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邓铁涛 名老中医经验集目录(五)

 檬梓桥 2010-03-31

名案评析
/ s, P: `# e' Y. ^% Q/ M$ m& y! v一、股动脉硬化症案梁某某,男,50岁,军队干部。
   U2 ~1 g; H" r, Gwww.fs999.com初诊:1965年4月19日。
# J% `, B: S$ s* j9 K/ F# n3 iwww.fs999.com病史:患者于年初起,下肢疼痛逐渐加剧,只能行走二三百米,站立不能超过30分钟,原并第四卷120患有高血压、阳痿。经某军区医院用脉搏描记器描记,其足背动脉无搏动,确诊为股动脉硬化症。患者曾到北京、上海等地医院求治,亦确诊为此病,但未能获得有效之治疗。
0 V; k: t9 |4 u) g- H* K中医中药交流网诊查:面色黄滞,痛苦面容,下床站立下肢疼痛、步履艰难,夜间疼痛加剧难眠,舌质暗嫩,苔白兼浊,脉尺弱兼涩象。/ y8 v8 o: c7 l- f/ S0 K/ Z
辨证:脾肾两虚兼血瘀。
  e+ `& e- a: _. r中医中药交流网治法:温补脾肾,益气行血,祛瘀通脉。www.fs999.com) h$ g- g" U6 S/ L* Z! a
处方:吉林参10克(另炖)、黄芪30克、云苓15克、白术15克、淮山15克、牛膝15克、杜仲12克、续断15克、丹参15克、当归尾6克、赤芍15克、甘草5克、土鳖虫10克。$ [( `* ]3 I9 c
外治用海桐皮12克、细辛3克、蕲艾12克、荆芥9克、吴茱萸15克、红花9克、桂枝9克、川断9克、归尾6克、羌活9克、防风9克、生川乌12克、生葱4条、水煎。并在煎液中加入米酒、米醋各100克,热洗患肢,每天二次。治疗中有时根据病情在内服方中选加桃仁、红花或杞子。用内外法治疗3个月后,患肢疼痛消失,已能行千米许,能站立一二小时作报告。脉搏描记器检查,足背动脉已有脉搏波。继续用上法巩固治疗2个月痊愈。追踪观察20年,未见复发。; z0 ?- p$ P, Z
白某某,男,50岁,军队干部。
2 L" G% Q. i9 r9 u) {www.fs999.com初诊:1974年1月17日。
3 C3 Y2 _1 A$ a# A中医中药交流网病史:患者于1972年7月起,左下肢渐进性疼痛麻木,慢行不到500米,急行不能达100米,即觉股部疼痛不能坚持,患腿测不到血压,甘油三酯及胆固醇均高于正常值。某军区总医院确诊为左股动脉狭窄闭塞性粥样硬化症,经一年多的住院治疗,病情未见好转,特邀会诊。3 r  ~9 @6 [6 S4 F
诊查:证见患病下肢痹痛时轻时剧,不耐站立,走路难达100米,面色暗滞,唇暗,舌边红,苔白,脉稍数而寸弱,左跗阳脉仅可触知,但甚微弱。# p. {4 \- j. ?* f1 Q1 [/ e6 P5 ^
辨证:血瘀闭阻。
' A! q; `$ i4 G( Q4 o( V  I- c治法:化瘀通络为主,佐以补气凉血。
) W0 Y, T8 D: P6 R; q& s  a处方:太子参15克、丹参15克、赤芍18克、丹皮9克、莶草9克、桃仁9克、水蛭9克、牛膝12克、银花藤30克、宽筋藤30克、威灵仙9克,水煎服,每天一剂。
5 k, W- D" Z4 |( R5 a" l中医中药交流网外治用上药渣,加生葱5根,生姜12克同煎,并在煎液中加米酒、米醋各50克,热洗患腿(从腹股沟洗至足趾)。) C% `+ Y1 Z; V4 E; P
3月11日二诊,每天坚持用上法,至再诊时病情好转,已能行走二三千米,急行可达500米,患腿血压已为15.5/12kPa。诊其面色由滞转润,唇稍暗,仍时觉患腿麻痹,舌边稍红,苔白,脉数,寸稍弱。治守上法,处方:太子参15克、丹参15克、赤芍18克、丹皮9克、桃仁9克、牛膝12克、水蛭9克、莶草9克、银花藤30克、宽筋藤30克、威灵仙9克、红花4.5克。外治法如前。治疗3个月康复出院,恢复工作。中医中药交流网9 B# T8 }3 @/ P. R8 s
