错和沟通联络作用,使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这种联系主宰着全身气血运行,经络即是内脏器官的联系途径,又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反馈系统。这种整体调控作用,使机体各脏腑器官组织在功能上能协调共济,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由于刮拭经络皮部对经络的刺激作用,使肌肉收缩舒张,其张力变化的突然刺激以及肌肉收缩而产生的热能和代谢产物(如乳酸、二氧化碳、递质等)的化学刺激,鼓舞和激发了经气,再经过经脉所特有的能量传导作用,并通过多层次的连接,发挥经络整体性、双向性的良性调控功能。其调控作用通过经络系统可达到全身各脏腑器官,使其气机通畅,阴阳气血平衡,功能活动正常。


附:经络的相关知识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中医认为,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网络脏腑肢节、沟通人体内外环境的通路。《黄帝内经》把经络的功能归纳为行血气、营阴阳、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中医在临床诊断辨证上、在中药作用归经上、在针灸推拿及刮痧选穴选区上,都以经络为依据。

(二).经络的生理功能

(1)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灵枢·海论》记载:“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 即沟通脏腑和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之间的联系,脏腑与脏腑之间多途径的联系,经络与经络之间的联系。

(2)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这也就是《灵枢·本脏》所说的“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人体组织器官要维持正常生理功能,需要阳气、阴液供给,阳气主要指人体的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以及脏腑之气,阴液指血液、津液、精液。气血是上述阳气、阴气的简称。气血通过经络系统的正常运行,输送到全身发挥作用。

(3)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灵枢·本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似开合者也”,“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肌腠致密则邪不可侵。
人体在生活环境中充满着各种致病因素,即六淫外邪,正是由于经络系统将抗御外邪的物质—卫气转输到皮部、筋骨、四肢、百骸以及脏腑,使得机体不受、少受外邪的侵犯。

(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灵枢·官能》中记载:“审于调气,明于经遂”。传导感应,即针刺或是其他刺激,比如刮痧刺激,艾灸刺激等,并可以将药物传导传输至病变部位;调整虚实,即在通常情况下,经络系统处于自动化优化调控状态,随时识别许自动调整机体阴阳气血的失衡倾向,使机体随时保持着阴阳气血的相对协调平衡,一旦机体阴阳气血失衡,人体就处于病态了,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通过针刺、按摩、刮痧、艾灸,以及药物来激发或提高经络系统的调节机能,使机体的阴阳气血重归平衡协调,于是使达到了恢复健康的目的。经络的这一功能,在《内经》里叫“调虚实”、“处百病”。

二、排毒解毒,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
痧是渗出于血脉之外含有体内毒素的离经之血。
刮试部位所出现的红色,紫红色,暗青色或青黑色的斑点、斑块就是“痧”。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是完成体内的物质运输,即运送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组织器官中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交换是在微循环的部分实现的。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脏腑功能障碍、代谢产物滞留、免疫机能异常、炎症与结缔组织病变均可以形成微循环障碍。当病变部位血液循环不良,代谢产物滞留,缺乏氧气和各种营养素时,血液流动速度明显减慢,毛细血管通透性紊乱(瘀血性的微循环障碍)。刮拭后造成毛细血管破裂,血液渗出脉外,由于皮肤的屏障作用,“痧”在皮肤和肌肉之间形成。含有大量代谢产物的血液渗出后,改变了局部毛细血管的的瘀滞状况,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恢复正常,促进了血液、淋巴液和组织间液的循环,使病变器官组织细胞得到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素的供应,改变了缺氧状态,活化了细胞,激发和调节了脏腑的功能活动,恢复了患者自身的愈病能力,对脏腑器官产生了治疗和保健作用。

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机体的免疫功能,中医称之为正气。正气代表机体的调节适应能力、防御疾病能力和病后的康复能力。一切阻碍机体正常生长和导致疾病的因素,中医称之为邪气。正气充足,抗病能力强,则邪气不能侵犯。而经络系统就是人体的保健系统,经络系统运行正常,是人体正气充足的基础。经常保健刮痧,刺激疏通经络,调整脏腑阴阳气血,可以激发和加强人体的保健系统,扶植正气,增强抗御病邪的能力。
现代医学认为,清除机体有害异物的过程可以激发免疫系统的功能。人体清除有害异物的天然防御机能是由淋巴系统及血液中的吞噬细胞完成的。刮拭时经络各部位所出现的“痧”,在皮肤与肌肉之间成为异物,这些异物被淋巴细胞及血液中的吞噬细胞分解吸收。经常刮痧可以使淋巴细胞活力增强,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和组织创伤的修复能力,从而加强了机体的免疫功能。
四、增强皮肤的排泄与传导功能,增强神经系统对身体的整体调节功能
刮痧疗法以刮拭皮肤表面特定部位达到治病防病效果。皮肤覆盖人体表面,是人体隔离外界的屏障,有皮脂腺、汗腺、淋巴血管和神经末梢。通过刮拭皮肤。能增强皮肤的排泄功能,同时可以刺激末梢神经,形成反射信号,从而增强神经系统对身体的整体调节功能。另外,根据生物全息理论,皮肤和脏腑四肢五官九窍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通过刺激特定的部位,可以通过神经系统来调节其对应器官的体液,从而达到调节机体内环境的目的。


