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大家的回答,感觉大家说的都比较有道理。这个问题确实也是现在很多家长面临的实际问题,不仅是幼儿园,即便是上了小学的孩子,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感觉家长都很在乎的就是,孩子有没有被打?孩子有没有把别人的孩子打坏?但是却没有家长关注到孩子当时的感受。 一个孩子在学校无论是打了别人,还是被别人打,总会是事出有因,但当事情出生后,家长只顾着去解决问题,那么只能说这个问题只解决了一半!因为孩子的情绪没有得到梳理。比如说孩子打了别人,很多家长会说,怎么和别人打架了?你怎么能动手打别人呢?你这么做是错的,你这就是一个坏孩子的行为!不管什么原因,你也不能打别人啊!他打了你,你可以去找老师,你看看,你现在把人家打了,人家告到学校了,怎么办?!学校不让你上学了,你怎么办?!……请大家想一想,一个在学校和同学发生冲突的孩子,这个时候真的听得进去这些理论吗?他的情绪是不是很难过?!很气愤?!可是没有人看到他的这些情绪,他只听到了家长对他的指责。试问,孩子会记住自己打架是错误的吗?不会!孩子的内心只会更伤心! 如果孩子是被打了,家长可能会说:疼吗?没事儿吧?你怎么这么笨?!不是告诉过你,谁要是敢打你,你就使劲打回去!现在让人家给你打成这样,你真笨!活该被打!请问,一个处在被打后的委屈的孩子,听到这些话,他会记着家长最开始问他是不是疼的问题吗?不会!他会感激家长吗?不会!他只会更委屈,也许下次再有类似的事情,孩子会选择不再和家长说了,会选择自己去解决问题,或者去找一些社会上能帮助到自己的人,那么,结果可想而知。 那么,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做?那就是先去感受孩子的感受,说出孩子当时的感受,同理孩子,让孩子感到家长是理解自己的,当孩子被理解的时候,他才会愿意把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说出来,家长才有机会更多的去了解孩子。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说过:好的感受才会引发好的行为!行为的背后一定都隐藏着需求和感受,请家长先去同理感受,再解决问题。 有的孩子生活范围很小,平时只生活在自己的家庭里,很少出去玩,接触外人少,依赖性较强,不能独立的适应环境,这样的孩子见生人就躲藏,如果到新的环境,适应比较慢。 而且在家应该是所有人疼爱的焦点,在家是小公主,小王子,所有人都宠爱,让着他,所以他在家愿意表现,也很大方。可是到了外面,面对陌生的坏境,陌生的叔叔阿姨,不一定会像家人那样宠他让他,他会觉得有反差,不适应,焦虑,因此就在外面就显得胆子小也不叫人了 晨晨是个性格内向,比较慢热的孩子,到了一个新的环境,需要一段时间的接触和适应,慢慢的才能和小朋友们熟络起来;在老师眼中她既不操心也不费心,但是也不会让老师特别留意这个孩子,因为她不是那种能引起老师注意的孩子,说白了,在一个班里就是那种可有可无的角色。甚至有时她没去幼儿园老师都不会注意到。 有一段时间晨晨总做噩梦,很不愿意去幼儿园,晨晨妈妈问为什么?她说怕被老师骂。后来晨晨妈妈也从别的家长口中得知,老师在班里就喜欢那么几个孩子,其他的小朋友稍不留神就会被老师大吼一顿。所以胆小的孩子总怕做错了什么被老师吼叫。 晨晨妈妈为了了解她不喜欢去幼儿园的真正原因,刻意请假送了一次,刚走到幼儿园就碰到安安,安安和晨晨是邻居并在一个幼儿园的同一个班里,安安是个男孩儿,非常调皮,但是很会讨老师喜欢;他们就一起进到了班级,班长老师看到安安立马跑过来抱着他,一边亲一边对安安的妈妈说我们可喜欢他了,真是个小可爱。但是当晨晨进到教室的时候,还喊了一声老师早上好,老师像没看到一样理都没理,晨晨的妈妈当时心里感觉真的不舒服,何况是一个特别希望得到别人关注的孩子。 