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的联想与实现(之二)

 矇眬 2010-04-21

 

                                
《道德经》直译快车 创业必备
(之二)


七、长久提供能源,谁无私心

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自然理性是发展中长久存在的,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没有私心,而只凭理性需要。所以对于寻求利益方面的事,智者是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考虑,对于集体得到了荣誉的事,从不认为是自己功劳。这并不是说智者无私心,而是因为他们这样处理公私关系的手段,正是成全的他们私人利益和得到更高尚的名誉,从而巩固智者的统治地位。

[理论延伸]

顺其自然与顺应自然有本质上的不同,顺其自然是物之本能,是没有意识的跟着感觉走。而顺应自然,指人的意识一方面是顺其自然,一方面是改造自然,要自然为人服务的过程。社会规律终归服从自然,而人的行为规律毕竟是附着自私的性质。所以顺应自然是在社会上懂得了人的行为规律之后,理解人的需要而顺其自然的“克己复礼”。由于顺应自然的行为最终还是以顺其自然为结局,所以这种预先付出的价值就变成了爱人、知人、知物的意识指导之下的高尚行为。由于人们总是抱着自私心,向往有利的方面而动,这种高尚者的人格正是人们所需求的高大形象。有了高大形象又有了高尚的人格,就得到众人拥护。通过从仁到德的过程而成道,这就是永远成功之道。是克敌制胜之道,是获得财富和权力之道。

八、最出色的智慧,上善若水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为什么说最为上乘的智慧如水一样的性格呢?第一,它善于做毫不利己而专门利人的事,第二,它从来不与众人抢功劳、争利益。第三,它能在屈居人下而毫无怨言。这种善于立足世上所需要的胸襟广阔,善于关爱他人所需要的言之有信,善于修身治人才能成功大业,善于见机行事的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性格和作风,最需要做到的就是不与人争功。所以用水的性情来比喻上乘的智慧,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九、须知功成身退,为天之道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已拥有了足够使用的财富之后,还想着如何地得到更多的财富,此时就不如知足地放弃那些不应该去争取的事了。以钻牛角尖的态度所获得财富,反而耗尽精力而不能保证原来的拥有。须知金玉满堂之后,到老死之时也是守不住的。富贵之后出现的不可一世的骄霸,必然留下有终身的遗恨。因为自然事物的出现过程,从来都是以功成身退的方式存在。这就是谁也斗它不过的天之道。

[理论延伸]

十、爱之生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合,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人是意识和物质合一之体,所说说到人的时候,是意识和人体不可分离的。如果单纯地认为人是有呼吸的动物,岂不是说人的无知、无欲、无求的婴儿?但要说出人是什么、为什么而存在,人存在需要做的是什么,这就无论如何也说不完全。总的来说,人需要治,治国的原因都是为了爱民,这一点谁来当王都必须要懂得的道理。以天之道的原理来开拓前景,就不能胡说八道。天之道是四通八达的,明白了天之道的人,就不会糊里糊涂。爱民,既是提供资源,又能给予生息的地方,提供的资源不等于是属于自己的财富,为民做事不等于是显耀自己功劳的资本,整体的成长是属于自然过程,不可以只凭老板爱好和兴趣改变整体意识,还有是集体财富不可以占为己有。这就是修身治国的玄德。

[理论延伸]

治国以爱民为先,爱国以国家利益为重,治国必须保证人民有足够的自由,意识形态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某个统治者的意志勒令。社会的进步是集体的合力,任何个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权力是集体意向的托付,不能以它作为发财致富之道,更不能用它来宰割民众生计。因为天之道统管天下所有之非常道,因而天下万物的活动规律必归于天道,爱与要有根本的区别,不知遵循天道之爱的玄德,则不能长久存在,不懂得理会天道而强取所要,将最终一无所获。

十一、自然力的集合,互相利用

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延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物质运动需要空间,万物集合后都需要留有空位,古时造车用,三十条竹条编织成一个车轮,车轮中间留有空位供车轴穿过之后,托起车厢,才可以成为车。引伸到万物集合之后,都要保持有一定的间距,即使用同一的原料(粘土)制造陶瓷用品,也要留有空间才为器具。如茶具、厨具之类的器皿可知其原理。再说人居住的房子,也要留出空洞安装门窗。由此可知,道是通达的,有用道的时候。需要有原材料的集合,需要有技术的操作、更需要保留一定的空位供其自然力流通之用。万物皆是自然产物,既是自然产物就保留有自然特性。因此,万物互相作用的同时要一定的间距作空位,利用的关系就是存在的为自己的利,未存在的就是无,利是供对方未存在之所用,利和用是互相交换的过程,所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理论延伸]

现实世界有穷人的地方,一方面是他们的能力资源有限,一方面是不愿意把自己的能力向社会输出。更有的是当地老板不懂用人之利而造成浪费人才,造成整体不能顺利进步。这就是既不爱也不要,彻底空虚的不成道。

十二、端正精神刺激,物质第一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见到五色缤纷的世界令人眼花缭乱;听到歌乐喧天的热闹令人震耳欲聋;吃到山珍海味的令人口爽畅快,狩猎行动时令人惊心动魄的刺激神经,囤积奇货的令人羡慕仿效而满足虚荣。等等如此的高品质生活情调对于智者来说,是最不可取的。因为智者对于此类追求高品质生活的虚荣毫不动心。

