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领导干部要“身心”俱“下” - 新华博客 - News Blog

 xfr 2010-04-07

领导干部要“身心”俱“下”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把“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作为当前党风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可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根本路线,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作为新时期的党员领导干部,如何进一步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密切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提高执政的效力与水平。关键要增强执政为民的意识,做到“身心”俱“下”,以全身心的投入来做好群众工作。

思想“务”下,连民心。古语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衡量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高低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其是否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赖,是否众望所归,人心所向。历史无数次证明,无论是那些“下眼皮肿”、“情感麻痹”的轻民者;还是那些“身体悬空”、“束之高阁”的疏民者;拟或是将“鱼水关系”演变为“油水关系”甚至“水火关系”的欺民者。都如无本之末,无源之水,欲行不远,必为历史和人民所抛弃。当前,面对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群众工作也随之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矛盾更趋复杂性和多元化,在这种执政大背景之下,领导干部尤要牢记党的宗旨,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做到“思想务下”,真正带着感情,带着责任,不断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努力与群众打成一片,抱成一团。同时,在与群众情感的“无缝对接”中,去用心体验群众的喜与乐、苦与忧、痛与悲。所谓“诚之所感,触处皆通”,只有这样,我们在开展群众工作中,才能准确的把握其“痛点”,及时发现其“盲点”,随时弥补其“脆点”,有效破解其“难点”。进而赢得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护和支持。

身形靠“前”,“笼”民情。深入基层,了解群众是领导干部的“必修课”,也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粘合剂”,更是领导科学决策的“金钥匙”,必须贯穿于领导工作的始终。然现实生活中,某些领导干部在深入基层同群众打交道的过程中,要么“犹抱琵琶半遮面”、“隔窗观景”,难睹“真容”;要么“前呼后拥”、“走马观花”,如云雾罩身,不得真解;要么“惺惺作态”,大做表面文章,不求实效……举凡此类不实之风,皆为群众所诟病,严重破坏了党的形象,影响了各项工作扎实深入的开展。殊不知,作风来自深入,实情源于心到。只有向群众真诚“靠前一步”,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获得到真知,听得到实情,求得到真策。因此,领导干部要把基层作为“第一办公室”,把群众当作“永远的老师”,努力睁开“迷眼”,大胆解放“手脚”,勇于脱下“官袍”,深入基层,躬身问计。既要学会蹲点办样板,“解剖麻雀”,又要善于跑面调研,“笼实情于形内”。在同基层群众零距离的接触中,善于把群众的实践与智慧,在“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个大模盘内,进行“深细加工”,煅造成指导我们工作的具本思路和措施。

工作到“底”,排民忧。孔子说:“载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深切著明”。群众眼睛是盏“灯”,群众心里有杆“称”,是“手把式”还是“嘴把式”,是“先行官”还是“甩手官”,群众评判的最终标准,就是看是否得到实惠。否则,坐而论道,对群众的疾苦“睁眼瞎”,对群众的诉求“躲猫猫”,对群众的愿景“品三国”,群众就不会买“帐”,进而在群众中失去领导者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因此,领导干部在“身心”俱“下”的同时,更要措施有“形”,工作到“底”。如何把实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要善用“显微镜”,群众利益无小事,领导干部要学会在“显微镜”下看民生,要增强“风起于青萍之末”的敏锐感,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记挂心头,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做到不漠视、不忽视,努力把群众的“小”事办“大”。同时,要用好“聚焦镜”,着力将工作的目光向群众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聚焦,并紧扣这些热点和难点问题,来科学谋划破解的思路和措施,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自觉把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作为贯穿始终的“思想红线”,既考虑群众整体利益又兼顾群众个别利益,既立足群众当前利益又着眼群众长远利益。只有把这些事关长远,事关根本,事关民心的“热”事“难”事办实办好,才能与广大人民群众共同谱写好科学发展的和谐篇章。

系统分类: 时政  个人分类: 默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