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殡仪式与风俗

 源易师 2010-04-23

(死者入殓的习俗、为死者送魂、为死者引路──出殡)

一、死者入殓的习俗入殓包括小殓和大殓,前面我们已讲过入小殓的情况,这一部分主要是讲“大殓”。所谓“大殓”,就是指把尸体放进棺材内,这一道程序在上古时代就有了大致的规定,《仪礼.丧大记》上说,大殓是在小殓的次日进行,也就是死后的第三天。原因是“以俟其生”,(《礼记.丧问》)就是说在三天之内还要看一看死者有无复生的可能。长江流域的一些地区对灵魂不灭,死后可以成仙这一道教的观念深信不疑,在这样一种宗教氛围中,民间的丧葬习俗也就很自然地遵崇这种宗教。人们认为人死后大殓的时辰对于死者能否顺利地到达阴间,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民间对于大殓有了较多的讲究,选择好时辰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因而入殓的时间并不一定按照周代规定,非选择在死后的三天之内不可。在杭州选择时辰的习俗叫做“山人批书”。“山人”是民间对于专门从事丧葬活动的人的称谓。在现在上海南汇区一带主持丧礼的“师公”也相当于“山人”,他是释道混合的产物。丧家请山人选择入殓的时辰,这一时辰必须避开恶煞。然后用手折书写亲族和至友的姓名住址,派人送到丧家,这在当地就叫做“山人批书”,所批之书叫做“斗书”。批完以后就由死者的亲人拿着批好的斗书回家去,用斜角的方式贴在大门上,等到入殓之前再由山人在焚烧太岁纸马时一起烧掉。

当选定了入殓的时辰,又给死者换好了寿衣后,就要由孝子奉尸殓入棺了。通常这时候孝子们都要嚎啕大哭,然后就是给棺上加盖,接着举行大殓奠。就是在这样一些过程中,各地的都有自己的风俗,有许多不同的作法。在安徽江淮地区,在这种入大殓的过程中,他们有一种习俗叫做“开殃榜”。所谓开殃榜就是丧家延请道士,按死者的生肖和死亡的月令干支,以五行的说法,推算出犯冲的生肖和忌讳事项,并把它写在纸上张贴于墙。当死者入棺的时候,凡是犯冲的亲友都要远避,否则对于丧家不利。民间认为死了人是一种遭殃,所以把这种榜文叫做“殃榜”。

在上海的浦西区,在死者入殓前要由专人进行一种“走尸”的仪式。专理丧事者在为死者沐浴换衣之后,要将死者的手、脚、腰分别绑在自己的手、脚、腰上,并将死者的脚踏在自己的脚上,带着死者在屋子里各间房内走一遍,最后来到堂屋,将死者放下来绑在椅子上。在经过这一仪式后,死者才能入殓。这大概是让死者在离开人世之前最后地看一眼自己的家,然后无牵无挂地走。还是在江浙地区,死者入殓时要由亲生儿子抬尸入棺,一般是由长子抱头,次子捧脚,如果还有儿子,其余的就抱腰部,不能乱套,这种习俗当地叫做“抱头送终”。抱头的长子,分家时财产一般从优。在上海市郊县地区,他们的习惯是,在入殓时,一定要先将死者的双脚套进粮斗,然后再取下粮斗,把死者抬进棺材。对这一习俗当地人的解释是,人死后很容易变成僵尸,僵尸会起来抓人,吃人的脑子。如果套过粮斗,双脚就不会跑,也就可以避免伤害人了。在把死者放进棺内以后,还有一些仪式也是不可忽视的。江南地区有些在棺材里放东西的习俗,除了让死者手里握一些金银器物和元宝之外,还在死者的身上挂一个招魂袋,袋子里放一些大米、茶叶、度牒等物,以便到冥府时能顺利过关。

在长江中游的部分地区,有一种扫麸子的习俗。当公婆入殓后,儿媳要用簸箕装上麸子撒在棺材头上,然后用扫帚扫下来放到自家的粮囤里去,这种习俗的意思是取“麸”与“富”的谐音,有祈求先祖保佑儿孙生活富裕之意。江南地区的一些观念认为:死者在去阴间的路上困难重重,路上有一处地方叫“剥衣亭”,到了那里恶鬼会剥光他的衣服,因此在给死者擦完身后,穿衣服只能穿单数,不能成双,鞋袜各一。衣服应先由孝子叠在自己身上,这称之为筒衣,拿到附近的桥上,用无铊称钩勾住,当别人的问衣服重量时,孝子应回答“重千斤”,然后,再拿回来给死者穿上。据说这样做也可以防止野鬼去抢。