[理论延伸]

精神空虚的没有道,但不等于过度充实的精神生活就成道。精神享受固然需要,但不可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必须要有,也不可过度讲究,那些只追求时髦而欲望放纵的奢侈消费,都不是道,道家认为人最现实的需求就是不挨饿,能领略自然的朴实享受才叫做真善美,物质为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原,没有真和善,就没有了美的享受。追求真善美才是人间之大道。

十三、贵大患若身者,宠辱若惊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宠辱若惊,是指人在遇到宠辱事时是心潮澎湃的惊惶不定,荣辱对于他们个人来说至关重要的头等大事。所以得之若惊,失之若惊。何为大患若身?只把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方面作为人生追求的高最高标准。这种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指导下,必然出现患得患失的思虑。只有那些把自身利益捆绑于集体利益之下的人,托身于集体名义的人,热爱集体的人才有资格进入社会参与有关集体利益事务工作。

[理论延伸]

空虚者不为道、充盈者也不为道。这一章回应了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只要有联系的事物俱全,能出现互相作用过程的,才叫做有道。

十四、道为虚中有实,名符其实

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为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忽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为道纪。

老子说既存在又看不到的东西,叫做夷;既存在又不能听到的声音,叫做希;细小到不能用手触摸和把握的东西叫做微。夷、希、微,这三样都是无法追问它们到底是什么东西。只知其物而不知其名。它们共同的特性是;在上不耀眼,在下不隐藏,真是不好给它起名字。现在科学发达的年代可证实:夷,即是电波类。希,即是超声波类。微,即是自然空气之类。老子又说,道的来历自古有之,现在说的道,正是世界的本原——自然物质构成系统性并且有整体规律和各别规律特征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出来的微妙动力。

十五、善道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上古善精通“道”的人,即使是微细小事都能做到恰到好处,其神通广大的确是深不可测的。正因无法认识其人通天本领,对于他们平时的行迹,只能勉强地描述:小心谨慎的似乎是信心不足,好像冬天摸着石头过河。胆小怕事的似乎是疑惑重重,好像有人在附近对他监视。对人恭敬尊重的神态,似乎对所有的人都视为席上宾客。处事时不紧不慢的态度,如春天时的冰块渐渐溶化。敦厚诚实的模样,显得其外貌朴实无华。心胸宽广的包容海量,如大峡谷空旷无际;好像看不出对方有侵害的意图,似乎是个弱智儿。为什么这样的“弱智儿”能静得下来?因为自然的生长到成熟是循序渐进的。保持得道的状态,就不要急功近利,对人不可有过高的要求。也只能是不作高标

准的追求自己进步和要求他人配合,以虚心的态度学习,以实事求是的精神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才会出现真正的进步。

[理论延伸]

老子将“善为道者”的微妙玄通,高深莫测的动态,形态和态度都描绘得栩栩如生。而现实社会的人,总以为自己聪明、精明、有智慧,对守护自己利益的事保持高度的警觉,本来就无可非议的。因为世界上不都是由君子组合而成为社会的。聪明人总是首先为自己利益着想,精明人必然在得到利益的同时也对他人的侵害保持着高度警惕,有智慧的人总是不放弃任何一个有利用价值的机会。但是这类人都不能成就大业,因为任何的成功都要道来成就,失去了道就会半途而废。老子说的得道者是有通天本领,但深不可知,其实就是说大智若愚的人才可以说是得道者。社会上绝大多数的行为和心态都得道者相悖,所以得道者不多。常见的所谓聪明人,都是在利益方面斤斤计较的自以为聪明,凡是与人交往的都是当作是做交易生意,最后只能做小生意糊口过日。常见的所谓精明人,是利用人之急需时给予方便,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能控制人的情况下利用人,其实是学着战国时期的吕不韦在做人头生意,因为压迫得人家太深重,遭到整体人的强烈不满和奋起反抗,最后把自己弄到倾家荡产。所谓有智慧的人,就更加苦不堪言,对每一个机会都从来不放过,当捞到便宜之后还以为得意,最后是得不偿失。老子说的“福兮祸之所伏”,用来针对这三类聪明绝顶的人,规劝他们做老实人,办老实事,行正常人的路是最适合不过的格言,因为没有道就是没有了将来的出路。

到底聪明、精明、智慧对人起的是什么作用呢?聪明是对事而言,以它来捕捉事物的规律性,为创造发明所必需的天资条件。精明是对人与事而言,以它来斡旋人与人的关系,保持长久的良好的社会交往。智慧是用来利用每一个机会,做有益于整体人的事。假如都以此三者为自己利益打算,就会得到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下场。所谓大智若愚的人,都是具备了聪明、精明、智慧,他们都有所发明创造的事迹,更能与人和谐相处,能为整体人的利益奋不顾身的冲向前面。他们也具备了能够理智的进入社会交往圈,明智地退出黑暗势力控制的能力,却从来不做力不能及的事。因为功成身退正是保证了他们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名誉中得到美好将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