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传统走向创新 ——谈变革课堂教学

 逐梦闲人 2010-03-07

从传统走向创新      ——谈变革课堂教学        

义乌市教科所  李文洋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耗时最多的教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落实到课堂。只有课堂中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实施创新性教学,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才能展示出新的超越传统的风采。
一、传统的课堂教学必须改革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在传统教育的理论支撑下进行 的。一般认为,传统教育从狭义上说是指赫尔巴特及其学派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从广义上说,指历史上一定时期形成与流行的、具有影响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我国的传统教育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组合而成的结合体,除了受儒家教育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外,在近现代,还受到欧洲赫尔巴特、美国杜威、前苏联以凯洛夫为代表的教育流派的影响。它的基本特点,有人概括为双基教育,也有人概括为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三中心教育,也有人概括为教育目标单一性、教学内容封闭性、教学方法模式化等。传统教育虽然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它传授知识比较系统,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较多的知识。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和应试模式的泛滥,传统教育理论中一些闪光的东西,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其弊端却日益明显地凸现出来。
分析一下现行课堂教学,这些弊病还到处可见。有人把它归结成教育思想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师累、学生苦、负担重、效率低。有人归结为五中心教学模式,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以课堂为中心,课堂活动以教师讲解为中心,教师讲解以教材为中心,一切讲解以应付考试为中心。叶澜教授通过大量听课后总结出六多六少,即教师关注教学认知目标多,关注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少;教师关注知识点多,关注知识结构及学生学习方法结构少;教师占有课堂教学时间多,每个学生主动学习时间少;师生问答式的活动多,师生、生生之间积极有效的互动少;教师关注教案完成多,关注课堂上动态变化少;教师关注现成知识传授多,关注学生主动探究少。近年来我们通过听课和其它调研发现,这些现象在我市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普通存在,重智轻德,重讲授轻启发,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操练轻思维训练,严重地扼杀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实践能力及个性发展,不同程度地陷入了应试教学的误区和怪圈。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基础教育必须改革,素质教育必须推进。不到三年,中央、国务院已连续发布两 个重要决定,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决定中对教学改革、方式方法改革均做了阐述,指明了课堂教学前进的方向。
二、课堂教学要走向创新
传统的课堂教学必须在改革中走向创新,总的说来,要改变教师的方式和学生的方式,实现教师从教会知识到教会学习,学生从学会知识到学会学习的转变,真正落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个重点。具体来讲,要实施九个方面的变化。
(一)课堂教学目标要由关注双基走向关注四基。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形成了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优势,这是长处。但随着时代发展,现代社会对公民和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重要报告。该报告认为,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能力加以安排,第一,学会认知,即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第二,学会做事,即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的能力。第三,学会共同生活,即能够与他人一道参与人的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第四,学会生存,即充分发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中小学阶段对四个学会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因此,课堂教学目标除了继续重视双基之外,还应加上培养基本的能力和养成未来公民应有的基本观念、情感和态度,构成四基的要求。所谓基本能力,99年中发《决定》第4条中明确了5种,即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2001年国发《决定》中又作了重申。所谓基本观念、情感和态度,首先应是理想与道德观念、纪律与法制观念、民主与参与意识、使命与责任意识、良好的心理素责与审美情趣等。
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很重要。近些年,由于社会处于转型期,人们思想活跃,但浮躁心理,急功近利的倾向也日益严重。教师中一部分人为了评优评职,考核得高分的需要,往往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考试成绩上面。于是,违背教学规律,不顾学生身心健康,加班加点搞题海战,加重学生负担,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二)教学基本格局要由封闭的 三中心走向开放。以教师为中心应让位于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角色将逐步演变成为一位组织者、指导者和激励者。正如《学会生存》中所说: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个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要打破以课堂为中心的空间封闭。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很长一个时期内还会以课堂为主,但要积极引导学生走进图书馆、阅览室,走进影视,走进网络,走进社会,开展研究性、体验性学习。社会越发展,学生获得信息的空间越大,方式越多,课堂也仅仅是学生获得信息的一个通道。金华日报载,浙师大附中一学生临高考前半年在家自学,依然考出640分的好成绩。南京某中学一名理科班考生用古白话文作文得满分。该生从小学开始热衷于读文学名著,高考前一天晚上还在看央视节目,专家评论一部电影用到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句子,恰巧被他用到作文中陡然增色,这都不是些很好的例证吗?