[评析]此病一般发生于50岁以上的人(糖尿病者发病可较早)。病机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引起下肢血液供应不足,使下肢肌肉和神经营养障碍。表现为下肢疼痛,不能久站,间歇性跛行,休息时痛,股动脉搏动减弱,动脉和足背动脉减弱甚至消失,严重时可引起足趾溃疡与坏疽。
% I) s! d5 l, ]7 @/ Z% L# S0 [本症属中医的血瘀证范围。两例都见下肢痹痛,不耐站立行走,足跗阳脉微弱甚至无脉,这些是瘀阻脉道的重要见症。致瘀之因,主要是气虚气滞,正如《灵枢·刺节真邪论》所云:“宗第四卷121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第一例偏重于阳气虚衰,故重用人参、黄芪,佐以云苓、白术、淮山以加强补气之力,气旺则能统血行血。第二例虽有气虚,但不甚,主要偏于血瘀并兼有郁而化热的证候,故只用太子参一味补气,并用丹皮、银花藤清络热。祛瘀药用赤芍、桃仁、红花、丹参、赤芍活血祛瘀并能疏肝以利气机之舒畅;桃仁破血并能滑肠以利府气;红花祛瘀力专,轻散而活络;丹参清凉活络,通利心脉。四味合用,相得益彰,共奏祛瘀利脉之功。用牛膝一味引药下行,使药力直达病所。上述两例还分别选用土鳖虫和水蛭,是取其善走窜经脉而更好地发挥活血通脉的作用。其中水蛭破血之力较土鳖虫强,故用在偏于瘀实的第二例,第一例只用土鳖虫。第一例兼有阳虚,故用杜仲、川断以温肾助阳,协助参芪以解寒凝血脉之弊;第二例瘀实郁结,故用莶草、宽筋藤以舒筋通络,并用威灵仙以佐之,增强其效力。" t2 ~' t: ]- T8 ?2 k
本症用外洗药熏洗相当重要。因洗药能直接作用病所,而且脉中之血得温熏热洗必加强运行,有利于瘀阻的化解。外洗药中加入生姜、生葱、酒、醋有辛散酸收,走窜渗透的作用,能加强药力的发挥,有利于肌体组织对药物的吸收,第一例阳虚较甚,故另拟外洗方,用大队温经散寒、解凝止痛、祛风行血和活血通脉之品,使局部经脉疏通舒畅。此方是邓氏多年临床中用之有效的经验方,对肢节疼痛的风寒湿痹患者屡效,今借以治疗本病亦获良效。为什么不加上方入内服药中?邓氏认为此方温行力大,但兼有燥性,内服对本虚之证容易耗阴伤血,且用方太杂,将不成理法。热洗从肌表直接作用病处,既可直到病所排解风寒湿邪,又可内外配合,相得益彰。
* K3 @. R8 @  U$ G中医中药交流网二、嗜酸细胞增多症案卢某某,男,22岁,工人。
0 H5 I3 K* X, k  d# K& N/ E中医中药交流网初诊:1975年8月7日。1 B, {! P, C% x$ l. }9 S( O
病史:患者于1975年6月份查大便,鞭虫卵(+),7月初觉下腹阵发性绞痛,以右下腹为甚,大便烂(3~5次/日),色黄褐,量少,有粘液,伴里急后重,并见低热(体温37.5℃),头痛,即到某医院诊治。初按亚急性阑尾炎治疗,用抗生素无效,后相继发现嗜酸细胞增高(54%),肝脾肿大,多次查血丝虫及血吸虫均阴性,予护肝、驱虫(海群生、驱虫净等且各药服完一疗程)及抗过敏药物治疗亦未效。由西医以“嗜酸细胞增多症待查”转诊来求中医诊治。
# T" y% W" m6 K+ [7 L) a5 H! v诊查:除上述症状外,并见头晕,疲乏,懒动,口无味而干,小便色黄,舌质老,苔黄浊边白,脉弦数。体温37.5℃,肝肋下3cm,压痛,脾大2cm;白细胞13000/mm3,中性球28%,淋巴球17%,大单核1%,嗜酸球54%;红细胞444万/mm3;GPT110单位,CFT(+);尿常规、大便常规、寄生虫及阿米巴均阴性;孵化找血吸虫毛蚴连续三次阴性,血丝虫三次检查均阴性;胸透心肺未见异常。
* ?0 B6 a5 V( Y2 ]0 s! ]4 H+ Z  F辨证:下焦湿热。2 b: h; A4 J6 e* t- C" N" M8 \
