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分析哲学下

 太阳当空照917 2018-01-28
第十章
分析#学(下)
第一节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
一、前后期两种哲学的关系
维特根斯坦自1929年春重返剑桥之后,对哲学的性质和任务、语言的性质 和作用等都提出了与前期完全不同的看法,这些思想通常被称做“后期哲学'其 与前期的一个重要区别,是抛弃了用逻辑分析的手段建构世界和命题的逻辑结 构的理想,从对命题意义的静态的逻辑分析转向了对语言用法的动态分析a
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直接出于对他前期哲学的批判.他本人就曾建议,在 阅读他的后期代表作《哲学研究》时最好对照《逻辑哲学论》,以期清楚地看出其 与前期哲学的明显差别^这些差别主要表现为否认存在一切命题共有的逻 辑形式,抛弃了原子命题的独立性和关于真值函项的论题;(2)对逻辑原子主义 的形而上学进行了猛烈的攻击,从日常语言的实际使用出发,指出了这种形而上 学的根源在于错误地使用了日常语言;(3)彻底抛弃了命题的图像论、语言与实 在之间的同构关系和关于命题及其他所描述的事实之间关系的整个看法;(4)否 定了逻辑形式的存在,强调曰常语言表达式的语法结构和使用规则“5)完全放 弃了前期那种视逻辑分析为哲学主要任务的哲学观,提出哲学的任务应当是对 曰常语言的语法规则的研究,仔细考察句子和语词在不同情形中的不同用法,并 根据它们的使用来确定它们的意义。
维特根斯坦后期对他前期思想的批判,更是对他前期思想中所反映的以往 哲学共有的一些根本性观念的批判.这种批判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彻底抛 弃了传统哲学关于世界本质的看法,即相信世界上存在着作为世界本质结构最 基本成分的简单对象的看法,指出了对象存在的相对性,由此也否定了世界本质 的存在,用“家族相似性”概念取代了“本质”概念。第二,放弃了对语言意义的追 求,强调对语言用法的观察,并最终否定了作为语言所指对象的“意义”的存在, 而把意义概念本身也归结为对它的不同使用&第三,彻底抛弃了传统哲学对哲学 性质的认识,即把哲学理解为一种理论体系的看法,提出哲学的任务是描述日常
语言的用法,哲学就是对日常语言语法规则的研究;最后又进一步提出,哲学其 实正是我们错误地使用语言而产生的结果,因而,哲学研究的任务就如同治疗疾 病一样,这是一种理智上的疾病,而一旦这个疾病得到了治愈,哲学也就消失了。 维特根斯坦的这些思想对当今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
维特根斯坦的前后期思想之间的这些重要差别有时常被认为是二者完全对 立或截然不同的&其实两者之间仍有“家族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两者关心的 主题都是对思想的语言表达,而不是传统哲学所讨论的思想本身;两者都把哲学 理解为一种活动;两者对哲学问题的处理方式上相似,都把哲学问题的出现看做 是思想混乱和理智疾病的产物,因而,解决它们的方法不是根据问题的要求来回 答,而是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而最终消解它们,由此表明它们的出现是不合理的 或是违反了语言正确用法的结果;此外,在关于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关于“可说 的”与“不可说的”东西的看法上、在对待形而上学的态度上,维特根斯坦的思想 都存在着一定的连贯性。因此我们有理由把他的前后期看做一个整体。
二、语言游戏说
语言游戏说是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的核心内容.他本人曾谈到这一思想的 提出受到看一场足球赛的启示:他发现足球的意义就在于球场上的运动,在于球 员按照比赛规则不停地踢滚和传递。由此他联想到语言的意义也应该在于它们 在实际中的运用,而语言的运用也应当像足球运动那样遵守规则。
维特根斯坦对语言游戏说的论证从对奥古斯丁语言图像论的批判开始&后 者把语言看做实在的图像,认为语言中的每个词都对应着实在中的相应实体t都 是实在对象的名称,而句于则是这些名称的组合。语言图像论基于这样一种传统 的语言观:每个词都有一个意义,后者是这个词所代表的对象。但这种语言观并 不能解释所有的语言现象。以购物者使用语言为例:购物者把要买的东西“五个 红苹果《写在纸上,然后把纸交给售货员;售货员会根据纸上所写的内容找到相 应的东西,但这并不是因为纸条上的每个词如“五”、“红色的”都对应着相应的对 象,而是因为售货员对这些词的用法有清楚的了解9维特根斯坦就此提出,我们 使用的所有语言实际上不过是如同儿童玩耍的游戏或人们常玩的其他各种游 戏.他写道,我将把这些游戏称之为‘语言游戏%并且有时将把原始语言说成是 语言游戏。给石料命名和踉着某人重复词的过程也可以叫做语言游戏&想一想 在转圈圈游戏中词的大部分用处。我也将把由语言和行动(指与语言交织在一起 的那些行动)所组成的整体叫做‘语言游戏§ 7)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描述了大量语言游戏,但他并没有对语言游戏 下明确的定义,他认为正如“游戏”概念无法定义一样,“语言游戏”一词本身也无
法定义。我们只能从各种语言游戏中感受它们之间的相似性9他针对关于任何 定义都是对被定义者的一般性和本质性东西的概括这种本质主义思想,提出就 语言游戏而言,并不存在这样的一般性和本质的东西3传统哲学的错误就是试图 追求现象背后的本质、个别中的一般、差异中的一致,以致哲学家们提出了一系 列无法回答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万事万物本来就是多样的,我们使用的语言也 是具体的、个别的,没有适用于一切语言用法的共同的东西&所以,弗雷格、罗素 以及他前期所追求的那种理想的人工语言完全是一种幻想,根本无法实现6我们 所要做的只应是考察各种不同的具体的语言游戏,从中掌握语言的不同用法.而 且一旦我们回到了日常语言的使用当中,我们就会发现那些恼人的哲学问题也 就消失了&同样,我们对语言游戏也只能描述或显示.但不能解释或说明a事实 上,《哲学研究》就是对各种语言游戏的描述和显示的总汇,是对它们所做的“风 景速写集'
根据维特根斯坦的描述,语言游戏具有如下明显特征它具有自主性,不 依赖于任何外在的对象,而在于使用的对错与否;(2)它不需要用其他的目的或 标准来证明,也不是任何推论的结果,而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无需对它加以 反思;(3)它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不能把它们归结为某种单一的本质;U)它必 须遵守规则,不同的规则带来了不同的游戏,也决定了不同语言的用法。这些特 征集中反映了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遵守规则的悖论
正如任何游戏都要遵守规则一样,语言游戏的关键就是要遵守规则.要描述 和显示语言游戏,就要了解在这种游戏中如佝遵守规则。所以遵守规则就成了语 言游戏说的核心内容^
但维特根斯坦指出,我们在遵守规则时往往会碰到这样一个悖论,没有什 么行为的原因能够由一条规则来决定,因为每一种行为的原因都可以被搞得符 合规则,(PI,I. §201)就是说,任何行为的原因都不能用规则来解释,但每个行 为的出现又都必须是符合某种规则的。这实际上是一个类似“先有鸡还是先有 蛋”式的悖论:我们是在不了解规则的情况下从事语言游戏的,而我们又只能是 在遵守了规则的情况下去从事这种游戏a
维特根斯坦提出这个悖论的目的,是为了指出理论解释在实际的语言活动 面前苍白无力,强调实际参与语言游戏的重要性。在语言游戏中,我们总是以遵 守规则作为先决条件,但不是先学会了规则再开始游戏。我们不是在岸边学会了 游泳规则再下水,只有在下水后才能懂得如何游泳,而一旦违反了游泳的规则, 我们就会身不由己地沉人水底。同样,任何游戏都只有在参加者共同遵守规则的 £76 前提下才能进行,而参加者又只能在游戏中学会如何遵守规则从逻辑上推论, 这似乎是一个相互矛盾的悖论,但在实际中却是一个千真万确的事实9理论上的 悖论正是由于忽略了实际活动t而要解决这个悖论,就必须放弃理论的解释和说 明,直接投人到语言游戏的实践中&我们只有在语言游戏中才能感受到规则的存 在,才能谈得上遵守规则;规则也不是我们预先习得的,而是在游戏中显示出来 的.
