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招遏制糖尿病》(上2)

 金戈铁马秋风 2010-04-26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二招(2)

 

胰岛素的用处在于帮助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需要它的细胞内,如肝脏、脂肪、肌肉组织的细胞。若缺少了胰岛素的帮助,血中的葡萄糖就会留在血液里,血糖水平就会升高,从而引起一系列问题,诸如造成心、脑、眼、肾的损害。在正常情况下,当血糖升高时,β细胞分泌胰岛素也相应增加,使血糖始终保持在一个正常稳定的范围内。一旦胰岛素的任何一个工作环节出了问题,就可能引发糖尿病。

糖尿病诊断标准

我们常用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来反映血液中葡萄糖的高低,这两种血糖的正常值是不一样的。正常人的空腹血糖不超过(110mg/dL),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140mg/dL)。根据1998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有下列条件之一者即可初步诊断为糖尿病:

(1)任何时间的血糖超过了(200mg/dL),同时患者有多尿、多饮、多食及体重下降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

(2)空腹(8小时以上)血糖超过(126mg/dL);

(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200mg/dL)。

请特别注意:符合上述任何一项标准,可以初步诊断为糖尿病,但最好再另选一个时间复查一下,如果有同样结果,即可以确诊。

■ 当胰岛素失灵时 ■

我们刚才讲到,胰岛素像一把钥匙,它可以打开细胞,使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细胞变成人体所需的能量。如果胰岛素不能有效地工作,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就要上升,然后从尿中排出,这就是糖尿病。医学对糖尿病的定义是:以高血糖和糖类、脂肪及蛋白质代谢紊乱为特点,伴有绝对或相对胰岛素功能和(或)分泌不足。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身体里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来供给我们身体所需,或者是虽然胰岛素分泌充足,但我们身体不能很好地利用。对1型糖尿病,主要是胰岛素不够;对2型糖尿病,主要是胰岛素不能很好地被利用(胰岛素抵抗)。这两种问题导致一个共同结果,就是血糖升高,同时又影响到脂肪、蛋白质在体内的正常代谢,时间长了,可能会出现多种并发症。所以说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

■ 什么是胰岛素抵抗 ■

有些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水平很高,但是血糖却降不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人们都认为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缺乏引起的。但是近年来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不但血糖异常升高,而且胰岛素分泌水平还要高于没有糖尿病的人。研究同时表明,胰岛素的作用部位,如骨骼肌、脂肪组织及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及反应性降低或丧失,因而正常量的胰岛素难于维持正常血糖水平,为了维持正常血糖水平而过多分泌胰岛素的现象就是胰岛素抵抗。久而久之,在这种超负荷分泌的状态下,β细胞的功能就会受损,胰岛素分泌的代偿能力下降,就会出现糖耐量减低甚至2型糖尿病。这种机制就是糖尿病的病理基础,也是其他各种并发症的“共同土壤”。

■ 发现糖尿病的蛛丝马迹 ■

很多人都知道多饮、多食、多尿和进行性消瘦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这也就是我们说的“三多一少”。但是,在酝酿糖尿病产生的阶段甚至糖尿病期间,并不一定出现“三多一少”的表现。我们当然提倡定期体检,把糖尿病遏制在可逆阶段,但是有一些线索会给出我们应当马上做检查的理由。那么侦破糖尿病的线索是什么呢?一些似乎与糖尿病毫无关系的症状可能是最早出现的信号。了解下列10种表现,也许它能帮助你及时应对糖尿病的来临。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二招(3)

 

●常有不明原因的疲劳乏力;

●皮肤瘙痒,特别是妇女的外阴瘙痒;

●皮肤破损后不易愈合,反复发生皮肤感染;

●感染了肺结核,且病情发展迅速;

●肢端麻木或感觉过敏;

●年龄较轻即有白内障,或视力减退;

●多次流产或死胎,但原因不清楚;

●原因不明的肿胀;

●下肢溃烂;

●阳痿。

一些实例可以让你更好地理解这一点。

例1 一位中年妇女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外阴瘙痒难忍,就诊的结果是真菌性*炎。她用遍了各种栓剂、洗剂等抗真菌药物治疗,但瘙痒症状时好时坏。在一次偶然的检查中发现,她的尿糖竟然有4个加号,经进一步检查确诊为2型糖尿病。这时已经有半年的时间过去了,也就是说她的病情至少耽误了半年。

例2 一位中年男性,虽然体格较瘦,但自我感觉身体尚好,有一年春节过后,出现皮肤瘙痒,在用了脱敏药物和外用擦剂仍然不见效后,聪明的他去医院检查,被确诊为糖尿病。后来针对糖尿病治疗,皮肤瘙痒很快被控制了。

■ 糖尿病就是尿中有糖吗 ■

在未弄明白糖尿病的真相以前,人们通过尿中有糖的现象发现糖尿病。随着医学的发展我们发现糖尿病的基本表现是血糖的超标,而尿中有糖不一定就是糖尿病,糖尿病也不都是尿中有糖。为了帮助你明白其中的道理,让我们来看看尿糖的来龙去脉。

人体的肾脏像一张“过滤网”,它能把血液中无用的东西过滤掉变成尿液,把有用的东西如葡萄糖保留下来。所以,在正常情况下,尿液中是没有葡萄糖的。然而,当各种原因使血糖升高到超过肾脏对其保留的限度时,葡萄糖就会通过肾脏的“过滤网”漏到尿液中,这时就会检测出尿糖。而肾脏能够正常保留葡萄糖的这个值就叫做“肾糖阈”,该值为~10mol/L。