每个孩子在家里都是宝贝,一个那么乖巧懂事的孩子,老师给予的态度的确是很冷,但是毕竟不能当着孩子的面给老师说什么,就刻意很把老师叫出来,问问晨晨在幼儿园的表现,老师用了一句我们都不讨厌这个孩子做了一个最简短的评价。 晨晨在外面和小朋友玩耍的时候从来都不会去伤害别人,相反,却总是被别人弄伤或推倒,很多时候晨晨并不是哭鼻子,默默的承受小朋友的攻击,一开始晨妈很是担心这一点,但是她看了一些书籍,晨晨这种“懦弱”行为是正常的,因为晨晨没有哭是因为她还没有伤害别人的意识,所以也并不会觉得对方是要故意伤害自己,再加上也不是特别的疼,所以她也没有大哭或者反击。当别人做出晨晨不喜欢的行为,例如抓着她的手拉着她去不喜欢的地方,晨晨就会将对方的手掰开或甩开,这说明咱们并不是懦弱的不是吗? 晨晨的性格是内向,但也从不做让老师和小朋友讨厌的事情,就得受到这样不公平的待遇吗?晨晨的妈妈经过深思熟虑后去和幼儿园的园长畅谈了一次,经过园长的干预,后来情况稍稍得到了一点改善,至少晨晨不再做噩梦了,再后来就听说那个老师被调走了,原因就是不适合幼儿园的老师的工作。 此事,算是解决了,可是,这不是晨晨妈妈想要的初衷。以后,乃至小学、初中,关于此类的事情还是要发生,而每一次,不可能都是她去找 校长 解决,并且也不是每一次都能得到老师的积极响应,并且以后,不可能是大人、老师跟随孩子一辈子,是吧?老实说,每个家长都知道该适当的放手,也知道让孩子自己的问题自己处理,让孩子锻炼一下,可是,好说歹说也没用,哎!孩子啊,你什么可以变得大胆些,什么时候可以变得不再这么“懦弱”呢?晨晨每晚会去小区的小广场玩,她很喜欢玩那种爬梯,她能爬到最高的一层,站在上面看风景,但是经常会有大孩子在晨晨玩的时候也去爬,其实爬梯很宽,但是大孩子往上爬往下爬不管不顾,经常能踩到晨晨的手,妈妈只要看到有大孩子不考虑别人的时候,晨晨妈妈就会说:“咱们玩的时间挺长了,让其他小朋友玩一会好吗?”晨晨从来都不会拒绝,跟着妈妈离开爬梯。 晨妈刚开始担心孩子这样会吃亏,但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相信了一句话“吃亏就是占便宜!”事情都是双面性的,外人看起来的懦弱性格也不见得就是不好,相反,这样的好 性格晨晨 妈却觉得应该好好保持,只要在能忍受的范围内,忍让一下对方不是很好吗?每个人都让一小步,世界还会不和谐吗?其实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宝贝在成长中少受点委屈,多一些自信,能在同学和老师眼里都是那个受人关注的香饽饽;能够在受到委屈的时候争取属于自己应得的权利;但是有的孩子天生性格就是这样,家长们只能顺其自然的教育,让每个孩子在自己固有的性格中有最好的发展,根据自己孩子的性格加以引导和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管是外向还是内心,不管是张扬还是保守,性格从来都没有绝对的好或者不好,所以清清并不赞同彻底的改变,而是适当的改善自己的不足,保留自己最真实的初衷。 讲个故事:听一日本朋友说他孩子幼儿园班里有个小孩,性格有点弱,不太爱说话,别的孩子拿他的玩具,他就哭,慢慢的其他孩子习惯惹他哭,老师也没太多精力一直哄他。孩子爸爸人很高大和善,知道自己孩子被欺负的事后,一次到学校跟老师说,给其他家长带个话,让其他孩子离他孩子远点,如果做不到,他会让那些孩子离他们父母远点。之后他孩子一个人玩再没人欺负。后来听说孩子爸爸说,他其实是黑社会成员,他崇尚哪怕自己孩子在外面把别人打破头,他掏医药费,给人家赔礼道歉,也比被别人欺负,接受别人道歉好。有点跑题,意思只有一个,打和被打,二者之能择一的时候,选择打,后果大人承担,让孩子没有心理负担,以后孩子就有勇气面对一切。