湖北地区入殓的习俗与江南地区有一些相同之处,比如他们也是要找阴阳先生来选择入殓的时辰。一般都是在三天之内就入棺,有的如果要等待远方的儿女亲人返回,就会多停几日。

但如果是盛夏季节,一般当日就入殓。所以民间有俗语说“有福之人六月生,无福之人六月死”。

入棺有的是孝子自己亲自装殓,也有请人代为入殓。入棺时,凡是认为与死者相克的人不能站在近旁,即使是亲生儿子也不例外,否则被认为不吉。这与安徽地区的“批殃榜”这一习俗是相同的,只是湖北人没有正式把相克的人写在纸上的这一程序,也就是不批殃榜直接的排除相克之人于入殓之礼外。入棺后,要由阴阳先生吊中线,把尸体摆在棺材的正中,在死者的头下要垫鸡鸣枕一个,左手还要握一柳条,右手握一把云帚,更多的则是握圆饼或者粑粑。富户豪门大多用铜钱垫背,以玉石含口。棺材底下要垫一些草木灰,或者石灰和纸钱灰也可以,尸体的双肩及裆部要各塞一个石灰包,以免尸体在棺材内不稳。

少数民族中的有些民族也有一些入殓的特殊习俗,比如水族人就比较讲究入殓时的礼仪规矩。水族人称入棺为“和枚”。沐浴后,先将死者扶坐在铜鼓或炕谷子的竹箩上,所需穿戴的衣物不能掉到地上,抬死者进棺时,不能让头看到脚,否则亡灵会变成鬼来家捣乱。在入棺的整个过程中,陪灵者不能互相呼唤姓名,只能用其它称呼代替,否则,亡人会把生者的灵魂带走。同时还要将死者床上的帐子放下来,四周压好,点上素油灯,孝子便开始守灵。入殓完毕后水族人要把死者生前穿过的衣服和用过的被单,都拿到寨子外去烧掉。传说这样做,亡人就可以在阴间得到穿盖。布依族人在死者入殓时,要请魔公用七枝茅草轻扫棺材,口中念咒道:“寿木寿木,死者老屋,死者要来住,邪恶赶快出。”扫完念完,才能收殓死者。封棺以后,还要每天早、中、晚上敲三次铜鼓,认为鼓声会传到天上,仙人得知就会把死者接去。

在入殓基本完成以后,在有些地区就要将棺材的盖子合上钉好,安徽地区对于钉棺盖也有一定的讲究,当地的俗语叫做“收钉”,也就是棺材抿口。在死者下葬之前,要用扁圆的大长铁钉将棺材盖合上,届时还要请有经验的人用铁锤敲击铁钉一直到棺沿中,这时候孝子们都要跪在棺材旁为亡灵喊魂,目的是不要让亡灵受到惊吓。皖东地区还要用孝子或孝女的头发裹着钉子钉。

如果死者是中年以下的女性,还请她的娘家人来验棺后再收钉,以避嫌疑。

二、为死者送魂在死者入殓后人们还有要做的一件事就是,为死者送魂。为死者死后送魂这一习俗,少数民族比汉族更为注重,他们的送魂仪式和风俗更多种多样,我们先来看一看长江流域少数民族中的送魂习俗。

长江流域少数民族中的纳西族、彝族、景颇族都有向死者灵魂告别的送魂仪式。他们的观念认为,人死后魂与魄是会分离的,魄化作泥土或者被毁灭,而魂则是不朽的,可以离开人体去单独活动。因此,在巫风盛行的一些少数民族中,就流行一种人死后灵魂仍然在人世间游荡的观念,而只有巫师可以指导灵魂的迁徙路线,引导他们回到祖宗那儿,去过人世间没有的快乐的生活。所以在人死后,亲属为了避免让亲人的魂灵四处飘荡,就要请巫师来送魂,把死者的灵魂送回到老祖宗的身边。有的地方认为死者的灵魂非常留恋生活了一辈子的人世,因此不愿意到陌生的地方去,他的亲人们只好采取驱魂的办法,把魂灵尽快地赶到应该去的地方,好让死者灵魂安歇,生者放心。由此就产生了一系列的送魂驱魂的仪式风俗。

