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间有“春捂秋冻”的养生方法,说的是春季不要过早脱掉棉衣,使身体热能调节与环境温度相对平衡,从而达到防病强身的目的。专家提醒,春捂有讲究,特别是中老年人散热调节功能减退,“捂”法不当反而损害健康。春捂的关键是遵循“815”原则,根据自己的体质捂好不同的部位,才能起到预防和减少气管炎、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的作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王勇博士介绍,“春捂”要掌握好“815”原则,是指如果昼夜温差大于8℃,那么上衣可稍微穿薄一些。但下身裤子不能减,要继续捂;如连续3天平均温度在15℃以上,人体则不适宜再捂了,否则会上火、血压升高。春捂的时间应根据各地不同的气温而定,一般为1——2周,体弱者或高龄老人捂的时间可稍长,这样有利于身体适应气温变化而减少疾病。
王博士介绍,日夜温差大于8℃是捂的信号。这是因为初春气温多变,当日夜温差大于8℃时,人体血管会随着温度变化出现较大的舒张收缩波动(气温高舒张,气温低收缩),此时如不注意捂(保暖),会造成血流和血压波动,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特别是血黏度高、血管硬化的中老年朋友,很容易形成心肌梗死、脑梗塞等。
气温高于15℃就不用捂了。研究表明,对多数中老年人来说,15℃是人体适应的临界温度。超过15℃说明天气开始暖和,并逐步向夏季的高温季节过度,这时应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如果继续捂,会给细菌滋生提供温床,还会引起血压升高等疾病,严重的甚至会造成脑出血。
春捂除厂遵循“815”原则外,还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加强身体锻炼,并根据自己的休质和疾病情况捂不同的部位。
肠胃不好捂脚踝
春季中老年人容易出现胃胀、肚子疼、腹泻等症状,捂脚踝可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肠胃功能不好的中老年人应在春分后穿上护踝和厚袜子,坚持14天左右。
保护心脑血管捂头
春天气温、气流等变化剧烈时,易导致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患。尤其是中老年人对气温变化适应性差,很容易发生中风。在春分之后早晚外出时,尽量戴上帽子,一定要注意头部保暖,防止因头部受冷刺激而引起血管收缩。
高血压捂脚背
随着天气转暖,患有高血压的中老年朋友容易出现血压升高,注意脚背保暖可起到控制血压的作用。血压高的老人初春穿厚袜子大有好处。
慢性支气管炎捂腿肚于
春季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的患者容易旧病复发,捂好腿肚子外侧(位于外踝上8寸)有助于预防慢支复发。患有慢支的中老年朋友,初春宜穿护袜,保护好腿肚子外侧。
前列腺疾病捂膝盖
老年人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的发病率很高,春季是前列腺疾病复发的高峰期,注意膝盖保暖有助于防治前列腺疾病。春分过后穿护膝14天以上,对缓解前列腺疾病症状有帮助。(摘自《医药养生保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