也许你已经想到了,尿糖的产生除了跟血糖有关外,还与肾脏功能(肾糖阈)有关。下面的几种情况都可能出现尿糖,但都与糖尿病无关。

肾性糖尿 见于先天或后天原因引起的肾脏损伤,使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能力下降,在血糖并未超过“肾糖阈”时,就出现尿糖阳性;或由于肾糖阈降低而呈现尿糖。

妊娠期糖尿 由于妊娠期流入肾的血流增加,其中的葡萄糖也相应增加,以至于超过了肾小管对葡萄糖重吸收的能力,而使尿糖阳性。

滋养性糖尿 少数正常人,如果有一段时间非常饥饿,一旦在短期内摄入较多的糖类食物,血糖可以暂时性升高,甚至超过肾糖阈值,于是就出现了暂时性尿糖阳性。

除以上三种原因外,尿糖阳性还可见于胃肠道疾病或手术,尤其是胃大部切除吻合术等。我们要警惕尿糖的出现,通过鉴别确定它真正的原因。而且在糖尿病的开始阶段,尿液中也往往检测不出葡萄糖。

别把其他病当成糖尿病

诊断糖尿病的金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血糖值。如果血糖值不高,但患者有所谓典型的糖尿病症状,甚至尿糖阳性,也不能认为就是糖尿病。因为,还有一些代谢紊乱性疾病,它们的症状与糖尿病非常相似,应加以鉴别。

(1)尿崩症 该病有明显的烦渴、多饮、多尿,此症状类似于糖尿病,但尿崩症患者尿中无糖,血糖亦正常。

(2)食后糖尿 常见于胃空肠吻合术后,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是由于糖类在胃肠道吸收过速所致。但这类患者的空腹血糖正常,餐后半小时和1小时血糖浓度超过正常,而2小时和3小时血糖正常或低于正常。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二招(4)

 

(3)应激性糖尿 在急性中毒、脑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死、消化道大出血等应激状态下,可导致暂时性高血糖和糖尿。在应激反应消除后,血糖、尿糖可恢复正常。

(4)慢性肝、肾疾病 因肝脏储存糖原的能力减弱,会影响血糖的调节;慢性肾脏疾病使胰岛素在肾脏中灭活减弱,以及有尿毒症时胰岛素受体不敏感而影响糖代谢;还可因肾小管对葡萄糖吸收功能障碍而出现肾性糖尿。

(5)继发性糖尿病 如皮质醇增多症、胰腺切除术后、肢端肥大症等。也可以说这也属于糖尿病范畴,但病因不同,所以治疗也截然不同。当病因去除后,这类患者的血糖可自动恢复正常。

■ 你是哪种糖尿病患者 ■

1997年美国糖尿病学会和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四大类。其中,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为最常见类型。在我国,1型糖尿病发病率非常低,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95%以上。

1. 1型糖尿病是怎么回事

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β细胞被破坏,胰岛功能衰竭,胰岛素分泌减少而引起,以胰岛素绝对缺乏为主,其原因与人类染色体上的某种因子有关,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生来就有的缺陷。而且1型糖尿病多发于30岁前的青少年和儿童,发病突然,“三多一少”等症状比较明显,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在治疗上大多须注射胰岛素。由于1型糖尿病的这些特点,过去也称其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幼年型糖尿病”。

最新的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牛奶喂养婴儿可能是诱发1型糖尿病的关键因素,即使是最好的婴儿哺品,也存在着潜在的危险。在多数牛奶喂养的婴儿中发现了牛奶中的一种蛋白——牛的血清蛋白(BSA),这种蛋白分子被当作外来分子,免疫系统开始产生抗体。实验表明很多糖尿病患者的血液里这种防御牛的血清蛋白的抗体都是增多的。不幸的是,牛的血清蛋白与产生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有着巨大的类同之处,因此,防御牛的血清蛋白的抗体同样也可以攻击β细胞,从而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引发糖尿病。于是科学家们怀疑部分1型糖尿病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就是说免疫系统攻击了自己。与此相关的证据也越来越多。一个近期完成的研究表明,4个月之后开始牛奶喂养的婴儿患糖尿病的概率低于更早期就开始牛奶喂养的婴儿。全部是母乳喂养的儿童患糖尿病的概率是最低的。

2. 2型糖尿病是怎么回事

赵女士今年46岁,去年提前退休以后体重增加了5公斤,她身高158厘米,体重70公斤。赵女士不怎么做运动。她最近感到越来越乏力,容易出汗和烦躁,她以为是更年期的缘故。她乏力的一个原因是每天起夜数次去洗手间,睡眠质量难以保证。她的视力也开始变得模糊不清,她不相信自己是老花眼。终于在单位组织的体检中查出她的空腹血糖是,医生建议她到内分泌科继续检查治疗。

对赵女士的进一步检查发现,她的父亲和姐姐都患有糖尿病,而且她脚趾有麻木的感觉几个月了,但她没当回事。医生复查了她的随机血糖,结果是,确诊了她患有2型糖尿病。

赵女士的症状其实已经非常典型,但是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并没有感到如此多的异常,甚至一直觉得自己能吃能喝身体很健康,所以定期体检尤为重要。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多见于40岁以后的成年人,但据最新报道,目前有发病年轻化的趋势。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饮食改变、儿童肥胖患病率不断增高有关。2型糖尿病多数起病缓慢,症状轻微或无任何症状,经常在体检中意外地被检出。2型糖尿病过去也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或“成人型糖尿病”。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二招(5)