在维特根斯坦对遵守规则问题的大童论述中,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他明 确地把遵守规则的过程看做是“盲目的”,因力我们往往是在不了解规则的前提 下遵守规则的a这里所谓“盲目的'是指遵守规则的过程无窬引导,是自然而然 地不断地重复相同的东西,是一种训练的过程。其二,他强调遵守规则是一种人 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重复的习惯,他写道,仅仅一个人单独一次地遵守规则是 不可能的.同样,一个报告仅仅被报道一次,一个命令仅仅被下达一次或被理解 一次等等,这些也是不可能的^遵守规则,做报告,下命令,下棋都是习惯 (习俗,制度§ 199)
强调活动,注重参与,这是贯穿维特根斯坦整个哲学的重要特征,早在《逻辑 哲学论》中,他就提出“哲学不是理论而是活动”;在《哲学研究》中,他又提出“不 要想而要看'这表现出他的思想不同于其他分析哲学家,他有时因此被看做是 分析哲学的“陌路人'
四、私人语言论证
维特根斯坦在论述遵守规则的悖论时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既然游戏的规 则是公共的,遵守规则就不可能是一个人私下的行为t而一定是一种能够得到普 遍理解和接受的公共行为/人们不可能‘私人地>遵守规则:否则,认为自己在遵 守规则就会同遵守规则是一回事了 §202)他由此认为语言也不可能是
私人的,任何语言游戏都是一种公共可理解的活动。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私人语言论证'私人语言的“个 体词指的是只有说话者知道的东西,是指他当下的私人感觉。因此别人不能理解 这种语言”。(PI,L § 243)这显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个人独白式的或密码式的 语言,而是只有说话者个人才能使用和理解的语言,它记录的是说话者当下的感 觉,因而无法交流 > 甚至说话者本人在不同场合也会对相同的感觉有不同理解。 既然这种语言根本无法用于交流,就不是真正的语言,实际上可以说不是语言, 维特根斯坦对私人语言的否定包含了如下论证。
首先,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心理活动,有各种各样的感觉,并对之有所了解, 但我们却无法判断自己的心理活动或感觉与他人的心理活动或感觉是否有相似
277
或相同之处,因为我们永远无法进人他人的心灵,我们只是根据他人的外在行为 判断他人的话语,而无法判断这些话语所涉及的心理内容。
维特根斯坦用一个著名的例子来说明不可能存在只为说话者自己理解的语 言/假定每个人都有一个装着某种东西的盒子:我们把这个东西叫做‘甲虫\没 有人能够看到别人的盒子里面,因而每个人都说他只是由于看到他的甲虫才知 道甲虫是什么&这里完全有可能每个人盒子里面的东西都是完全不同的,甚至可 以想象这个东西老在变化。——但假定‘甲虫’这个词在这些人的语言中有同一 种用法又该怎样呢?——如杲这样,它就不应被用做一个东西的名称。盒子里的 东西在这种语言游戏中根本没有地位,甚至没有某种东西,因为盒子完全可以是 空的。——的确,人们可以‘除尽’盒子里的东西,无论它是什么,都可以被消去。 那就是说:如杲我们根据4对象与名称7的模式来解释感觉表达式的语法,那么对 象作为不相干的东西就是无需考虑的/’(PM. §293)
其次,私人语言的产生是由于我们误用了表达感觉的动词a例如,在通常的 意义上使用“知道”这个词,意味着我们可以对所知道的东西提出怀疑,但对“我 知道我在疼”这样的句子则是不可怀疑的,“我怀疑或我知道我在疼”这样的句子 是无意义的,私人语言的出现正是由于人们患上了误用语言的疾病,把使用第一 人称的句子与其他句子等童齐观,这就混淆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导致了以为存在 可以表达私人感觉的语言这种错误看法。
再次,肯定私人语言存在以肯定私人对象的存在为前提,而维特根斯坦根本 否定私人对象的存在。任何人都无法知道他人的私人对象是什么,不可能有一个 公共的标准来判定不同的两个人所拥有的私人对象、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 间或空间所拥有的不同的私人象g所以,被认为是用子描述这种私人对象的私 人语言是不存在的。
最后,作为语言的必要条件,它们不仅能够交流和理解,而且应当有概括某 些情形的功能,但私人语言显然不具有这种功能,因为私人语言表达的是私人的 感觉,不能表达他人的感觉,我们从中无法得到对任何情形的概括,从而它不是 —种真正的语言。
维特根斯坦反对私人语言的论证是对传统哲学观念的一种重要批判。后者 的重要特征就是认为只有每个人自己的思维或语言才是最直接、自明和无可怀 疑的&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就是把个人的意识状态看做最确定无疑的存在;在 康德那里,主观的知觉判断(即私人语言)如何成为客观的经验判断(即公共语 言)是他哲学的中心问题之一;在现代经验论那里,物质被解释为“感觉材料的构 造'即用私人语言来建构公共语言。总之,承认私人语言的存在是近代哲学的前 提之一,维特根斯坦对私人语言的攻击正是否定了近代哲学的前提,它对当代心
278
第二节日常语言哲学
一、曰常语言哲学的形成与基本特征
曰常语言哲学是分析哲学中一个与逻辑实证主义等“理想语言”或“人工语 言”哲学相对立的学派,本世纪30年代一40年代形成于英国,
在思想来源上,日常语言哲学主要受到摩尔和后期维特根斯坦思想的影响, 摩尔首先提出哲学应当研究日常语言的用法,后期维特根斯坦更是强调观察和 参与日常语言活动的重要性。不过不同的日常语言哲学家在形成自己的观点和 方法时又各有不同的思想背景。
日常语言哲学通常分为剑桥学派和牛津学派^剑桥学派形成于30年代中 叶,代表人物是约翰·威斯顿(John Wisdom),他的思想主要受到后期维特根斯 坦的影响,主张用分析日常语言的方法解决传统哲学中的混乱,提倡哲学就是治 疗疾病的方法,并用这种方法探讨了知觉1身心关系以及形而上学问题。这被看 做是对曰常语言哲学的首次表述。随着维特根斯坦于1947年退休,日常语言哲 学的活动中心转向了牛津,在40年代一50年代达到鼎盛,主要代表人物是赖 尔、奥斯汀和斯特劳森等人。到60年代之后,由于奥斯汀去世、赖尔退休和斯特 劳森等人研究方向发生变化,这个学派逐渐衰落,许多人大都转向对哲学逻辑的 研究。
与逻辑经验主义运动不同,日常语言哲学学派没有固定的团体,也没有共同 的学术活动或出版物^这派哲学家只是在对哲学的性质和任务以及哲学研究的 方法等方面都持与逻辑经验主义截然不同的观点9这种分歧主要是:逻辑经验主 义者认为,意义模糊的自然语言是引起哲学混乱和导致形而上学的主要根源,因 而必须构造一种严密精确的理想语言;而日常语言哲学家则认为,日常语言本身 是完善的,概念混乱的根源是由于人们违背了日常语言的正确用法,为了消除概 念混乱,只需要恢复日常语言的正确用法,没有必要另外构造一种人工语言。逻 辑经验主义者对形而上学基本上全盘否定,日f语言哲学家则比较缓和,承认形 面上学的积极作用。逻辑经验主义者强调数理逻辑的重要性,他们主要采用逻辑 分析的方法f而日常语言哲学家则对古典学和语言学有更深的造诣,他们侧重对 语词在具体使用场合的意义分析和对语词与句子的分类研究。
日常语言学派在分析方法、对形而上学的态度以及对意义和指称的研究等 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其有关理论主张被看做是对分析哲学的主要贡献。
首先,他们(特别是牛津哲学家)十分注重对日常语言的细致分析,希望通过 弄清语词或概念之间的细微差别,阐明它们的多种功能,从而揭示日常语言的丰 富内容。在他们看来,对日常语言的这种分析即使不是哲学研究的最终目标,至 少也是哲学研究的起点。他们把这种分析称做“阐释’’(eluddation),并认为哲学 的任务就是阐释语词的逻辑语法,收集有关哲学语词作用的提示,描述这些语词 所能完成的各种不同功能以及完成这些功能的条件,因此,哲学活动的使命就是 充分地描述语言的实际作用,而不是将其溶解在理想语言的某种不能实现的图 式之中。人们通常把这种观点称做“语言分析”或“日常语言分析”,用以区别于理 想语言学派的“逻辑分析'
其次,他们大多承认形而上学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主张通过研究形而上学 命题去理解概念系统的结构。例如,威斯顿认为形而上学可以提醒我们注意日常 语言中所掩盖的那些相同之处或不同之处,因而不要把它当做“罪人”一脚踢开, 而要把它看做一个“病人”加以治疗。斯特劳森提出“描述的形而上学”,认为它可 以描述我们关于世界的思想结构,发现我们概念结构的最一般特征。
最后f在意义和指称问题上,他们开创了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方向。他们都 强调意义与指称的区分,特别是区分了语词、语词的使用和语词的被说出这三者 的不同(如斯特劳森)以及名称的意义与指称的不同(如赖尔)。他们都反对把意 义看做一种抽象的实体,强调语词的意义在于它们的用法,意义的基本单位是句 子而不是语词奥斯汀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标志着分析哲学家对语言哲学的研 究从语义学发展到语用学,这对后来的语言哲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赖尔论心的概念