再者,要开放教学内容,不惟课本。现代社会是知识成指数增长,俗称知识爆炸的年代。课本知识是人类过去知识的结晶,但我们也要看到,知识本身在不断进化、创新,有些课本知识已经老化、陈旧了,应当引进新知识,使学生了解当代科技创新动态。二是知识无涯,而学生个人所能学的是极其有限的,这就需要我们清醒地加以挑选,把最有用的知识给学生,不应该仅是陈述性知识,更要注意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传授和训练。三是知识学习要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才能学得更有效,要注意沟通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
从封闭走向开放,采用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除此,许多中小学在进行开放式教学研究,除了上述开放之外,还包含了教学过程的开放,教学评价的开放等等。一句话,开放带来了生机,开放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活水。
(三)教学模式由传统的单一的五环节教学走向多元。
教学模式,俗称教学大方法。一般认为,它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 的中介。教学模式的研究是近一二十年的事。由于它的独特作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的关注和研究。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多采用凯洛夫的五环节的教学模式,即组织教学、复习旧知、传授新知、巩固新知、布置作业。这种模式适用于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很明显不利于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应当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一线教师可以在改造、组合、创新三个层面上下功夫。首先是改造,对现行五环节接受教学模式进行革新,如在传授新知、巩固新知的环节上运用问题式、体验式、讨论式、探究式方法,放大关键的教学环节,许多优秀教师已经做了有益的尝试并获得了成效。二是组合,取各种模式之长结合自身实际综合使用,不同的组合往往会形成新的功效。如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与布鲁纳发现教学的结合,找到最佳结合的教学方式,应当是很有意义的。第三是创新,一些优秀教师应当依据现代教育理论,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加以理性的分析、取舍和提升,形成具有共性色彩而又具个性特点的模式,如我市特级教师吴加树,根据自己三十年的中学物理教学经验总结提升出以实验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以过程为  主线,以变式为手段的模式,在省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
(四)教学方法要由比较单一的讲授灌输式走向启发式、讨论式等。
传统教育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传授为主,而教师的传授又以灌输式为主,学生 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创新性教学要求学生 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这些年有许多好的教法被创造或使用,诸如启发式、讨论式、点拨式、问题式、探究式、体验式、反思式等等。这些教学方法在一堂课中往往不是单独出现而是组合使用。例如问题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考虑符合教学目标,又有思维探究价值的问题,问题提出后要考虑引导学生用讨论的方法或体验的方法来解决,分析解决过程中教师又要根据学生实际适时点拨、适度启发,问题解决后又可引导学生回头看、进行反思小结等。总之,如果说课堂教学模式是相对稳定的,那么,教学方法应当是灵活多样的;而且,只有教学方法的创新多样,才能保证教学模式的生命活力。
(五)课堂教学手段要由传统的嘴巴加粉笔走向多种媒体的结合。随着学校硬件建设的日益先进与完备,教师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提高,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兴盛局面,许多有质量的课件不断问世,教学资源库正在建立。传统的学生以听记背练为主要学习方式已经发生一定变化。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果。多媒体创设出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入情入境;多媒体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化平面为多维,使学生便于理解;多媒体突破时间与空间、微观与宏观、历史与现实的限制,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课堂密度加大,节奏加快,效率提高,这些都是传统课堂不可比拟的。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多媒体仅仅是教学工具,只有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它才能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它可以为素质教育服务,同样可以为应试教育服务。有的教师在课堂投影大量的练习,美之曰增大教学容量而实际上大大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有的教师一堂课上从头到尾使用课件,在先进技术帮助下形成新的程式化,使课堂变成教案的演练而忽视课堂的动态生成;有些教师为了节省时间,把本来应当板书的内容改用投影现出: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注意。
(六)课堂教学内容要由重结论走向重过程,重学生思维训练。1999中发《决定》中指出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是切中时弊的,传统教学往往重视传授知识的结论,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实际上许多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包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著名教授杨福家曾经讲过一个关于费尔马定理被破解的例子。教学上有一个难题,是关于学习商高定理(X+Y=C)的,法国科学家在360年前就提出来,多次方行不行,并研究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但是后来证明成了数学上的一个谜。1953年,有个英国人出生了,他10岁时中学数学教师讲授商高定理,告诉学生有这么一个谜,这个学生开始对这个谜感兴趣。到1985年,这个学生成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教授,在埋头研究8年后,终于在1993年破解了费尔马大定理,轰动了全世界。在给600个中学数学教师讲课时,杨福家问:谁知道这个定理?大家都举手。 当问有谁知道法国人提出的另一个定理时,有60多个举手。再追问有谁在教学生商高定理时,把法国人的定理和数学史上的这个谜也告诉了学生时,只有一个人举手。(2001313日中国教育报)这个例子很有代表性,我们确实不注意知识产生发展过程的传授,这中间蕴含着宝贵的科学道德,科学探索精神和科学方法被忽视了。

