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基础理论要点总结

 舞动的紫百合 2010-04-09

中医基础理论要点总结

 http://www./viewthread.php?tid=1093&fromuid=14827

11.奇经八脉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合称。因为它们分布不像十二经脉那样规则,大多同脏腑没有直接络属关系,彼此之间也无表里配合关系,与十二经脉不同,故称“奇经”。

    12.阴脉之海  是任脉的别称。任脉行于腹面正中线,多次与足三阴经及阴维脉交会,总任阴脉之间的相互联系,调节阴经的气血,故称。

    13.阳脉之海  是督脉的别称。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是阳脉之督纲,对全身阳经起到调节作用,故称。

    14.十二经脉之海  是冲脉的别称。冲脉上行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通受十二经之气血,是总领诸经气血之要冲。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

    15.血海  ①指冲脉,冲脉起于胞中,有调节十二经气血、促进生殖的功能,与妇女的月经有着密切的关系;②指肝,因肝主藏血,调节血量,与女子月经有关,故称。

    16.任主胞胎  任脉起于胞中,能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与妊娠有关,故称。

    17.别络  即较大的和主要的络脉。是从经脉别出的分支,主要加强相为表里的两经间

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的作用。

    18.六合  ①每一对相为茨里的经别组成一“合”,十二经别手足三阴三阳共组成六对,称为“六合”。②指上下四方。

    19.经气  指构成经脉和维持经脉功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因其运行经脉之中,故又称脉气。

    20.十五别络  别络有本经别走邻经之意。包括十二经脉、任脉、督脉各分出的一支别络以及脾之大络,共十五,故称。(若再加上胃之大络,为“十六别络”)

    21.感应传导  指经络系统对于针刺或其他刺激的感觉传递和通导作用。针刺中的“得气”和“行气”现象就是经络感应传导作用的表现。

    22.舌本  即舌根。足太阳脾经连舌本,足少阴肾经挟舌本。

    23.颃颡  为咽上上腭与鼻相通的部位(鼻咽部)。此处有足厥阴肝经通过。

    第5章  体  质

    1.医学体质学  研究体质与健康、疾病关系的学科,即研究人类的体质特征、类型和变化规律及其与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关系的学科。

    2.体质  即人体的质量。是人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3.体型  是指身体各部位大小比例的形态特征,又称身体类型,为衡量人体的体格和身体大小的重要指标。

    4.偏阳质  是指具有偏热、亢奋、多动等特性的体质。

    5.偏阴质  是指具有偏阳不足、偏寒、多静等特性的体质。

    6.形神合一  指形与神是人体不可分离的统一整体,又称形与神俱。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

    7.体格  是指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和锻炼程度的状态。

    8.先天因素  指小儿出生以前在母体内所禀受的一切特征。

    9.后天因素  是人出生以后赖以生存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可分为机体内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

    第6章  病因与发病

    1.病因  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是病因,又称致病因素。

    2.病因学说  是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理论。

    3.辨征求因  即主要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证的症状、体征来椎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这种方法称为“辨证求因”。

    4.六淫  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5.六气  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自然界不同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化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6.少火  指正常的、具有温煦生化作用的火,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阳气。

    7.壮火  指阳热过亢的,能耗损人体正气的病理之火。

    8.疠气  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9.七情  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

    l0.痰饮  是水液代谢障碍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其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1L.瘀血  又称为蓄血、恶血、败血、衃血。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均称为瘀血。

    12.三因学说  即六淫邪气侵犯为外所因,七情所伤为内所因,饮食劳倦、跌仆金刃及虫兽所伤等为不内外因。

    13.五志化火  指怒、喜、思、忧、恐等精神情志失调所变生的火证。

    14.五气化火  指感受风、寒、暑、湿、燥之外邪,在一定条件下均可形成火热证候。

    15.虚邪  ①致病邪气的通称。因邪气乘虚而侵入,故名。②五邪之一(五邪:虚邪、贼邪、实邪、微邪、正邪)。

    16.贼风  泛指四时不正之气。因其乘虚而入,具有贼害性质,使人致病,故称。

    17.风为百病之长  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18.伤寒  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

    19.中寒  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20.寒性凝滞  即指寒邪侵入。易使气血津液凝结、经脉阻滞。