吉尔伯特·赖尔(Gilbert Rylet1900—1976)被认为是牛津学派的创始人& 他早年曾研究胡塞尔和迈农,后又接受过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从1932年发表 《系统地引人误解的表达式》一文起转向日常语言哲学,从1945年起至1968年 退休,他一直担任牛津大学形而上学教授,1947年继摩尔任《心》杂志主编,诙杂 志对日常语言哲学在英国的传播起了很大作用,赖尔的代表作是《心的概念》 (1949)。
赖尔的工作典型地代表了日常语言哲学的分析方法,即一个个地解决具体 问麵,这非常接近后期维特根斯坦,但又比维特根斯坦更为具体化,这明显地体 现在他对哲学性质和任务的独特分析上,在《系统地引人误解的表达式》中,他首 次提出,哲学的任务在于从语言形式中发现错误论題和荒谬理论的根源,排除哲 学命题中的语言混乱,而哲学分析就是指我们经常能够用一些新的句法形式来 陈述事实,从而表现出用其他句法形式不能表现出的内容^他认为,这种哲学分 280


析是哲学的惟一任务和全部职能。
根据赖尔的分析,某些语词或表达式之所以经常引起误解,是因为它们的语 法形式不能表现出它们的逻辑形式。他把这种表达式称为“系统地引人误解的表 达式”,它们包括:似是而非的本体论陈述(如“上帝存在着”)、似是而非的柏拉图 主义陈述(如“不守时应当受到谴责”)、某些特殊的描述性陈述(如“现在的法国 国王很聪明”)和似是而非的描述性陈述(如“我看见了这棵树的顶端” >等,赖尔 希望,用罗素的摹状词理论重新表述这些陈述,就可以消除传统哲学中的混乱和 争执。
赖尔运用这种分析方法对传统哲学中经常使用的范畴做出了区分,并强调 指出,哲学家的工作并不是做出科学的归纳或发现新的事实,而只是校正我们已 经掌握的知识。范畴是赖尔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范畴的分类是他的一个主 要工作。在《范畴》(1937)—书中,他利用对句型框架(或称“不完全表达式”)的填 空来揭示范畴的类型。例如,在“……是坏的”这个句型框架的空白处,我们如果 填上“张三”或“李四”就是有意义的;但如果填上“星期六”就是荒谬的了。这表 明,“星期六”这个概念和“张三”“李四”属于不同的范畴。一般地说,如果两个语 词相互替换会造成谬误,或者这两个语词出现于其中的命题具有不同的含义或 逻辑力量,那么,这两个语词就属于不同的范畴&哲学家就是要仔细区别各种范 畴,从中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隐藏着的自相矛盾。赖尔这里对范畴类型的区分, 明显地受到了罗素类型论的影响,
但赖尔又并非简单地重复罗素的思想。他为自己定的目标是澄清传统哲学 在身心问题上的错误观点,笛卡尔的二元论认为人是由“灵魂”和“肉体”这两种 相互独立、互不依存的实体组成的,赖尔把二者分别称做“幽灵”和“机器”,把笛 卡尔二元论称做“机器中幽灵”的神话。他认为它犯了一种“范畴错误%即把属于 一种范畴的事实用适合播述属于另一种范畴的事实来表达,或者说,把概念放进 本来不包含它们的逻辑类型之中。笛卡尔把心看做与肉体处于同等地位的实体, 把心理活动看做与肉体活动处于同等地位的活动,把这两个原本不同的概念归 厲到相同的类型中,正是犯了这种范畴错误。
赖尔认为,插述心灵的语词实际上只是描述一种活动,一种作用,而不是在描述 一种实体,因而,心灵或精神并不是与肉体相对的另一个神秘领域。例如,我们通常 说“某某很聪明”,这看起来像是描述了一个精神的性质,实际上却是对某人行为 方式的描述,也就是对他过去行为的评价。所以不存在只有个人知道的“内心活 动”,真正存在的只有身体和物体,真正发生的只有物理事件或物理过程,而表面 上关于心灵播述的表达式,实际上都是关于身体行为的或预测身体行为的描述& 对个人心理活动的插述,都不过是在描述他行为各个部分如何操作、活动、运行
的方式。心灵活动和精神生活其实就是人们行为方式的别称,而相信身心之间完 全对立,就是相信它们都是属于同一逻辑类型的词,也就是犯了范畴错误&
赖尔对心灵活动的这种分析被认为是一种行为主义,但他否认自己是行为 主义者,理由是他并未否定精神生活的实在性,只不过是想用身体行为阐明心理 活动的性质。赖尔的观点对后来心灵哲学中的功能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他通过 揭示范畴错误对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的批判,为分析哲学彻底清除身心问题上的
二元论提供了典范。
三、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
约翰,奥斯汀(John Austin,1911 一I960)是著名的牛津哲学家,日常语言 哲学的主要代表。他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为日常语言柝学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基 础,并对当代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早年主要学习古典学、语言学以 及哲学,在哲学上又主要受到摩尔思想的影响。1952年起直到逝世,他一直担任 牛津大学道德哲学教授。他生前很少发表著述,他的代表作是嗣后出版的《哲学 论文集》(1961)、《如何以言行事》(1961)和《感觉与可感觉K1962)等.
奥斯汀的思想主要来源于摩尔和维特根斯坦。但在对日常语言的分析上,他 又比摩尔更为细致,更具有语言学上的技巧;在对待日常语言的态度上,他也比 维特根斯坦更为实际和具体,他不像维特根斯坦那样把研究日常语言的重要性 归结为解决传统的哲学问题,而认为是为了消除人们对它们的误解。与赖尔相 比,奥斯汀更强调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为哲学研究找到一个新的起点&他坚信, 传统哲学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根源,是因为哲学家们忽略了日常语言在意义 和用法上的某些细徽差别,只要哲学家们专心于弄清那些与哲学有关的基本概 念*仔细地研究我们使用语言的规则,就可以澄淸哲学上的混乱,并使哲学研究 真正取得有益成果a
正是基于这种思想,奥斯汀仔细分析了日常语言的具体使用方式,提出了著 名的“言语行为理论”。其中论述了句子通常可以完成的三种言语行为:(1)语意 行为(locutionary act),即用句子表达某种思想,例如“你不能那样做”;(2)语旨 行为(illocutionary act),即表示句子在被说出时带有某种力量,例如“他抗议我 那样做” f (3)语效行为(perlocutiona「y act),即利用说出句子来产生一定的效 果,例如“他阻止我那样做'
在大多数场合下,当一个句子被说出时,语意行为和语旨行为往往是结合在 一起的,因为要完成一个语旨行为,就必须完成一个语意行为D例如,要表示“祝 贺"这个语旨行为,就必须说出一些表示祝贺意思的句子,也就是要完成一个语 意行为.而在语旨行为与语效行为之间,奥斯汀更强调后者的作用,只有语效行
为才寘正完成了言语行为。
奥斯汀强调对句子的分类研究,目的在于表明这样一个中心思想,说话就 是做事”(To say something is to do something),说话就是人们在具体场合下完 成的一种类似身体活动的行为,目卩“言语行为”。言语行为是人类的一种特殊行为 方式,我们在从事言语行为时并没有对错或真假之分,只有恰当或得体与否之 别.因而,对传统观点中的真实概念以及其他哲学概念应当重新分析,从完成行 为的方面对它们重新定义由此我们就可以彻底清算传统文化中的认识中心论 倾向。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与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有异曲同工之处。 维特根斯坦把语言游戏看做是人类生活形式的一部分,而奥斯汀则直接把言语 行为看做人类行为的一部分;不同的是,奥斯汀更注重对语言用法更加细致的、 近似语言学的分析,这就使他的理论远离了哲学意义上的探讨,而陷人对语言细 节的推敲考证,
在60年代一70年代,奥斯汀的理论被美国分析哲学家塞尔等人继承和发 展,成为目前语言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也引起了近20年来英美分析 哲学家对语用学的研究。
四、斯持劳森论描述的形而上学
彼得■斯特劳森(Peter Strawson,1919—)是继奥斯汀之后最著名的牛 津学派分析哲学家,是日常语言哲学在50年代之后的主要代表。他与罗素在摹 状词理论上的争论,被看做是日常语言哲学与理想语言哲学之间的直接交锋,而 他提出的描述的形而上学理论,则被看做是分析哲学复兴形面上学的前兆。
斯特劳森是一位典型的学院派哲学家。他早年在牛津大学学习哲学,后来一 直在那里从事哲学教学研究,年继赖尔后担任牛津形而上学哲学教授,直 到1979年退体,1977年被英国女王授予爵士称号a主要著作有:《逻辑理论导 论》(1952)、《个体:论描述的形而上学K1959)、《感觉的界限K1966)、《自由和愤 慨》(1974) J怀疑论和自然主义K1985〉、《分析与形而上学K1992)等,
斯特劳森的成名作《论指称KOn Referring,1950)—文对罗素在《论指示》 (〇11]>11(^叩,:19〇5)—文中提出的摹状词理论提出了挑战&罗素在分析包含有 非真实的或自相矛盾的事物的命题时,通过把指示这种事物的符号看做是摹状 词而消除了这种事物存在的矛盾。例如,“当今法国国王是秃顶”这个句子中的 “当今法国国王”就是摹状词,它在句子中并没有指谓真实存在的事物,但斯特劳 森指出,罗素的这种做法混淆了指称某个实体和断定某个实体的存在&他认为, 我们在指称实体时只是假定了它的存在,但并没有断定它的存在,我们也不能从 关于这个实体的论述中推断出它的存在。例如,我们不能从“当今法国国王是秃 顶”这句话中就推出当今法国国王存在,正如我们不能从“孙悟空大战白骨精”这 句话中推出孙悟空或白骨精的存在一样