治法:清热利湿。* j+ |! q0 P& n+ b2 W
处方:秦皮15克、白头翁15克、川连4.5克、木香4.5克(后下)、黄柏10克、金钱草30克、郁金10克、甘草4.5克。日一剂,留渣复煎当日服。: g/ O! ~+ E$ A; m
二诊(8月26日):患者服上方6剂后自觉精神清爽,头晕头痛、腹痛明显减轻,大便日两次,量增,里急后重消失。查白红胞12600/mm3,嗜酸球18%,中性55%,淋巴球27%。唯因第四卷122工作关系停药两周后,再查嗜酸球又复上升至42%,仍觉头痛,腹微痛,口干,苔白浊,脉弦数。
. k9 U$ I. M, U: J) H; C! P' b仍守上方,服法同前。
0 s8 u+ k2 E5 c2 U0 U中医中药交流网三诊(9月28日):服上方1个月后,嗜酸球降至27%,仍微觉头痛及右下腹痛,舌质转淡嫩,微有齿印,苔白,脉弦细,乃余邪未尽,正气已虚,肝气乘脾之象。遂改拟健脾化湿浊,舒肝清余邪之方:白头翁15克、秦皮12克、黄柏10克、白芍15克、沙参15克、云苓12克、白术12克、木香6克(后下)、枳壳4.5克、甘草4.5克。3 Y' a$ \4 b1 B4 B( I6 k3 T
服上方10天后(10月7日)查嗜酸球直接计数为330/mm3,症状又有所减轻,守方服药至11月底,症状消失,大便正常。1976年1月5日,嗜酸球降至5%,基本痊愈。嘱仍服后方一段时间,50天后复查嗜酸球为6%,无其他不适,工作生活如常。
8 b! F3 v+ q+ Xwww.fs999.com[评析]本例不明原因嗜酸细胞增多,经西药抗菌、驱虫、抗过敏等方法治疗无效。中医典籍尚无嗜酸细胞增多症的记载,唯患者有腹泻,腹痛,里急后重,便中有粘液等症状,符合中医痢疾之诊断,结合舌象,辨证为湿热痢。遂予白头翁汤加味治之,效果显著,可惜病未愈而停药致病情反复,迁延时日。后期由于病邪久恋,正气渐伤,湿热之邪内困最易伤人脾气,脾气虚,则肝气乘虚横逆,故改拟健脾化湿,舒肝清余邪之法,用白头翁汤去苦寒之黄连以驱余邪,用四君子汤健脾祛湿,但以沙参易党参,一取凉润养津,一防过补留邪,合白芍、枳壳、木香舒肝理气。配伍得当,守方而愈。
$ t) [/ \* i2 N' f  {' ^3 s三、子宫脱垂合并心律失常案张某某,女,62岁,家庭妇女。# T. e0 \7 y* u! N$ m
初诊:1981年6月6日。/ g, G) u$ m8 y0 u9 |5 N+ {
病史:患者患子宫脱垂症,妇科检查:子宫Ⅲ度脱垂合并阴道壁高度膨出。拟作手术治疗,手术前作心电图检查:①频发多源室上性早搏;②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③窦房结内游走节律。血三脂、肝功、抗链“O”、血常规、尿常规均属正常范围。因心律失常,未作手术治疗。故前来要求中医诊治。
( H8 w5 K, Q2 S- f, Lwww.fs999.com诊查:患者主要症状除子宫脱垂外,自觉心悸,气短,疲乏,四肢关节疼痛。其面色少华,唇淡,舌胖起皱纹而淡嫩,苔薄白,脉细、结。. f' Z) ]' d$ |5 o8 y1 g
辨证:脾虚气陷,心气亏虚。7 y( `# k# j% D0 H/ N
治法:大补元气为主。
+ U- S$ k1 ^4 t- M7 w, W, M6 X处方:①吉林参18克、炖服。②当归12克、熟地20克、枣仁15克、麦冬10克、柏子仁12克、远志6克、党参18克、丹参15克、沙参10克、云苓15克、五味子8克、甘草6克。4剂。( k8 p( U% G0 o) R" S