    21.风性主动  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

    22.温燥  指初秋夏热之余气与燥相合侵犯人体,所发病证称为温燥。

    23.凉燥  指深秋近冬,燥与寒相合侵犯人体,所发病证称为凉燥。

    24.结石  是指停滞于脏腑管腔的坚硬如石的物质,是一种砂石样的病理产物。

    25.胎传  指票赋与疾病由亲代经母体而传及子代的过程。

    26.胎弱  又称胎怯、胎瘦,为小儿禀赋不足,气血虚弱的泛称。

    27.胎毒  指婴儿在胎妊期间受自母体毒火,因而出生后发生疮疹和遗毒等病的病因。

    28.瞀瘛  指两目昏蒙不明,四肢抽搐的临床症状。

    29.药复  病后滥施补剂或药物调理运用失当而致复发者。

    30.食复  疾病初愈,因饮食因素而致复发者。

    31.劳复  疾病初愈。因形神过劳或早犯房事而致复发者。

    32.合病  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33.并病  一经病让术罢义出现另一经证候。

    34.伏而后发  指机体感受某些病邪后,不即时发病而潜伏于体内,经过一定的时间或在诱因作用下过时而发病。

    35.正气  即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维护健康能力的总称。包括自我调节能力、适应外界环境能力、抗邪及康复能力。

    36.邪气  指多种致病因素。

    37.继发  系指在原发疾病的基础上继续发生新的病症。

    38.后遗症  是指主病在好转或痊愈过程中未能恢复的机体损害。是与主病有着因果联系的疾病。

    39.徐发  即徐缓发病。它与致病因素的种类、性质及其致病作用以及体质因素等密切相关。

    40.发病  指疾病的发生过程(包括原病与复发等),是机体处于病邪的损害和正气的抗损害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

    41.感邪即发  指感邪后立即发病。又称“卒发”或“顿发”。常见于新感伤寒或温病、疫病致病,情志遽变,毒物所伤。

第7章  病  机

    1.病机  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又称病理。

    2.病机学说  是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说。

    3.健康  即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以及人体内部各脏腑之间阴阳保持动态平衡的状态,即形体血肉、精神情志和环境适应的完美协调。

    4.邪正盛衰  是指在疾病过程中,致病邪气与机体的抗病能力之间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5.虚  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6.实  指邪气亢盛而正气不虚,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7.虚实错杂  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病邪与正气相互斗争,其邪盛与正衰同时并存的病理状态。

    8.虚中夹实  指病理变化以正虚为主,又兼夹实邪结滞于内的病理状态。

    9.实中夹虚  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不足的病理状态。

    10.虚实真假  指在疾病的某些特殊情况下,疾病的现象与本质不完全—致的时候,则可出现某些假象的病理反映。

    11.直中  指寒邪侵犯阳虚寒盛体质,发病不经外感表卫阶段,直接损伤三阴经及所属内脏的病理过程。

    12.越经传  即不按六经次序而传变,如由太阳而传至太阴。

    13.阴阳失调  是指机体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阴阳消长失去相对的协调平衡,出现偏盛或偏衰的病理状态。

    l4.阴阳互损  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到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15.格阳  又称阴盛格阳,指阳气极端虚弱,阳不制阴,偏盛之阴盘踞于内,逼迫衰极之阳浮越于外,使阴阳不相维系,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

    16.格阴  又称阳盛格阴,指邪热内盛,深伏于里,逼迫阴气浮越于外,使阴阳不相维系的一种病理状态。

    l7.亡阳  是指机体的阳气突然大量亡失,使属于阳的功能突然严重衰竭,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18.亡阴  是指机体的阴气突然大量亡失,使属于阴的功能突然严重衰竭,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19.气虚  是指元气不足,致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变化。

    20.气滞  指气机受阻较甚,局部阻滞不通的病理状态。

    21.气逆  主要指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的病理状态。

    22.气陷  是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大过的病理状态。

    23.气闭  指气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的病理状态。

    24.气脱  指气不内守,大量向外亡失,以致功能突然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25.气机失调  指气的升降出入失常而引起的气滞、气陷、气逆、气闭和气脱等病理变化。

    26.气机不畅  指气的运行受阻而不畅通的病理状态。

    27.血虚  是指血液不足,血的营养和滋润功能减退的病理变化。

    28.血瘀  指血行迟缓或运行不畅的一种病理状态。

    29.血热  是指血内有热,使血液运行加速,脉道扩张,或使血液妄行而出血的一种病理变化。

    30.气滞血瘀  是气机郁滞,血液运行不畅而气滞与血瘀并存的一种病理状态。

    31.气虚血瘀  是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血行瘀滞,气虚与血瘀并存的病理状态。