斯特劳森进一步指出,罗素的混淆产生于把句子本身与句子的使用混为一 谈,为此,他要求严格区分句子本身、句子的使用以及句子的被说出。他指出,任 何句子都可以被用于不同的语境,而就句子本身而言无所谓真假对错,只有当句 子被用于特定的语境时才会变成真的或假的,他还对语词或句子的意义与指称 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语词或句子的意义并不是它们在具体语境屮的使用,而是 在一切场合下正确地把它们用于指称或断定事物时所遵循的那些规则、习惯和 惯例;而语词或句子的指称正是它们在被用于具体语境时所指称的对象.这样, 一个命题就可能非真非假但却有意义,同样,我们不能根据命題有无意义而严格 地断定它的真假,因为在许多情况下,一个句子在被使用时根本不存在真假问 题&例如,“当今法国国王是秃顶”这句话无疑是有意义的,但当它被用于指称现 在的某个法国国王时却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因为现在法国根本没有国王< 斯特劳森在意义和指称问题上与罗素的分歧,被看做是日常语自哲学对理 想语言学派的批判,在分析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怛斯特劳森在真理冋 题、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区分以及对待逻辑分析的态度上,又与赖尔、奥斯汀 等人有着明显的不同。值得一提的是,他是日常语言哲学家中惟一对数理逻辑倍 加推崇并把它用于分析自然语言的牛津哲学家。
斯特劳森与其他日常语言哲学家的另一个重要不同,是他在分析哲学中恢 复了形而上学的地位,提出了“描述的形而上学”理论。他在《个体;论描述的形而 上学 >—书中详细阐述了这种理论。后者试图揭示我们概念结构的最一般特征, 比通常的概念分析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它的目的在于描述我们关于世界的思想 结构,而不是试图去构造一个更好的结构&与这种形而上学相对的“修正的形而 上学”总是试图用一个理想的或者经过改进的概念体系取代历史上继承下来的 概念体系,苗卡尔、莱布尼茨和贝克莱的哲学就属于这种形而上学,而亚里士多 德和康德的学说则属于“描述的形而上学'
在斯特劳森看来,形而上学有着经久不衰的哲学价值。这表现在,每个时代 的哲学家都用自己的哲学术语,而这些术语中却都包含着前人的思想和自己时 代的思想特征,惟有形而上学才是用这些非永恒的术语描述出永恒的关系,同 时,对语词具体用法的细致分析,并不能满足我们通常具有的形而上学要求,因 为在这样的分析中,我们只是在假定而不是揭示思想结构的最一般特征D只有描 述的形而上学才能够为我们揭示思想结构的这种一般特征6
在《个体》一书中,斯特劳森对这种描述的形而上学的论述是从辨明“殊相” 284
(particuUrs)开始的,他认为,我们通常把世界看做是由独立于我们的特殊事物 构成的,而历史则是这些特殊事物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又把这些特殊事物和事 件看做包含在我们共同的谈话之中。这些就构成了我们思考世界的方式和概念 框架。因此我们的本体论就包含了客观的殊相。斯特劳森希望通过对殊相的思 考,展现我们概念框架的某些一般的结构特征。他着重探讨了物质客体和人在一 般殊相中所占的中心地位他认为,在逻辑主词或指称客体的整个领域中,殊相 先于其他一切事物,而在一切殊相领域中,物质客体和人又是最基本的,这两类 殊相是我们认识的基础,也是我们概念框架的基础。它们存在于时空中,可以为 人们所观察到.此外,殊相还包括有特殊的事件或过程、特殊的感觉经验或精神 状态等。
斯特劳森还讨论了一般的殊相概念和逻辑主词之间的关系,认为只有殊相 才是首要的逻辑主词^在传统哲学中,殊相只能作为主词出现在命题中,而共相 在命题中则既可以作为主词也可以作为谓词。这表明在命题的主谓关系中,殊相 与共相之间存在一种非对称关系。斯特劳森指出,殊相的确在逻辑主词中占有特 殊地位,但是,如果命题的主词被看做殊相,这就预设了对象的存在,而对它的识 别就必须指出能够识别它的经验事实;但由谓词所代表的共相则并不预设任何 对象的存在,也不涉及经验的事实,而只需要谓词具有意义。谓词的意义则是由 它在命题中的逻辑关系确定的。这样,在真正的命题主谓关系中,共相就只能作 为谓词而不能作为主词出现在命题中。
斯特劳森由此认为,我们可以揭示思想的一般结构特征,后者表现在:我们 所使用的概念体系中的每个概念必须是可以经验识别的,这个概念体系本身必 须保持逻辑上的前后一致。他试图通过揭示这种特征来推出关于殊相存在的本 体论结论。他写道把这两者放到一起,我们也许会得到一种关于物质客体和人 在殊相(即一般事物)中核心地位的合理描述^我还看到并部分地解释了逻辑意 义上的殊相概念与存在物的存在概念之间的联系;或许有理由认为,物质客体和 人是首要的存在,奄无疑问,我试图给出一种合理推述的那些事物,在某种意义 上,就是人们在最初反应中所持有的信念以及某些哲学家在经过反思后持有的 信念f尽管其他的哲学家在经过更为审慎的反思后反对或似乎反对这些信念。除 非表明了它们与我们所使用的概念框架相一致,表明了它们是如何反映了这种 框架的结构,否则很难理解这些信念是怎样得到论证的。所以,如果形而上学是 对各种理性(无论是好的、坏的还是无关紧要的理性)的裁决,那么就我们的直觉 而言,这就是形而上学
$斯特劳森“个体:论播述的形而上学》,美国梅休因出版社1959年英文睡,第247页6
斯特劳森提出的描述的形而上学理论,如今已经被公认为他对分析哲学做 出的重要贡献&这种理论的意义在于,首先,它改变了以往分析哲学家过分注重 分析语言细节的形象,使分析哲学从狭隘的视角中解脱出来,为分析哲学开辟了 系统研究的先河;其次,它重新肯定了形而上学在概念分析中的地位,明确地把 哲学研究的目标确定为对概念框架和思想结构的研究。这就是一神形而上学的 研究,是对本体论问题的重新肯定。斯特劳森的这个理论直接导致了分析哲学对 形而上学和本体论问题态度的根本改变,并被看做是在分析哲学中恢复本体论 研究的先驱。
第三节蒯因的逻辑实用主义
一、蒯因与逻辑实用主义的兴起
蒯因(W.V. Quine, 1908—)是当代著名的美国哲学家、逻辑学家,50—60 年代美国分析哲学的主要代表,逻辑实用主义的创始人。他对逻辑经验主义在美 国的衰萚和分析哲学在50年代后的转向起了关键作用,对分折哲学的发展做出 了许多重荽贡献,其中以反对经验论的两个教条、本体论的承诺以及翻译的不确 定性和整体论思想最为著名D
蒯因早年受教于怀特海、刘易斯等名师门下,后受到罗素哲学和逻辑思想的 深刻影响,还曾与维也纳学派主要成员有过密切联系,特别是深受卡尔纳普逻辑 思想的影响。1948年起一直任哈佛大学教授,直到1979年退体^他一生的哲学 兴趣都与逻辑有关年代以前,他侧重于逻辑学研究,在数理逻辑、集合论以 及数学基础等领域有过突出贡献年代后,他转向语言哲学、科学哲学以及本 体论研究,发表了十余本著作和文集。主要哲学著作有:《逻辑方法》(1950)、《从 逻辑的观点看K1953)、《词与对象K1960)、《本体论的相对性》(1969)、《逻辑哲 学》(1970)、《指称之根K1974) J理论和事物K1981)等.
蒯因的思想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 30—40年代主要受到逻辑实证主义的影 响,40年代起开始批判后者的基本观点,50年代在这种批判的基础上形成自己 的逻辑实用主义&其主要特征是:把美国的实用主义与逻辑经验主义结合起来, 用实用主义的思维方式补充逻辑经验主义,具体表现在:其一,在对科学客观内 容的理解上,认为科学的概念体系实质上是依据过去经验来预测未来经验的工 具;其二,在对科学知识的看法上,认为人们对具有经验内容的科学命题的选择 没有确定的标准,整个科学都是一种方便的语言形式和方便的概念体系或概念 结构;其三,在对本体论的看法上,主张从语言角度研究本体论问题f提出“本体
论承诺”的概念,认为本体论与科学体系同样以方便有用为标准t两者可以同时 并存。
蒯因的逻辑实用主义是50年代后分析哲学在美国发展的主要形式,在 30—40年代,曾有刘易斯、布里奇曼、奠利斯和科日布斯基等人在实用主义的基 础上吸取了逻辑实证主义的部分观点,形成了“概念论的实用主义”、“操作主 义'“科学的经验主义普通语义学’’等流派而蒯因的逻辑实用主义则是在逻 辑经验主义的基础上吸取了实用主义的部分观点,从而使注重逻辑分析的逻辑 经验主义得以在注重经验实践的实用主义家乡美国土地上扎根生长g与他持有 相同或相似思想,并被同属于逻辑实用主义哲学家的还有古德曼、派普、内格尔、 丘奇、林斯基等美国哲学家,
二、反对经验论的两个教条
蒯因对分析哲学的首要贡献,是他通过对逻辑实证主义的批判从根本上动 摇了逻辑经验主义的基础.在《经验论的两个教条K1951)这篇著名文章中,他首 次指出了逻辑实证主义两个基本信念的根本错误,取消了本体论与科学体系之 间假定的分界线,并试图以实用主义原则重建没有教条的经验论。
蒯因认为,逻辑实证主义等现代经验论大都受到两个教条的制约:第一是相 信分析真理与事实真理之间的严格区分;第二是还原论。他指出,经过分析考察 可以看出,这两个教条都是没有根据的&
对分析真理与事实真理的区分在西方哲学中由来已久,它是逻辑实证主义 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但蒯因认为这种区分毫无根据。首先,作为这种区分依据 的“分析”概念就值得怀疑。因为把分析概念理解为否定它则会陷人自相矛盾的 定义,同样需要进一步解释,而传统上把分析概念理解为把主词内涵已包含的内 容归属于主词的看法仅仅适合于主谓形式的陈述,因而这种分析概念并不能自 圆其说D其次,把以意义为裉据而不依赖于事实作为分析真理的特征,并不能真 正解释分析真理的本质.因为这无疑是错误地把意义等同于外延,从而导致混淆 意义与指称的错误。第三,通常认为的分析陈述,即同义反复的逻辑真理和按照 同义性解释的陈述,经过分析表明都不是真正的分析陈述。