二诊:心悸、气短稍好,关节疼痛缓解,舌胖嫩起皱纹而淡润,苔薄白,脉浮细时结,有兼感外邪之征,乃予补中益气汤加减:当归12克、柴胡10克、白术10克、陈皮3克、升麻10克、杏仁10克、丹参15克、桑叶10克、甘草3克、菊花10克、太子参15克。3剂。
, t' W5 n' B# Z; M中医中药交流网三诊:诸证减轻,子宫脱垂稍有回缩,微咳,舌胖,淡嫩,皱纹,苔白,脉细稍浮。外邪未净,治守前方仍予补中益气汤加减,4剂。
+ n, |2 _! n7 v/ \中医中药交流网四诊:心悸、气短等症大为好转,子宫下垂回缩明显,舌淡嫩,皱纹变浅,脉细弱。仍予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30克、太子参30克、白术15克、枳实5克、柴胡10克,升麻10克、当归10第四卷123克、首乌20克,石斛15克、甘草3克。3剂。另炖生晒参18克,1剂。/ p' F  F# o% c
五诊:已无何症状,但走路稍远或登楼三层以上则觉子宫下坠,但已不脱出。舌淡嫩,皱纹减少,苔白,脉细。复查心电图诊断为:①心肌劳损。②节律不整消失。仍予前方,以云苓12克易当归,4剂。
/ C/ Y% j* _0 F0 }  r% j$ V六诊:子宫下垂基本治愈,全身精神力气明显改善。舌淡红嫩,舌上皱纹明显减少,苔薄白,脉细弱。治守前法。处方:①黄芪30克、柴胡10克、白术20克、升麻10克、枳实5克、首乌20克、云苓12克、太子参30克、甘草3克。4剂。②白术20克、黄芪30克、云苓15克、远志6克、当归10克、党参20克、广木香3克、熟枣仁16克、龙眼肉10、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4剂。上二方交替服共40多剂。* h5 w- t. e) t9 }  O7 ?, Z
1982年1月8日来诊,自诉子宫脱垂已完全治愈,上三四层楼亦不觉阴部有下坠感,气力亦足,心悸未再发作。诊其面色尚属少华,唇仍淡,舌嫩稍胖(已无皱纹),苔白,脉左细右弱,乃处八珍汤重加黄芪,嘱其再服一二十剂,以培补气血。
% K0 y6 n: Y# c. Y& j7 A% S# y0 o1 `[评析]此案始终以补气法为主,虽有感冒仍予补气,以补中益气汤加减补其中气使两个不同种属之病,得到较好的效果。可见,补气法,是中医独特的治法,有时几种病同见,只要辨证属气虚者,予补气法治疗,往往诸病俱愈。本案为什么要用首乌、石斛?为何以枳实易陈皮?根据邓氏个人经验,子宫脱垂与肝经有关,因肝脉绕于阴器,故用首乌作引经药,此其一;凡气虚而脉细者阴分亦多虚,舌嫩苔薄可作旁证,故用首乌、石斛以顾其阴分,此其二。凡内脏下垂者邓氏喜以轻量之枳实以配重量之黄芪,行气补气同用,补多行少,相辅相成,达托举升提之效。
" R0 l# Q$ K8 Z$ A6 ?* x: e四、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消化道出血案萧某某,女性,80岁,香港居民。
: `3 }. S$ z" P7 ~0 l4 y6 q中医中药交流网初诊:1993年10月11日。
: l# W+ A0 l, U# l0 q病史:眩晕,怠倦乏力,全无胃口,大便色黑8个月。# d4 A/ C  t" C+ E7 Z7 ?7 g2 g( z
自1992年底患者日渐消瘦,时有眩晕,胃纳渐减。1993年2月因眩晕严重,面色苍白,怠倦甚,胃口全无,大便色黑,即送医院治疗。经化验血红蛋白4.7克,非蛋白氮明显增加,小便有红细胞,大便潜血++++,西医诊断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消化道出血,严重贫血。反复X线照片及纤维胃镜、灌肠造影皆无法找到出血部位。只在同位素检查中,发现小肠回盲部有缓慢的血液积聚。西医治以止血剂及输血,但大便潜血仍不能控制。输血后不到一月,血红蛋白又下降至7克。加用中药如高丽参、归脾汤、补中益气、十全大补及紫地合剂、白芨粉等,中西结合治疗数月,大便隐血经常在++~+++之间,前后输血11次,每次1000ml,而血红蛋白仍逐日下降,9月23日查血红蛋白7克。中医中药交流网8 y9 c! i5 y: O  ~! |# e
