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董旄 发表于 2007-6-4
5:25:00 |
学科整合应整合些什么?
前几日,上级领导下来听课。在听课的过程中,一位教师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什么叫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呀?就是得有声有色,多插入一些视频、图片,让课堂变得绘声、绘色、绘影,你老师根本都不用讲多少,学生在那儿一看就会……”
但我对此种观点并不敢苟同。我认为,拳无定势,教无定法。无论是素质教育也好,学科整合也罢,都要考虑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考虑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如果只为“课改”而“课改”,只为“整合”而瞎揉一气,那是懒老婆和面,只能落个两手面糊。
且以我所讲授的《飞夺泸定桥》为例,本文的主旨是学习红军长征的精神,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其中的读书是本课的重点环节,通过读来体会、理解、感悟、升华课文中的内容。如果把红军行军的片断、击溃阻敌的片断、夺桥的过程都用视频的形式来展示出来,一节课内怕连读的时间都没有了,还谈什么理解呢?而如果让学生过多地观看视频,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点会长期停留在电影画面上,势必会影响到对课文内容的真正掌握。那样的话,倒不如干脆去借个片子来直接看电影才是。
那么,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呢?美国教育部2000年度“教育技术白皮书”中关于数字化学习的完整内涵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来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从而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达到培养大批具有21世纪能力素质的人才(即创新人才)的目的。
不可否认,传统的教育教学结构中只有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在现代化的教学系统中,多了一个要素——“教学媒体”。但是,是不是因此就要把传统的教学结构全盘否定,而由教学媒体包打天下呢?我认为,这绝不应如“非A即B”这样简单。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这四个要素不是孤立地、简单地组合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从而形成新型的教学结构。
在这种新型的教学结构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丢、教师的主导地位也不能丢,教材的教化功能更不能丢。以前在某一次语文教学活动中,一位领导抛出了这样一句“至理名言”——“把识字教学抛得远远的!”学生连字都不会写,还谈什么“素质教育”呢?现在,如果过分夸大媒体的作用,只为创新而创新、只为新潮而新潮,就会由一个极端跑到另一个极端,课程改革势必会虎头蛇尾,只剩个花架子。
传统要继承,创新也要讲究实效,动辄把“革命”挂在嘴边,如“阿Q”一般,全然不知革命的本意是什么,那只能坏事儿。
所以,在提倡“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的今天,我们一定要找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切入点,使“传统”与“现代”有机地融合到一起,这样才能收到实效。不然,只怕要落得个“画虎不成反类犬”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