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犀角地黄汤

 儒释道法势术 2010-03-08
〖方源〗《千金方·卷十二·呕血第六》 “犀角地黄汤,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淤血,面黄,大便黑,消淤血方”。
〖组成〗 水牛角 [30g]   生地黄 八两[24g]   芍药 三两[12g]   牡丹皮 二两[9g]
〖用法〗上药四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方歌〗犀角地黄芍药丹,血热妄行吐衄斑。
    蓄血发狂舌质绛,凉血散瘀病
〖主治〗
1.热入血分证。身热谵语,斑色紫黑,舌绛起刺,脉细数,或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等。
2.热伤血络证。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红绛,脉数。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治疗大法
〖病机〗

  ①温热病,热入血分。营为血之浅层,营热不解,每多深入血分,势必迫血妄行。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
  ②热燔血分,上升者出于口鼻,则吐血,衄血,牙龈出血;下泄者出于二便,则便血,尿血;外溢者,现于肌肤,则发斑。
  ③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又与小肠相表里,由于热毒炽盛于血分,故可见舌红苔黄,脉数有力,面赤或口干身热,或尿黄或便秘。
  ④热入血分,热扰心神,故神昏谵语,烦乱不安。若在表之邪热,循经入里,热与血结,故成蓄血证;邪热与血相搏,心神被扰,故有发狂。邪居阴分,热蒸阴液上潮,故漱水不欲咽,血为热迫积于肠间,故大便色黑而易下。
可痊。
 水牛角 ── 苦咸寒,归经心肝,清心肝而解热毒,且寒而不遏,直入血分而凉血。

 生地 ── 甘苦性寒,入心肝肾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可复已失之阴血,可助君药解血分之热,又

        能止血。

   ┌ 白芍 ── 苦酸微寒,养血敛阴,且助生地凉血和营泄热,于热盛出血者尤宜。
佐使 ┤
   └ 丹皮 ── 苦辛微寒,入心肝肾,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可收化斑之效。

本方配伍特点][可与清营汤鉴别
 
1.本方主治热毒深陷于血分的耗血,动血证。以各种失血,斑色紫黑,神昏谵语,身热舌绛为证治要点。
2.若见蓄血,喜忘如狂者,系热燔血分,邪热与瘀血互结,可加大黄、黄芩,以清热逐瘀与凉血散瘀同用;郁怒而挟肝火者,加柴胡、黄芩、栀子以清泻肝火。
3.急性黄色肝萎缩、肝昏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尿毒症、紫癜、急性白血病、败血症等属血分热盛者,均可用之。
 
1.本方多用赤芍,如果热伤阴血较盛,可使用白芍。
2.阳虚失血及脾胃虚弱者不宜用本方治疗。
 
文献摘要:《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吐血之因有三:曰劳伤,曰努伤,曰热伤。劳伤以理损为主;努损以去瘀为主;热伤以清热为主。热伤阳络则吐衄,热伤阴络则下血,是汤治热伤也。故用犀角清心去火之本,生地凉血以生新血,白芍敛血止血妄行,丹皮破血以逐其瘀。此方虽曰清火,而实滋阴;虽曰止血,而实去瘀,瘀去新生,阴滋火熄,可为探本穷源之法也。”
  实验研究:对实验发热动物(家兔)按成人剂量15倍(等效量)灌胃给药(每次3.8ml/kg),观察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给药后2、4、6小时内体温变化,并与对照组(复方阿司匹林组、复方氨基比林组)解热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均有显著的解热效果,但复方阿司匹林给药后4小时降温幅度不及黄连解毒汤和犀角地黄汤。而中药起效时间缓慢,犀角地黄汤4小时方呈现显著效果。黄连解毒汤6小时后体温仍继续下降,下降幅度也较大(中药通报,1986;1:51)。
 
〖附方一〗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组成: 生石膏 大剂六两至八两(180~240g);中剂二两至四两(60~120g);小剂八钱至一两二钱(24~36g)
   小生地 大剂六钱至一两(18~30g);中剂三钱至五钱(9~15g);小剂二钱至四钱(6~12g)  
   水牛角 大剂六两至八两(180~240g);中剂三两至五两(90~150g);小剂二两至四两(60~120g)
   真川连 大剂四至六钱(12~18g);中剂二至四钱(6~12g);小剂一钱至一钱半(3~4.5g)  
   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甘草、丹皮、鲜竹叶 (以上十味,原书无用量)  
用法:先煎石膏数十沸,后下诸药。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泻火。
主治:温疫热毒,气血两燔证。大热渴饮,头痛如劈,干呕狂躁,谵语神昏,或发斑,或吐血,衄血,四肢或抽搐,或厥逆,脉沉细而数,或沉数,或浮大而数,舌绛唇焦。
〖附方二〗神犀丹(《温热经纬》引叶天士方)
组成:水牛角 (1800g)  石菖蒲、黄芩 各六两  真怀生地
绞汁  银花 各一斤  金汁、连翘 各十两     板蓝根 九两     香豉 八两     元参 七两     花粉、紫草 各四两  
用法:各生晒研细,以水牛角、地黄汁、金汁和捣为丸,每重一钱(3g)凉开水化服。日二次,小儿减半。
功用:清热开窍,凉血解毒。
主治:温热暑疫,邪入营血证。症见高热昏谵,斑疹色紫,口咽糜烂,目赤烦躁,舌紫绛等。
三方比较异同
 
 
 
