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沉丹田-基本简介

 葫芦岛交友 2010-03-13
 

气沉丹田-基本简介

       

“丹田”一词始见王宗岳《太极拳论》的“气沉丹田”;

气沉丹田气沉丹田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写作“气归丹田”;孙禄堂《太极拳学》写作“气降丹田”,其它文献的“丹田说”基本从王宗岳《太极拳论》的“气沉丹田”。关于丹田的位置,先哲们的说法也不尽相同,有以脐中、关元、神阙、石门、气海为丹田的几种说法,这与道家养生术对下丹田位置的说法相同。以为,从修炼太极拳而言,只要把脐下小腹部视为丹田即可,无需拘于分寸之间。因为从“下守重心”的观点看,丹田不是一个点,也不是一个面,而是小腹内的一个圆形腔体。这个圆形腔体的中心点应位于腹部能调整和稳定人体重心的那个部位。即人体的重心点。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凝神修炼,这个以人体重心点为圆心的腔体——丹田就可以像机械上的万向轴一样,能围绕经过它的中心点的三条运动轴(垂直轴、矢状轴、冠状轴)的交点(重心点),作出任意方向、任意角度的转动;其转动的轨迹可以是绕垂直轴的平圆、绕矢状轴和冠状轴的立圆,以至绕中心点的椭圆或∞形。正是丹田在心意作用下的万向转动功能,才发挥出丹田可以“下守重心”和引动形体运动的关键作用。

 

“气沉丹田”的精义,分为练、用之法式,练功时能够气沉丹田炼精化气,积累内气,形成内劲。然在较技时内气分为两种而使用,一部分内气在周身运行,与外形匹配而成攻防拳势之用。一部分就存留在小腹丹田中而不向它处转移。而存留在小腹丹田中的内气,功夫好者可成球状景象存在,不管攻防较技多么激烈紧张,丹田中存留着内气,则不会产生喘满的。这一点也不影响其另一部分内气在周身运行以成攻防拳势的。而存留的这部分内气又可使自身松沉稳健,步步生根而又动变轻灵敏捷。

气沉丹田-理论基础

       

古拳论云:“岂知神以气会,精以神聚,欲求精聚神会,非聚气不能也。聚气之法,惟将谷道一撮,玉茎一收,使在下之气,尽提于上而不下走;采天地之气尽力一收,使在上之气,尽归于下而不上散。下上凝合,团聚中宫,则气聚而精凝,精凝而神会,自然由内达外,无处不坚硬矣”。录自《聚精会神气力渊源论》。此论中的“中宫”,就是少腹丹田,故知“身中”就是身内之中宫的简说了。明言是丹田气海了。

气沉丹田丹田位置

 

唐顺之《观峨嵋道人拳歌》中说:“鼻息无声神内守”。就是说峨嵋道人打拳时,由始致终总是气沉丹田的,及神内守。此内守二字,内,指丹田。是针对:外,指外形而言的。守,指内气在此静定而不它移游走。神内守三字,说的就是“存气常充腹”的这部分内气。为何峨嵋道人打拳时运动异常激烈。而骤然停止收式,不生喘满而鼻息无声,神闲气定呢?就是因为“存气常充腹”的“神内守”的缘故。也就是不生喘满的直接原因吧。但是,什么现象可致喘满呢?即生出气满嘘嘘的现象呢?在“气法指要”的歌诀中,前贤已经清楚的指明了。

就是“杀手休将气放怀”。杀手,就是攻击之手,气放怀,就是沉在丹田充少腹的这部分内气,莫升起放在胸中,其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在发放人的瞬间,莫将沉在丹田中的内气放入胸中来”。如果沉入丹田的内气因发放人时而升浮到胸中来,内气无根而浮,则必生喘满而气喘嘘嘘了。这就是为什么动手较技,因为有沉气丹田内守功夫者,不生气喘之症;虽有沉气丹田不能内守者,必生气喘之症。而关键又在杀手的发放人之瞬间,最容易发生“气放怀”的现象。这是不得“神内守”之运用内气这一功法者最容易出现的病拳现象。

气沉丹田-练功方法

       

当练习拳术已能气沉丹田了。就要配合攻防招式练习“放劲发人固气之法”了,又名“练力法”,又名“吐气开声贯气法”。不管名称如何不同,练功方法是一致的,步骤是相同的。

骑马开弓式练法:骑马步,就是疾步站式,如同形意拳门的三体式站架。开弓式,就是直拳,或用掌。两手要一收一发。意似开弓。这样形成了直步冲拳的打法,顺步法,拗步法都可以。练时有进步法,退步法;进中退,退中进;或半步打法,都是良好的手足配合的打法。由于是以“贯气固气为主”。故练习时外形轻静自然,只求姿势动作准确,内气适时到位的感觉,不求击打放人的效果。这样才能达到“贯气固气”的效果。才属于正确的练法。

