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言哲学

 fedcba 2010-04-16

语言哲学_〔美〕A.P.马蒂尼奇 编,牟博,杨音莱,韩林合 等译

 基本信息

原价:44.40元
作者:〔美〕A.P.马蒂尼奇 编,牟博,杨音莱,韩林合 等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18845
页码:949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
出版时间:1998-2-1
印刷时间:2004-5-1
字  数:
 

内容简介

语言哲学在20世纪一直是英语国家的哲学家的最重要研究领域。本书线索清楚,信息量大,我们可以较全面、准确地把握语言哲学的发展概貌、发展脉络及其当代取向。本书中的大部分论文国内以前均无译文。本书择选关于当代语言哲学的有代表性的重要论文35篇,并按内容题材分别纳入8个语言哲学专题。该文选在选编上有如直特点:不仅对全书有个总的引言,言简意赅地阐述了研究语言哲学的意义、语言哲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主要研究专题以及一系列有关的技术性预备知识,而且对各专题都各自有个引言。在入选文章的选择上,基本上做到了客观全面,内容新。立足于从当代眼光看历史,以质取文。各专题后面均附有进一步阅读的参考书目。

目录

编者总引言
第一部分 真理与意义
编者引言
1.关于认知意义的经验主义标准:问题与变化(1950年)
2.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1953年)
3.内涵语义(1951年)
4.语义真理概念和语义学的基础(1944年)
5.真理与意义(1967年)
6.表达者的意义和意向(1969年)
7.意义与真理(1969年)
本部分建议进一步阅读的论著
第二部分 言语行为
编者引言
8.完成式表述(1961年)
9.什么是言语行为(1965年)
10.论说出的某句话(1972年)
11.思想(1972年)
12.逻辑也会话(1975年)
13.间接言语行为(1975年)
本部分建议进上步阅读的论著
第三部分
编者引言
14.主词与谓词(1962年)
15.论涵义和所指(1892年)
16.摹状词(1919年)
17.论指称(1956年)
18.指称与限定摹状词(1966年)
19.说话者指称与语义性指称(1977年)
本部分建议进一步阅读的论著
第四部分 名称与指示词
编者引言
20.声名(1958年)
21.命名必然性(1972年)
22.关于名称的因果理论(1973年)
23.语义学是可能吗?(1970年)
24.论指示词的指示性用法(1975年)
本部分建议进一小阅读的论著
第五部分 命题态度
第六部分 可能世界与境况
第七部分 隐喻
第八部分 私人语言
 
-------------------------------------------------------------------------------------------------------------------------------

【全新正版】维特根斯坦 抛弃梯子:汉英对照(思想者丛书)(大连理

基本信息

书名:维特根斯坦 抛弃梯子:汉英对照(思想者丛书)
作者:(英)希汉 著,步阳辉 译
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142189
页码:20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日:2008-6-1
原价:21.00元

目录

维特根斯坦:抛弃梯子
一 维特根斯坦其人
维特根斯坦的重要哲学地位
简要生平
维特根斯坦的外表
维特根斯坦的言行
二 与众不同的年轻时代
弗洛伊德似的童年生活
林茨的犹太人遇见罗素
从剑桥大学到挪威
面对死亡
从富翁到乞丐
三 抛弃梯子
逻辑的诱惑
《逻辑哲学论》的写作风格
描绘现实
语言的本质
神秘主义
四 思想的改变
教师,园艺工,建筑师
维也纳学派
重返剑桥
思想的改变
五 哲学研究
迷茫的诗人
婴儿语言
语言游戏
家族的相似性
语言的困惑
六 让苍蝇飞出瓶子
颠沛流离的生活
表示痛苦的语言
思想的隐秘性
体验语法
消除魔咒
爱不是一种感觉
七 后维特根斯坦时代
数学、真理及所有的一切
维特根斯坦和德里达
维特根斯坦和解构主义
八 偶像与非偶像
研究哲学
卡片屋

