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林学步(13)

 自然轩 2010-04-10
我们知道格律诗形成于南北朝,而盛行于唐,并在唐朝得到发展。让我们打开唐诗三百首,就会发现找不出几首完全合乎格律的。于是就有许多初学者提出异议。以此来提出废除格律 格律形成于南北朝,那就说明在唐初就开始流行了,只是还没形成定式。格律诗的形成定式 是唐朝对中国诗歌史的一次伟大贡献。今天我将继续细说昨天所讲的内容:前人提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因为一些应注意要点没说,以致让后人如坠于五里雾中,而不知何所适从。今天我们再在前章的内容上加以补充 一、不可犯孤平 孤平必救。前人自全唐诗里面只找到两句犯孤平而未救者,今视如下: 醉多适不愁,(高适:淇上送韦司仓) 百岁老翁不种田。(李颀:野老曝背) 二、不可有三平(三平脚)或三仄(三仄脚) 但是唯一可以例外的是专有名词不能移换位置的,如果出句是三仄脚,对句就要用三平脚来对。 如下例: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韦应物:简卢陟) 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杜甫:秦州杂诗)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王维:酌酒与裴迪) 但是初学者千万不要轻易尝试,恐养成习惯,而坏了格律。以上是周师对三平三仄所持的论点。然而我们看看唐人的作品中,其中出现许多三平三仄的例子,尤其以五言居多。下面举例说明: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杜甫:八阵图) 云霞出海曙,梅柳度江春。(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山房)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刘慎虚:阙题)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刘禹锡:蜀先主庙)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马戴:灞上秋居)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杜荀鹤:春宫怨)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韦庄:章台夜思) 我们看看上面的例子,它并没有在下句以三平来救。这样就有了三种说法: 1.董文焕的【声调四谱】中,已引为定例。 2.近人又有人提出可救可不救 “而如于对句作下三平以救之,则又形成上下联皆为古体诗之格律,反为不妥”。 3.另有部分诗论家,则认为以对句之首字该仄而平救 然而拗而不救的,例子也很多,即可证明此论不是很正确的。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杜甫:春宿左省)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残萤委玉露,早雁拂银河。(许浑:早秋) 至于三平脚的例子却不是很多,大概是因为仄有上去入之分,不至于过分单调,而三平则无法产生抑扬顿挫的原因。但是也有那么一些些,例如: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金昌绪:春怨) 以上是五言三平三仄的例子,而七言的相对较少。 如: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杜甫:卜居) 林塘幽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沈佺期:独不见) 独不见 骨肉他乡各异县,衣冠今日是何年。(元好问:眼中) 各异县 综上所说,我们尽量避免三平三仄,除专有名字外,实在避不开的情况下,在对句的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平声救。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些是在名人的诗中出现的没人敢说他的不是,就像武则天造了个照字,你当然敢说,你要是在那个时代,我想给你十个脑袋你也不敢说。还会说皇上了得,(*^__^*) 嘻嘻……要是我们这些毛毛虫出现这种问题,那肯定被人耻笑,所以我们尽量避之,知道有这么回事就行了。 我们再看看固定格式 平 平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仄 我们再举几个例子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宋之问:大庾岭北驿)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风雨病相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杜牧:金谷园)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杜甫:先主庙首联)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杜甫:武侯祠)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秦韬玉:贫女) 这个在诗人中已经成为一种风尚,可以表现出诗的高古,例子实在太多,唯一要注意的是五言的这种句式第一字尽量避免用仄声字,还有七言的第三字,否则就犯了孤平。但是也有五言第一字用仄,在对句中第一字用平救得例子。七言第三字用仄,在对句中第三字用平救的例子。举例如下: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首联)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过故人庄首联)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李白:听蜀僧浚弹琴次联) 折取一枝入城去,教人知道已春深。(贡性之:涌金门见柳) 对于初学者来说还是尽量避免为好!切记!切记!!!! 因为包括上面的三平三仄都不为现今为律者之主流所接受!!!! 下面我们再说说折腰体。 折腰体,我们已经说过,它因为王维的《渭城曲》,又名“阳关体”。 渭城朝雨挹轻城,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第三句的平仄,不与第二句相协(粘),而转为相对。 竹里行厨洗玉盘,花边立马簇金鞍; 非关使者征求急,自识将军礼数宽; 百年地僻柴门迥,五月江深草阁寒; 看弄渔舟娱白日,老农何有罄交欢。 老杜《严公仲夏枉驾草堂》 第五句的平仄,不与第四句相协(粘),而转为相对。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至今疑。 老杜《咏怀古迹》 第三句的平仄,不与第二句相协(粘),而转为相对。 寄题杜二锦江野亭 严武 漫向江头把钓竿,懒眠沙草爱风湍; 莫倚善题鹦鹉赋,何须不着鵔鸃冠; 腹中书籍幽时晒,肘后医方静处看; 兴发会能驰骏马,终须重到使君滩。 第三句的平仄,不与第二句相协(粘),而转为相对。 韦应物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 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 第三句的平仄,不与第二句相协(粘),而转为相对。 岑嘉州之【使君席上夜送严河南赴长水】: 娇歌急管杂青丝,银烛金尊映翠微; 使君地主能相送,河尹天明坐莫辞; 春城月出人皆醉,野戍花深马去迟; 寄声报尔山翁道,今日河南异昔时。 八句皆拗。 再举几个五言的例子: 自君之出矣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白下驿饯堂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侍宴归北堂 虞世南 歌堂面渌水,舞管接金堂; 竹开霜后翠,梅动雪前香; 凫归初命侣,雁起欲分行; 刷羽同栖集,怀恩愧稻粱。 散关晨渡 王勃 关山凌旦开,石路无尘埃; 白马高谈去,青牛真气来; 重门临巨壑,连栋起崇隈; 即今扬策度,非是弃繻回。 这在第七句的平仄,不与第六句相协(粘),而转为相对。 题郑家隐居 唐求 不信最清旷,及来秋已空; 数点石泉雨,一溪霜叶风; 业在有山处,道归无事中; 酌尽一杯酒,老夫颜亦红。 上下句上下联都“对” 好的,今天我们对过去所学的内容补充就到此,目的是帮助大家在读唐诗的时候解决格律上面存在的困惑。把视野放得更开阔一些。但是我们还是要走正途的知道有这么回事,就行了!!!! 今天就讲到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