练功要点:即直步冲拳式练习,进步和冲拳到位之瞬间,吐气开声,胃上脘内有内气直下沉入丹田中,此为“气贯丹田法”。此法练习20多天,自觉气贯丹田充足,内气下贯丹田自然而然。就要在此基础上继续练习上贯和下贯的功法,以求周身贯气圆满,而又“丹田固气”和“贯气通筋骨壮形骸”同时存在,同时运作,达到“杀手休将丹田之气放入怀”的“固气功夫”,至此,也就在较技中不会产生气喘之症状了。

上贯法:当打直步冲拳的吐气开声,胃脘内的内气下贯丹田中的同时,丹田中之内气由腰中命门而出上贯百会,乃从腰脊、胸脊、脊椎整面而上,只有脊椎一线之内气经颈脊达百会贯顶。其它则在夹脊部位分成两股,入于肩,流于肘,抵于腕,至十指尖,此气之上贯也。

下贯法:与上贯同时,丹田中之内气由会阴返环跳,沿腿之阳面,降于涌泉,此气之下贯也。

这样,在直步冲拳的贯气法中,内气的运行分为三种线路。一是内气贯丹田,二是上贯,三是下贯。而此三种线路是同时存在的。既达到了“存气常充腹,贯通筋骨壮形骸”的内气之双重效果,又保证了“杀手休将气放怀”的不生喘满之效果,但要知道,练习时只体认贯气的感觉,包括贯气的线路之体认情况。只体认做好吐气开声的贯气法。至于其它,就是全身的松静自然了。即只管吐气之呼,不管吸气,乃是秘诀。

以此吐气开声贯气法,修练百日,固气功夫定矣。再以本门宗技的各种攻防招法依此法而练习,达到每式攻防招法的气道畅通,贯气充足,则丹田气海的内气根固矣。

气沉丹田-练习要领

       

具体修练时,尚有“舒、缓、迟、含、活、短、长”的练法之分别。即在吐气开声贯气法的练习过程中,由于阶段不同,所求不同,虽是同一功法,同一拳式,以吐气开声贯气为主,但侧重点不同,故有上述七字之讲究,下面分别阐述清楚。以备习拳者参考运用。

舒,初练吐气开声贯气法,以舒展筋、骨、节为主,达到肌肤骨节,处处开张为目的。故在练习时,要气随心到,心逐气穿,心能普照,气自周全,形体舒展自然。虽说形松静柔和,不要妄用外形的筋劲骨力,全以内气贯通为主要方法。是练柔行气,节奏要放缓慢一些,保证刚落点的前后之柔行气要有蓄势的充分时间,这就是“缓以蓄其劲”的练法。

迟,拳法是以先天之神为体用,方可以向机御变,因变致神明艺境。方具备神化之功的。此先天之神,即内气也。内气要具备“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功能,这是其一。但全身体之神,非只一处。各处皆存有神,即各部位本来的良好功能。为发挥自身各部位之神的作用,故:“养神者,外养全体之神以合气”为基本法则。就是各部位之神,即各部位的良好功能作用,要动静变化合内气之动静变化一致,才符合基本要求。在练习吐气开声贯气法时,要将柔行气和刚落点的全部动作过程的节奏再放缓慢一些,谓之迟。这样,才能使身体内外各部位的良好功能达到步调一致的效果。这须要认真仔细的体认,才能做的到的。这就是“迟则运其神”的练法之精义。

含,指吐气开声贯气法的修练不要外形的刚爆,内气呆缓断隔,要和平得中,且存且养且固。内外兼济,具温柔之气,和缓中锐锋,含蓄着攻防招法的灵则通神,玄微入妙,变化莫测之机,转展无穷之势。此正“含以招其妙”的精义,即达到攻防招法的实施,能“变化无形又无穷,不疾而速得真宰”之用。此“含”字法之妙的精义。含则蓄变之用。

活,习拳练艺有了一定法则,规矩的习惯以后,就要求“活”。此“活”字就是有规矩而脱规矩,又不离规矩,乃自成规矩的修练准则及其过程的方法。即各种攻防拳势的有定不定,不定而定的灵活运用的功夫能力。此“活”字首先体现在“心活”上,而“心活”是有凭据的。所以在上面“舒、缓、迟、含”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以“活”为法则的“吐气开声贯气”练习的方法。

短,短以应其变,即短打胜长拳之短。动作短小则灵巧,灵巧易入身跌人。时间快亦是短,此乃因动作短小就近而用。故能时间快,发劲动作短小,时间就快,亦谓之短。数项内容之短,就形成了短以应其变的功夫内容。故在练习“吐气开声贯气法”时,亦要专项修练动作短小的攻防招法,不能只是放长击远的单项练习,亦要有贴身靠打的练习,这才是“短”字的精义。[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