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共课现代教育技术教材建设的理性思考

 火柴 2010-04-04

公共课《现代教育技术》教材建设的理性思考

周静,赵志靖

(扬州大学  新闻与传媒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2

摘要:教材是学习者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资源,是课程改革的中心和基础。结合本人的从教经历和正在参与编写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本文剖析了现今高等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改革的建议及建设该教材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材建设;理性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之一。建设好这门课程既是实现高等院校特殊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提高基础教育师资水平,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然而这门课程在形成和发展中并未达到人们所设想、所希冀的目标和效果。这不仅直接影响师范生的培养质量,而且可能动摇未来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信心和兴趣。因此,现实要求我们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改革,而教材是课程改革的中心和基础。因此,如何开发体现时代精神、与未来社会所需求的教师培养规格相适应的、与学科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教育技术》教材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自1978年在高等师范和中等师范学校开设《电化教育》公共课程(即《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前身)以来,全国已有100多种不同版本的现代教育技术教材[1]。总体来看,这些教材基本体现了与时俱进,及时适应时代发展和信息技术教育深入发展的特点。但由于我国的教育技术学科教育与传统学科相比,历史短暂,这些教材也存在着诸多缺失和不尽如人意之处:

1.多数教材仍按传统的思维方式编写

当前,许多《现代教育技术》教材仍把传授知识作为首要任务,强调按知识系统的逻辑性编写。这样虽能清晰地反映学科体系的基本原理,但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学生探求真理的能力。在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是很难适应的。

2.教材定位模糊,难易程度把握不到位

许多教材对自身的定位不够准确,其内容从基本概念思想到教育技术运用,从教学设计、教学系统开发、课程开发到教育技术管理等,显得比较庞杂,且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清。教育技术公共课而向的是各种专业的师范生,因此教材应当有别于专业课教材,应具有普适性,且内容不应过于专业和精深,只需把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等阐述清楚即可,对有些内容特别是教育技术研究中存在争议的内容不必涉及,完全可以以拓展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3.教材忽视对教与学活动,评价与考核的指导设计

多数教育技术老师反映的问题是怎么教?怎么考?现行的大多数教材中并没有对整个课程和各个模块的教与学评价方法提出中肯的建议,也没有设计一些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作为师生的参考范例,教师们只能各自摸索,大多数教师就干脆沿用传统学科的讲、学、考模式。这种教学与考核方式不符合《现代教育技术》教材的初衷。

4.配套光盘的教学设计理念落后,无法给主动探究学习提供资源支持

有些《现代教育技术》教材开始配套辅助教学型或学习资源支持型光盘,但很多配套光盘是在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设计理念下设计开发的,落后的设计理念无法给师生主动探索与创新学习提供资源支持,这是流于形式的文字教材的数字化翻版,基本上没有什么意义。

5.教材编写形式与方法的单一

多数教材采用“循序渐进式”的编写形式,将教学内容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编排。其优点是遵循了人类的认识规律,强调了前提对于结果的重要性,使教与学充满了亦步亦趋的节奏感。但面临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和课程综合化的改革需求,这一形式在知识的广度和内容编排的灵活性方面的缺陷日益突出。就编写方法而言,与国外教材相比,我们在教材的视觉设计和教学设计方面存在不足。比如国外教材大量使用彩色印刷,难点、重点采用不同的颜色,在页面设计方面对留白精心处理;教学设计方面,国外教材编写注重从学习者的角度考虑,采用学习者熟悉的语言、案例,在抽象的原理与他们的生活之间建立联系。这些恰恰都是国内教材所缺少的。

二、《现代教育技术》教材建设的几点建议

针对教材建设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当前国外教材的特点,本人提出如下一些建议:

1.以范例方式实现教材知识的结构化

在学科课程中,教材内容的组织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按学科结构组织,一类按范例方式组织。前者以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为代表,后者以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论为代表。结构主义课程论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说:“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2]。结构主义课程论曾被认为是课程内容现代化运动中的主流观点,但由于该理论对教师素质要求太高而失败,其过分偏重学术性也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实用理论色彩不符,所以按学科结构的方式来组织现代教育技术的知识不太可取。范例教学理论认为,按学科结构方式组织教材往往会造成教材过剩,这种方式受到学科系统性、完整性的限制,教材内容很难精简。要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必须改革教材,加强教材的基本性、基础性,并通过范例的接触,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工作的能力。德博拉夫认为范例方式有四个特点:专题性——不同于作为系统科学的教材,而是选择专题性的教材。发现性——摒弃接受现成知识的教案,学生通过自身活动去解决课题。发生性——不是蜻蜓点水式的涉猎累积的全部知识内容,而是返回问题的原点。基础性——强调“基础教育功能”[3]。可见,以范例方式组织教材,主张从整个课程资源中选取基础、本质的部分作为范例,提供给学生学习。它不强调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教材上“敢于跳跃”,以此方式来组织公共课现代教育技术教材是较为适当的。

