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昵称4343665 2010-11-02
信息技术 学科整合

[摘 要]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已成为学校发展的必然。如何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

略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桂平一中  卢万光

桂平浔州高中  黎勇瑞

电话:18777552715

邮箱:gplwg@sina.com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已成为学校发展的必然。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明确了我们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标。近几年来,全国各级学校都致力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与研究,并取得了不小进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何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本”与“末”。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通过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来构建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有效的学习方式。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学科的教学中去,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能有效的优势互补,提高教学效益,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科教学,不能因为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了信息技术而抹杀了学科教学的特点。有部分教师想当然的认为信息技术教学是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学技术改革的新趋向,似乎不用“信息技术”就不是好课,用了“信息技术”就是优质课。只要应用了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就是教学上的跟上了形势,甚至领先了潮流。因而导致许多教师盲目地,不切实际地唯信息技术是用,花大力气把工作重点放在课件的制作上,而放弃了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忽略了学科特点。有的老师上课时不管三七二十一,将各类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录像等一股脑地加进去,追求信息技术的熟练运用和课件制作的精美,一节课下来似乎成了信息技术学科的展示课,但是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包括教学重点、难点,却不甚了了,连听课的老师也是一头雾水。信息技术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录像”等多种传播媒介于一体,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向学生传递信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形式多样,丰富多采的人机交换的信息环境。但是信息技术无论多么优越,都应是为了教学服务,即一堂课中学生应永远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者,信息技术只能是起了辅助教学的作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他们之间是互相协作的关系,而不能相互替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的课堂教学,应该在教师的主导下,各种教学方法相互协调,互相促进,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才能真正得以发挥,因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应遵循适时、适用、适度的原则,即应在某些需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题中,在恰当的时候,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而不能滥用,尤其不能喧宾夺主,淡化甚至取代学科的教学。一些学科特点明显的科目,比如动手能力比较强的科目,无论信息技术如何的先进,终究比不上学生自己动手去实验和探索。如生物课上解剖一个青蛙;物理、化学课上最基本的实验,包括作一下物体的长度测量,亲手倒一下浓硫酸;劳技课上动手换一个灯泡等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切勿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说过: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其实最简单常见的wordpowerpoint,就可以做出很有效的教材,达到所需的学习效果。”可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要回归到本学科的基础上,切忌“本”“末”倒置。

二、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的“传统”与“现代”。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不仅从手段和形式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更从观念,过程,方法以及师生角色诸多深层面赋予教学以新的含义。在信息技术没有与学科整合之前,学生的学习仍然进行,并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后,将有效地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更主动地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仅凭借黑板、粉笔、书本给学生“讲授”知识,因而教师创造性发挥的余地极小。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使得老师的备课实质上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创作过程。它使得老师可以对知识进行再加工,并且融进教师的个性,思想,理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体现教师作为一个有个性的思考者所具有的一切本领。传统教学以书本知识的静态传授为最重要的目标。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实现了对知识信息不断进行新的加工、组合和整理,由此,知识的重组,意义的建构、资源的整合以及对多媒体信息的搜索,发现,开发,形成了一系列动态的流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不再仅仅是知识的单纯讲授,而是透过多种知识资源所实现的知识、意义、思想、价值、理念和情感融合于一体的教学。此外,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更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固有的结构关系,学生有时可以自主,自助从事学习活动,教师后学于学生的情况会时有出现,师生之间建立共学关系,把学生视为亲密的合作者,成为现代教师应具有的非常重要的观念。所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对传统教学是一种积极的推进。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老师却因为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而忽视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可贵之处,甚至把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与传统教学手段对立起来。有的老师就认为使用小黑板、教学模型、投影仪太“老套”了。上示范课,往往认为“能用多媒体上课,就是一节好课” ,“没有课件怎么跟人家比?” ,对传统媒体不屑一顾。但如果信息技术只作为演示工具运用于学科教学,学生只有听和看的份,而没有实际操作的机会,那么它仍然是被动型的学习,教学也只可能是偏重于知识传授。与传统教学相比,除了多出一些演示工具,还能多出什么?应该看到即使在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比较普遍的情况下,传统媒体和传统教学方法还有其整合的优势,信息技术不是唯一可供应用的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意味着要取代以前的技术应用,而是来解决原有的技术应用无法解决的问题,它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录像机放录像很方便,把带子往机子里一塞就好了,干吗非要把录像资料转到计算机里再播放呢?用投影仪演算计算过程,本来已经十分直观和简捷的了,还可以对演算计算过程进行点评,又何必把它预制到计算机里去呢?如果不能体现信息技术超文本功能、人机互动功能和网络功能,只是把教材、教案、图片简单地‘搬’到电脑上,那只能使多媒体课件看上去更像一块块美观漂亮却内容贫乏的黑板。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些是信息技术手段无法替代的。比如,传统教学中的师生交流,老师的语气语调,循循善诱的态度。有些学科尤其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的亲自参与。以语文为例,语文老师的书写、朗读、对课文的个性分析,那是信息技术手段无法替代的。曾经去听了一些示范课,平心而言,课件制作精美,这些老师课上得还不错,可是,总觉得还有美中不足的地方:我们无法真正了解这些老师的真实水平,如果不用课件,不知道课又会上得怎么样?在对待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问题上,我们应该认识到即使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方法仍具有很大的优势。采用何种教具作为媒体,要结合适当的内容,适当的时机来决定。用得恰当与否,要用实际效果来检验。总之,如何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起来,结合各学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好整合课程,反对形式,讲究实效,达到真正意义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当前课程改革中应善于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效率问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本世纪我国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当前