患者有高血压史30余年,糖尿病史20余年,长期西药维持控制。- B; L( y9 {" H" i9 j$ e$ ?7 F
诊查:精神萎靡,眩晕怠倦,面白少华,声低气短,动则气喘,畏寒肢冷,口淡,胃纳不振,小便频数而清,大便数日一行,量少色黑。唇淡,舌淡、胖嫩而无苔;脉微细。www.fs999.com" A+ }! h  K7 y: ^4 K& k3 X2 w
辨证:气不摄血,脾肾俱虚。4 k) T" {& O, t) @& u: |
治法:补气健脾,固肾止血。+ N& ~" `  X" b% b" ?
第四卷124处方:高丽参15克(另炖服)、党参15克、黄芪30克、淮山80克、山萸肉10克、黄精18克、粟米须30克、阿胶6克(烊化)、鹿角胶6克(烊化)、田七末3克(炒至深黄色去火气后和药冲服。去火气之法:将炒后之田七末放冰箱6小时,或密封瓶装放水中半日)。
2 \' A, D* J* v: b# P4 [8 C" o9 ^$ a停服其他中、西药。服药6天患者胃纳稍强,夜能入睡,大便转咖啡色,潜血(+)。效不更方,连服一个月。患者精神好转,胃纳增,眩晕减,大便潜血皆为极微量或呈阴性。按上方去田七末,加花生衣9克。服药一周后,大便潜血阴性。上方每日一剂,连服三个月,患者胃纳佳,睡眠好,已无眩晕气短,大便正常,血红蛋白维持在10.8克以上,体力日渐康复,并能栽花浇水,做些较轻的体力活动。遂改为每周照原方服药一剂以巩固疗效。1994年5月,患者体力复原,已能参加户外活动,于是停药。追踪一年精神体力均佳。
# f1 W" T  |8 G" xwww.fs999.com[评析]此例用西医法治疗甚感棘手,药物止血不效,靠反复输血维持,曾考虑剖腹探查出血原因,因患者年老,肾功能差兼严重贫血,故不敢手术。在邓氏接手诊治之前,虽曾服归脾汤、补中益气汤之属,但始终未能对证,故不效。归脾汤补脾,对于脾不统血者可能生效,十全大补汤过温动血,补中益气汤虽能治气虚,但其着重点在于升发脾胃之阳气,此方“走”多于“守”,故于消化道出血者,虽有气虚亦不相宜,甚至得到相反的效果,不可不知。上述处方,以独参汤以益气固脱补五脏,人参守多于走,且选择性较温之高丽参以峻补之,实为主药。党参、黄芪、淮山以辅助高丽参以健脾;淮山、山萸肉、粟米须以固肾;黄精、阿胶、鹿角胶以补血止血;田七末止血为使药。田七末所以要炒老黄色,是邓氏个人的经验,田七生用冲服活血多于止血,若将之炒老黄冲服则止血多于活血,若切成片煎服,虽亦能活血,但偏于补血矣。方中淮山为何用至80克,根据邓氏的经验,对于糖尿病患者,重用淮山60克以上再加粟米须30克,往往有降糖之效果。处方用药,该重该轻用之得当,往往效速。其后所以用花生衣以代田七末,因花生衣止血生血之效果有时在田七之上也,但活血则远不及田七矣。0 _8 ~9 j; d' X
五、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症案李某某,男性,45岁。
$ ?" l& ~# N6 f& @- C中医中药交流网病史:患者因患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症,反复出现皮下瘀斑。此次住院治疗多日未见好转,遂转找中医求治。自觉精神疲倦乏力,头晕目眩,气短声低,胃纳尚可。+ l+ z( Q, n1 y/ ~: y/ l