 

目前已有比较充分的证据表明,2型糖尿病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一种复杂的全身性疾病。已经比较清楚的影响因素有遗传、感染、饮食、精神心理、肥胖等。大多数2型糖尿病主要以胰岛素抵抗为病理基础。在发病早期,为克服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会加倍分泌胰岛素,通过增加胰岛素数量来弥补“效率低下”的问题,这样便给胰岛β细胞带来巨大的负担。随着病情的发展,胰岛β细胞逐渐衰退,分泌的胰岛素越来越少,最后形成胰岛素抵抗与胰岛素分泌不足并存的现象。

3. 其他类型的糖尿病

(1)妊娠期糖尿病(GDM) 包括妊娠糖尿病及妊娠糖耐量减低两种情况。如果你在妊娠前没有糖尿病,而在妊娠后发现血糖高于妊娠期正常标准,那么你可能患上了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最大的危险是影响胎儿的生长和发育,流产的机会也将增加。如果你患了妊娠期糖尿病,那么以后患2型糖尿病的概率也会增加。

(2)特殊类型糖尿病 我们已经知道有一些疾病或药物可以破坏体内血糖的平衡,诱发糖尿病。这些由某个疾病或药物引起的糖尿病统称为继发性或特殊类型糖尿病。这类糖尿病随着原发疾病的好转、痊愈,血糖也可恢复正常。如果你发现你的血糖升高,要注意排除一些原发疾病的可能,如肢端肥大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胰腺病变等。

■ 不同类型的糖尿病不同的处理方式 ■

1型糖尿病由于自身不能制造足够的胰岛素,目前还没有比注射胰岛素更好的办法,定时定量注射胰岛素是稳定血糖的唯一选择,不能期望于口服降糖药物或其他的方法。不过我们发现在结合中医药的治疗中,一些1型糖尿病患者确实减少了胰岛素的用量,血糖仍然长期稳定在理想的水平。这方面的研究数据仍在积累当中。

虽然遗传基因是导致2型糖尿病的重要原因,但是环境因素如肥胖、不当饮食和缺乏体育锻炼可以诱发此病,一般易感人群通常在中年或老年发病,但现在发病年轻化越来越明显。2型糖尿病的主要矛盾是胰岛素抵抗,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以至不能充分利用其来降低血糖。对于此类型患者,不要急于药物治疗,可先尝试一些非药物疗法,如改变不科学的生活方式,通过减少热量摄取、增加运动、降低体重等来增强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对于血糖仍偏高的患者可服用与之相应的降糖药。2型糖尿病患者在必要时也可采用胰岛素治疗,如出现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时。

为防止口服降糖药对婴儿造成的不良影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需要绝对的胰岛素治疗。不必担心这会造成太多的麻烦,因为分娩之后,患者的血糖如果恢复到正常范围就可以停止注射胰岛素。但须注意的是,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属糖尿病高危人群,即日后患糖尿病的概率较高,因此,要选择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各种不良因素,积极有效地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黎明现象”与“索木基现象”

所谓黎明现象是指糖尿病患者在清晨出现的高血糖。这种高血糖现象,与糖尿病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有密切的关系,一般在凌晨3点左右血糖开始升高,持续到上午8:00~9:00点。黎明现象大多数发生在1型糖尿病,少数2型糖尿病也会发生。

黎明现象的发生与体内的多种内分泌激素有关,如生长激素、糖皮质激素和胰高血糖素等,这些激素与胰岛素有相互对抗作用,可使血糖稳定在一定水平,从而保证人体的需要。生长激素的分泌主要在午夜熟睡后逐渐升高,糖皮质激素在晚上12点后分泌渐增加,需要较多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正常人的胰岛β细胞自动分泌较多的胰岛素,所以血糖保持正常值。而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已受损害,不能分泌足量胰岛素来拮抗,因而就会出现黎明时血糖异常升高的现象。另外,若精神紧张、睡眠不好也可在黎明时出现血糖升高。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二招(6)

 

另外有两种情况是需要与黎明现象区别的。一种是当糖尿病患者服用降血糖药物过量时,可在夜间出现低血糖后在黎明时出现反应性血糖升高,这是人体的一种代偿反应,又称索木基现象;另一种是由于降糖药用量不够,导致整个晚上至次晨的血糖居高不下。以上两种高血糖的治疗与黎明现象血糖升高完全不同,为了明确诊断,必须全面了解前一天晚上所表现的症状,如果前晚深夜出现乏力、心慌、饥饿、出汗等低血糖现象,多为反应性高血糖,则应减少晚餐前降糖药物的剂量。若无上述表现,而尿糖、血糖持续较高,此为降糖药物剂量不足所致,需增加晚餐前降糖药物的剂量。

一旦确诊为黎明现象,首先要消除精神紧张,改善睡眠条件,调节饮食,并适当运动。同时,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用量的调整。

■ 中国古代对糖尿病的认识 ■

从历史来看,中医是世界上最早认识糖尿病(消渴)的医学。在两千多年的实践中,产生出不少有价值的理论和方法,一些最根本的见解在中西医两种不同的体系间有其一致性。

1. 五脏柔弱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离不开内因和外因的双重作用。疾病发生的内因很大程度上是人体所具有特征的综合,也就是脏腑气血特点。消渴病的内因主要是五脏柔弱。消渴病之所以会出现许多并发症,也与五脏的柔弱有关。这个认识记载在中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五脏皆柔弱者,容易得消渴病。

