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知灵活性理论、超文本和Internet网络教学

 落叶秋枫 2010-03-16

2 认知灵活性理论和超文本

  认知灵活性理论是由斯皮罗(Spiro)等人提出并倡导的一个理论。它接受了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但它与极端建构主义相比采取的是较为折中的观点。它既反对传统教学机械地对知识做预先限定(prespecification),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同时也反对极端建构主义只强调学习中的非结构的一面,忽视概念的重要性。它主张一方面要提供建构理解所需的基础,另一方面又要留给学生广阔的建构空间,让他们针对具体情境采取适当策略

2.1 认知灵活性理论简介

  认知灵活性理论[3]把学习分为两种: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初级学习是学习中的低级阶段,在此阶段中所涉及的是结构系统、联系紧密的知识领域,称为结构良好领域(well-structured domain)。学生可以只知道重要的概念和知识,并能够原样提取。高级学习涉及到了结构不良领域(ill-structured domain),这个领域的知识有以下特点:①知识应用的每个实例中都包含着许多广泛的概念相互作用,即概念的复杂性;②同类的各个具体实例之间,所涉及的概念及其相互作用的模式有很大差异,即实例的差异性。结构不良领域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并能广泛而灵活地应用到具体情境中。

  高级学习阶段的学习目标相对于初级学习有了很大改变,从记忆概念和事实转变为掌握概念复杂性的重要方面:从知识的简单提取转变为知识的迁移和应用[4]

2.2 随机通达教学与超文本

2.2.1 随机通达教学

  在认知灵活性理论的指导下,斯皮罗等人提出了针对高级学习的“随机通达教学”[4](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由于高级知识的复杂性和实例的差异性,人们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任何对事物的简单的理解都会漏掉事物的某些方面,而这些方面在另一个情境中或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时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学习过程中对于信息意义的建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从而获得对不同方面的理解。

  随机通达教学的核心主张是,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在重新安排的情景下、带着不同目的以及从不同的角度多次进行,以此达到高级知识获得的目标(即把握复杂性和为迁移而准备)。斯皮罗等人把这一种方式形象地称为“交织景观”(criss-crossed landscape),用它来类比随机通达教学。这意味着在教学中,对复杂主题要作非线性的多维度的浏览,即在不同的场合、从不同的方向重返同一个概念。通过以不同的方式交叉浏览结构不良知识领域,使学习者认识到知识应用的多样性,并且揭示知识的多种关联性以及对情景的信赖性,也使学习者认知到从不同角度考虑知识的复杂性是非常重要的。

  随机通达教学避免抽象地讲解概念一般地如何运用,而是把概念具体到一定的实例中,并与具体情景联系起来。每个概念的教学都要涵盖充分的实例,分别用于说明不同方面的含义,而且各实例都可能同时涉及到其他概念。在这种教学中,学生可以形成对概念的多角度理解,并与具体情景联系起来,形成背景性经验。这就能提高他们针对具体情境的需要从记忆中选取知识加以重新组装,建构意义的能力。

  在这种教学观念支持下,斯皮罗等人[4]认为超文本学习环境可以很好地实现随机通达教学,提高结构不良领域认知灵活性。

2.2.2 超文本学习环境

  超文本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文本,它采用一种网状结构组织信息,由信息节点和联线组成。节点间通过联线彼此相互联系,读者可以顺着联线在超文本信息网络中自由移动。通常一个节点描述某一个概念或主题。早期的超文本中节点只能以文本形式呈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节点可以包括不同类型的数据:如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超文本也可以是线性的,但更多时是以非线性结构组织信息,内容呈现没有固定的顺序,也不要求读者必须按照某种顺序来阅读。

  研究者很早就开始研究超文本在学习中的应用。它们使用超文本代替线性文本来呈现知识,为学生提供一个有机联结各个知识点、构造精细的网状学习环境,即超文本学习环境。超文本学习环境的一般特点是和超文本的特点紧密相联的:灵活、非线性存贮、随机通达各节点间的信息。

  超文本的灵活性是显而易见的,超链接把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学习者可以顺着这些链接寻找自己需要的知识。这种链接可以是封闭的,学习者看完一个链接后以回到上一级目录上;也可以是开放的,读者可以在不同主题之间跳转。超文本的链接也使它不局限于前后翻页式的线性操作,这种非线性特征也使它变得更为灵活。随机通达信息是超文本的又一特点,由于有了知识点之间的超链接,同一信息可以由不同的路径得到,这种接近信息的方式不是先前决定的,它近似于随机,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选择通达的道路。

2.2.3 认知灵活性超文本

  认知灵活性要求教学能够不断重组教学序列、以多种维度表征知识以及揭示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等等。超文本学习环境的特性与这些要求正相吻合,便于知识点之间“交织景观”的浏
[5]。然而,并非所有的超文本设计都是符合认知灵活性理论的。认知灵活性理论主张的超文本必须是经过精心设计、提供丰富概念知识之间链接的。具体说来,除了一般的超文本特点之外,认知灵活性的超文本还必须具备以下特征[6]

  (1)认知灵活性的超文本为学习者提供了多种背景信息,包括附加指南、注释、专家解释、有关知识访问的信息等。它还提供概念结构的其他实例对同一实例作相关解释的参考信息。

  (2)在认知灵活性超文本中,学习者可以自己重新编辑学习内容,以便对概念进行交叉学习,接触大量的应用实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