编辑推荐

一 维特根斯坦其人
  维特根斯坦的重要哲学地位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他研究许多哲学问题的方式非常新颖独特。在其早期的哲学思想中,他主要研究这样一个问题:语言怎么可能产生?这不是一个如何用舌头发出噪音的生理过程问题,而是一种如何用语言来谈论周围世界的哲学探索。换句话说,这一问题可以表述为:语言和世界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维特根斯坦以前的哲学家们所关注的问题是语言的本质,但是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那些更深层面的问题,语言的本质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然而,维特根斯坦却一直关注生活中不同寻常的一面,尽管这一方面在其他人看来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所能够看到的世界充满了各种事物,包括人类,而且这一切都处于不断地变化和运动之中,它们不断地出现,然后又慢慢地消失。在这其中,还存在一些特别的事物,如我们称之为语言的东西,它们可以用来表示世界中的其他事物。我们所理解的一切,以及让我们之所以成为人类的许多特征都来自于语言现象。这一切是如何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都发生了些什么?思维究竟是什么?没有语言人们还会思维吗?如果我们思考关于生命的意义等一些问题,如果我们问自己为什么会存在某种东西,语言能给我们提供什么样的答案呢?
  我们会非常惊讶地发现,维特根斯坦选择的生活与他所思考的哲学问题息息相关。某些问题曾经困扰着他,使他在年轻时萌生过自杀的念头,这也迫使他做出一些让人感到不可理解的奇怪的行为,并最终促使他写下了两本著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其中一本是1921年出版的《逻辑哲学论》,而另一本书则是《哲学研究》,后者在他去世以后的1953年才得以出版。
  《逻辑哲学论》这部作品以极其独特的方式向读者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本书没有采用流畅的散文形式写作,读起来更像是铿锵有力的信件,好像是来自于古希腊神殿的神谕:内容神秘而丰富,且富有哲理。本书与众不同的写作风格使它成为一部现代文艺作品,它通过语言这一媒介展示了语言的自主性。《逻辑哲学论》认为一些思想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如关于语言和现实的本质,以及存在本质的神秘性等.但是它却尽量表现了这些思想。尽管《逻辑哲学论》包含了非常重要的思想,并且读者在刚开始阅读本书时会因为其写作风格望而却步,但是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哗众取宠或自我吹嘘。
  如果维特根斯坦的早期作品在思想和具体实践上属于现代主义的话,那么《逻辑哲学论》则是一部后现代主义作品。这本书看似由一系列片言碎语和一段段对话组成,书中不含章节标题或目录页码,也没有帮助读者理解的概述部分。作者不再持有如下想法,那就是用一种捆绑的形式将现实和语言锁在同一模块内。他也不再坚持认为在语言世界的本质中会存在明显的秩序和合乎逻辑的内容。相反,一个单词的意义存在于它被使用的方式,存在于该词所属的语言游戏。当这一点被人遗忘或当一种语言游戏和另一种不同的语言游戏相混淆时,哲学问题就出现了。语言在某些用法形式上的相似性会产生一些问题。比如,如果你问“我的皮包在哪里?”,那么这句话显然有意义,但是如果你问“我的牙疼在哪里?”,这句话一点意义也没有。我们可以理解“洗衣机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但是却不可能以同样的方式去理解“美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以同样的方式去理解上述两个问题会被两个句子表面上的语法相似性所欺骗。
  后现代主义:指艺术上对艺术形式本身的一种自我意识;文学、建筑以及其他艺术形式上趋向于对自我身份采取讽刺的态度。
  语言游戏:这是维特根斯坦首次使用的一个术语,它强调语言使用的方式,即语言使用是一种社会活动形式,受一定规则的制约,同时受社会环境和一系列人类活动目的的限制。