2. 为什么糖尿病也称为消瘅

公元2世纪,卡帕多西亚的Arcticus最早使用了“糖尿病”一词。但在中国对这个病的认识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文献中对这个病曾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在汉代以前,糖尿病称为“消瘅”,“瘅”的意思是:多谷而病,也就是说:吃得太多,容易生病。中医认为,吃得过多,特别是过食肥甘厚味,可以导致人体两个基本的病理改变:①损伤脾胃,使食物的运化和机体的代谢功能不正常;②产生内热,消耗人的气血津液。机体的这两个病理过程都可能引发糖尿病。

3. 情志过极

《黄帝内经》中说:刚直多怒的人,更容易患消渴。《外台秘要》中也说:一些消渴病人,是因为悲哀愁绪所伤的。在我国历史上,因情志损伤或性情刚怒骄妄引发消渴病的事例很多,如楚汉争霸时的范增,魏明帝曹睿等。

中医所说的情志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惊、恐、悲七种情感,也称“七情”。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们对外界刺激所作的反应,不是致病因素。但当某种情志长期或强烈的刺激超过了机体的调节时,就可能成为致病因素。中医非常强调七情的致病性,各类过极情志可以直接损害脏腑,也可以产生“内火”,也就是所谓的“郁久生热”。正因如此,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七情过极有密切关系。现代科学研究已证实:情志过极,会引起应激激素分泌大量增加,而这些激素可以对抗胰岛素的作用,使血糖升高。这些激素长期大量的释放,很容易造成内分泌代谢紊乱,引起糖尿病。

4. 孙思邈的看法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曾写了一本非常著名的医书——《千金方》。在书中关于糖尿病的章节里总结说:年轻时期纵欲过度,使肾精长期亏损,肾气不足,到了中老年容易引发糖尿病。孙思邈本人不仅医术高明,而且还是一位著名的养生学家,他的一生,为人类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医学理论。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二招(7)

 

5. 隋炀帝的病因

有一些糖尿病的产生是药源性的。不论古代还是现代,一些人或者为了壮阳,或者为了延年益寿,或者因久病体虚等,不恰当地服用滋补品,按照中医的药性来说,许多补品具有温燥的特性,长期大量使用可以导致人体内热滋生、阴津亏耗。一些糖尿病的发生与这个原因有很大关系。此外,有一些糖尿病患者血糖总是居高不下,也与患者不恰当使用滋补品有关。根据记载,隋炀帝的糖尿病就是因为服用壮阳丹药引起的。

隋唐时期的医学名著《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过量服用温燥之品,燥热伤精而成消渴。

■ 找到糖尿病的元凶 ■

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人们总是习惯于一种线性的因果思维,总想找出一个简单的原因来解释糖尿病,这可能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尽管有许多国际研究小组宣布在胰腺和肝脏中成功地找到了引起糖尿病的基因蛋白,但目前大多数专家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不是单因素的,绝大多数糖尿病的病因是综合性的,糖尿病是包括环境在内的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1. 不可忽视的遗传基因

遗传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致病因素。资料显示,父母中一人患2型糖尿病,则子女患2型糖尿病的概率为10%;2型糖尿病患者的双胞胎子女的患病可能性是50%;而你如果有患2型糖尿病的非双胞胎兄弟姐妹,那你的患病概率是40%。长期以来,对糖尿病的研究专注于微观细节上的分析,而忽视了它的起源问题,直到现在才注意到糖尿病的进化根源,并有了一些初步的结论:糖尿病发病率的增高与“节约基因”有密切关系;石器时代的生活方式为今天糖尿病的暴发耕植了很深的种子。

按照进化的适应性选择、保持种族延续的规则,在人类早期的进化过程中,由于生产力低下,长期贫困,为适应以狩猎采集为主的生活模式,人类在自然选择的进化中获得了一种“节约基因”,它的作用是把人们从食物摄取的能量贮存起来,以备挨饿,而在得到少量食物的时候则进行最充分的利用。今天的人类,“节约基因”的比例仍很高。当今社会,人类生产力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而人类的进化赶不上文明的发展。这些“节约基因”的功能与优越的生活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节约基因”不能帮助对摄取能量的转化,反而使其变成过剩的脂肪,引起肥胖、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等。

基因的进化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这些基因仍旧在我们的身体中不断遗传给下一代,在一定的环境和生活方式下就会表达出来。我们仍将面临进化冲突所带来的矛盾,虽然我们不可能牺牲今天的文明重回原始,但是,的确需要用知识来调整我们的生活方式。

2. 不可忽略的直接因素

从“节约基因”和“进化冲突”的理论我们可以知道,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基因问题,但是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会患糖尿病呢?你也可能会问,为什么患糖尿病的是我?!通过分析我们会发现,还有很多重要的原因决定了谁会较容易患病或者谁会最终发病。这些原因就是诱使糖尿病发病的直接原因。

肥胖 医生用体重指数(BMI)来看体重与身高的关系,也就是说体重指数体现了一个人的胖瘦程度。体重指数等于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有研究显示肥胖的人患糖尿病的概率是瘦人的三倍。许多人可能认为糖尿病的典型表现“三多一少”中的“少”就是指身体消瘦,如果没有消瘦的表现就不是糖尿病。这个想法是非常错误的。糖尿病患者确实有消瘦的表现,但是,那是糖尿病后期脂肪代谢发生紊乱的结果,如果以此判定是否患病,为时晚矣!肥胖或者超重可以直接导致胰岛素抵抗,从而加深对胰岛功能的损害,促使糖尿病发病。所以应当主动地减轻体重,使自己达到健康体型,这不仅仅是时尚。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二招(8)