例如,“单身汉是单身汉”是一个同义反复的逻辑真理,而“单身汉是没有结 婚的男人”则是一个按照同义性解释的分析陈述它们都被归属于分析陈述,因 为第二种陈述可以通过把“没有结婚的男人"替换为“单身汉”从而还原为第一种 陈述。如何实现这种替换,即如何确定这两个词为同义词呢?通常的方法是依据 定义,即在字典中“单身汉”就被定义为“没有结婚的男人”。但这显然就使分析陈 述最终依赖于经验观察,因为字典的定义正是来自经验,而不是来自分析本身,
同样,如果把这种定义理解为某种必然性,仍然无法解释为什么有些命题是必然 为真而有些命题却是偶然为真.因而,蒯因指出在一个外延语言中t保全真理 的互相替换性并不是想要得到的那个类型的认识同义性的保证。在一个外延语 言中‘单身汉j和‘不结婚的男人’是能够保全真地互相替换的,这一点不过是向 我们保证了‘所有和只有单身汉是不结婚的男人是分析的’这个陈述是真的g这 里并不保证‘单身汉’和‘不结婚的男人’的外延一致是依赖于意义,而不像‘有心 脏的动物’和‘有肾脏的动物’那样,单纯依赖于偶然的事实,®同时,蒯因还仔 细分析了用“语义规则”概念来解释分析概念的做法,认为这种做法只是把分析 概念限定在某些特殊语境之中,因而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
最后,他指出,真理一般依赖于语言和语言之外的事实a人们通常会由此把 一个陈述的真分析为一个语言成分和一个事实成分,事实成分等于零的陈述自 然就是分析陈述,但是,尽管有这一切先天的合理性,分析陈述和综合陈述之间 的分界却一直根本没有划出来,认为有这样一条界限可划,这是经验论者的一个 非经验的教条,一个形而上学的信条
意义的证实论是逻辑实证主义的一个基本主张,它对一个陈述与证实或否 证它的经验之间关系的解释采用的是还原论*即认为每个有意义的陈述都可翻 译为一个关于直接经验的真假陈述。蒯因认为这种还原论正是逻辑实证主义意 义证实论的基础,因为在逻辑实证主义那里,证实的任务就是要详细地规定感觉 材料的语言,由此表明如何把陈述的内容翻译为感觉材料的语言然而这种还原 论的前提是假定每个陈述都可以从与它相关的其他陈述中分离出来,独立地在 经验上加以证实或否证。而这样的假定前提不仅与当代哲学对意义单位的一致 认识背道而驰,而且违反了科学进步的事实&屬因提出,我认为,我们关于外在 世界的陈述不是个别地而只是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来面对感觉经验的法 庭,®所以,“从使用上给一个符号下定义的观点,比起洛克和休谟所主张的那 种不可能做到的逐个语词地迫溯感觉起源的经验论,是一个进步。从弗雷格开始 人们已经认识到,要对经验论者做出批评,就必须采取以陈述而不是以语词为单 位的观点^伹我现在竭力主张的是;即使以陈述为单位,我们也已经把我们的格 子划得太细了。具有经验意义的单位是整个科学,®在这里,親因首次提出了他 的“整休论”观点D
蒯因认为经验论的两个教条密切相关,相互支持,二者都建立在分离语言
①鲡因从逻的观点者》,上海译文出版社1937年版,第29页。 ©同上书,第35页,
(1)同上书,第38—39页,
(2)同上书,第39—40页。
与事实的基础之上。只要认为说到一个陈述的证实或否证是有意义的,那么,谈 论一种没有经验内容的陈述也就是有意义的,而这样的一个陈述就是分析的。而 在蒯因看来,“说在任何个别陈述的真理性中都有一个语言成分和事实成分,乃 是胡说,而且是许多胡说的根源.总的看来.科学双重地依赖于语言和经验;但 这个双重性不是可以有意义地追溯到一个个依次考察的科学陈述的”①,而是依 赖于科学的整体。所以,建立在这两个教条基础之上的经验论就是坫不住脚 的,
蒯因对经验论两个教条的批判,是对逻辑经验主义运动、以至整个分析哲学 的顛覆具体表现在:其一,这两个教条是逻辑经验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抛弃它 们就意味着抛弃了形式科学与事实科学的区分,同时也就承认本体论和形而上 学存在的合理性.其二,这是来自分析哲学内部的批判V对逻辑经验主义理论存 在的问題有着深切的认识,因而这种批判具有旁人无法替代的毁灭力童其三, 这种批判采用了实用主义的经验论立场,主张用实用主义克服和弥补逻辑经验 主义理论中的不足,因而使整个分析哲学开始转向更为灵活和温和的经验论,具 有更为强烈的约定论和实用主义色彩U《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一文也因此被看做 是宣告了逻辑经验主义运动的最后终结a
三、本体论的承诺
蒯因对分析哲学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他在分析哲学中恢复了本体论的地 位。在传统西方哲学中,本体论主要研究世界和事物的存在问题f逻辑实证主义 则把本体论归人形而上学而予以抛弃,蒯因重新提出存在问題,认为研究“何物 存在”的问题应当是哲学的重要内容。他在《论何物存在》(1948)—文和《本体论 的相对性》、《词与对象》、《理论与事物》等著作中详细阐述了他对本体论的基本 看法,提出了“本体论的承诺”这个重要概念,
蒯因重提本体论问题,主要是针对传统哲学关于非存在物存在的悖论,根据 传统观点,对于指称并非现实存在的事物的名称,同样可以使用于存在命题中。 如果把这样的名称用作命题的主词却又否定它的存在,就会陷人不存在的事物 存在的悖论6例如,如杲说“飞马不存在'那么我们在这里就陚予了“飞马”存在 的意义,因为只有存在的事物才能在命題中作为主词出现 > 而如果问“什么东西 不存在r时,答案是“飞马”,这样我们就陷人了自相矛盾:陚予了不存在的事物 以存在的特性,蒯因认为这种悖论的出现完全是由于哲学家们误用了“存在”一 词9因为当我们说“飞马不存在”时,我们是指它不存在于时空之中,而不是说"存
①期!因:《从逻辑的观点看》,第39页,
在”一词具有时空意义&同时,哲学家们还混淆了意义与指称,以为如果一个单称 名词在被使用时要有意义,就必须是某种东西的名称。蒯因用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对这种存在悖论做出了有力的分析,表明在这样的存在命题中作为主词出现的 名称并不是真正的名称,而只是缩写的摹状词。他写道:“如果我们用飞马化这个 字眼能够把‘飞马’这个名词解释为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支配的摹状词_那么我们 就清除了下面这个古老的想法,即不预先假设在某种意义上飞马存在,就不能说 飞马不存在例如,我们可以把“飞马不存在’’这个句子改写成“不存在这样一 个东西,它既是马又会飞翔'在后一个句子中,“飞马”在句子中不再作为主词出 现了。这样,我们就消除了传统哲学关于不存在物存在的悖论。
刻因还考察了传统哲学中的共相问题及相关的错误。传统哲学认为,属性、 关系、类、数以及函数等如同具体事物一样真实存在,例如“红色”如同红色 之物一样存在,一样是对象事物。蒯因对此提出批评,认为不能把抽象名词看 做某神事物的名称,因为它总是可以被一个谓词所取代,而不指称某种特殊的 具体事物;它作为谓词也不是某种事物的名称,否则就混淆了意义与指称。因 为普通名词具有意义并不取决于它是某个事物的名称,例如,我们可以认为 “红色的”或“是红色的”这些谓词具有意义,但并不把它们看做某些共相事物 的名称蒯因在此坚决反对把意义看做一种抽象实体,甚至反对使用“意义” (meaning) —词,而倾向于使用“有意义的”(meaningful)或“有意思的”(signifi-cant) 这样的形容词 „
通过这些论证,即可以在句子中有意义地使用单个名词而无需预设这些名 词所指称的对象、可以使用谓词而无需承认它们是抽象东西的名称、可以认为某 些句子是有意义的而无需默认存在一个被称做意义的东西,蒯因最后指出,这些 论证都向我们表明:一些表示不定量词的名称即逻辑上所说的“约束变项”或“量 化变项”,如“有个东西"(something)、“无一东西”(nolhing)、“一切东西”(every- thing〕,都使我们陷人了一种对本体论的承诺9就是说,只要我们使用了这样的 量化变项,我们就已经做出了关于存在这种变项所指称事物的承诺。这就是他的 “本体论的承诺”观点。他写道:“我们的整个本体论,……都在‘有个东西‘无一 东西‘一切东西’这些量化变项所涉及的范围之内;当R仅当为了使我们的一 个断定是真的,我们必须把所谓被假定的东西看做是在我们的变项所涉及的东 西范围之内,才能确信一个特殊的本体论的假设,®例如,当我们说“有些狗是 白的”时,我们虽然并没有因此而承认狗性或白性是某种实体,但我们一定承认
①蒯因U从逻辑的观点者》,第d页。
②同上书,第12—13页。
了存在某些东西,它们既是狗也是白色的为了使一个理论所做的断定是真的, 这个理论的量化变项所指称的那些东西就是这个理论所必须承诺的内容。在这 里,对这些存在物的承诺也就意味着一种本体论。在蒯因看来,当一个理论谈论 一个事物,它就是在对这个事物的存在做出本体论的承诺。而当我们接受了一种 理论,我们也就有义务接受一种本体论。当然,这种本体论不是传统哲学中的那 种对世界本原或事物本性的研究体系,而是一种最简单的、可以把原始经验的零 乱材料置于其中并加以整理的概念框架。在这种意义上,接受一种本体论也就如 同接受一种科学的理论,而一旦我们决定了我们对科学的更为全面的概念结构, 我们也就决定了我们的本体论。
蒯因还认为,正如采用什么样的科学理论体系属于选择什么样的语言系统 一样,采用什么样的本体论同样也是属于选择不同的语言,我们之所以有义务承 认物理对象的存在,是因为我们的语言中有关于物理对象的词在起作用。当我们 在构造某种理论时,在一定限度内可以自由地决定在这种理论中采用什么样的 术语;当我们做出这种决定后,我们就有义务承认这种实体的存在。与关于原子 的句子相比,关于物理对象的句子与感性剌激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因而我们更 容易承认物理对象的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物理对象的存在才是真实的,物 理对象的存在不是根据经验上的定义,而仅仅是作为一种不可简化的假定物。因 此它们在概念上只是作为一种方便的中介物而被引人理论,正如希腊神话中的 诸神一样。二者并无本质差別,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它们都只是一些不同的理论 构造和概念框架。