当然大人承担后果的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是非和平衡,而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出手。 我家孩子现在也上幼儿园,刚开始上时,我整天提醒吊胆,因为我家孩子胆小,我怕受欺负。每次回来后,我都会问她在幼儿园有小朋友欺负你嘛?起初都是一些抢东西的事,后来有监控视频后,我发现有的小朋友会故意料事,在我女儿面前故意惹我女儿,刚开始我女儿都是说他,后来不行,就退他,再后来那个男生就打了我家女儿,我女儿哭了,老师吵了男孩两句,哄了哄我女儿,就结束了。这样的事例不是一次两次。后来我就教她,如果有小朋友欺负你,你说他,他不听的,他继续欺负你的情况下,你就还手,你就打他。刚开始,我女儿不会,说了好多次后,就会了。但她不会主动去惹别的小孩。说了半天,针对幼儿园的小朋友,我建议是,有人欺负就还手,但是不能主动欺负人家。我不欺负人家,我也不能让人家欺负我家孩子。 我想讲个真实的故事:隔壁邻居家的孩子都上大学了。初中时 这孩子曾经想退学,爷爷问了原因,原来是班里几个同学经常在路上截住他 揍他;告诉老师 老师也是应付 。爷爷说:孩子别怕 你尽管去上学 带上一块砖头 路上再被打 谁打就拍谁的脑袋 往死里拍 。结果下午爷爷接到电话通知去学校了。 班主任大发雷霆,…爷爷道出事情原委 前前后后;结果老师说了什么呢:人家怎么不打别人 怎么专打你孙子!? —有你这么说话的吗?你还是老师?!我也是干教育出身(退休教师),我看你最该挨揍了!!! …… 之后孩子阳光明媚了许多 他说我像重生了一样;即使老师不喜欢 那有什么要紧 我学我的她教她的 。 之后孩子的成绩蹭蹭的涨 最后考上重点高中 曾经的一切结束了 高中一切祥和 所以 所以 真的不想说了 自己领悟吧 我家孩子3岁了,那天我带他去门口的广场玩。在广场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有个比较调皮和我家孩子差不多大的小男孩一个劲的挑逗我家孩子;他活泼好动,绕着他妈妈踏、踏、踏跑一圈,过来就打一下我孩子,打完后跑开,然后又重复这样的动作。而我家宝宝却没有做出任何回应或者反击,并且在被打第二次的时候哭了但还是一动不动的站在原地,只知道可怜兮兮的看着我。我当时看到那个小男孩不停的打我家孩子以及那嚣张的表情我很气愤,再看看我家孩子那没出息的样子,我就更来气了,可大人都在跟前又不好说什么,我只能简单的哄了哄孩子;之后就拉着他回家了。回到家以后,我是越想越来气,最后指着孩子破口大骂:“你这个笨怂,没一点心眼,就知道尼玛哭,哭你个脸啊,他打你,你不会打他啊!”哈哈,,,我就是这么教育他的! 作为家长都有这样的心理,既害怕自己的心肝宝贝被别的熊孩子欺负,又担心在自己的怂恿下,自己的孩子变成别人眼中欺负人的“熊孩子”。 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 孩子被打了,就是被欺负了吗? 先来看一个故事。莉莉和小静,是两个幼儿园的小女孩,平时非常要好。有一天,小静的妈妈去幼儿园接她放学时,却远远的看见莉莉和小静吵嘴了,争执中,莉莉一下把小静推到了地上扭头就走了。平时女儿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小静妈妈亲眼看见女儿居然被小朋友欺负,真是心都痛麻了。她一把冲过去抱起女儿,问她:“刚才莉莉推你,你怎么不还手啊!她这么欺负你,你还跟她做什么朋友啊!以后再也别跟她一块玩了!”小静从妈妈的怀里挣开,一屁股又坐回了地上,大声哭了起来…… 我们喜欢用成人世界的规则,去对待孩子们的矛盾。可是,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其实很大程度上却取决于我们教他们怎么来看待。他们的情绪来得快也去得快,经常前一秒还相互推搡打来打去,下一秒就已经擦干眼泪重新手拉手去追来追去。莉莉和小静,也许只是一次好朋友之间再正常不过的闹情绪,可是在小静妈妈看来,却是自己的孩子受到了欺负。