 

向心性脂肪分布 向心性脂肪分布是指脂肪大部分堆积在你身体的中央部分,也就是四肢细、腰粗肚子大。这种体型现在在我国很常见,也被称为糖尿病体型。过量的脂肪不仅围在你的腰腹部,更糟糕的是内脏也被脂肪填充起来。内脏脂肪比其他脂肪更容易导致胰岛素抵抗,它还与冠心病的发生有关。这种特殊的肥胖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它一定程度上成为糖尿病的标志。

缺乏运动 自从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的四肢不断地被解放出来,脑力劳动取代体力劳动成为创造文明的主要动力,而这也是为什么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的原因。运动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胰岛素的作用,它可以直接使葡萄糖进入细胞并被消耗掉,运动带来旺盛的血液循环也会保证血糖的充分利用,运动应当是人类生命的一部分。可以想象,你用完丰盛、美味、高营养的食物后,肠胃把它们变成大量的葡萄糖并送入血液,此时你不去用它们而是坐在沙发上或者电脑前,这些过剩的葡萄糖就只能变成脂肪或者留在血液里浸润着你的机体。另外,研究发现,工作压力与精神压力不是导致糖尿病的直接原因,而是在这种压力下的人们往往缺乏足够的运动。

饮食不当 可以说很多糖尿病是吃出来的喝出来的,有一个女孩26岁,查出患有2型糖尿病,医生很惊讶,经过询问得知女孩的父亲患有2型糖尿病,而这个女孩平时有喝可乐的习惯,平均每天竟然喝4升,并且比较喜欢吃甜食,虽然饭量不大但经常糖果、点心不离口。过甜的饮食或者低膳食纤维的饮食更容易使血糖瞬间升高,从而加重胰岛β细胞的负担,诱使糖尿病的发生。过量的、不规律的或者不健康的饮食也会造成超重或肥胖而患病。(请关注“第三招 掌握技巧 吃出健康”)

关于膳食纤维

目前对膳食纤维还没有准确的定义,但它属于糖类。由于进化的原因,我们人类已经没有能力像牛、马一样将植物纤维转化为葡萄糖了。对膳食纤维,过去认为它是食物中的“渣滓”,然而,近年来一些研究陆续显示它有以下作用。

(1)改善血糖 膳食纤维变成黏性的多糖可以减缓胃排空速度,延缓淀粉和葡萄糖在小肠内的消化和吸收,因而对糖尿病患者非常有益。

(2)降低胆固醇 大多数可溶性纤维能降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的水平,而对高密度脂蛋白则几乎没什么影响。

(3)改善大肠功能 这又要归功于可溶性膳食纤维,它的含水性和黏度可以稀释大肠内容物,并缩短其通过时间,对便秘者很有帮助。

(4)防癌

鉴于上述一些研究的结论,一时间膳食纤维的身价倍增,被冠以“第七营养素”的美名。但是,实际上膳食纤维的作用还在进一步评价当中。我们建议糖尿病患者可以参考普通人的标准来摄入,即每日30g左右。可以从我们平时吃的粗粮、豆类、蔬菜、水果中来摄取,这些食物中含有比较丰富的膳食纤维。

年龄 衰老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每个人都会衰老,胰岛的功能也一样如此。调查数据显示65岁到75岁年龄组的糖尿病患病率是糖尿病平均患病率的2~3倍。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延缓衰老,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目前最好的办法也还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世界糖尿病患者的节日

糖尿病的流行,不仅给很多的患者带来痛苦,而且也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遏制糖尿病的流行,减轻它的危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为唤起政府、公众对糖尿病防治工作的关注,承担起各自的责任,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于1991年联合发起设立了一个特殊的日子——世界糖尿病日。并于1996年,由IDF设计了一个长期固定的标识。其目的在于为世界糖尿病日创建一个强大的全球性身份。这个标识以阴阳符号为基础,其寓意着一个深刻的含义,象征着有效控制糖尿病所需要的两个核心元素——平衡与协作的结合。平衡代表胰岛素、降糖药物、饮食和运动等糖尿病控制措施之间的平衡,而协作代表患者、同事、朋友、家庭、医务人员和全社会的通力协作。2007年11月14日,联合国已经将世界糖尿病日升为联合国糖尿病日。

下面回顾一下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题,也许我们会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一种责任,也期待着糖尿病患者能从社会功能的不断完善和谐中获得裨益。

2009年 糖尿病教育与预防 

2008年 人人享有糖尿病保健 

2007年 关心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

2006年 糖尿病与脆弱人群

2005年 糖尿病与足部护理

2004年 糖尿病与肥胖

2003年 糖尿病与肾病

2002年 糖尿病与眼病

2001年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

2000年 新千年糖尿病与生活方式

1999年 糖尿病的代价

1998年 糖尿病患者的权利

1997年 全球觉醒:改善生命的关键

1996年 胰岛素与生命

1995年 糖尿病与教育,降低无知的代价

1994年 糖尿病与老年人

1993年 糖尿病儿童与成长

1992年 糖尿病——一个所有国家所有年龄都要面对的问题

1991年 糖尿病——公开的秘密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三招(1)