蒯因就此把简单性作为选择本体论的标准a因为作为一种方便的工具,简单 的本体论解释会受到各种理论体系的青睐6至于实际上应采用何种本体论,蒯因 的忠告是抱有宽容原则和实验精神的,只有对不同理论体系采取宽容态度,允许 它们继续自己的探索,我们才能得到对本体论的不同承诺&可见,蒯因最终采取 了一种完全实用主义的立场。
蒯因的本体论承诺实质上是一种约定论:科学理论以约定为基础,我们在 建立一门科学时实际上是在做出许多约定,而选用约定的标准则是根据它们的 实用性B同样,任何理论都是虚构的产物,我们在构造理论时也就约定了这个 理论所指事物的存在。蒯因的本体论对象不仅包括了物理对象I而且包括了像 类这样的抽象对象,而承认它们存在的根据是由于它们在理论体系中的简化作 用,蒯因的这种思想对50年代后分析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f使得分析哲 学家们不再拒斥本体论和形而上学问题,反而把对存在问题的研究作为自己思 考的重要内容。同时,对存在谓词的讨论也重新成为当代数理逻辑的焦点之
四、翻译的不确定性与科学的整体论
与对经验论两个教条的批判以及在约定论基础上重建本体论相适应,蒯因 对意义概念也作了实用主义解释,并提出了关于科学理论的整体论思想0
蒯因坚决反对把意义看做一种实体。他认为必须把意义理论与指称理论严 格区分开来。意义理论的首要任务只是研究语言形式的同义性和命题的分析性, 而意义槪念本身则是模糊不清的中介物,必须抛弃,一旦抛弃了意义概念,语言 的使用在不同程度或形式上总是存在着某种"不确定性”或“相对性'
_因这里所说的“不确定性”,是指“彻底翻译的不确定性'所谓M彻底翻 译”是指在没有翻译手册的帮助下把某种从未听说过的语言翻译为已知的语言。 譬如一个实地调査的语言学家翻译一种从未接触过的土语。当他看到一只兔子 跑过,一个土人喊道“GavagaU”经过对这个词在不同场合下的使用,这个语言学 家发现,他无法确定“Gavagai”究竟是指整个兔子还是指兔子的某个部分。这表 明,任何两种语言之间的完全对应关系其实并不是确定的,因而不存在两种语言 之间的彻底翻译。就是说,一种语言表达的意义,不可能在它原来使用的意义上 毫无歧义地翻译为另一种语言。这就是蒯因提出的所谓“翻译的不确定性原理' 这个原理有两个基本内容;其一是说,尽管酾译手册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不同 语言之间的相似之处,但由于它们只是记录了我们已知的语言,因而无法帮助我 们理解那些我们未知的语言I其二是说,对任何一个词的任何一种解释都可以找 到一种经验材料与之相对应,因而无法确定哪种解释是惟一正确的。在蒯因看 来,无论我们采取何种技术手段,都无法消除翻译的这种不确定性。既然如此,我 们就必须而且实际上也是把某种特定语言作为参照系,由此来规定我们正在使 用的语言的意义和指称。这表明,我们在理解意义和指称等概念时,必须认识到 我们用于表达它们的手段总是相对于某个任意地或习惯地选出的参照系而言 的。这样,我们的槪念就具有了某种相对性,我们的本体论也就具有了相对性,这 就是蒯因对意义和指称概念给出的一种实用主义的解释^
从这种解释出发,蒯因提出了他的整体论思想。他指出,既然我们的概念体 系总是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系,因而我们对概念的确定和使用总是在不同的整体 之中*就是说,概念出现的整体决定了概念的意义和指称^蒯因把整个科学看做 一种整体,如同物理学上的“力场”,它的边界是经验,离经验最近的是关于感觉 经验的命题和物理命题,其次是普遍的和关于自然规律的命题,最远的是逻辑命 題和本体论命题。最后这种命题构成了科学整体的核心,最具普遍性和抽象性。 当科学理论与经验亊实发生冲突时,首先懦要做出调整的是离经验最近的命理, 然后是关于自然规律的命题,最后才达到作为科学体系核心的逻辑命题和本体
论命题.所有这些命题构成r科学的整体,它们之间具有不同的逻辑关系,因而 其中的某些命题发生了变化,必然会引起相关命题的变化.但由于逻辑命题和本 体论命题离经验边界最远,经验上的变化通常不会直接影响到这些命题的变化, 这样,人们在选择这些命题时就具有了很大的自由佘地,而不必考虑它们与经验 的关系.这就是他所谓的“本体论的相对性'
蒯因提出整体论思想的动机是为了克服逻辑经验主义意义证实原则的困 难。根据证实原则,作为意义单位的是命题或陈述,后者只有在经验上得到证实 时才是有意义的,蒯因揞出,由于对每个命题的确定总是相对于与它相关的命 题,因而单个命题或陈述无法作为有意义的单位,具有经验意义的单位只能是整 个科学 > 由于整个科学体系中不同的命题与经验有着不同的联系,因而经验证实 并不能完全决定所有命题的意义,他写道在任何情况下任何陈述都可以认为 是真的,如果我们在系统的其他部分做出足够剧烈的调整的话,即使一个很靠近 外围的陈述面对着顽强不屈的经验,也可以借口发生幻觉或者修改被称为逻辑 规律的那一类的某些陈述而被认为是真的。反之,由于同样原因,没有任何陈述 是免受修改的。”①蒯因的整体论其实就是一种经验的检验理论。它认为经验的 检验始终只是针对命题的整个体系,而不是针对孤立的命题;无论提出什么样的 经验检验,都不能单独地证明某个命题是假的,因为对命题体系中的其他命题做 些调整,总是能够抵消这种反证>
蒯因的整体论来自当代法国物理学家皮埃尔·杜恒,但他又有所发展他把 传统经验论关于一切知识都可以用经验加以证实这个基本原则,重新解释为具 有经验意义的是我们的整个知识体系,而其中各种知识只具有这种意义的一部 分,因此应当把知识的体系,而不是孤立的个别的命题作为经验检验的单位g正 是由于蒯因对杜恒整体论的发挥和发展,因而通常把他的整体论思想称做“杜恒 一蒯因论题'
蒯因的整体论对当代分析哲学在50年代之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旨 先,它打破了逻辑经验主义对知识的陈述式分析方法,用对知识的整体考察取代 了对知识的零打碎敲的分析,重新确立了知识整体在科学认识中的重要作用,这 直接导致了当代科学哲学中历史学派的产生和发展;其次,它强调了知识整体中 各部分之间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对逻辑命题与经验之间的关系做出了非对称的 解释,从而为后来的分析哲学家进一步理解逻辑与经验的关系提供了有效的思 路;最后,它对知识整体的分析为本体论命题的存在提供了某种逻辑的合理性, 由此产生的“本体论的相对性"和“本体论的承诺”概念对分析哲学的发展产生了
①肩因:《从逻耩的观点看第40—41页,
重要影响,使得本体论问题以及形而上学论题重新回到分析哲学,成为像克里普 克、普特南和戴维森等分析哲学家讨论的话题.
第四节克里普克的本质主义
―、克里普克和本质主义的形成
索尔.克里普克(Saiii Kripke,1941—)是当今美国较年轻的著名哲学家 和逻辑学家,70年代后分析哲学在美国的主要代表。曾在哈佛受教于蒯因等人 门下,毕业后先后在普林斯顿等美国多所大学任教。50年代一60年代他偏重于 逻辑学研究年代后开始转向哲学D主要论著有:《同一性和必然性K1971)、 《命名和必然性K1972)、《真理论概要K1975)、《说话者的指称和语义学的指称》 (1977)、《维特根斯坦论规则和私人语言M1982)等。
克里普克在逻辑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关于可能世界的模态逻辑语义学, 并以此反对弗雷格、罗素等人的摹状词理论,提出了“历史一因果的命名理论”; 他还反对康德以来对先天判断和必然判断不加区别的观点.认为存在先天的偁 然判断和后验的必然判断。他的这种观点被称做“本质主义'
与克里普克持有相同或相近观点的还有当代美国重要哲学家普特南 (H. Putnam)、唐纳兰(K.S*Doniielhn)、欣第卡(K.J.Hintikka)等人。其中普特 南的科学实在论、直接指称理论以及机能主义观点对克里普克的思想产生了很 大影响.普特南的“本质属性”概念更是直接促使克里普克形成其本质主义。
二、关于命名的因果理论
克里普克关于命名的因果理论直接针对弗雷格、罗素的華状词理论。根据后 者,单称名词r无论是专名还是限定的摹状词,都具有内涵,華状词给名称提供了 它的“含义”,而专名则不过是简化了的或伪装的摹状词,严格说来并不存在。这 种理论是对传统的樓勒名称理论的直接挑战。根据穆勒理论,单称名词具有外延 但不具有内涵,而普通名词则既具有外延又具有内涵;弗雷格和罗素则认为,穆 勒的错误是没有认识到单称名词不过是一种简化的或伪装的限定摹状词。
然而,克里普克指出,弗雷格和罗素在反对穆勒理论时却错误地把名称的含 义与限定摹状词混为一谈。他认为,一个名称指称某个对象,并不取决于这个对 象具有某种恃殊的识别标记,也不取决于这个对象符合某些特性或这个名称的 使用者知道和相信这个对象具有这些恃性。相反,这取决于这个对象本身的存 在,取决于人们用这个名称对这个对象的命名活动即使用于描述这个对象的摹
状词发生了变化,我们仍然可以用这个名称去指称这个对象。在此,弗雷格和罗 素的错误就是没有认识到专名是一种“固定记号"(rigid designator),它在一切 可能的世界里都指称同一个对象。例如,“亚里士多德”这个专名,即便在亚里士 多德这个对象不符合通常归诸于他的那些特性的情况下_也仍然指的是亚里士 多德。