妈妈要求小静应该“还手打回去”、“别跟她玩了”,对孩子是一种“对方在欺负你,你不打回去就是懦弱。你们不能再做朋友了”的心理暗示,这种暗示,让小静比被好朋友推了一把更加难受。这种暗示的结果,也许小静以后真的受了欺负,却也再不愿意告诉妈妈。 永远都不要小瞧“心理暗示”的作用。当我们的孩子还很弱小,不能保护自己时,家长的这些语言和行为,反而是一种对孩子的心理引导,让他们变得越来越懦弱、自卑。 孩子到底有没有“受到欺负”,不应该由我们来判断,而应该交回给孩子自己。如果对方孩子并没有用武力来达到目的并乐在其中的主观故意,我们的孩子也并没有在被打后产生委屈、恐惧、愤怒的情绪,那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主动去引导孩子,让他们觉得自己“被欺负”了。不能因为总害怕自家孩子吃亏,就不惜扼杀孩子们单纯的友谊和快乐。 大部分对自己的孩子要求“被打了就要打回去”的人,多半是理想地认为只要孩子想打回去,就一定能打回去的。但现实往往会、要复杂得多,排除第一部分朋友之间的打打闹闹之外,真正动不动就动手打人的,多半也不会因为对方还击就善罢甘休。孩子们并不懂得去判断自己所处的位置,一味的教孩子挨打了就要打回去,就没想过,孩子一定就能打得回去么?如果对方本来就比自己孩子更加孔武有力,一味只知道教孩子还手,兴许只会招来更大的伤害。 另一方面,因为孩子本身对交往就有畏缩心理,万一动了手也"打不回去",心理压力只会更大,交往也就更不自信了。 孩子如果没有打回去,以后会变得懦弱吗? 相信大部分的家长,对于该不该教孩子打回去的困扰,皆来自于如果孩子不会还手,会不会以后因此而变得懦弱。其实还是那句话,孩子是一张白纸,变成什么样的人,在于大人的画笔在上面如何的涂写。 有娱乐圈毒舌之称的金星,曾经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她的儿子在超市里被一个抢玩具的孩子无缘无故打了一巴掌,她让儿子打回去。儿子捂住被打红的脸,说:“不!他打我,是因为他的妈妈没教育好!我跟他不一样!”这句话让金星震惊,也深感安慰。 学会化解内心的愤怒和仇恨,是孩子的必修课。人与人相处的平等和尊严,有很多种方式来表达和实现,并不只有“被打就还手”这一种。找到如何与人和平共处的方法,不仅仅是真正的自尊和自信的表现,还能帮助孩子学会宽容、忍让,为他人着想的良好性格的形成。至于这个是不是懦弱,关键还在于看家长的引导,让孩子明白,没有打回去,并不是因为我们害怕,而是应该用更好的办法来解决。 另一方面,那种吃不得一点亏,稍微受委屈就要打回来的所谓强者,真的就快乐了吗?比肢体侵害要更难打破局面的是被孤立。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强大到谁也不敢惹,但那种真正谁都害怕,大家都敬而远之的孩子,内心深处绝对要比受了一点肢体伤害的孩子更加痛苦。教育孩子以暴制暴,并不是什么好办法。与其教孩子如何反抗、以暴制暴,不如让孩子学会怎么样有效的保护自己。 如果孩子被打,应该怎么做? 终于回到了这个问题的本身。我们不建议孩子被打,就一定要打回去,但是并不代表如果孩子真的被欺负,就该在“宽容”的道德绑架中,一味的退缩忍让,默默不语。 那么如果孩子真的挨打了,应该教孩子怎么做呢? 1. 首先,告诉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一定要大声的喊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你不要打我!打人是不对的!” 2. 其次,如果对方继续打或者抓住自己,按住对方的手,把对方的手从自己的身上剥离,并迅速离开,确保不会有进一步的伤害。 3. 如果对方继续追打或者场面不可控,立即寻找身边成年人的保护,可以是老师、家长,或者管理员。