 

掌握技巧 吃出健康

饮食问题永远是糖尿病患者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如果认为“糖尿病饮食”就是索然无味、令人厌烦的食物那就错了。有人认为糖尿病饮食就是不能吃甜的东西,不能有个人的饮食爱好,其实,糖尿病患者可以和正常人一样,享用各种美味可口的食物。糖尿病患者饮食的关键是选择健康的食物,适度饮食。糖尿病患者应多多注意日常饮食究竟怎样影响了身体和血糖水平。

■ 吃有多重要 ■

在19世纪70年代的普法战争时,法国因食物短缺,不得已实行食物定量供应。一位有心的医生发现这个制度使一部分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明显改善。于是法国人开始了糖尿病饮食治疗的想法和实践。这是发生在西方的故事。其实,中国医学家孙思邈在公元650年就提出:“消渴病人所慎者三,一饮酒,二*,三咸食及面(即饮食)。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它;不如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

食物到了胃里,就会变成葡萄糖,而我们的身体对糖的需求并不是多多益善。糖尿病患者本身对糖的调节能力下降,多余的糖在血液里四处作乱,造成一系列损害。现在我们已经十分清楚地知道,吃对糖尿病患者是多么重要,无论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饮食疗法都是最基本的措施,它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一部分2型糖尿病轻症患者来说,单纯饮食疗法就可控制病情,不需要吃药。

(2)减轻胰岛负担。糖尿病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功能低下。摄入热量过高时,胰岛负荷加重。

(3)有助于减轻体重,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

(4)可以逆转那些开始对药物有反应,其后对药物没有反应的现象。

(5)纠正代谢紊乱。避免蛋白质的缺乏。

(6)提高身体素质,提高生活质量,提高抵抗并发症的能力。

(7)减少糖尿病死亡的危险性,延长寿命。

(8)对于糖尿病的“后备军”——糖耐量减低人群,合理饮食、加强运动等,可将糖尿病扼杀在萌芽状态。

■ 每天应当吃多少 ■

中医看待人的生理法则就是“平衡”,它来自于自然的根本规律。凡事平衡则利,过极则害。

“你瘦了!”这句话可以称为当今最让人高兴的赞美词之一,这说明当今社会并不以胖为美,人们已经意识到胖不是一件好事,现在关注自己体型已经成为年轻人之间热门的谈资。糖尿病患者大部分超重,合理的营养摄入以及减肥对他们来说已是别无选择。

一般条件下,身体每天所需要的营养是一定的。过去,人们的体力劳动强度很大,但由于社会不发达,相应的食物并不充足,如果哪天比较幸运可以多吃一点,那身体就会把营养储存起来,以便饿肚子的时候使用。现在生活条件变化了,人们体力劳动减少,但是可供选择的食物却大大增加。面对丰盛的美味佳肴,人们并不愿意拒绝,多余的营养依旧储存起来,但是挨饿的时候却没有了。

那么每天吃多少合适呢?衡量每天所吃的食物量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叫卡路里,它是能量单位。你吃的食物会转化成能量,身体吸收的营养也可以用含有多少能量来衡量,所以你摄入的卡路里与消耗的卡路里应当相等,否则多余的卡路里就会变成脂肪储存起来。不同的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的活动量,能量需要也不同。如果想减轻体重,那么减少摄入能量会有助于实现这个目标。确定了你每天应当摄入的总量,然后就可以考虑如何在众多的美食中选择与搭配了。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三招(2)

 

■ 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

我们每天吃这吃那,品种繁多。但从营养学的角度看,人体需要七大类营养物质,它们是:蛋白质、糖类、脂肪、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维生素、膳食纤维、水。其中,可以提供热量的物质是糖类、蛋白质和脂肪。所以我们又称它们为三大营养物质。

1. 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就是指糖类,它是主要提供人体热量以维持生理活动和体温的营养物质。如果供应充足,则可以减少体内蛋白质的分解,有助于脂肪的合成;若供应不充足,不能提供足够的热量,人体就要动用体内的脂肪、蛋白质,这样就会引起一系列的代谢紊乱,对糖尿病患者十分不利。

为我们提供糖类的食品有粮食谷类、各种糖及水果。糖类可分为多糖、双糖和单糖。米、面、玉米及白薯所含的淀粉都是多糖,是由许多葡萄糖聚合而成的。乳糖是双糖,葡萄糖是单糖。水果中的糖主要是葡萄糖及果糖。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糖类是最具争议的领域,糖类并非一点都不能吃,只要在血糖平稳并且不增加体重的前提下,你甚至可以吃一点你喜欢的甜食。只要每天的总热量(卡路里)是令人满意的,它们就可以被接受。有些患者采取不吃主食来降低血糖,这种做法是“因噎废食”,不可取。

但是我们仍然要充分认识到过多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所带来的危害性。碳水化合物是升高血糖的食物,高血糖是引起糖尿病并发症的原因,所以应当提倡饮食中含低水平碳水化合物的食品(低糖食品)。另外,碳水化合物会刺激甘油三酯的增加,这意味着血脂的升高并且导致冠心病发病率的增加。所以,虽然不是不可以吃糖,但是无论你是不是糖尿病患者,少吃“甜”都是正确的。

2. 蛋白质

为我们提供蛋白质的食物主要来自动物和植物两大类。常见的动物类食物有:瘦肉、奶、蛋、鱼、虾等,这类食物中的蛋白质,与人体蛋白质在结构上相近,极易被人体吸收和利用。植物性蛋白质食物,主要包括大豆和豆制品,如豆腐、豆浆等。此外,在谷物中也含有少量的蛋白质。