四川凉山彝族丧礼中的送魂仪式是比较完整的,“送魂”他们叫做“送灵”,彝语叫做“尼木”。送魂必须要有一个象征性的灵魂,在他们那里,灵魂的物化形式就是灵位。送魂的仪式由彝族的巫师“毕摩”主持,毕摩必须熟悉死者的家族分支,并且根据该家族分支的不同迁徙路线,把亡灵准确无误的送到老祖宗居住的地方。因而在送灵的仪式中,毕摩为死者念的指路经是一场关键性的活动。送灵首先要选择送灵的日子,而送灵仪式的成功与否,送灵日期的选择至关重要,彝族人中流行着一句俗语说:送灵逢吉日,人丁就兴旺。送灵的时间一般也很长,少则九天九夜,多则四十九日。送灵开始时,首先要在屋外搭一个棚子,把夜里要送走的灵魂请出屋外。为了避免灵魂寻路返回,要从屋顶的瓦隙或墙缝中把灵位接出。第二天半夜鸡叫时,由女婿把灵位用红毡裹起来,背送到祭场。但灵位当天还不能入祭场,要在中途设一青棚野宿到第四天。参加送灵的人都到齐后,毕摩就开始念经驱邪,随后的几天内要进行卜卦、祓祟、换祖等,最后一天将所有的灵位都收集到一个洁净的地点,置一油锅,毕摩将灵位放进烧沸的油锅内煎,顿时火焰四射,据说这样就会吓得灵魂不会再附原位、滞留人间。焚灵位后,将祭场烧毁,将新祖筒送入祖灵存放的山洞或岩洞中存放,到此仪式才算结束。在云南贵州的彝族地区,这里送魂的习俗叫做“搅魂马”,“搅魂马”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在当地,当家中有人死后,死者的长子要骑着马挟着弓箭,在房子的周围驰骋,把滞留在周围的死者的魂灵赶往阴间,这就叫做“搅魂马”。后世的彝族送葬要鸣枪、赛马,其原因也是以为这样做,就能唤起死者的亡灵离家前往阴间。

布依族人是在开祭的当晚十一点,请魔公来为死者开路,超度死者上天成仙,也就是为死者送魂。魔公有一部专门的“开路书”,内容庞杂,书的前面的部分是本族的历史风俗等等。

当魔公念过前面的历史、风俗等以后,就进入送魂的具体过程,开始是魔公提醒死者带上自己生前用过的各种工具和日用品,说完这些例行的套话以后,就要送死者上路。这是考验魔公的真本事的时候。送行要一程一程地送,而魔公每送一程,都要告诉死者已经到了什么地方,就这样要一直把死者送到祖先来的地方,再由那里上天去。这样就算把死者的魂送走了。所以魔公必须熟悉当地的地理条件和位置,不能有丝毫的差错。如果错了,想必死者的亲属是不会答应的。

景颇族人的灵魂分两种送法,如果死者是老年人,就要将他的灵魂送到他来的地方,就是老家。如果死者是年轻人,则只需将他的灵魂送到较近的长辈家中就可以了。举行送魂的仪式颇为重要,届时要请董萨(巫师)向死者交代沿途经过的村寨、山岭、河流的名称,并且要嘱咐死者安心到老祖宗那里去,不要返回家中打扰家人。送魂还有专门的工具,那是一种专门扎制的“尸架”,由人抬着,象征着把死者的灵魂送走或抬走。按照当地的习俗,送魂时还应该了结生前留下的所有问题,如果有债务,也应该在这时还清。一般来说送魂的路线就是他们祖先迁徙时所经过的路线。

汉族地区也有送魂的习俗,只是不象少数民族那样突出,而且四川人送亡者之魂一般也不用巫师,只要自己的亲属就可以了。如四川地区的送魂之俗叫做“出死星”,这一件事由死者的家人来做,办法是用一根长竹竿戳到死者的屋顶上,并且呼唤死者的名字,让他的亡灵安然的出去,“出死星”后的竹竿要丢到河沟的水流中。四川西部还有一个送魂的习俗叫“落气炮”,当人死后,丧家要立刻燃放烟花炮竹,吓走附近的神灵,好让亡灵毫无阻挡的升天。民间认为人死后灵魂是应该升上天空的,所以丧家都尽可能早地让他们到该去的地方。

在湖南这个地方,送魂的办法叫做“转老棺”。湖南人迷信鬼神,在出殡前,要由僧人和道士穿着法衣作法事超度亡魂。除了念经拜忏以外,还要做绕棺、破狱等法事。僧人和孝子等绕棺参拜,一道道解除青灯,将神灵牌位焚化,最后破地狱,祝亡灵回归西方极乐世界。实际上就是让死者的亡魂能够顺畅的上天。