诊查:面色黯滞,四肢皮下有出血斑数块,舌嫩稍胖,脉虚。白细胞数2.6×109/L,血小板数42×109/L。6 c8 v) D) `# Q' K
辨证:病为血证,证属脾阳不升,气血亏损,血失统摄。5 S- c( _# c7 w# F3 S! L
治法:升发脾阳,运化气血,兼以固摄血脉。www.fs999.com- y. ?9 p9 X8 u, i
处方:黄芪15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柴胡9克、黄精12克、升麻5克、仙鹤草30克、陈皮3克、炙甘草5克、首乌12克。9 ]6 G; ^/ [4 r% ^  R
服上方1个月后,白细胞数逐步上升,血小板则无增减。3个月后,白细胞数为5.5~7.2×109/L,血小板数100×109/L。5 I3 E2 a9 x2 D2 b2 I. h9 j
[评析]本案患者因工作繁忙,加上起居饮食失于调节,致使阴血暗耗,后天失养,正气衰败,从而出现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的虚损证。本例虚损标在气血,本在脾土,故根治脾土则是治疗成败之关键。李东垣认为脾胃是人体升降的枢纽,脾主升,把水谷精微之气,上输心肺,流第四卷125布全身。胃主降,使糟粕秽浊从下而出。一升一降,使人体气机生生不息,而升清降浊之中,主要方面又在于升清,升发脾阳是气机升降运化的动力。正是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在治疗上述患者过程中坚持先用李氏的补中益气汤加减化裁而成。方中以黄芪、党参、甘草等甘温品以补中气,白术甘燥以健脾,以黄精、首乌温润补血,使气有血母,血有气帅,陈皮行气反佐参芪,使补而不滞,加入升麻与紫胡有画龙点睛之意,突出了升发脾阳之作用。李氏之原方有当归一味,根据邓氏之经验,认为当归对于血小板减少者不宜,故用黄精、首乌代之,再加仙鹤草以止血,此三味主要为血小板减少而设。由于遣方用药在理在法,切中病情,使病者脾阳得升,运化有权,气血化生有源,故能转愈。5 k! f9 n! l& O. f$ H
六、早期肝硬化案黎某某,男,66岁,加拿大华侨。
7 Y! Y" ~9 }  D: R初诊:1995年2月2日。' e4 Q; {- K' t9 ~
病史:腹部胀大,足肿,体消瘦(体重减轻20磅),怠倦乏力20多天。
. o5 T0 `: e; Q5 P4 w) e患者于1994年冬,吃禾花雀后,腹泻三天三夜,身体突然消瘦,严重脱水,虚弱,疲倦,气喘,卧床10多天,入香港玛丽医院留医。经输血、抗生素及白蛋白治疗,病无好转,反而加重,无奈于1995年1月30出院。出院时之诊断:①心律过快COAP;②慢性气道阻塞性疾病;③早期肝硬化及贫血。病人已失去求生之信心,经介绍来诊。
/ Q. `: V: b6 H1 Z. [" `中医中药交流网诊查:形瘦骨立,面目黧黑,唇暗,腹部胀大如鼓,足肿按之凹陷,时咳,心悸,气短而喘,口干缺津,舌嫩苔少,中有裂纹,脉细数涩。) N1 ~, V& A$ w& b2 ~4 p6 G
辨证:病属臌胀(早期肝硬化)兼喘悸之证,此系脾虚不运,肝肾俱虚兼血瘀所致。www.fs999.com1 k7 o9 Z, j/ c7 [
治法:健脾养肝肾为主,佐以化痰平喘,活血散结。
) @3 X( |$ I0 K5 \0 ^% n处方:太子参30克、云苓15克、白术15克、鳖甲30克(先煎)、土鳖虫6克(打)、川萆12克、菟丝子10克、淮山24克、楮实子10克、首乌12克、苏子10克、白芥子10克、甘草3克、云苓皮24克。# m  D+ N: u9 P; H
服药三剂后,口舌生津,食欲渐生,胃纳好转,精神体力有所好转,增强了治疗信心。舌脉同前,治守前法。7 i0 n7 G! K9 C" ?
