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选摘二 [ 2006-6-4 11:05:00 | By: 细雨流沙 ]
障 碍 物 第一个学日的最后一堂课已接近尾声。 孩子们正在向我递交他们任意作画的作业纸。我要求他们在各自的作业纸上写上自己的姓名和自己所知道的任何单词、字母和数字。所有这些作业我将留待课后去审阅。 现在,在他们已经获得了第一个学日的印象的时候,我要向他们提出两个最主要的问题。看来,在学校里他们是感到快乐的,在他们的生活中已发生了转变,这是我敢肯定的。但是,他们究竟将会怎样回答我的这两个问题呢? “孩子们,请告诉我,今天在你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发生了什么样的重大事情?”在我看来,他们无疑会说:“我们上学了!”“我们当学生了!”“我们开始读书了!” 对这一个问题,我曾经久久地思考过。确切点说,我思考的是这样的一个问题:我需要从孩子们那里得到怎样的回答,以便利用他们的这一回答,在日后率领他们日益深入地在认识的世界里遨游。 在他们回答了第一个问题以后,我还要提出另一个问题来结束我们的课:“你们认为,你们在学校里将做些什么样的事?” 我觉得,这两个问题的措词在逻辑上是互相呼应的: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提出第二个问题的依据。 现在,孩子们的图画作业已经收齐,他们都目不转睛地望着我。 “孩子们,请告诉我,今天在你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发生了什么样的重大事情?” 出乎我的意料,他们接二连三的回答简直使我惊呆了: “我家的房子拆掉了!” “在我们的院子里有一辆汽车起火,结果被烧掉了!” “在我们的街区出了交通事故!” “汽车压死了一个人!” “我妈妈病了!” “在我家住的一幢楼房里有一个邻居死了!” “我家的自来水管破裂了!” “我的祖父生病住院了!” 这是怎么回事? 不言而喻,这不可能是孩子们故意作弄我!莫非我提问的措词不确切么?或者,孩子们都像绵羊一样地盲从说“我家的房子拆掉了”的那第一个孩子么?为什么所有的孩子都只 想到悲伤的事情一火烧、车祸、死人? 也许,我应该在刚一发觉他们的回答不符合我的原定计划时就立即制止他们回答?但是,我多么希望忽然间会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你们都胡说什么哟?要知道,今天在我们生活中发生的最重大的事情——是我们上学啦!” 咳!你呀,你这个问题!你是教师的绊脚石! “孩子们,这一切多令人伤心!但我的问题指的不是这一些事。我问的是‘在你们的生活中发生了怎样的重要而又快乐的事情’好好地想一想? 可是孩子们不愿意多作思考,对这个问题他们已经胸有成竹。莫非他们又要说一些不是我所期望听到的事情么?这样的事果真又发生了。 “我家得到了一套新住房!” “妈妈说,星期天她带我去看马戏!” “我家买了一架竖式钢琴!” “昨天我爸爸出差回来了!” “我家来了农村的亲戚!” “昨天我的祖父出院了!” “我的一条小狗跑回家了!” “今天我爸爸要给我买一辆自行车!” “我妈妈头上的绷带取下了,她的伤口长好了!” 就这样也行!应该顺应孩子们的心情!这是孩子们自己在给我上课,我应该从中学会些什么。至少,我对孩子们感到快乐和悲伤的事情已经有所了解。我得到了一个对我自己来说很重要的结论:儿童回答教师提问的精确性,主要取决于儿童自己的经验的逻辑性,而不在于事物本身的逻辑性。趁着孩子们还在继续叙述的时候,我在自己的记事本上写下了今后我将遵循的一条箴言: 教师向儿童发问的问题——这不仅是教学法的,而且也是整个教育学的细胞。如果能够把它放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一下,就可从中认清整个教学过程的方向、师生关系的性质;也可从中认清教师自己,因为问题——这是教师的教育技巧的风格。 “原来,你们的快乐真不少!很好!现在请告诉我,今天你们在哪儿?” “在学校里!” “回答得很好,声音很整齐!谢谢。孩子们!你们能不能告诉我,在学校里你们将做些什么事情?” “有趣的事情!” 我又一次听到了与几年前的一个“零年级学生”所说的(同样地有鼓舞力和十分认真地)同样的一句话: “很多很多的大事!” “请再说一遍!” “我们将做很多很多的大事!” 原来是这样——既简单又明白! 我们沿着楼梯下到底楼,家长们已在楼梯口等着我们。 我对家长们说:“请你们明天送孩子上学时不用带书包。” “不带书包?难道书也不要带?这怎么行……学校毕竟是学校……”他们都很不理解。 在家长们的诧异声中,突然传来了一个孩子的声音。他激动地在反复地说: “妈妈,妈妈!你听我说,真有趣!妈妈!你听我说,真有趣!…… |
|
来自: jianjun302 > 《孩子们,你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