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孤篇横绝

 彩云追竹 2010-04-16
王闿运,号“湘绮老人”,清末湘潭著名学者,以精研帝王之学自负,对时政、人物、学问乃至诗文都有不少一针见血、切中肯綮的绝妙评论,对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王闿运情有独钟,誉之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学富文中子,形同武大郎”的王闿运是个尖刻而挑剔的批评家,很少有谁能入他的法眼,对《春江花月夜》却是不吝赞美之词。闻一多也称赞《春江花月夜》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唐代政治开明,军备强大,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堪称中华帝国的鼎盛时期。唐诗,更是名家辈出,雄视百代。在这样一个诗的王国里,想在文学史上留下一点痕迹,哪怕是几行字的记载,都不是容易的事。一篇作品就奠定这位诗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那么这些作品在思想境界、艺术技巧的某个方面,必然有其超凡脱俗的特征,能够出其右者必定寥寥可数。固然,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刘禹锡、杜牧……可以居于高峰之首,然而或俊逸、或高妙、或优雅、或婉曲、或质朴、或灵动的奇峰异岭使唐诗的整个山岳更加伟岸超绝,令人仰之弥高。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王湾《次北固山下》,张继《枫桥夜泊》,孟云卿《寒食》,僧皎然《移家虽带郭》,严维《丹阳送韦参军》,严武《军城早秋》畅当《题鹳雀楼》,崔护《题城南庄》,朱庆馀《闺意呈张水部》,杜荀鹤《闽中秋思》,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齐己《早梅》,张泌《寄人》等等就是这些奇峰异岭,它们以自己的独特姿态矗立在唐诗的天地之间,闪闪的招摇,令后人顶礼膜拜。

    初唐名臣虞世南有一首咏物诗《蝉》,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句句写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独抒机杼。清朝施补华说:“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此言得之,虞世南的这首《蝉》以极富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蝉用细嘴吮吸清露,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等外力所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这里包含着虞世南的夫子自道。虽被唐太宗称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他却不以鲲鹏自喻,而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有自知之明。

    齐己的《早梅》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咏物诗:

早 梅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齐己,唐代诗僧,自号衡岳沙门。这首诗首联即以对比的手法,描写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在严寒的季节里,万木经受不住寒气的侵袭,要枝干摧折了,而梅树却独凝地下暖气于根茎,回复了生气。“冻欲折”说法略带夸张。然而正是万木凋摧之甚,才更有力地反衬出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第二联用字虽然平淡无奇,却很耐咀嚼。雪掩孤村,苔枝缀玉,一支梅花幽幽开放,暗香飘动。那景象能给人以丰富的美的想象。“昨夜”二字,透露出诗人因突然发现这奇丽景象而产生的惊喜之情。第三联侧重写梅花的姿色和风韵。此联对仗精致工稳。“递”字,是说梅花内蕴幽香,随风轻轻四溢;而“窥”字,着眼梅花素艳外貌,形象地描绘了禽鸟发现芳洁的早梅时那种惊奇的情态,早梅给人们带来的诧异和惊喜就益发见于言外。

    末联语义双关,感慨深沉,咏物诗多有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这里“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齐己早年热心功名,颇有雄心抱负。然而科举失利,不为他人赏识,故有怀才不遇之慨。他不甘于前村深雪“寂寞开无主”的境遇,而是满怀希望,充满自信。这首诗,语言清润平淡,毫无秾艳之气,雕琢之痕。诗人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隐匿着自己的影子,含蕴十分丰富。《早梅》诗中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不觉投拜曰:“乃我一字师也!”我们今天我所的“一字之师”即源于此。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中华民族“月亮”文化的经典名句,它出自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却自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第二句“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转入“怀远”。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苏轼《水调歌头》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旨意大抵相同,但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

  通宵的月色引得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对月相思久不能寐,只觉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竟夕相思不能入睡,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明月撩人心绪,使相思之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深天更凉,露水也沾湿了衣裳。不眠之际只有满手的月光相赠。诗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暗用晋代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诗意,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意到此只觉和《春江花月夜》遥遥相对,余韵袅袅,令人无限惆怅,回味不已。

    晚唐诗人唐温如在历史上没有片言只语的记载。然而《题龙阳县青草湖》这唯一的传世之作,在唐诗的海洋里也激起了绚烂的浪花。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诗一开篇,呈现出洞庭湖渺渺茫茫的画面:飒飒秋风,强劲地吹拂在水面上,水面上的波纹便荡漾而来,又急遽而去。诗中的“老”字,极耐人寻味,“老”了的是秋风,还是洞庭湖水?引人无限遐思。“一夜湘君白发多”,诗人将虚幻的神话,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结合起来。传说,湘君“闻舜帝崩于苍梧”、“以涕挥竹,竹尽斑”。后来湘君便与那斑竹融为了一体,成为文学作品中特殊的悲怀意象。萧瑟的秋景,竟使美丽多情的湘君,一夜之间就银发满头。诗人的迟暮之感、衰颓之意、悲怀之情,全融合在了那传说与秋景中了。三四句渲染了一个奇妙的境界。小船悠悠,诗人的心也随之而摇摇,举杯对月,月在他乡。恍恍惚惚似觉已逃离了冷冷的洞庭,泊舟银河之上。船桨轻轻地划着银河之水,划出来的还有一片的星光灿烂。船在天上,天在水中;人在船里,梦在心头。一船清梦梦得如此清新绮丽而又含蓄丰富。全诗笔调轻灵,写景记梦,虚实相间。构思新颖独特,诗境飘渺奇幻充溢在字里行间的那极富浪漫的色彩,也在后人的诗文中留下了无法磨灭的痕迹。