  维特根斯坦的重要哲学地位来自于他对语言本质的关注,像他这样严格而敏锐地探索语言和词汇意义的哲学家,只有在古希腊才能够找得到。20世纪人们意识到的关于语言的问题与传统上人们对真理和知识问题的哲学探求是不可分割的,这就是所谓的“语言的转变”,而提出这一概念的正是维特根斯坦。1998年,对权威哲学家进行的一次民意测验显示,维特根斯坦被选为全世界哲学领域中最为重要的五位思想家之一,排在前四位的思想家分别是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康德和尼采。尽管维特根斯坦一生只出版了一本薄薄的书,但这也足以说明了这位哲学家所产生的巨犬影响。
  简要生平
  路德维格·维特根斯坦于1889年出生在维也纳皇室后期一个非常富有的家庭,实际上也是整个奥地利最富有的家庭之一。维特根斯坦的家位于维也纳中部,他家里共摆了六架豪华的钢琴,这些都是供那些受邀参加晚会的音乐家使用的。在曼切斯特大学学习机械工程时,维特根斯坦开始对哲学产生了兴趣,后来他前往剑桥大学,并且师从著名的哲学家伯特兰·罗素。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维特根斯坦自愿参军,成为奥地利的一名军人,正是在服兵役期间他完成了《逻辑哲学论》这部作品。
  维特根斯坦开始感到沮丧,因为尽管他认为这本书以文字可以表达的方式意味深长地表述了相关哲学问题,但是他还是感觉到,没有人能够完全理解这本书的内容。在后来的十年中,他从哲学领域消失。在这期间,他做过许多不同的工作,如他当过乡村教师、业余建筑师,还在修道院里做过园艺工。在这段时间里,他的《逻辑哲学论》引起了--}H:哲学家的关注,并且对他们的哲学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批哲学家也被称为维也纳学派。20世纪20年代末期,维特根斯坦回到了剑桥大学的学术世界中,并开始学习哲学,因为他越来越认识到《逻辑哲学论》并不是哲学的终点。
  20世纪30年代,维特根斯坦提出了一种新的哲学。就在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他被任命为剑桥大学的哲学教授。他坚持要为战争出一份力,于是他当了一名搬运工,后来又在医院里当了一名技师,在这之后他又不情愿地回到剑桥大学重新成为一名哲学教授。但是几年之后,他就辞去了教授职业,前往爱尔兰,并在那儿住了18个月。他健康状况不佳,后来被诊断为患了癌症,1951年他病死在自己私人医生的家中。在病死之前的这段日子里,他一直由医生的太太照顾。就在他陷入昏迷状态并即将去世的前一天,他完成了最后一本书《论确定性》的撰写。
  维特根斯坦的外表
  维特根斯坦具有无穷的学术魅力,这种魅力也给那些认识他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中等个子,有一双深邃的蓝眼睛,深受许多青年学生的喜爱,其中一些学生甚至模仿他独特的穿着方式:衬衣领口敞开,从不系领带,穿一件粗花呢夹克衫和一条法兰绒裤子。紧张而充满活力是他的教书风格,这一点可以通过他紧锁的前额和痛苦的沉默表现出来,并且他还会不时地提出一些问题或说出“噢,上帝,我今天真是太愚蠢了”等一些自责的话语。他厌恶学术生活,并且常常看不起知识分子,特别是哲学家。对那些没有自己的见解但却一心想拥有自己见解的哲学家,他曾轻蔑地要他们“拉屎千万不要高过自己的屁股”。以上所述可能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即维特根斯坦是个充满戏剧性的人物,这其实只是一种错觉。实际上他是一个非常喜欢独处的人,跟异性相处常常会让他感到不安,他从来不参加社交活动,出版的书籍也很少,并且不喜欢在公开场合露面。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有很少的一些著名哲学家知道他的作品,而且只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他的思想才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从1929年维特根斯坦重新开始学术生活至1953年他的《哲学研究》得以出版这20多年时间里,他后期的哲学思想完全通过他在剑桥大学的学生才产生了影响。
  维特根斯坦是个道德高尚的人。20世纪30年代,他回到了奥地利的一个乡村,他以前曾在这个村子里教过书,这次回来主要是为了找到那些在课堂上曾被他体罚过的学生并亲自向他们道歉。他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傲慢和自大,这次经历对他来说很痛苦,但他做到了,因为他觉得自己应该这样做。对维特根斯坦来说,道德问题不是一个干巴巴的学术话题,如果你希望过一种美好而诚实的生活,那么你必须做出这种正确的选择。