2.以“任务驱动式”组织教学内容,学用结合

“任务驱动”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方法,也是学用结合较成功的一种方式。教材中,可以把知识模块精心设计成学习者感兴趣的任务,通过一系列活动来实现任务。每一模块任务的完成,将实现一个教学目标,每一个任务又分解成多项活动,使学习者每一次活动都有收获。或者,前一次活动的结果就是后一次活动的素材,环环相扣。这样,学习的结束就意味着丰收时机的到来,使教材把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与完成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种任务驱动式的学习,大目标明确,小目标灵活,即与学习者具体的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给予个人较大的发挥空间,大大激发了学习者的兴趣。

3.改变教材学究式的文风,采用平等对话方式

这是国外教材常具有的一种风格,读书的感觉像教材在和你对话:对你可能提出的问题早作回答,对你的心理了如指掌,如《微软培训教材》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教育技术理论,一再倡导教师做好学生学习的辅导员,善于启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教材要一改学究式的文风,用热情友好的语言引导学生学习,营造快乐氛围。比如我们可以在教材中,时时采用一些诸如:“小窍门”(告诉经验技巧)、“加油站”(提供扩展知识)、“提示”(注意易出错的地方)以及“学习辅导”、“学习步骤”、“体验与思考”、“实践与创新”等词汇,这样仿佛亲切的学长伴随在身边,时刻关注着学生。教材营造了一种人文关怀气氛,取代了以往的“从上对下”的“教诲”,也比较符合年轻人的学习心理。

4.丰富教材编写形式与方法

丰富教材的编写形式,就需要尝试采用“螺旋式”的编写形式,来弥补“循序渐进式”的不足。所谓“螺旋式”的编写形式,就是将教材内容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知识与能力的分层。在同一层次,知识的选择强调“专与宽”的结合,跨越学科,组建综合性、模块化的课程内容;在不同层次,各模块化课程内容又体现“循序渐进式”的编写形式,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

丰富教材的编写方法,就要善于开发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采用多样化的教材如多媒体教材、视听音像教材等,从而弥补视觉设计的不足。此外,教材的编写要充分考虑教学设计的需要,章节编排严格遵循教育心理学规律及其学习原理;在知识技能二者关系处理上依照“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逻辑思维进行陈述,并尽可能设计一些导入性的实际案例和材料,在教材内增加课堂讨论或实际操作的内容,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现代教育技术》教材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1.教材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教材中,无论是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都是培养学生能力、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资源。教育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把某些潜藏在人身体内部的东西引导出来,让潜质转变为现实,从而实现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因此,教材建设要改变过去强调的接受性学习,应从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出发,尝试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展示教育内容,给学生创设“做中学”和“学中做”的条件,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性、协作性、主动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亲历处理与交流教材内容。正如谭浩强教授所说,“要对读者的基础和特点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有的放矢”,“恰当地选择教材内容,切忌贪多求全,坚持舍弃那些现在用不到、将来也用不到的内容”[4]

2.教材建设应贯穿建构的观念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学习的哲学,在教育领域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育技术教材要帮助学习者了解建构主义的学习方法,即促使学习者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建构可以使教育技术的学习过程变得更有意义,更有趣。

每个人在接受教育技术学习之前都已有许多关于教育技术的正确或不正确的知识与经验,教育技术教材的编写应注意以此为基础,并可以通过设置“自我评价”、“问题反思、”“个案研究”等具体栏目来促进师范生以建构主义的方式学习教育技术,使教育技术的学习过程成为他们不断建构自己的教育技术知识结构和教育行动哲学的过程。

3.教材建设应注重实践的品质

教育技术教材最大的功用应是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而要实现这一功用,必须加强教材的实践品质。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选题的现实性,教材应更多以中小学教育的本体问题为研究重心,直接对教育现实做出理论回应。案例的情境性,教材应提供更多的有关课堂教学、学生心理、教师生活的案例,让学习者感觉置身于真实的教育场景中。策略的实用性,教材应提供更多有关教育教学的策略建议,这些建议可以是来自实证研究的结论,也可以是经验总结的成果。

4.教材建设应注重学习过程设计

长期以来,受凯洛夫教学理论的影响,我国的教材编写强调概念、原理、法则和结论,也就是重教学内容,而忽视学习过程。新课程提出一个观点,这就是要强调过程的学习,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突出学习过程,注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脑、动手、动口。即教材编排除了各种概念、原理、法则、理论外,还应将心智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各种方法、步骤、运算、规则、技术,以及情感态度培养等内容包含在教材中。教材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学习过程的乐趣,对学生无论是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还是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意义都是深远的。

以上只是我们在编写《现代教育技术》教材中的一些尝试,希望我们的尝试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总之,教材建设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的复杂的智力活动,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我们要顺应时势善加引导,在鼓励优质教育资源进入的同时积极吸收其优点,从而深化我国的教材改革,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付荣华.浅析如何培养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EB/OL].http://www./news_view.asp?newsid=210542007-6-15.

[2]()布鲁纳.教育过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31.

[3]()井上弘.教材结构化的逻辑和策略[J].外国教育资料,1991,(2):50.

[4]谭浩强.写书者的心中要想着读书人[N].中国计算机报,2000-08-2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