    32.气不摄血  指气虚而固摄血液的生理功能减弱,使血逸于脉外而致各种出血的病理状态。

    33.气随血脱  是指在大量出血的同时,气也随着血液的流失而脱散,从而形成气血两虚或气血并脱的病理变化。

    34.津液不足  是指津液数量的减少,而导致内在脏腑,外在孔窍、皮毛失其滋养润儒作用,因之产生一系列干燥失润的病理变化。

    35.内生五邪  指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致的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热(火)等五种病理变化。因其由内而生,故称之为内生五邪。

    36.内风  即风气内动,是指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生风的一种病理变化。

    37.内寒  即寒从中生。是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弱,虚寒内生,或阴邪弥漫的病理变化。

    38.内湿  是由于脾不运化,肾不主水,输布排泄津液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水湿痰饮停聚的病理变化。

    39.内燥  是指机体津液不足,人体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因而出现以干燥枯涩失润为特征的病理变化。

    40.内火  是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气血郁滞,或病邪的郁结而产生的火热内扰,致功能亢奋的病理变化。

    41.肾不纳气  是指肾气虚不能摄纳肺气而致呼吸表浅、动则气喘的病理变化。

    42.相火妄动  是指阴虚火旺出现火迫精泄的病理变化。

    43.水气凌心  由于心阳不振,不能下温于肾;或肾阳虚弱,以致寒水不化,上凌于心,阻遏心阳,出现心悸、气喘等证的病理变化。

    44.肝火上炎  又称肝火、肝经实火,是肝脏阳热亢盛,气火上冲的一种病理变化。

    45.肝气郁结  又称肝郁,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肝之疏泄功能受到抑制,气机不得条畅的病理变化。

    46.肺失清肃  又称肺失肃降,是肺气下降和清洁呼吸道的功能减退的病理变化。

    47.心火上炎  火性炎上,心火循经向上,而出现口舌生疮、舌尖红赤疼痛等症状的病理变化。

    48.从化  又称类化,指病邪侵入机体,能随人之体质差异、邪气侵犯部位以及时间变化和治疗不当等各种条件变化而发生性质改变,形成与原来病邪性质相反而与机体的素质一致的病理变化。

第8章  养生与防治

    1.养生  又称摄生、道生、保生等。即保养生命之义。

    2.治则  指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总的法则。

    3.治法  是在治则指导下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

    4.中医养生学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心身、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的学问。

    5.天年  人的自然寿命谓之天年,亦即天赋之年寿。

    6.既病防变  是指在疾病发生以后,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7.治病求本  即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出疾病的本质,并针对其本质进行治疗。

    8.正治  指逆疾病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法则,又称“逆治”。适用于疾病现象与本质相一致的病证。

    9.反治  指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则,所采用的方药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又称“从治”。适用于疾病现象与本质不相—致的病证。

    l0.寒者热之  指寒性病变出现寒象,用温热药治疗,即以热治寒。

    11.热者寒之  指热证现热象,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来治疗。

    12.虑者补之  指虚证现虚象,用补益功用的方药补其虚。

    13.实者泻之  指实证现实象,采用攻邪泻实的方药来治疗。

    14.寒因寒用  指用寒凉性质的药物来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又称以寒治寒。适用于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

    15.热因热用  指用温热性质的药物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又称以热治热。适用于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

    16.通因通用  指用行通利作用的药物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简称以通治通。

    l7.塞因塞用  指用补益作用的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简称为以补开塞。

    18.扶正  是扶助机体的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抗病能力的一种治疗原则。

    19.祛邪  是祛除邪气,排除或削弱病邪侵袭和损害的一种治疗原则。

    20.调整阴阳  系指纠正疾病过程中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损其有余或补其不足,恢复和重建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

    21.因时制宜  指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的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22.因地制宜  指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23.因人制宜  指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24.用温远温  前者之“温”,即药物之温;后者之“温”,指气候之温;“远”即避之意。即用温热之性的药物时,当避其气候之温。此为对“因时制宜”治疗法则的具体运用。

    25.三因制宜  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指治疗疾病要根据季节、地区、以及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法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