附:生物全息论的相关知识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内在的五脏六腑和外在的四肢五体九窍,都通过经络的网络和气血津液的流布,密切地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局部器官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对整体的生理活动与病理反应都会发生影响,而整体功能的失调,也必然波及到所有局部器官。因此中医一方面在治疗局部器官的疾病时,注意从整体调节入手,另一方面在诊断和治疗全身疾病时,又可以采取对局部器官的观察和刺激。象中医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头针、耳针、面针、鼻针、眼针、脊针、手针、足针、第2掌骨针等就是通过诊察(目察和触摸)这些局部器官不同区域的异常变化来诊断全身疾病;通过刺激(针、灸、推拿、压迫、敷药、光照等)局部器官的不同区域,来治疗全身疾病。中医学中这一传统的诊疗方法,现代叫作“全息诊疗方法”。我们在刮痧疗法的实践中,运用生物全息理论的知识,对局部器官的不同区域进行刮压刺激,来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同时通过在刮压过程中所发现的敏感点和异常出痧部位,又可以察知内脏健康损害的部位和程度。我们将刮痧疗法和生物全息理论结合起来,总结出“全息刮痧法”。
按照经络和腧穴主治规律的刮痧方法,叫“经络刮痧法”,我们这里又提出了“全息刮痧法”,二者之间既可以相互配合交叉重叠使用,也可以根据具体病情单独选择。 一、全息一词的由来和含义
“全息”一词,始出于物理学,是“全部信息”的简称(信息是指客观事物的具体性表现)。1948年,物理学家盖柏和罗杰斯,发明了一种新的照相技术,运用这种照相技术,不仅能拍摄到物体的全方位的立体影像,而且底片的任何碎片,仍能显现整体原像。象这样,局部包含有整体全部信息的现象,就叫全息现象。
二、生物全息律
生物全息论是由山东大学的张张颖清教授创立的。
生物全息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这里仅仅从一个生物体的局部和整体之间的关系来简单谈谈。树木的一个分枝,就是整棵树的缩影;吊兰的一个分枝,即是母本的再造;斑马一节肢体的斑纹数目,和躯干上的斑纹数目相等;金钱豹一节肢体的斑点数,和躯干上的斑点数相近……这是我们看得见的局部包含了整体全部信息的全息现象。月季花的一节枝条,经插枝养护,可以发育成一个新个体;动物的一个受精卵,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发育成一个新生命。植物的一节枝条和动物的一个卵细胞,虽然在外观上不能直接看出是整体的缩影,但它们包含了整体的全部信息。无论是能直接看见的,或是不能直接看见的,生物体局部包含着整体全部信息的现象,则是一种普遍的规律,这叫生物的全息律。
三、全息胚与全息穴区
张颖清教授认为,一个生物体,是由受精卵(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或起始细胞(在无性生殖过程中),主要通过细胞有序分裂的方式发育而来的。在细胞进行有序分裂时,含有遗传信息传递基础的染色体,被复制成完全一样的两份,分别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于是就使每个子细胞,也就是体细胞,都具有了和原初的受精卵或起始细胞完全相同的一整套基因。体细胞的进一步分裂,并在整体的控制和需求下经过特化,形成了一个个形态、功能各异的局部器官。一个个局部器官有机地组合起来,便构成了生物整体,于是生物新个体就形成了。所以生物体上任何一个细胞、器官或部分,都有着与真正胚胎相同的发育原因,都含有与真正胚胎相同的基因,于是也就可以体现出是整体的缩影这样的胚胎性质。于是张颖清教授就把生物体上这样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叫作“全息胚”。象头、耳、鼻、眼、手、足皆是全息胚。
由于人体各个器官的发育,在卵细胞中都是预先有定位的,或者说在受精卵中早已画好了未来整体的图谱,所以这一未来整体的图谱,也应在卵细胞分裂而形成的体细胞、局部器官等任何一个全息胚中都存在着。人体各全息胚中与人体器官或肢节相对应的部位(区域)就叫做这个器官或肢节的全息穴区。
四、全息穴区和同名器官之间的联系