我国中小学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也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主题和新视点。如何将信息技术更有效地应用于课堂教学,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重点研究的课题。目前很多学校把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作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但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说到底真正能实行,并深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去,成为能革新学习方式,带给教师和学生更多发展空间的一种实实在在的东西,才真正具有它的生命力和存在价值。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在我国已有多年,但到了今天,却好像进入了一个疲软期,许多人曾对它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情,但也有不少人对它满腹狐疑,甚至嗤之以鼻,他们多数持怀疑态度——其中大多数的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根本没有必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效率根本就不高。许多人制作课件,出发点不是为整体的教学服务,只是为了偶然上公开课的需要。许多人为了运用计算机上公开课,花费很多的时间或精力来制作课件。课件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课堂热热闹闹,气氛很好,信息量很大,效果比传统教学方式好,这是肯定的。但是课件是花了几十甚至上百个小时的劳动才弄出来的,这样高的投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效率体现在哪里呢?一位老师算了一笔帐:平时一节课花两三小时就可以备好了,如果整合一下,做成课件,没有三两天弄不下来,那是时间和精力成十倍的浪费啊!计算一节课的效益,运用了先进的设备,效率反而降低了,这一事实却是确凿无疑的。一位老师经常为一节课这样搜肠刮肚,苦思冥想,对他的教学而言,恐怕不是什么好事情。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叫好不叫座,正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尴尬的局面。许多教师都表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可以说是“看上去很美”,实际推广起来却很难。原因之一就是整合的效率不高。解决了这个瓶颈问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才会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新境界。如何衡量整合的效率?首先,应考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教学方面的实效性。不能以采用的信息技术的多寡,信息技术的先进或精美与否作为评价标准。第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首先保证本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然后再让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活动和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及其他综合能力。最后,要灵活应用信息技术的各种手段,尽可能采用投入成本相对较低,产出相对较高的信息技术应用方案。如果利用低成本的技术解决方案就能达到相同的、甚至更好的教学效果,就不要一味的追求时髦。正像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中心的王鹏远老师说的那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务实,不是追求表面繁荣、热闹。衡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效果应该看学科教学效果,应该看用了技术以后教学质量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但愿它对我们有所启示。

   四、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人文意识。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人格教育、情感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当今信息技术教育走进了教学,这又为我们针对学科特点,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运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的两大组成部分。著名学者龚育之认为:“我们提倡的人文精神应该是具有现代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我们提倡的科学精神应该是充满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应该停留在传授信息科学、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层面上,必须使课程提升到精神的境界才可能实现学生的全人化发展。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贯彻培养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可以从几个方面人手。首先,我们在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根据实际需要,在使用信息技术中寻找最佳结合点,选择最佳时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教育。很多学科的教材都具有很强的思想教育意义。我们要善于把思想教育巧妙地融入知识传授和艺术欣赏中,给学生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其次,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过程中,注意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比如,课件的设计中,字体的大小,背景色彩的和谐,背景音乐的配合,播放速度的快慢,包括光线的强弱等等,都要与现场密切联系。尤其是一些示范课,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因素。有时变“人灌”为“机灌”;有时抢占学生的思维空间,画面的切换太快,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速度,象电视或电影画面那样一闪而过,不容学生细看和思考;机下无“情”,老师只充当操作手或演播员,忽视了语言描绘、手势比划、师生情感交流等传统做法,即使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较之屏幕更具亲和力;以“机”代人,以演示替代学生的练习……最后,还必须加强网络环境下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是一个开放、自由、虚拟和共享的世界,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各种意识形态并存,消极不健康的和反动的观点杂糅其中,很容易对学生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和政治信仰产生不利的影响。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对此也不能置身事外,坐视不理。从这个意义上讲,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设计水准提升到文化精神的层面上来,并兼顾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既是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今后需要进一步探究的课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工作早已展开,教师们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改革,但我们还应认识到课程整合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如何将计算机技术完美地结合到课堂教学之中,如何将计算机技术整合到不同性质的学科教学中去,还需要我们不懈的探索。展望未来,我们更觉任重而道远。但我们相信只要努力,只要不断学习、实践并且耕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一定会走向更光辉灿烂的明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