  有些声称了解维特根斯坦的人记录了一些对他的看法,这些记录也证实了维特根斯坦的确是个道德高尚的人。文学评论家F·R·里维斯回忆说,有一天,他在剑桥大学遇到了这位哲学家朋友,结果维特根斯坦用简短的语言告诉他,他必须放弃文学评论。这完全符合维特根斯坦的性格,他曾好几次极力劝说自己在剑桥的学生放弃学习哲学,并且不要把哲学当作自己今后的职业。他希望自己所关心的学生今后从事一份体面的工作,如行医或是成为一名手工劳动者,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大学的学习上。对于维特根斯坦来说,手工劳动是开创美好生活的一个极好例子,他把手工劳动看做是高尚生活的一种模式。这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他为什么对苏联产生了兴趣。他于1935年访问过苏联,并希望在那里当一名医生。维特根斯坦喜欢苏联,因为这个国家能够为每个人提供就业,并且认可苏联的做法,即承诺有原则地消除阶级差别。维特根斯坦缺乏政治头脑,他对苏联的共产主义制度产生兴趣主要是出于道德上的原因,而不是意识形态上的原因。
  维特根斯坦对学术的极端反感使他定期丢下剑桥大学的教学工作并不断尝试其他的职业,或者前往爱尔兰和挪威,然后住在某个偏僻的地方。他说剑桥大学里缺乏氧气。这个怪人也有非常可爱的一面。尽管他充满热情,但他同样非常平凡,这种平凡使他与一般的思想家有所区别,因为这些人都有一套哲学信仰或其他的信仰支撑着他们。哲学家思维抽象、知识渊博的这种定式不时地被打破,因为人们意识到维特根斯坦是一位平凡的人,并且也有脆弱的一面。他对学术生活和扶椅哲学(字面上的意思为,喜欢在剑桥大学的教师办公室里坐平板椅)的痛十艮是发自内心的,而且他在阅读一篇惊悚小说或观看一部西部电影或音乐剧时所获得的快乐胜过与自己的同事们打交道。通常情况下,他喜欢与普通的工人待在一起,而不是那些过着隐居生活的知识分子。
  1951年,维特根斯坦躺在了病床上,据说他弥留之际所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当时,他的朋友们正在前来看望他的路上,他留下的这句话与维特根斯坦留给他们的印象总是不大相符,因为在他朋友们的眼里,维特根斯坦是个很受压抑和非常痛苦的人。尽管维特根斯坦好像只与一个自己所爱的男人发生过性关系,但是人们通常认为他一直受到同性恋问题的折磨。有一点毫无疑问,那就是性方面的问题让他苦恼,并且他的一生都被性和爱等问题所困扰。这种禁欲思想是他高尚品德的一个方面,当然也是缘于他深深的孤独感和对失去的一切所产生的悲剧意识。1918年,他的一位好友英年早逝,这件事给他蒙上了很深的阴影。1941年他的另一位朋友也过早地去世,这使他无法专心从事自己的工作。有一段时间,他曾想娶一位奥地利女人为妻,但这只是一种纯粹的柏拉图式的婚姻,至少他本人是这样认为的。
  维特根斯坦是个性格非常复杂的人:待人不宽容,主张禁欲,行事神秘,而且要求苛刻。他是个完美主义者,他的苛刻近乎过分。他粗鲁无礼,有时让人感到不安,更让人感到惊讶的是,维特根斯坦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并生活在维也纳上流社会的人,理应具有良好的行为举止,但他有时却给人一种举止粗鲁、好斗和反应迟钝的感觉。然而,在对维特根斯坦进行描述的时候,有一个词不止一次地出现,而且不是一种轻描淡写的描述,这个词就是天才。无论从小的方面,还是从更为深远的意义上来说,他都是个非常奇怪的人,有时却像个圣人,但明显具有人类的弱点。雷·蒙克写了一篇名为《天才的职责》的传记,这本书非常引人入胜,读者可以从中感觉他这种复杂的个性。
  维特根斯坦的言行
  维特根斯坦出版了一部哲学著作,然后放弃了其中的主要思想,后来又重新思考,最终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这些新的想法有意识地否定了他早期哲学思想的许多方面。对于像维特根斯坦这样一个具有开创精神并且思想非常严谨的人来说,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智力之旅,而不是一次轻松的旅程。他不是那种轻易受学术思潮影响的人,而是完全属于另外一种人。
