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火罐的作用 (zt)(九寻十藏)

 九寻十藏 2010-04-03

拔罐疗法的治病原理与疗法特点

一、治病原理

拔罐疗法自角法始,至目前各式各样的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它随着历代医家对其治病原理认识的提高,以及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使其治疗范围不断扩大。尤其是现代科技的发展,更为其治病原理提供了更加科学的依据。

 ⒈传统认识:祖国医学的发病学认为:疾病是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引起了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脏腑气血的功能紊乱所致。此处的致病因素非因湿之六淫,即是脏腑功能失调,诸如痰饮、瘀血、食积或外伤瘀血肿痛等。而拔罐疗法,随具、操作方式、穴位选择、配合疗法等方面的不同,而分别具有:祛湿、温经散、泄热解毒、行气活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等不同功效。从而可将充斥于体表、经络、局部病灶,乃至脏腑中的各种致病因素,得以祛除,使失调的脏腑功能得以恢复,最终使疾病痊愈。

综合历代医家及现代医者的临床应用和认识,可以看出拔罐疗法之所以能够治疗疾病。主要是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⑴调整整阴阳:祖国医学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由于阴阳双方保持着对立统一的直辖市关系的结果。正是这种阴平阳秘阴阳调和,才保持了人体各组织器官,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如果因某种原因使阴阳的平衡遭到破坏,就会使机体发生疾病,出现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以及阳盛则热、阴盛则则热的各种病理变化。可见阴阳失调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所以调理阴阳,恢复阴阳的平衡,就成为治疗的关键。拔罐疗法调整阴阳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经络腧穴的配伍作用,另一方面是通过与其它方法配合应用来实现的。例如:拔关元穴可温阳祛;拔大椎穴可以清泄阳热。再如脾胃虚寒引起的泄泻,可取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的穴位,及背部俞穴天枢、足三里、脾俞、胃俞等,并在拔罐前后配合灸法,以温阳散。肝阳上亢或肝上炎而引起的项背痛、头痛、高血压等,则可取大椎穴,用三棱针刺出血后加拔,以清渠肝之阳热。诸如此类,通过拔罐治疗,使机体的阴阳之偏盛、偏衰得以纠正,机体功能达到新的平衡。

⑵祛邪扶正:祖国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关系到人体正气和邪气(致病因素)两个方面。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和其抗病能力,邪气则是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如外感六淫、痰饮、瘀血以及跌扑损伤等。正邪双方消长的变化,关系着疾病的进退,若邪气消退,则正气增长,正能胜邪而病愈;若邪气增长,则正气衰退,正不胜邪而病恶化。随着邪正双方的变化,疾病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病机和证侯,即《素问·通证实论》所言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对于治疗,《素问·三部九侯论》指出:“……实则泻之、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这就是说,在临床治疗疾病时,应按着实则泻之、则补之的法则进行,但应当先泻去脉中的邪气,而后再调其实。而拔罐疗法的主要作用,就是拔除体内的各种邪气,使邪去而正安。同时其还有扶助正气的作用。前者主要是通过各种拔罐方法来实现 ,后者则主要依靠经络腧穴和配合其它疗法来实惠。例如:由湿邪而引起的痹症,可在疼痛局部(阿是穴)或脊柱两侧,行刺络拔罐,使病邪除,气血得以正常濡润而病痛愈。临床实践证明,刺络拔罐法祛邪作用最佳。具有逐瘀化滞、解闭通结之功,可疏通经络中壅滞的气血。此法与《内经》中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的经旨相吻合。再如脾胃虚寒性胃痛治疗则应以扶正为主,可选用上腹部及背部俞穴,行拔罐治疗。

⑶疏通经络:人体的经络内属于肮腑,外络于肢体,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运行气血,沟通机体表里、上下和调节脏腑组织活动的作用。若经络气血功能失调,破坏了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就会产生种种病变。可见经络气血失调是疾病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拔罐疗法根据经络与脏腑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影响的机理,通过对经络、腧穴的负压吸引作用,在脏腑经络气血凝滞或经脉空时,引导营卫之气复来输布,鼓动经脉气血,濡养及腑组织器官,温熙皮毛;同时使误用弱的脏腑机能得以振奋,鼓舞正气,加强驱除病邪之力,从而使经络气血恢复正常,疾病得以祛除。临床常用的循经拔罐法,走法及刺络(刺血)拔罐法等,均有明显的此项功能。