处方:太子参30克、云苓15克、白术15克、鳖甲30克(先煎)、土鳖虫6克(打)、川萆12克、菟丝子10克、淮山45克、楮实子10克、苏子10克、白芥子10克、苡米15克、甘草3克。中医中药交流网8 Z- a  y& O: n
服上药20多剂,体重增加10磅。照方继服两个多月,患者先后两次请加拿大之肝病专家诊查,肝功能均正常,未见肝硬化之指征。4 }! w' `) ?! ?8 c
三诊:5月18日,患者面色有所好转,额部及下颌部仍色暗,腹已平软无胀大,足肿消失,舌嫩苔白,脉虚大数。仍守前法治之。
% X" \* L+ u: @3 Awww.fs999.com处方:①太子参30克、鳖甲30克(先煎)、云苓15克、白术15克、川萆12克、楮实子10克、淮山30克、苏子10克、白芥子10克、菟丝子10克、内金10克、甘草5克。, U- `+ G% T9 W  _% Y7 k! g9 M
并针对其10多年之心悸,拟②方如下:②花旗参12克、麦冬10克、炙草6克、大枣4枚、云苓12克、白术12克、法夏10克、竹茹10克。
; m- e! [4 w9 y; C第四卷126上方①每天一剂连服5剂,接服②方一剂交替服。) X# V6 T- c4 y8 P" l   s+ L
四诊:7月20日,患者已无何症状,但面仍有黯滞之色,舌嫩苔薄,脉虚。嘱其未可停药。
" L* F% ?: ?3 B% \- A" @3 k治守前法。
4 M; C6 l7 e1 I' M& W  V处方:仍予前诊之①方去内金改用麦芽30克(此方一直服至9月份)。对治心脏病之药,患者愿服其已服多年之西药,故②方不用。
' T9 }# g/ `" C9 z/ W五诊:9月26日,无何症状,已全天工作,舌嫩胖,苔薄,脉细缓。治守前法。
6 w" W  z, K/ Q处方:太子参30克、云苓15克、白术15克、莱菔子10克、白芥子10克、苏子10克、菟丝子12克、麦芽30克、甘草5克、淮山24克、太枣4枚、楮实子12克。
" P$ A7 j  T, a* h# m8 `[评析]本病中医病名臌胀,西医诊断为早期肝硬化,腹大而形瘦骨立,更兼心肺同病,病属危重。根据“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论,再加上心与脾、肺与脾为母与子、子与母的关系,故论治始终以健脾为主,脾得建则四脏俱安。用苏子、白芥子降气除痰以治其喘,鳖甲、土鳖以软坚化结活血养阴;肝肾同源,故以鳖甲、淮山、菟丝、楮实子、首乌等以养肝肾。患者口干津少,饮食不思,当其服第一剂药后,口舌津生,饮食渐增,此为“有胃则生”,足见方已对证。第一诊之处方即邓氏所拟的专治早期肝硬化的“软肝煎”加味。此例又一次证明“软肝煎”对早期肝硬化有效。
5 |4 b6 O+ o+ x  a七、深部霉菌病案隋某某,女,2岁。住院号10979。8 k7 H, t$ N( I  O
初诊:1974年12月2日。, q0 R4 Y6 q' O2 B' q
病史:发热、腹痛3周,排粘液大便10天。www.fs999.com  P* u/ e4 m# f9 Q
患儿3周前开始低热,流涕,5天后高热,腹痛,即到某西医院留医治疗,曾用四环素、红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治疗期间相继出现呕吐,大便带粘液,口腔粘膜有白色分泌物,外阴部有白膜样物被覆等症状。后因大便培养发现念珠菌,喉液涂片霉菌(+),而作二重感染治疗,停用上述抗生素而改用制霉素,未见明显好转,遂于1974年11月18日转我院留医。当时除上述症状外,并见高热(T39.9℃),精神疲惫,面色潮红,唇干裂,渗血,咽稍红,时有腹痛,但不剧烈,全腹未见明显压痛及反跳痛,大便每日2~3次,带有粘液。心、肺、肝、脾未见明显病理体征。舌质稍红,苔少,脉濡数。血常规:白细胞22.1×109/L,分类:中性0.74,杆状0.04,淋巴0.19,大单核0.03。诊断为粘膜及内脏型念珠菌病。辨证为湿温证(邪在气分)。初用中药及西药制霉菌素,第八天后改用克霉唑、苯甲异唑霉素、氨苄青霉素、磺胺异唑及其他对症治疗。经上述治疗体温曾一度降至37.5℃,大便日1~2次,外阴仍有少许白膜样被覆,大便常规仍发现念珠菌。随后体温又逐渐升高达39.8℃,并见咳嗽,口不渴,大便日9次,质同前。中医中药交流网' D5 L9 a9 H8 B! R5 {3 J