克里普克由此提出了他的“命名的因果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专名是借助于 某些与这个名字有关的历史事实而去指称某个特定对象。例如,“丘吉尔”这个名 字之所以被用于指称丘吉尔·并不是因为丘吉尔这个人体现了“丘吉尔”这个名 字的含义由此构成的那些特征,而是由于丘吉尔出生后就被他的父母取了这个 名字,其他人认识他后也用这个名字称呼他a由此建立起了一条“传递的链条”, “丘吉尔”这个名字就沿着这条链条一环一环地传递下去.站在这条链条另一端 的任何一个人都可用“丘吉尔”这个名称去称呼丘吉尔,而不必知道丘吉尔的种 种特性&所以,重要的问题不是名字的说出者如何考虑他是怎样知道这个名字所 指的对象,而是这条实际的“传递的链条”的建立。同样,人们可以用同一个名字 去指称不同的人或不同的对象,正是出于不同的命名活动和这个名字沿着不同 传递链条传递下去。
克里普克还认为,不仅专名是固定记号,通名也是固定记号,因为它们在一 切可能的世界里都指称相同的对象个通名的含义是这个通名所具有的“必然 属性”,而人们用以辨认一类对象的属性则是人们赋予这个通名的“先天属性' 克里普克由此把专名和通名都看做具有某种“本质属性"的事物或对象的固定记 号。这里所谓“本质属性”,是指事物或对象不依赖于人们对它们的属性描述的必 然存在a克里普克的思想由此具有明显的本质主义特征,并与弗雷格、罗素的摹 状词理论直接对立。
克里普克的因果命名理论对摹状词理论的挑战在西方哲学界引起了激烈争 论。不少哲学家反对他的理论而继续坚持弗雷格和罗素等人的思想;但更多的人 则赞同或部分地赞同他的观点,认为摹状词理论导致取消事物的本质存在,而因 果的命名理论则使人们有了更为坚实的实在感。然而,由于摹状词理论在当代逻 辑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当代哲学的重要影响,克里普克要想彻底推翻它,还 面临许多重要难题,譬如如何解释通名的含义及其命名问题。
三、先天性与必然性
关于通名的含义及其命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既然通名的命名活动如同 专名一样是一种因果传递的链条,对通名的命名就应当是一种后天行为,那通名 的含义又如何成为一神“必然属性”呢?对此,克里普克提出,后天行为同样可以
是必然的。这是对康德以来的传统观点的严重挑战。
按照传统的观点,后天性的行为只能是偶然的,而只有先天性的行为才是必 然的g因此,一切先天的知识都是必然命题,而一切必然的知识也都是被先天地 得知的。克里普克打破了先天性与必然性之间的这种先人为主的联系,把它们严 格区分开来;认为不仅存在先天的必然命题,也存在后天的必然命题;不仅存在 后天的偶然命题,也存在先天的偶然命题g
克里普克区分先天性与必然性、后天性与偶然性的重要依据是:它们属于完 全不同的概念体系。“先天性”和“后天性”属于认识论概念,而“必然性”和“偶然 性”则属于形而上学概念先天性是关于知识的获得方式问题,是指不可能按照 经验的方式得到知识,因而先天命题就是指不依赖于经验材料而得到的命题,这 与必然或偶然无关而必然性问题则与知识的获得方式无关,它要回答的是,世 界或对象是否存在另外的可能性?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世界或对象的存在就是 必然的,反之则是偶然的6可见,必然性和偶然性概念解决的是存在问题,即形而 上学的问题决不能把“先天性”和“必然性'“后天性”和“偶然性”混为一谈,应 当承认既可能有偶然的先天命题,也可能有必然的后天命题,因为必然命题可以 通过后天的方式发现,而偶然命题也可能是先天地得知的。
总之,知识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属于认识论上的问题,而有必然和偶然之分则 属于本体论上的问题。知识命题可以放在认识论和本体论这样不同的概念体系 中考察。在这里,先天的必然命题就是严格意义上的分析命题,后天的偶然命题 则是纯粹的经验命题f先天的偶然命题是不依赖于经验而得知的关于可能世界 存在的命题(如一切科学上的假设h后天的必然命题是通过经验的验证而得知 的关于世界存在的命题(如用于命名专名以及通名的命题)。
克里普克对这四种命题的区分,首先解决了有关通名的含义和命名问题&所 谓“通名”就是指普通名词,如“人'“牛V‘黄金”等,通常也理解为“类名'与专 名一样,通名也存在其指称被确定的方式即命名与含义的区分。根据克里普克对 先天与必然的区分,通名的命名是它的先天属性,而通名的含义则是它的必然属 性&例如,对“黄金”的命名“这些就是黄金”这个命题是先天的,因为它不依赖于 个人的经验,人们是通过某种因果的传递链条而得知的。这样,通名也就成为一 种固定记号,它的指称是由一个定义来确定的而通名的含义则是后天的,因为 人们会随着对(例如)黄金的认识的深人,而陚予它不同的属性&然而,无论这些 属性是什么,它们都是必然的,因为它们都是对黄金这个对象的本质属性的规 定。这表明,通名的命名是一种偶然的先天属性,而它的含义则是一种后天的必 然属性,就是说,先天属性可以存在于不同的可能世界或是对对象不同属性的认 识中,而必然属性则是可以经过科学的研究而被经验地发现的关于对象的本质
属性。
克里普克的这种区分还直接推翻了蒯因对分析性概念的否定。由于先天与 必然属于不同的概念体系,因而就可以存在先天必然的命题,就是说,存在不依 赖于经验而得知的关于对象本质和世界存在的命题,它们就是严格意义上的分 析命题。这样,蒯因对分析与综合区分的否定也就不攻自破了&因为只有区分了 先天与必然,才能正确地考察对象的本质属性和世界的存在问题,才会认识到人 们能够经验地发现对象的本质和世界的存在,
克里普克的这种观点在当代分析哲学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当代西方哲学 界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它既抛弃了逻辑经验主义关于先天命题与必然命题的 传统现点,也抛弃了蒯因对分析与综合区分的否定,通过区分先天与必然、后 天与偶然的概念,使对这些概念的分析进人了一种更为细致的阶段,由此开辟 了分析哲学发展的新视野。同时,它对科学真理后天性和必然性的论证,既反 对了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又反对经验主义关于科学没有必然真理的主张,这 是对整个西方哲学传统的反叛,因而自然会成为西方哲学家关注的焦点。
第五节分析哲学的最新发展——
戴维森与达米特
一、分析哲学的最新发展
自蒯因以后,分析哲学发生了重要变化。一些当代西方哲学家认为,蒯因对 分析与综合区分的抛弃,直接导致了分析哲学开始走向衰落;而克里普克等哲学 家对分析与综合、偶然与必然、先天与后天等一切类似概念的区分的全面抛弃, 更是直接导致了当代分析哲学与这种哲学的传统之间的关键性决裂这种决裂 的明显特征在于,当代哲学不再把哲学看做是一种特殊的、不同于科学的批判学 科,看做是一种先夭的研究和对意义与自然本性之间的裁决。而这样一种哲学观 正是自《逻辑哲学论》以来的整个分析哲学运动的基本指导思想a
蒯因以后的分析哲学基本上沿着科学主义的思路向前推进。其信念是:哲学 是科学的继续,它不关心理论的建构,而是为了增加人类关于实在的知识,由于 日常语言只是展现前科学的概念图式,因而哲学理论也就不必对表达式的用法 过多加以关注,它的目的既不是淸除出自感觉限度上的细微冲突而产生的混淆, 也不是插述概念图式的理性构造,而是贡献我们关于世界的理论。
由蒯因引发的这种倾向在哲学之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乔姆斯基的理论 语言学、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神经生理心理学(特别是在视觉理论
领域内的)成就,而且,后行为主义的认知科学也取代了分析的心灵哲学。
从逻辑上看,当分析哲学最初为自己规定了以逻辑分析为主要任务的目标 之时,也就预示着它不可避免的消亡结局。因为逻辑分析的任务是澄清有意义的 概念和命题·为事实科学和数学建立逻辑的基础,而这正是后来的科学哲学努力 的方向。然而,随着蒯因对分析与综合区分的成功否定,这样的逻辑分析任务最 终也就被合并到纯粹科学理论的研究之中。分析哲学的消亡就成为逻辑上的必 然结果&
但分析哲学留给未来哲学的启示却是重大和採远的&首先,它为解决哲学以 及人类思想领域中的观念难题和概念混淆提出了批判的基本要求。这种批判不 是对真理的质疑,而是对人们用于表达思想的语言的质疑,是对哲学家们构造的 各种语言理论的质疑。因此,它不是科学的某种延伸,而是一种对意义的裁决。当 科学不知不觉地陷入构造神话和堕人概念混淆时,分析哲学就承担了这样的裁 决D其次,分析哲学可以在给定的语境中展现我们语词的用法或语言的语法,描 述我们概念图式的结构,划分和调整我们已有知识的逻辑分布。分析哲学的这种 积极意义,将会随着人类认识的增加和知识体系的扩大而显示出无以替代的作 用。
当然,来自内部的对分析哲学的严重挑战不仅有蒯因这样的哲学家,而且还 有作为彻底反叛者出现的理査德*罗蒂R〇rty)4关于他的思想,我们 将在“当代西方哲学的发展趋势与后现代主义”一章中另行介绍。在这里,我们主 要介绍被视为代表当今分析哲学发展的戴维森和达米特的思想,特别是他们在 实在论与反实在论问题上的争论&
二、戴维森纲领
唐纳德*戴维森(Donald Davidscm,l&17 — )是著名的美国哲学家,分析 哲学在6〇年代以后的主要代表D他对分析哲学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种被称 为“戴维森纲领”的意义理论;他还作为实在论的代表而与达米特的反实在论处
于对立地位。
戴维森的思想主要受到蒯因整体论和塔尔斯基真理论的影响,他的意义理 论主要就是以二者、特别是塔尔斯基的真理论为基础。主要著作是两本论文集 《论行动和事件K19S0)和《对真理和解释的探究K1邱