以上是重过程的第一方面,即一些重要的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应当让学生知道,重过程的二个方面是在知识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知识。美国《2061计划》中就明确提出,不要把求知和发现割裂开来。在科学研究中,结论和求得结论的方法是紧密相连的。讲授科学,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我们应当十分关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问题意识与探究意识。
教师首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鼓励学生质疑、尝试,要容许学生出错,教育学生把错误当作财富。
这里首先取决于教师的问题意识,一位特级教师曾这样说过:一堂课下来,学生什么都不懂固然不是好课;但是,如果学生什么都懂了什么问题也没有了,也不是好课。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
袁振国教授曾经在《问题与答案,哪一个更重要?》一文中批评现行教学中的去问题教学,即所谓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而提倡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即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不应以知识的传授为唯一目的,而应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要目的。
(七)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要由专制走向民主、平等、对话、互动。
现行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旧的师道尊严的模式,但传统的接受关系并未根本改变。大多数课堂上可以看到,教师是权威,是中心,是表演者;学生是听众、是观众。学生对教师很多是情感淡漠,或唯唯诺诺,或阳奉阴违,或消极逆反甚至发展到对抗。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教育人本论认为,任何人都是有生存价值的。尽管价值有别,但仅从都拥有价值这一点,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反映到教育上,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和自己一样是有存在价值、拥有人格尊严的,要把所有的学生,包括差生都看作是大写的,是心理的人、生理的人、社会的人,更是发展中的人。现代著名的教育哲学家马丁·贝布尔认为,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是主体间的——关系,而不是把对方看作是某种物品的——关系。师生间这种——关系,是一种互相对话、包容和共享的互动关系。只有真正建立起这样一种师生关系,课堂教学才会出现轻松、积极的氛围,学生才敢于突破常规,勇于异想天开,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形成真正有利于创新精神培养的心理场
(八)课堂教学形式要由传统的班级集体学习走向与个别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结合。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在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中会继续存在。但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五六十个学生的班级中,每个学生真正参与的有效学习机会是大不相同的。据我对近年听的五十节左右课的分析,单从提问和答问这种参与方式 上看,一般只有1/3左右的学生参与,这些学生多数是成绩较好的,那些成绩差的学生很少被问津。而且许多课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被教师的讲授和所谓热闹的问答所占用。这样,相当多的学生,尤其是成绩较差的,一堂课中自主参与学习的时间很少,甚至没有。这些学生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不到锻炼,久则久之,他们成为看客或听客,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就落空了。
所以,要改变单一班级集体学习形式,一堂课中应当安排一定的时间,至少应是1/3以上时间开展个别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为其他同学负责;每个人有机会发表意见,相互沟通;可以从同伴中及时得到帮助和矫正,为增强学习动机提供诱因;有利于培养合作和竞争的意识。正如叶澜教授所指出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扩大了单位时间内学生主动活动的空间,而且释放了每个学生的精神活力,使他们在对组、小组和大组中有机会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而不是去揣度教师期望的标准答案,课堂上就会出现不同的声音,发生争论,引发进一步的思考,甚至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高潮,给师生都带来一种意外发现的满足。
需要说明的是,不是说建立了学习小组,课堂上也讨论了几次就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了,研究实践告诉我们,教师需要做细致的组织工作。进行必要的指导,逐步组织起有效的讨论,使合作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它的活动效率就会逐步显现出来。
(九)课堂教学进展要由关注静态的教案走向多关注动态的学生。
现行的教师备课,尽管都在强调 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但大多数教师的备学生,是把学生认作是处于一定年级段的抽象群体,研究的重心也主要考虑学生能否顺利的接受知识,知识的重点在何处,教学的难点在何处,依然是依教材为中心来思考学生。因此,课堂教学的进程,要提出哪些问题,哪些练习,答案是什么,教师已经在教案中一 一设定。于是,上课时照教案步步展开,教案支配和牵动着教师和学生,一堂堂课也就成了一幕幕的教案剧。尤其在一些所谓的公开观摩课中,一个个教学环节的时间早就被计算好了,不能延误,否则会造成拖堂,影响效果的完美性。于是,本来课堂中学生提出了独到的质疑和问题,因为不在教案的预计之中,就被教师忽略或有意回避。其实,课堂中学生提出的质疑和问题,正是非常值得挖掘的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动态生成的复杂过程。由于师生双方都是具有能动性的人,教学过程还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个过程的发展就会有诸多可能性存在,教师应随时把握课堂中的变化,捕捉各种各样的教育信息。学生正确的质疑和问题是教学资源,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是教学资源,都应当好好把握利用。这样做,原先设计的教学过程可能会有一些改变,这是完全正常合理的。因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一种敢于质疑、敢于提问题的能力要比简单接受一个知识价值更大。况且,随着学生的思维能力、质疑能力的提高,基本知识教学的目标会更好更快地得到实现。这里有一个由慢到快,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是许多优秀教师实践证明了的
总之,时代和社会向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二十一世纪需要大批的创新型的人才,中小学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非常重要的阶段。我们责无旁贷,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变革,对传统教学实行扬弃和超越,在目标、格局、模式、方法、手段、内容、形式等诸多方面实施一系列革新,同时,和课程改革、考试与评价改革连起手来,协作并进。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会出现崭新的面貌,素质教育的春天一定会早日到来。


主要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学会生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张行,王铁军.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31~34.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出版
.75~87.
4)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上海三联书店,
1999.
5)火把·钢琴·大观园——听中科院院士杨福家教授谈教育.中国 教育报.2001.3.13三版
.
6)袁振国.问题与答案,哪一个更重要.人民教育.2001(4).6-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