西医认为,人体各器官部处在通过神经——体液联系的统一的内环境中,当某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其病理信息必然要通过神经——体液的播散,影响到整个内环境的变化,于是和病变内脏处于同一内环境中的各个周围全息胚上的同名穴区,也就会受到影响,而出现了敏感、疼痛、结节、色泽改变、刮拭时容易出痧等异常改变。因为这些穴区的细胞团,和病变内脏的生物学性质相似程度较大,故荣则俱荣、枯则俱枯、如影随形。因此也就可以通过对外周较大全息胚(如耳、手、足、面、鼻、目、舌等)的诊察,来了解内脏的健康状况。对周围全息胚上的穴区进行刺激,比如针、灸、刮拭,使某穴区受到损伤,这一损伤信息通过神经传人中枢,中枢接受到损伤信息后,便发出修复损伤的指令。身体接受到这一指令,体液内环境便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适应修复损伤部位的需要,最终使针、灸、刮拭的损伤部位得到了修复。由于我们针、灸、刮拭某些穴区是有目的的,所以机体在修复这些穴区的同时,也就修复了和这些穴区的细胞团生物学性质相似程度较大的问名内脏器官,从而使该内脏的病也得到了治疗。比如我们刮拭心前区和肩胛区出痧后,机体在修复这两个出痧区的同时,也修复了心脏的健康损害,从而改变了心肌的供氧,缓解了心绞痛。
五、刮痧常用的全息穴区
刮痧常用的全息穴区有脊椎对应、体表投影区、头、手、足对应区(见全息经络刮痧挂图)。
刮痧常用的头部全息穴区及其主治为:
(1)额中带
【定位】额部正中发际内,自神庭穴向下1寸,左右各旁开0.25寸的条带,属督脉。
【主治】头痛、眩晕、癫痫、中风、精神失常、失眠、头面部及口、鼻、舌、咽喉疾病。
(2)额旁1带
【定位】额中带外侧、目内眦直上入发际,自眉冲穴向下1 寸,左右各旁开0. 25寸的条带,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心肺胸膈等上焦疾病,如胸痛、胸闷、心悸、失眠、心绞痛、咳喘、肺炎、呃逆等。
(3)额旁2带
【定位】额旁1带外侧,瞳孔直上入发际自头临泣穴向下1寸,左右各旁开0.25寸的条带,属足少阳胆经。
【主治】脾胃肝胆胰等中焦病症。加急性胃炎、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等。
(4)额旁3带
【定位】在额旁2带外侧,目外眦直上入发际,自头维穴内侧0.75寸处向下1寸,左右各旁开约0. 25寸的条带,属足少阳胆经和足阳明胃经。
【主治】肾、膀胱、泌尿生殖系统等下焦病症,如阳痿、遗精、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盆腔炎、不孕症、白带、子宫脱垂、肾炎、前列腺炎、阑尾炎、泌尿系统感染、尿潴留、尿失禁、夜尿症等。
(5)额顶带
【定位】从神庭穴至百会穴的连线,左右各旁开约0.5寸的条带,属督脉。
【主治】上中下三焦病症。将此带分为3等份,前3分之1治疗胸部 及上焦病症,如感冒、咳喘、心悸、胸痛、胸闷等;中3分之1治疗下腹部及中焦病症,如肝炎、胃炎、胃溃疡、胃肠炎、胰腺、胆囊疾病等;后 3分之1治疗下腹部、下焦、及腰腿足病症,如肾炎、水肿、皮层性尿频、 排尿困难、尿失禁、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阳痿、遗精、子宫脱垂、脱肛、小儿夜尿、高血压、头顶痛、瘫痪、麻木、颈腰腿足疼痛等。
(6)顶颞前斜带
【定位】自前顶穴至恳厘穴的连线,向前后各旁开约0.5寸的条俗,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及足少阳胆经。
【主治】全身运动障碍的病症。将全带分为3等份,上3分之1治疗对侧下肢的瘫痪、震颤、疼痛、浮肿等病症;中3分之1治疗对侧上肢的瘫痪、震颤、疼痛、浮肿等病症;下3分之1治疗中枢性及周围性面神经瘫痪、失语、流涎、发音障碍、脑动脉硬化、偏头痛及口腔疾病。
(7)顶颞后斜带
【定位】从百会穴至角孙穴的连线,向前后各旁开约0.5寸的条带,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主治】全身感觉障碍的病症。将全带分为3等份,上3分之1治疗 对侧腰腿痛、麻木、感觉异常及髓关节、臀部等病症;中3分之1治疗对 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下3分之1治疗面部麻木、偏头痛、耳鸣、耳聋、眩晕、三叉神经痛、牙痛、颞颌关节炎及失语等。
(8)顶后斜带
【定位】在顶后部,即由络却穴至百会穴连线两侧各旁开约0.25寸的条带,贯穿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
【主治】颈肩部病症。如颈椎病、落枕、肩周炎、冈上肌腱炎。
(9)顶枕带
【定位】在顶枕部,即从百会穴至脑户穴连线左右各旁开约0.5寸的条带,属督脉。
【主治】头颈、腰背、腰能及眼部病症。将全带分为3等份,上 3分之1主治头颈部病症,如后头痛、头晕、颈椎病、落枕等;中3分之1主治腰背部病症,如急慢性腰背痛;下3分之1主治腰骶痛、皮层性视力障碍、近视、白内障,以及各种眼病,还可治疗足癣等。
(10)枕下旁带
【定位】在枕部枕外粗隆下方,即玉枕穴至天柱穴连线左右各旁开约0.25寸的条带,属足太阳膀眺经。
【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共济失调、后头痛,以及偏瘫肢体的精细运动障碍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