  我们还是先看一看维特根斯坦的早期哲学思想吧。他的早期观点是,语言的逻辑本质反映或描绘了现实世界的逻辑。一个句子如果有任何意义的话,那么它必须是正确或错误的。不存在第三种意思。我们拥有自己的语言,也拥有自己的世界,一个正确的句子反映现实世界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如果一个句子确实被证明是正确的,那么它的正确性并不取决于其他句子。句子的正确性存在于这样一个句子中,即它要么描绘了世界上确实存在的事物,要么没有。如果属于前者,那么这个句子就是正确的;如果属于后者,那么这个句子就是错误的。不需要考虑其他条件或一系列假设。
  当维特根斯坦重新思考他的哲学思想时,他不再相信语言只是描绘了周围的现实世界。他也不再相信一个句子的正确性和其他句子毫无关系,并且理解一个句子不需要考虑其他的条件。事实上,实际情况刚好相反,因为对一个句子意思的理解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等条件之上的。这个条件是一种公共社会现象,并且它便于人们使用一些规则来规范词汇的使用。作为社会的人,我们认同这些规则,并就如何使用这些规则达成了共识,这样,词汇和概念就有了一致的意义。在他后期的哲学思想中,维特根斯坦不再认为一个句子的基本作用就是描述或反映现实世界的事物状态。一个词的意义存在于对词汇的使用进行规范的一系列规则之中。正确性等概念被有用性等概念所替代。
  对语言的这种理解会产生一系列极端的观点。如果一个句子的意义取决于其他句子,那么关于现实世界的任何陈述是否只有在使用某种特定语篇的文化所设定的范围内才有意义呢?在某种意义上,维特根斯坦对这一问题给予了肯定的回答,但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它并不是现代解构主义所特有的那种肯定回答。
  维特根斯坦的早期哲学思想和他后期的哲学思想之间的差别非常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某些基本的主题没有发生变化。其中的一个主题就是维特根斯坦对人们理解世界的方法表示担忧,因为人们总是不加批判地强调用科学的方法去理解这个世界。这种担忧不是建立在反科学和浪漫主义的基础上——维特根斯坦是一名工程师,他完全清楚科学能够为人类做些什么——但他也十分清楚科学、理性的观点会使知识分子产生盲目性。他曾经说过:“现在,所有的人都在使用科学的思维方式,但其致命性在于它试图解释所有的焦虑。”他觉得生活中的某些方面是无法解释的,如果想要获得某种解释,那么你就可能被误导。这一观点在他的早期哲学思想中也有所表现,在《逻辑哲学论》的著名论断中是这样来表述的——“对于那些我们无法表述的东西,我们必须一声不响地对其加以忽略”——而理解这一点对于全面理解《逻辑哲学论》的内容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维特根斯坦从来没有放弃过这一态度,尽管在他的后期哲学思想中,维特根斯坦没有非常直接地提到过这一态度,但是毫无疑问,他的哲学思想中一直存在着这种态度。
  维特根斯坦反对传统哲学,因为他不赞成传统哲学对事物的一些解释,同时他想努力了解哲学问题的本质。他开始意识到,这是《逻辑哲学论》中所包含的早期哲学思想存在的问题。但他并不觉得《逻辑哲学论》中所说的一切都是错误的。在他看来,其中的错误在于他根据个别的认识提出了一个普遍的理论。他认为把句子看做是一幅图画是非常有用的,他也从未完全放弃过这样一个观点,但是他确实放弃过这样一个概念,即所有的句子,包括语言本身,都可以这样来理解。他觉得没有必要去概括,去挖掘隐藏在事物表面下的一切本质。他开始意识到,哲学不是关于基础的一门学科,“知识是什么?”等这类问题并没有传统哲学赋予它们的那种重要意义。他指出,人们过着十分有意义的生活,看看自己的手表,参加各种约会,而不需要回答“什么是时间?”等这样的问题。我们不需要了解什么是知道等问题就可以知道各种各样的问题,就像我们不需要会拼写“拼写”这个单词就可以拼写出许许多多的单词。由于不需要提供这样一些基本的知识,新的观点就产生了,而正是对这些新观点的不断研究才构成了他后期的哲学思想。
  维特根斯坦是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因为他提出了一些关于语言以及语言与世界的关系等问题。他在完全属于自己的文学作品中给予了回答。《逻辑哲学论》表达了他早期的哲学思想,而《哲学研究》则表达了他后期的哲学思想。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能够合理地反映现实世界万事万物的存在方式。
  在公共社会环境中存在词汇使用的一些规则,而《哲学研究》则对语言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发挥作用进行了研究。
  ……
 