在安徽江淮地区,出殡前,丧家也是要请道士做法,道士身着道袍,手摇法铃,口念咒语,绕屋而行,房屋的每一个角落都要搜一遍,这叫做“赶煞”。意思是驱走魔邪,以免家人受害。道士在搜索厨房时,要在灶神牌位前敲碎一只碗,意思是亡者不再食人间烟火,要把死鬼赶出家园,让他去到阴间。

浙江杭州有一种叫做“接煞”的风俗,与送魂大致相似。这一仪式是这样的:当死者死去三天后,他的亲属就去把阴阳生或者道士请来接煞。接煞前,要在灵堂中挂起白布幔,设灵位,灵桌上供上神主、男女纸俑、杯筷、香烛,还有糕饼和素食。两旁挂上亲友们送的挽联,子女们都穿上孝服,站在灵桌旁。接煞时,死者房内设一灵位,用临终换下的衣服披在椅子上。由阴阳生或道士念《度人经》一卷,念完以后,打扫房间,把房间里的东西都送到街心里去,并且加上一个生鸡蛋、铁屑和赤豆,一并丢到门外。他们认为这样做煞神见了就会立刻离去,也就是说死者的灵魂就被接去了。

送魂的习俗在南方地区比较流行,而且大多数的地区送魂都伴随着巫师巫术或者道士们的活动,这些地区大多都有比较深厚的巫术思想源流,他们迷信鬼神,笃信巫觋之道,尤其是在对事物未可知的情况下,大多都用巫术来对付,对人死后的安排就很典型的表现出这一点。

三、为死者引路──出殡出殡即送葬,就是把灵柩送到安葬或者寄放的地点。按汉族人的风俗,一般在山人起杠后,死者的亲属要在灵柩的前后相送,一直到达墓地。凡参加出殡的亲友一律都要穿上丧服或者佩戴孝巾,为死者送行。

在出殡前,各地还有一些仪式也是不能忽视的。湖北地区的习惯是在出殡之前,由孝子捧亡人的灵位到宗祠内,让亡灵向祖先的牌位一一拜谒,叫做“朝祠”,然后上路。上海一带则是在出殡前由死者的长子带领吊丧者围着住房绕三圈,哭泣哀悼,表示对死者的深情怀念。当地把这种习俗叫做“兜三朝”。

出殡的时间是早就选好的,选择出殡的吉时也是丧葬中的一项很重要的事情。在湖北的东部,民间大多相信吉日风水之说,如果下葬之日是凶辰或者墓地未定好,都要将出殡的时间往后顺延,直到确定下来后再来行事。上海地区的风俗是,如果遇到不吉利的时辰,就要在家等待,长期不发丧,一直等到以后别人家有丧,才一并发丧,因为错过了自己的吉辰,所以只好以别人的吉时为出丧日,当地把这种做法叫做“热拖冷”。这样做的目的还是为了能择到一个好时辰。

在主持丧事的道士或者礼生宣布开始启殡之时,亲友们便开始放声大哭,在一片悲鸣声中,抬夫把灵柩抬出屋。灵柩出屋时切忌碰撞。亲友们这时要跪在地下向灵柩哀别,然后一人要将一个盛酒的壶向灵柩猛地掷去,要击得粉碎,而且碎片不能落在他人身上,这叫做“祭龙神”。

也有的地方,如湖北是在灵柩抬出门后,由屋里的人把一个碗或者钵子使劲的丢出门外摔碎,还要迅速的出门把门带上,当地把这叫做“遣丧打钵子”,要越摔碎越好,摔得粉碎才好带到阴间去。同时也包含着死者的灵魂再也不要进家门的意思。当盆子一摔时,就犹如一声号令,抬夫们迅速地起灵而走。

灵柩的捆扎也有一定的规矩,有讲究的有龙头杠、宪杠、剪子杠等。而湖北京山地区大多扎比较简单的小杠和散杠,富户人家则扎十六人抬的大杠或者三十二人抬的满杠。灵柩上面还有棺罩顶上扎有一只白鹤,据说这一习俗源于西汉贾谊,贾谊病重的时候,他住的屋顶上飞来一只大鹏,过了一会儿,贾谊就死了,民间认为是“鹤载归天”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贾谊,并且祈祷福运的降临,就制作一只鹏放在棺材之上。后世的人们对这一习俗又加进了一些自己的东西,如宜昌地区在延续这种习俗时还要区分男女,如果是女的,则扎一只凤,家境贫寒的人家,大多以一只鸡为象征。