不一定在每次有问题的时候就需要求助于外力,但需要让孩子明白,当自己的能力无法应对时,老师和家长,都是可以保护他们的力量。 4. 当然也有另一种情况,我们并没有引导,孩子被打以后,自己打回去了。要不要制止?其实这也是孩子们在面对暴力时最真实的反应,我们当家长的,不需要对孩子的行为做出指责、呵斥,这样会让孩子觉得伤心,“我受了欺负,妈妈却帮别人说话”,而把爸爸妈妈划入到了对立面。而是应该正确的引导孩子,“回击别人欺负时要注意分寸,如果欺负停止了,你的回击也要停止,不要造成主动的攻击和伤害”。 5. 告诉孩子,在任何场合,一定要有一些好朋友。真正容易被欺负的人,往往都是孤立的。只有融入了集体之中,才拥有了震慑危险的力量。 6. 最重要的一点,不管在外面遭遇了什么事情,都一定要告诉家长。很多孩子长大以后被别人欺负时一声不吭,不敢告诉家长,就是因为在他们曾经的经历中,告诉了家长之后换来的不是安慰,而是责备。应该让孩子知道,家在任何时候都是可以信任的港湾,不管事情的结果如何,做父母的都应该尝试着去理解、安慰和包容。让孩子敢于把担忧和恐惧表达出来,而不是压在心里。 毕竟,孩子们心理的健康和阳光,才是我们最大的希冀!对吗? 我家女儿三岁多,去上幼儿园以前很少跟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打架更没有,在幼儿园老师会教不可以打架,打架不是好孩子,所以是真的从来不跟其他小朋友打架,这个月初我妹妹带着她儿子(两岁)来我们家小住,我妹妹的儿子之前老跟他们邻居哥哥打架的,来了我们家动不动就打给女儿,我女儿每次只有哭的份,也不躲开,我也想让我女儿打回去,但又不能打回去啊。哎呀,我女儿哭了一个星期我闹心了一个星期,后来想到一招,我跟我女儿训练打架,主要是训练她的回击反应速度和逃跑的速度,当游戏玩,还真有点效果,第三天就知道立马跑开了,一周后就知道还手了,但是我从来不让她主动大人,我女儿还是比较讲道理的。现在半个月过去了,弟弟不敢打姐姐了,所以两个孩子也很少打架了。 我儿子今年九月份刚上幼儿园,上学第二周就被同班小朋友抓了,脸被抓了两道印,到现在都还有小痕迹留下,又生气又心疼! 老师给我表达歉意,说儿子被抓了还不哭不闹也不吭声,自己玩去了,老师看到脸上流血了才知道他是脸被抓了,哎呀,我就无奈。是我平时教育他无论什么都没关系的原因吗?而且更加生气的是,老师一直在道歉,而那个小孩的家长确当做是没听到若无其事的抱着她家孩子放学走人了,连句道歉的话都没有。太生气了! 所以我回家后就教育我儿子,别人打你,你就要打回去。不然就这样被欺负,还打不还手,也不哭不闹,也不吭声不告诉老师。哎呀,我越说越郁闷了! 这个问题,是我孩子第一学期上幼儿园时最头疼的问题,因为我们做父母的从小都没教他还手,在小区玩儿对于那些爱动手的小朋友总是敬而远之,后来上幼儿园,就总被欺负,经常回来,脸被抓了,胳膊被咬了等等,心都碎了,有时候严重了老师会打电话道歉,但很多时候就说孩子也没哭,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欺负了,后来我专门抽时间坐那观看他在学校一天的视频,发现总有孩子莫名其妙的突然欺负,他就一再避让,但那孩子就追着欺负,真是心都碎了,很害怕对孩子性格有影响,那段时间就特别焦虑,纠结要不要教孩子还手。后来在微信上看到了一篇文章就是说孩子被欺负了,到底该不该还手。我觉得那篇文章分析的很好,处理方法也很合理,原文不记得了,大概就是说首先要教孩子勇敢的表达出自己的抗拒,如果被欺负了要大声喊出来,不要欺负我,你这样是不对的;然后寻求身边成年人或老师的帮助;再就是敬而远之。还有啥我忘了。现在孩子已经很少被欺负了,他虽然依然不会还手,但他会大声喊别欺负我,也会告老师,可能在幼儿园孩子们也是大人那种捡软柿子捏的心理吧。所以说当孩子被欺负,教会孩子如何处理是最重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