 

 

⒉现代研究:对于拔罐疗法治疗疾病的原理,国内外学者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了许多深入的研究。对其用机理,综合后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⑴机械作用:拔罐疗法是一种刺激疗法。在拔罐时由于内空气热胀,继之冷却,压力大降而形成负压(或用其它器具将内空抽出而形成负压),具有相应吸引力,从而使局部组织高度充血,产生刺激作用。对此日本学者黑岩东五先生,利用连续摄影的技术,在负压抽吸装有半水的时观察到,人体在负压吸拔的时候,皮肤表面有大量气泡溢出,这些气泡只能来自血液和局部组织。从上述试验结果和拔罐后出现的局部变化推论:在拔时一方面可以吸出气体,加强局部组织的气体交换,另一方面负压使局局的毛细血管破裂,血液溢入组织间隙,从而产生瘀血,出现自家溶血现象,红细胞受到破坏,大量的血红蛋白释出,起到一种良性刺激作用。

为了证实拔罐疗法的作用机理与自家溶血现象的关系,国内学者刘天成等采用在拔罐(竹)前后取活体组织做切片检查的方法,通过观察证明了拔罐的确可使局部毛细血管护张充血,毛细血管增生,同时也可使毛细血管发生通透性变化或破裂,但此等出血是微量的,并且证实其确有溶血现象的存在。

⑵温热作用:拔罐疗法对局部皮肤有温热刺激作用,尤以大或水、药最明显。温热刺激能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弃血状态,加强新陈代谢,使体内废物、毒素,加速排除,改变局部组织的营养状态,增强血管壁通透属于产强白细胞及网状细胞的吞噬活力,增强局部耐受性及机体抵抗力,从而达到促使疾病好转的目的。

⑶调节作用:此项作用是建立在前两种作用基础之上的。首先是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即由于自家溶血现象,给予机体一系列微弱的良性刺激,此种刺激首先作用于神经系统的末稍感受器,经向心传导,达至大脑皮质;加之拔罐疗法对局部皮肤的温热刺激,此种刺激作用则可通过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向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发生反射兴奋,借以调节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使之趋于平衡,以加强大脑皮质对身体各部分的调节和管制功能,使患部皮肤相应的组织代谢旺盛,吞噬作用增强,促进机体恢复其机能,使疾病逐渐痊愈。

其次是调节微循环,提高新陈代谢。微循环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血液一组织间物质的交换。其功能的调整在生理、病理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受到中外医家的广泛重视。拔罐疗法可起到调节毛细血管的舒、缩机能。有人曾对30例受试者腰部(用拔罐法)治疗前后皮肤温度的变化进行测试,结果治疗前皮肤温度的平均值为33.18℃,治疗后15分钟为34.67℃,较治疗前升高1.49℃,最高达3.2℃,经统计学处理P0.01,有很显著区别。由此可见,拔罐疗法可调整微循环功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从而调节新陈代谢,改变局部组织营养,而且还能使淋巴循环加强,淋巴细胞的吞噬能力活跃,增强机体抵抗力,从而达到消除疾病,恢复身体各部的正常功能。

此外拔罐后由于自家溶血现象,随即产生一种类组织胺的物质,随体液周流全身,刺激各个器官,增强其功能功能活力,这样就有助于机体功能的恢复。

⑷不同法与手法产生的不同作用:如走法具有与按摩疗法相似的效应,对皮肤可以改善其呼吸和营养,有利于法腺和皮脂腺的分泌;对关节、肌腱具有增强弹性和活动性,以及周围血液循环的作用。缓慢而轻的手法对神经系统具有镇静作用,急速而重的手法对神经系统具有兴奋作用,可增加肌肉的血流量,增强肌肉的工作能力和耐力,防止肌萎缩。可加深呼吸,增强胃肠蠕动,兴奋支配复内器官的神经,增进胃肠待脏器的分泌功能;可加速静脉血管中血液回流,生低大循环阻力,减轻心脏负担,调肌肉与内脏血液流量及贮备的分布情况。再如药法,在内温热和负压作用下,局部毛孔汗腺开放,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药物可被直接吸收,从而发挥药物本身的各种效应等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