当抬夫上路之时,丧家之人要向抬夫们叩头,意思是拜托他们一路上小心照顾。在湖北湖南一带,抬夫们有颠丧摇丧的习俗,路上每走一段路程,特别是遇到山坡、桥梁时,他们就摇摆棺材,使灵柩剧烈的晃动,这时孝子们就要跪在地上向他们叩头,抬夫们就会止住。按照一般的规矩,抬夫们的颠丧要以不掀翻棺材为原则,否则也会受到人们的痛打。据说在出殡时,孝子们的手上都拿着一根哭丧棒,就是为了惩治不轨的抬夫。有些地方抬夫非要孝子的头叩出血来,或者是递烟给他们抽,才肯停止。而安徽一带的风俗则是要在出殡的路上向沿途的野鬼贿赂,以求他们关照即将入土的亡灵。方法是:在出殡前,丧家要准备很多的麻秸,上面涂上油膏,在出殡时沿途点燃插放,当地的人认为野鬼最喜欢吃油,野鬼得到这么好吃的东西后,自然不会阻挡亡人的魂灵,因而出殡的路上就可以一帆风顺。这一种风俗叫做“放灯”。

出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队伍前面有引路的幡子。幡在古代叫做铭旌,就是旗幡。上面写着死者的姓名,作为出丧的标志,并作为象征供人凭吊。古时的旌用黑布或者红布做成,长约三尺,宽三寸。湖北地区幡是用毛竹上挂纸做成,有的干脆就用一根竹竿上挑着一对黄纸条幅作幡。

扛引路幡的人还要手提一面铜锣,边敲边丢纸钱。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是安徽的江淮地区,把从佛殿中取来纸烧化成灰以后,在出殡的途中扬撒,叫做“撒金钱”,据说这是对鬼行贿之意。也有的是直接把纸钱撒在路上。湖北还有不少地区干脆就把亲友所送的挂轴祭帐悬在竹竿上,由专人举着走在前面。灵柩的后面是孝子带领的送葬队伍,最后是吹鼓手和放鞭炮的人。鄂州一带如果是父亲死,则孝子行于棺前,如果是母亲死,孝子则行于棺后。郧阳地区在送葬的仪仗中还有一些少见的东西,如青狮白象、青龙白虎、大人大马等,颇为排场,而且走到险路时,众人还要一起呼喊,意在为抬夫助力。

在送葬的过程中还在一个习俗比较常见,那就是“路祭”,也叫路奠。就是在出殡的路旁设筵致祭,一般都由死者的亲友进行。湖北的这种做法是:亲友沿途在送葬队伍要经过的地方设香案,摆供品以示悼念。孝子在经过时,要上前叩谢,有的赠送一条孝白,有的则给一点赏钱。

一般能设路祭的,都是家庭比较富有的。《红楼梦》第十四回中有一段描写金陵府贾家为秦可卿出殡的场面:“走不多时,路旁彩棚高搭,设席张筵,和音奏乐,俱是各家路祭”。这应该是比较大的规模的路祭了。

少数民族的出殡仪式有些也充满着巫术的色彩。他们的出殡是要请鬼师为死者的魂魄指明去路的,因此要用一把火举在灵柩前为死者引路。据说如果火把不亮,亡者之灵就会找不着路而返回家中作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送葬也就是送死者之灵魂。苗族送葬的形式多种多样,一般来说,出殡时通常都是唢呐高奏入云,鞭炮震天动地,一人手持火把,背着弓箭,或者挥舞着大刀在前面开路,后面跟着抬丧者和送葬的人。在贵州惠水县的苗族人送葬时,开道是两名中年妇女,称做“驱鬼婆”,一路上要不停地扇动衣裙驱鬼;贵阳地区的苗族人送葬又有一种独特的风俗,首先是一男性手持火把在前面开道,第二是一个人沿途插竹签,第三为一人沿途高声驱赶野兽,第四是一人背弓为送葬作保驾,第五是一少女扛一块木牌(即靶子),第六为两个人抬一坛酒,第七是一人挑着一担米饭,第八是抬丧者,第九为手端一碗水的巫师,巫师手中不停地洒着水,口中还念念有词:某某,天气太热,请你洗脸再走。最后第十才是送葬的群众。这种种类繁多的庞大送葬队伍,是苗族人民对死者的极大尊崇与重视的体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