遂请会诊。
( o' A  @, {0 j. ~, Z5 R% c诊查:舌质红,苔黄黑,脉数。双肺呼吸音粗,右肺可闻湿罗音。颈部及上胸部有斑丘疹。
+ c0 b5 v: B0 pX线胸片为右上肺炎(院外会诊:肺部炎性灶考虑为霉菌所致,但不排除细菌感染)。血常规:白细胞16.55×109/L,中性0.8,淋巴0.11,杆状0.01,大单核0.04。
. D. F: T  o* B- X辨证:湿热之邪壅郁三焦。4 }! T$ P! X% y% M/ T5 @# J/ n
治法:清上下焦湿热。
4 M) x& Y7 X! X# p第四卷127处方:白头翁15克、秦皮12克、川连3克、桃仁6克、苡仁15克、冬瓜仁10克、鱼腥草15克、苇茎15克、甘草4.5克、小叶凤尾草15克。www.fs999.com; f6 y0 R4 k8 s& ?2 q$ p) ]- S4 Z
西药仍用克霉唑,抗生素则用庆大霉素、红霉素。# E4 y/ P2 ]% D! K  v( Q0 A+ w
二诊:1974年12月8日。) K+ {4 d9 A- P/ C$ |
用上药治疗8天后,除大便次数减为日二三次,小便频急有所改善和体温稍下降(在38.3~39℃之间)外,咳嗽等其他症状无改善,颈及胸部皮疹稍增,皮肤粗糙,苔转薄黄。病有好转之机,但上焦湿热仍明显,且有伤津现象,中药改拟苇茎汤合泻白散加减专理上焦。
8 k4 R9 v" T# o1 N处方:竹叶6克、钩藤10克、蝉蜕3克、桑白皮10克、地骨皮10克、苇茎10克、桃仁6克、冬瓜仁10克、苡仁10克、甘草1.5克、西洋参4.5克(另炖冲服)。西药单用克霉唑,停用抗生素。www.fs999.com$ m, ~, }" w7 o. X7 L' E! B
用上药的第3天(12月11日)体温下降至37.4℃,咳嗽明显减轻,精神、胃纳稍好,之后体温一直稳定于36.5~37.5℃之间,其他症状逐步减轻。第5天(13日)肺部罗音消失,仍用上方加减出入。其后大便逐步转正常,外阴部白膜消失,体温正常。12月23日胸透示肺部炎性灶消失(1月6日停用克霉唑),后期根据病情,曾分别予四君子汤合苇茎汤加减及桑螵蛸散加减。1975年2月5日诸症消失,各种检查均在正常范围而痊愈出院。
( @4 ]- H1 c& W3 u6 E[评析]本例为深部霉菌病,霉菌侵犯粘膜及消化系、泌尿系、呼吸系等多个系统;中医辨证属湿温证,邪气充斥上、中、下三焦,病虽错综复杂,由于采取中西医结合,共同努力,终获治愈。本例中医治疗经过反复辨证,最后用清热利湿之剂,并根据湿热在上、中、下三焦的不同,而选择不同方。如初以上、下二焦为主,则用苇茎汤合白头翁;后邪偏重于上焦,且有湿热化燥伤及肺阴之征象,故用苇茎汤合泻白散。于是病情得以逐步改善,邪退以后,由于大病伤正,故较长一段时间予以健脾及补肾之品收功。
  \% W: [9 P' x* J* x中医中药交流网此外,观本例病情演变及中西用药经过,可看到除西药的治疗作用外,中药的疗效是肯定的。1977年夏天于某军医院会诊一深部霉菌病(侵犯脑组织),经予苇茎汤加味,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亦获痊愈。故邓氏认为千金苇茎汤对深部霉菌病似有一定疗效。
/ X+ H  J9 l6 }; z% \7 ~" 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