----------------------------------------------------------------------------------------------------------------------------
 
《语言哲学论》
作者: (美)塞尔(Searle,J.R.) 著 ,
 
----------------------------------------------------------------------------------------------------------------------------
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
  2007-5-21 15:40:39 发布人: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奥地利籍著名哲学家。早期是逻辑原子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后期是日常语言哲学流派的奠基人。早期主要著作是《逻辑哲学论》(1919),后期主要菱为《哲学研究》(1953)、《蓝皮书和棕皮书》(1958)等。
(一)语言游戏说
    “语言游戏”说包含了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主要思想内容。《哲学研究》一书是从引用奥古斯丁《忏悔录》中关于人们学习语言的一段论述开始的。这段话仿佛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关于人类语言本质的特别图画,语言中的单个的词给事物命名,名字是这些名称的组合。这一论述会导致这样的想法,每个字词都具有意义,意义同词是相互对应的,一个事物就是这个字词所表示的意义。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用“语言游戏”说否定了这种看法。他认为奥古斯丁的确描述了一套人们语言的交流系统,不过它只适用于通过对应事物而获得意义的那一部分词语,这只是某一类语言游戏。奥古斯丁错误地把这部分状况看作是人类语言的本质所在。他让我们去“想一想感叹词和它的各种不同的作用,比如:水!救命!走开!好吧!啊唷!不!你仍然想称这些词为‘事物的名称’吗?”这些感叹词的意义显然就不是它所指称的对象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名称的意义和它所指称的对象往往是不同的,与名称相对的是它的意义而不是它的对象。
  所谓“语言游戏”实际上是一种把语言比作游戏的比喻。他在《哲学研究》中指出,“我将把由语言和动作交织成的语言组成的整体称为‘语言游戏’。”他在全书中始终把语言和游戏作比来揭示语言用法之多样性和实践性。
  他“设置语言游戏是因为要把它们当作比较对象,不但通过相似性而且还通过差异性来显示我们语言的事实真相。”所谓相似性表示的就是语言游戏的语法。这种语法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种逻辑,即使用日常语言的逻辑。但是“我们并不是通过逻辑寻求什么新的东西,我们只是想弄懂已经在平常观察中的一些东西。”
(二)意义就是用法
   维特根斯坦认为,运用语言是一种活动,我们使用的语词在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从语境出发动态地观察语言的使用。我们不应该孤立地去问“什么是意义?”或者“什么是长度?”这一类问题,而应该说“什么是意义的解释?我们怎样测量某物的长度?”。诸如“意义”这类词语的使用不应该从它们的实际用法中孤立出来。我们在弄清一个名称代表什么之前,必须首先掌握包括这个名称在内的那种语言游戏,一个名称的意义也就是它在语言游戏中的实际用法。这种意义观否定了奥古斯丁那种只把意义归结为事物名称的理论,从而否定了形而上学的实体概念。
    维特根斯坦的这些表述是想通过研究语言在各种用法中的现象,驱散追求本质倾问的形而上学思想迷雾。
(三)“哲学病的治疗”——到日常语言的使用中去
  语言游戏说看似简单,但却把许多“高深的”哲学问题带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哲学家们往往过分地抬高了象“意义、本质、语言、世界、真理”这样一些词的地位。可是如果这些词有用处,它们也一定象“桌子、灯、门”这些词一样平凡。
  在《蓝皮书和棕皮书》中,维特根斯坦揭示了产生哲学问题的二个主要根源。第一个根源存在于语言里的“特殊词汇”之中,第二个根源可以归结为追求一般而忽略特殊的思维倾向。如哲学家把特殊词汇当作常规词汇,提出了“什么是时间”这样的问题。围绕着“什么是时间”,他们又展开了无休止的论战。
  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的任务是通过消除哲学问题来纠正各种偏颇的、狭隘的、固执的思维方式,这好象是治疗精神上的疾病,他说:“哲学家处理问题犹如治病一样”。哲学家是这样的人,通过治疗自己理解上的毛病,以达到对健全的人类理解力的认识。这种治疗型的哲学是以廓清语言意义为主要任务的。因为哲学问题是由于误解了语言意义而产生的。而解决哲学问题的方法就是要把语词的使用从形而上学的方式返回日常语言的方式中,即对哲学问题进行日常语言分析,并以日常语言中使用这些语词的实例,以补充哲学家们对它们理解的不足。他说:“必须把语词从它们的形而上学的用途带回到它的日常用途中来”。
  语言游戏说虽然只是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考察语言的意义问题而忽视了语法学和语意学的问度。但是它毕竟给了我们一种处理哲学问题的态度和技术,揭示了语词的意义即是其实际用法这一道理,从而使语词摆脱了形而上学的用法而和活生生的现实世界以及人们的实际生活方式结合起来,发挥语言的多种功能。语言游戏说的目的就在于治疗各种因语言的误用而产生的“哲学病”,提醒我们不要脱离日常生活而滥用语言,让人们的理智在面对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时能持一种宽容态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