犀角地黄汤-《小品方》录自《外台秘要》  
【方名】 犀角地黄汤(芍药地黄汤)
  【出处】 《小品方》录自《外台秘要》
  【分类】 清热剂-清脏腑热
  【组成】 犀角[水牛角代](30克) 生地黄(24克) 芍药(12克) 牡丹皮(9克)
  【记忆】丹溪扫地(想象朱丹溪扫地,即为犀角地黄汤。丹溪扫地——牡丹皮,犀角,芍药,生地。)
  【功用】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 热入血分证。
  1.热扰心神,身热谵语,舌绛起刺,脉细数。
  2.热伤血络,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红绛,脉数。
  3.蓄血瘀热,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使色黑易解等。
  (本方常用于重症肝炎、肝昏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尿毒症、过敏性紫癜急性白血病、败血症等属血分热盛者。)
  【用法】 作汤剂,水煎服,水牛角镑片先煎,余药后下。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禁忌】 本方寒凉清滋,对于阳虚失血,脾胃虚弱者忌用。
  【方解】 本方治证由热毒炽盛于血分所致。心主血,又主神明,热入血分,一则热扰心神,致躁扰昏狂;二则热邪迫血妄行,致使血不循经,溢出脉外而发生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各部位之出血,离经之血留阻体内又可出现发斑、蓄血;三则血分热毒耗伤血中津液,血因津少而浓稠,运行涩滞,渐聚成瘀,故舌紫绛而干。此际不清其热则血不宁,不散其血则瘀不去,不滋其阴则火不熄,正如叶天士所谓“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治当以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为法。方用苦咸寒之犀角为君,凉血清心而解热毒,使火平热降,毒解血宁。臣以甘苦寒之生地,凉血滋阴生津,一以助犀角清热凉血,又能止血;一以复已失之阴血。用苦微寒之赤芍与辛苦微寒之丹皮共为佐药,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可收化斑之功。四药相配,共成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剂。本方配伍特点是凉血与活血散瘀并用,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动血之虑,凉血止血又无冰伏留瘀之弊。
  本方与清营汤均以水牛角、生地为主,以治热入营血证。但清营汤是在清热凉血中伍以银花、连翘等轻清宣透之品,寓有“透热转气”之意,适用于邪初入营尚未动血之证;本方配伍赤芍、丹皮泄热散瘀,寓有“凉血散血”之意,用治热入血分而见耗血、动血之证。
  【化裁】 若见蓄血、喜忘如狂者,系热潘血分,邪热与瘀血互结,可加大黄、黄芩,以清热逐瘀与凉血散瘀同用;郁怒而夹肝火者,加柴胡、黄芩栀子以清泻肝火;用治热迫血溢之出血证,可酌加白茅根、侧柏炭、小蓟等,以增强凉血止血之功。
  【附方】 神犀丹(《温热经纬》引叶天士方)、化斑汤(《温病条辨》)
  【附注】 本方是治疗温热病热入血分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各种失血,斑色紫黑,神昏谵语,身热舌绛为辨证要点。
  方剂比较:犀角地黄汤、神犀丹、化斑汤同具有清热凉血之功。不同点在于:犀角地黄汤用治温热病热毒深陷于血分的血分热盛证,故用大剂咸寒以凉血为主,并用清热、散瘀之品,以使热清血宁;神犀丹用治邪入营血,热深毒重证,故以清热解毒为主,并用凉血、开窍,以使毒解神清;化斑汤用治气分热炽,而血热又起,气血两燔之证,故以清气生津药与凉血解毒药相配,两清气血,使邪热退则血自止,而斑可化,故名“化斑汤”。
  【文献】 方论 吴谦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1:“吐血之因有三:曰劳伤,曰努伤,曰热伤。劳伤以理损为主;努损以去瘀为主;热伤以清热为主。热伤阳络则吐衄;热伤阴络则下血,是汤治热伤也。故用犀角清心去火之本,生地凉血以生新血,白芍敛血止血妄行,丹皮破血以逐其瘀。此方虽曰清火,而实滋阴;虽曰止血,而实去瘀。瘀去新生,阴滋火熄,可为探本穷源之法也。”
  《外台秘要》卷2录《小品方》:“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消瘀血方。”

 
犀角地黄汤-《摄生众妙方》卷九

  【药物组成】犀角1两,生地黄5钱,熟地黄5钱,牡丹皮5钱,白芍药5钱,蒲黄5钱,栀子5钱,郁金5钱,生末水(即童便)5钱,黄柏5钱,黄芩5钱。
  【处方来源】《摄生众妙方》卷九。
  【方剂主治】鼻血不止。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分作5服。水2钟,煎至1盏,温服。

 
犀角地黄汤-《脉因证治》卷四

  【药物组成】犀角1两,生地8两,白芍3两,丹皮2两,大黄2两。
  【处方来源】《脉因证治》卷四。
  【方剂主治】瘀血狂妄。因汗不彻,吐衄不尽,瘀血在内,面黄唇白,便黑脚弱,气喘,甚则狂闷。
  【用法用量】水煎服。

 
犀角地黄汤-《圣济总录》四十一

  【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四十一。
  【药物组成】犀角(镑屑)1两1分,熟干地黄(洗,切,焙)3两,羌活(去芦头)1两,独活(去芦头)1两,赤箭1两,石菖蒲1两,芎1两,藁本(洗,焙)1两,没药(研)1两,威灵仙(洗焙)1两,黄耆(锉)1两,乌药(锉)1两,甘草(炙,锉)1两,木香1两,当归(切,焙)1两,蝉蜕(洗,焙)1两,防风(去叉)1两,大黄(锉,炒)1两,郁李仁(去皮,研)1两。
  【加减】如肠有热,入地黄汁少许;大肠秘涩,加芒消1钱匕。
  【方剂主治】肝脏壅实,风热客搏经络,动于心肺,上膈痰壅,喉嗌干燥不利,四肢淫泺,或秘或壅。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薄荷5叶,煎至7分,去滓温服,1日3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