塔尔斯基真理论的出发点是区分对象语言和元语言。对象语言是用来谈论 外部世界和客观对象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语言,它的词汇主要包括指称外在 对象的名称以及指称外在对象的性质和关系的谓词,它是第一层次的语言。而元 语言是用来谈论对象语言的语言,它的词汇包括指称对象语言的名称以及指称
对象性质的谓词(如“真”或“假”),它是比对象语言髙一个层次的语言。如当我们 说“雪是白的'我们用的是对象语言;因为它所谈的是一种客观的对象;而当我 们说“‘雪是白的>是真的”,我们用的就是元语言,因为它谈论的是对象语言即 “雪是白的'塔尔斯基在这种区分的基础上给真理下了一个定义,即“约定T” (convention T):x是真的,当且仅当p。在这里,p可以替换为对象语言中的句 子,x则可以替换为p的名称。例如我们可以用这种方式把上面的例句写成〜雪 是白的’是真的,当且仅当雪是白的'
根据塔尔斯基,一个内容适当而且形式正确的真理定义,都应当具有“约定 T”的形式。这表明,对象语言中的任何一句话“x”的成真条件就是客观存在的P, 因而,雪是白的(P)就是“雪是白的”这句话的成真条件,这种真理理论的特征, 是把“真的”当做形式语言中句子的谓语,这样似乎就可以避免使用类似“指称” 这种语义学概念。
戴维森接受了塔尔斯基的这种真理论,并把它与关于语言的意义理论联系 起来a他认为,理解一种语言就是理解语言中各个句子之间的不同联系,以及组 成句子的各部分如何决定句子的意义。因而,一旦得到了关于这种语言的知识, 我们也就有能力说明句子在什么条件下是真的。意义理论就此与真理论联系起 来了。戴维森还指出,由于真理论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就其句子关系和句子结构而 言都清楚明白的语言,并且反映了对象语言的句子关系和句子的结构,因此掌握 了这种语言的人能够从公理中推出定理,并懂得“‘……’是真的”这种句子。而一 旦他又知道真理论反映的元语言的句子关系和句子结构,他就有能力认识元语 言,并且利用元语言翻译和掌握对象语言,而这些正是意义理论所要说明的知 识.所以,真理论与意义理论两者在形式上是相似的,只要把真理论稍加改动,它 就成为意义理论.改动的方法是把“ 是真的,当且仅当P”这个公式改成“
的意思是P”&
可见,戴维森纲领是把塔尔斯基的真理论颠倒过来:他不是用意义概念解 释真理概念.用对象语言解释元语言,而是用真理概念解释意义概念,用元语 言解释对象语言.他认为,一种恰当的意义理论必须满足四个条件:(1)为所 使用的语言中的每个句子提供意义;(2)表明这种语言中的句子是如何在语义 学上从它有限数量的词中按照组合这些词的规则构造而成I (3)表明使用与这 种语言中句子同样数童的概念可以证明这些句子是如何意味的;(4)可以为经 验检验.这些条件正是给句子的谓词下一个适当的真理定义,从而句子的意义 是通过陈述句子的成真条件来提供的,一种语言的意义理论也就隐含地是这种 语言的真理理论&
然而,由于用真理概念解释意义概念在自然语言的实际使用中会导致无法
避免的混淆,戴维森于是对他的真理论提出了一些形式的和经验的限制,井认为 如果一种真理论符合这样的限制,那对于了解这一点的人来说,它就可以作为一 种意义理论,但戴维森的这种理论解释仍然受到了达米特的激烈反对&
三、达米恃的理解理论
迈克尔·达米特(Miched Dummett,19邡一)是当代著名的英国哲学家, 国际著名的弗雷格专家,当代分析哲学中反实在论的主要代表。主要代表作有: 《真理与其他的谜》(1978)、《弗雷格的语言哲学K1981)、《弗雷格哲学解释》 (1981)、《分析哲学的起源》(1987)、《语言之海K1993)等,达米特在哲学上的主 要贡献,在于他提出了与以戴维森为代表的实在论相反的反实在论的意义理论, 其核心是把意义理论当做理解理论。
意义理论是分析哲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语言哲学的核心,达米特更是把 它看做一切哲学的基础。他认为哲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分析意义,随着分析的深 人,哲学就更依赖于对意义做出正确的、普遍的说明,依赖于一种关于什么东西 构成了对语言表达式理解的模式,因而,意义理论正是由于其对这种模式的研究 而成为哲学的基础。
以往的分析哲学家都是把意义理论与真理理论联系起来的,认为有意义就 意味着具有某种真值a尽管大多数哲学家承认意义在逻辑上先于真值,但在具体 构造自己的意义理论时,却往往先在地把真理作为意义的前提。戴维森的意义理 论就是这种观点的典型。对此,达米特首先提出了挑战.他指出,我们通常对语 言的说明,并不是为了 了解我们所使用的语言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真值f而只是 为了对这种语言给出一种描述>说明它在具体场合下的具体用法^同样,我们对 这种语言意义的描述,首先就包含了对这种语言的理解,而不是对它可能产生的 真值的要求。这样,如何用一种理论来描述使用这种语言的实践,就成为说明这 种语言的首要内容&而一旦有了这样的理论,我们就可以说明,对这种语言的理 解就在于隐含地具有关于意义的知识,换言之,理解一种语言就包含着一种关于 这种语言的意义理论&
根据戴维森纲领,句子的意义是由它的真值条件决定的,即知道句子的意义 也就要求对句子的真值能够给出说明。但达米特指出,这种看法实际上预设了这 样的前提,即认为句子的真值条件是可以不言而喻地得到的,这与我们能否认识 到这种条件的能力无关,然而,这个前提却是错误地理解了真理理论的基本概念 (如“真的”或“假的”)与语言的实际用法之间的关系,达米特认为,如果把“真 的”概念当成意义理论的核心,那么这样的意义理论就必须解释关于真值条件的 知识如何与语言的实际用法相联系。但在戴维森的解释中,句子的真值条件是超 验的,与我们能否有能力得到这样的条件无关a然而,如果我们不能表明我们具 有关于句子真值条件的知识,我们的意义理论也就不能表明句子的意义和用法 之间的关系。所以,这样的意义理论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
在达米特看来,意义理论必须告诉我们,使用语言的人在知道这种语言中的 句子是指什么时,他究竟知道的是什么。这就要求,意义理论必须把人们在讲话 时不明显地掌握的语言知识用理论形式明确地表现出来,必须表明那种知识是 如何使讲话者使用这种语言的,就是说,必须说明讲话者的语言知识与他实际使 用语言的能力之间的关系a -
达米特承认他的这种理解理论与后期维特根斯坦思想完全一致,但它的形 成却是受到蒯因的启发。蒯因认为,如果要询问意义是什么,我们就被引人了歧 途&而事实上,我们所能做的只是解释某些含有“意义”这个词的短语,替如“有意 义的”或“有相同意义的'但蒯因似乎并不认为我们能够对这样的短语做出完全 的解释。对此,达米特指出,蒯因遗漏了含有“意义”这个词的一种重要语境,这就 是“知道意义”这个短语6因为,“知道意义”恰好意味着对意义有了把握,而这种 把握的标志就是能够对意义做出说明,也就是能够对意义的理解做出描述。
达米特由此提出了他的核心思想,理解”先于“意义”,并能对意义作出说 明。“首先必定是说明何谓理解该语言,这是在说明用该语言讲话的实践之前能 够给出的。一 a我们说明了何谓理解该语言,那么我们就能把用该语言讲话的实 践轻易地解释为有那种理解的说话者说出语句来①意义和理解密切相关,因 为在直觉上理解A”与“知道A的意义”基本上是等值的。达米特在此把意义 看做是理解的对象或内容。他写道:“如果理解与知识的关系不成问題的话,我们 就能说,一个表达式的意义就是某人理解该表达式时所知道的东西。说明何谓理 解一个特定的表达式,就涉及到说明那个表达式的意义是什么;但显然反之则不 然。”©达米特对意义与理解关系的这种解释,出自他对弗雷格思想的理解和解 释。他按照弗雷格的考虑把含义理解为意义的组成部分,一个表达式的含义就是 我们理解这个表达式时所理解的一部分内容,而这些内容又是这个表达式在该 语言中的约定意义。这样,弗雷格的含义概念就有了两种内容:一是认为,思想是 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不变对象,构成句子成分的表达式的含义是句子所表达的 思想的一部分〖二是认为,思想是由句子表达的,而含义则是思想的组成部分,是 由句子的各部分表达的。这样,含义也就是意义的一部分,这里的意义也就成为 理解的同义词^
1.达米特;《鳶义与理解h载涂纪亮主编语言哲学名著选辑》,三联书店1988年第1版,第2S页,
2.同上书,第28页,
由于达米特的理解理论直接对戴维森实在论的意义理论提出了挑战,因而, 通常把他的理论称做反实在论6当代语言哲学中的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被看 做是传统本体论中的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的继续。实在论者坚持认为,陈述具有 为真或为假的性质,与我们对它的认识能力无关;而反实在论者则主张,一个陈 述只有当人们可能认识到它为真时,它才是真的,因而它的真假和意义与我们对 它们的证据密不可分。实在论的一个重要依据是古典逻辑中的二阶性原理,即认 为一个句子要么为真,要么对它的否定为真,因而排中律适用子一切句子。但现 代的数理逻辑和量子力学都证明了排中律和二阶性原理的无效,这就为反实在 论提供了根据。
同戴维森的实在论一样,达米特的反实在论由于其现点还在形成过程中,因 而尚不成熟,并已经引起了不少哲学家的批评和讨论。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间的 争论,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下个世纪的西方哲学中产生更为重要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