    唐温如把梦寄到了银河,寄给了自己。而张泌的梦却无人可寄,虽曰“寄人”,可伊人何处?谢家小妹今在否?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以诗代柬,来表达自己心里要说的话,这是古代常有的事。这首题为《寄人》的诗,就是用来代替一封信的。

   “谢家”,代指女子的家,盖以东晋才女谢道韫借称其人。大概诗人曾经在女子家里待过,或者在她家里和她见过面。因此,诗人在进入梦境以后,就觉得自己飘飘荡荡地进到了她的家里。院子里四面走廊,曾经是两人谈心的地方;曲折的阑干,也象往常一样,似乎还留着自己抚摸过的手迹。可是,廊阑依旧,不见故人来。诗人失望地徘徊、追忆,直到连自己也不知道怎样脱出这种难堪的梦境。往日欢情,别后相思,在梦里也难寻觅所爱之人,这份相思惆怅的情怀就倍加使人无奈。此时,一轮皎月,幽冷清光洒在园子里,地上的片片落花,反射出惨淡的颜色。花落了,曾经映照过枝上芳菲的明月,依然如此多情地临照着,似乎还没有忘记这段恋情。“花”固然已经落了,然而,春庭的明月还是多情的,诗人还是希望彼此一通音信。

    这首诗创造的艺术形象,鲜明准确,而又含蓄深厚。诗人善于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深沉曲折的思相感情,他只写小廊曲阑、庭前花月,不需要更多语言,却比千言万语更动人心弦。

    王湾,洛阳人,唐玄宗开元年间在世,《全唐诗》存其诗十首。其中最有名的是《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地处江苏镇江市北,山上林木葱翠,山下江流奔涌。历代多少骚人墨客,到此都曾留下脍炙人口的佳句。诗人往来吴楚间,离家日远,乡情日深。见他乡青山绿水,更觉离别之苦,睹异地物换星移,倍感羁旅之愁。“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开头,对仗工稳秀丽,“客路”指他乡的道路,也是诗人旅途必经之路。路一直延伸到青山之外。不知何处才是尽头。诗人乘舟行至北固山下,稍事休憩。视力所及“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江潮平静,江风和顺,遥望两岸,视野开阔,船帆安然垂挂。一个“阔”字写出了江面的浩渺,一个“悬”字,写出了船帆的安详,非常富于表现力,堪称诗眼。

    “海日生残夜”,壮美的江上日出图。水天一线,朝日跃升之际,真使人恍如置身于万顷沧海之中。朝日的光辉驱走了残夜,这一派光明的景象恰好是孕育在那业已消逝的寒夜之中。“江春入旧年”这种时序变换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新春与旧年的界限是那样模糊,以至于诗人感到是“江春”闯入了“旧年”。海日紧接残夜面生,江春不待旧年之完结而入。时光流逝,天运无情,而诗人“犹自音书滞一乡”,怎么不激起强烈的眷怀故土之情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其悠悠时序之感,令后来者梦回唐朝,感受乐观、积极、向上的思乡情怀。

  与王湾这首诗相比,刘昚虚《阙题》的意境就在似与不似之间,这首题目原缺的五律,在人们的面前展现了一幅清丽幽美的山水画卷,落英缤纷,青溪潺潺,花香馥郁,杨柳堆烟,无人却有无限生机,无题偏给人以无穷美感。无声胜有声,无题胜有题。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刘昚虚,字挺卿,江东人。生性淡泊,深于经术,与贺知章、包融、张旭称“吴中四友”。存诗十五首,多五言。这首诗句句写景,画意诗情,佳句盈篇。“道由白云尽”,是说通向别墅的路是从白云尽处开始的,可见地势相当高峻。这样开头,便已藏过前面爬山一大段文字,它暗示诗人已是走在通向别墅的路上。“春与青溪长”,伴随山路一道曲折溪水,正当春暖花开,山路悠长,溪水也悠长,而一路的春色又与溪水同其悠长。青溪行不尽,春色也就看不尽。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这二句, “至”字和“随”字赋予落花以人的动作,又暗示诗人也正在行动之中,诗人遥想青溪上游一片繁花似锦的景象:水面上漂浮着花瓣,流水也散发出香气。芬芳的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诗人悠然自适,丝毫没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感伤情调。看到落花飘洒在青溪中,于是感觉到流水也是香的了。“闲门向山路”,无人打扰,门也成了“闲门”。门内柳枝飘拂,主人的读书堂就深藏在柳影之中。“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山深林密,虽在白天,也有一片清幽的光亮散落在衣裳上面。环境的安谧,气候的舒适,真是专志读书修身养性的佳境。   

    全诗都用景语织成,没有一句直接抒情,然而情韵盈然,意境幽美。诗人巧妙地运用景语,不但写出风景,给风景抹上感情色彩,而且又藏有人物,人物的行动、神态、感情、心理活动乃至身份、地位等等,给读者带来了直觉的美感和形象之外的趣味。因而这首诗余韵萦绕,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艺术魅力。

    张继《枫桥夜泊》、孟云卿《寒食》、僧皎然《移家虽带郭》、严维《丹阳送韦参军》、严武《军城早秋》、畅当《题鹳雀楼》、崔护《题城南庄》、朱庆馀《闺意呈张水部》、杜荀鹤《闽中秋思》无一不是唐诗中的精品,虽岁月流转,然而唐诗陌上,花树始开,流连徜徉,可缓缓归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