蛋白质是我们生命的基石,它是机体更新、修复所不可缺少的物质,也是体内各种酶和一些激素的构成原料。同时也可以提供能量。

糖尿病患者,体内蛋白质的合成减少,分解过程加速,这种状态长期下去,患者就会消瘦,抵抗力下降。若是青少年患者,便会影响他们的生长、发育。因此,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要有充足的蛋白质摄入,每天需要的蛋白质应该与正常人一样。在正常体重范围内,成人每天每公斤体重需要的蛋白质,对于消瘦的患者,每天可增加到,儿童则需要更多一些,每天每公斤体重2~3g。

但是,高蛋白质含量的饮食现在仍然是不提倡的,因为研究发现,长期高蛋白质饮食对肾脏具有破坏性的影响。同时高蛋白质食物往往也含有大量的脂肪,它的害处比蛋白质要大得多,但是如果你吃的是低脂肪含量的蛋白质食品(比如豆浆、豆腐等豆制品),就不会存在这个麻烦。有研究指出,低蛋白质膳食可预防或减慢糖尿病肾病,因此提倡少摄取蛋白质。其实,目前并没有低蛋白质膳食对糖尿病肾病保护的确切证据,所以,我们建议:对没有确诊为肾衰竭的患者,可以按一般正常量摄取蛋白质。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三招(3)

 

3. 脂肪

脂肪,现在好像是令人讨厌的一种物质,因为太多东西都含有脂肪,而且肥胖、心血管疾病都与它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在限制脂肪摄入方面几乎没有什么争议。但是脂肪也是我们人体不可缺少的能量来源。很多人还记得在困难年代,人们为了吃到肥肉会排一夜的长队。当我们从外界摄入脂肪后,它在消化道中被分解成脂肪酸和甘油,被人体吸收后再合成我们自己的脂肪,储存在脂肪组织中。在需要时,体内的脂肪又分解成为脂肪酸,提供给我们能量。

为我们提供脂肪的食物很多,可分为动物性和植物性两类。动物性脂肪包括各种家禽的肥肉、油以及乳、蛋中的脂肪。这类脂肪富含饱和脂肪酸,难以消化,有升高血中胆固醇的作用,所以我们摄入不要太多。植物脂肪主要有橄榄油、菜籽油、花生油、芝麻油、玉米油等。这类油易于消化,其中主要含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血液胆固醇的作用。胆固醇也是一种脂肪,一般在食物中含量比较少,每天一个鸡蛋的含量就够了。

因纽特人使用大量脂肪(超过推荐量),但是他们患冠状动脉疾病的概率比较低。资料显示他们的预防手段来自于必需脂肪酸。这类脂肪酸存在于因纽特人大量食用的鱼油中。这类脂肪酸可减少甘油三酯、降血压、延长血液凝固的时间,由此预防心脏中血栓的发生。你可以通过用鱼替代肉类来享受鱼油的好处,但是鱼油类的保健品并不见得比吃鱼更好。

■ 确定每天的饮食总量 ■

人体的能量是用热量来计算的,它的单位是“卡(焦)”。

人体就像一台发动机,需要供应热量。这些热量一部分供维持人体的生理需要,如心脏收缩、肠蠕动、保持体温等,一部分还要供人体工作、劳动时的热量消耗。这些热量要靠三大营养物质供应。而三大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必须要有胰岛素的参与。由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缺乏,或血糖利用障碍,为适应这种状况,就要按需摄入饮食,这个合理的摄入量因人而异,还要与工作量挂钩。

以下几部分内容将介绍如何计算你需要的热量,这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如果你能找一位营养师或治疗糖尿病的医生帮你计算,那就不必看这部分内容了。

第一步 判断自己属于哪种体型

我们规定一个理想体重。所谓理想体重,是指与一个人身高相称的体重。其体重与身高的关系是:

理想体重(千克)=身高(cm)-105。

然后去称一称你的实际体重,看你与理想体重相差多少。超过或低于理想体重的百分比=(实际体重-理想体重)/理想体重×100%,如算出你的体重在±10%以内,就属于理想体重;如果超出理想体重的20%以上,就属于肥胖型;如果低于理想体重的20%,就属于消瘦型。

第二步 估计你的工作强度

工作强度不同,所需要的热量也不同。一般我们把工作强度分为卧床休息(静养的人)、轻体力劳动(办公室人员)、中等体力劳动(现场劳动人员)、重体力劳动(野外作业工人)四个等级。

第三步 了解不同体型、不同工作强度的人,每天每千克体重所需的热量(表3-1)。

通过表3-1可以发现:第一,肥胖型人比正常人需要热量少;第二,消瘦型人比正常人需要热量多。这是因为肥胖和消瘦对糖尿病来说都不利。肥胖型人少吃些,消瘦型人相对多吃些,这样就会逐渐成为理想体重的人。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三招(4)

 

第四步 算出适合你每天需要的热量

每天需要的热量=理想体重×热量/(kg·d)。

如:一位45岁的男性患者,为办公室干部,体重为90kg,身高为l75cm。

(1)确定体型。理想体重=175-105=70(kg);超过理想体重的百分比=(90-70)/70×100%=%,该患者为肥胖型。

(2)查表确定每天每公斤体重所需的热量为:20~25kcal。

(3)计算全天所需热量:70×(20~25)=1400~1750kcal。

■ 营养平衡掌握好 ■

在提供给人体一天的热量中,一般蛋白质占12%~20%,脂肪占20%~30%,糖类占50%~60%。蛋白质每克供热量4kcal,脂肪每克供热量9kcal,糖类每克供热量4kcal。这样每天需要摄入三大营养物质的克数可由下列公式计算:

蛋白质供给量(g)=1/4总热量×(12%~20%)

脂肪供给量(g)=1/9总热量×(20%~30%)

糖类供给量(g)=1/4总热量×(50%~60%)

假如你身高为170cm,体重为60kg,从事轻体力劳动。计算如下:

(1)按照你的身高理想体重应该是:170-105=65(kg);

(2)看你的肥瘦类型:(60-65)/65×100%=%,恰好你在±10%之间,属于正常体型;

(3)你每天每公斤体重需要的热量为25~30kcal,现按30kcal计算如下:30×65=1950(kcal);

(4)你每天应该这样安排三大营养物质的摄入:

蛋白质供给量(g)=1/4[1950×(12%~20%)]=59~98(g)

脂肪供给量(g)=1/9[1950×(20%~30%)]=43~65(g)

糖类供给量(g)=1/4[1950×(50%~60%)]=244~293(g)

另外,基于上面所讲内容,我们再提供一种简单的算法。我们认为,一般每日每千克体重(标准体重)蛋白质约需,脂肪约1g,糖类则由全日总热量减去蛋白质和脂肪的热量再除以4,即可得全日需要量。为什么要除以4呢?因为每克糖类供热量4kcal。具体公式如下:

蛋白质(g)=标准体重×

脂肪(g)=标准体重×1

糖类(g)={总热量(kcal)-[蛋白质(g)×4+脂肪(g)×9]}/4

我们用这个简单方法重新计算上面的例子(仍按每日每公斤体重需要热量30kcal计算):

蛋白质(g)=65×=78(g);

脂肪(g)=65×1=65(g);

糖类(g)={30×65-[78×4+65×9]}/4=(g)。

计算公式虽然看起来复杂繁琐,但耐心计算出的结果,却可以保证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吃得既开心又放心,所以非常值得一试。

注意营养物质的分配

为了尽量减轻胰岛负担,糖尿病患者最好少食多餐,如果你觉得很麻烦,至少一日3餐。其食物的分配为:早餐为1/5,午餐为2/5,晚餐为2/5;或每餐均为1/3。

如注射胰岛素或血糖总是不稳定,应该每天进五六次餐。可以从三餐中减去一些食物,以供加餐,注意加餐时间最好安排在上午9时和晚上临睡前。

■ 让糖尿病饮食丰富多彩 ■

只要掌握方法和技巧,糖尿病饮食同样可以丰富多彩。只要在规定的总热量下(这一点很重要),糖尿病患者可根据自己的饮食爱好享受美味佳肴。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可以知道自己一天需要多少热量。接下来这些纸上计算出的热量数值,要想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食物,还需要了解“食物交换份”的概念。只要你勤快点,多查看本书“附录1 食物交换份表”以及“附录2 常见食物升糖指数表”,就会使你单调乏味的饮食变得丰富多彩,使吃饭成为一种享受。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三招(5)

 

注意,在根据所列食物和每份重量选择食物时,除了可以任意选择自己喜欢吃的食物,还要尽可能丰富品种,也可以用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对高升糖指数的食物进行替代,只要将这些食物所供热量相加,与你每天所需要的热量一致或接近就可以。

食物交换份的概念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是需要计算和称重的,日复一日这样做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所以现在提倡“食物交换份”的概念,即将所有食物分成六大类,同类食物在一定重量内所含的蛋白质、脂肪、糖类和热量相近,因而可以互相替换,不同类食物中每一份所含热量也相近,也可以互相替换。

利用这种方法,可以简单快捷地制定食谱,并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动。下面就是有关食物交换份的表格(表3-2),仔细阅读适合自己所需总热量的那一行很有必要。

有了这个表格作为基本框架,你就可以着手制定饮食计划了。

■ 喝酒是把双刃剑 ■

不要沾酒似乎一直是对糖尿病患者的一项忠告。但是,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员经过12年的研究,得出了一个新的结论:滴酒不沾或极少喝酒的男性罹患2型糖尿病的概率,要比轻度或适度喝酒的男性高出1倍。还有一些研究证明:适度的红酒对心脏等脏器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有大量证据显示:过量饮酒对人体是有严重危害的。酒也能够产生热量,当你喝酒之后应当把这些热量计算到你的饮食中去。因此,我们建议:

(1)在医生对你身体评估和准许后,方可适量饮酒;

(2)所谓适量,是指1周内不超过两个“酒精单位”,一个“酒精单位”为:啤酒360mL,或干葡萄酒150mL,或白酒45mL;

(3)切勿空腹饮酒,尤其是应用胰岛素或磺脲类降糖药的患者;

(4)酒精含有丰富的热量(每克产生7kcal),注意总热量不要超标。

■ 吃甜食不是禁忌 ■

“糖尿病患者不必严格限制蔗糖的摄入。”

——美国糖尿病学会《2002年糖尿病治疗指南》

在最初的糖尿病饮食方案中,主张严格限制糖类食物的摄入,许多医生干脆让患者禁食糖,这是爱吃糖的糖尿病患者的终身悲哀。然而,近年来,糖尿病患者在糖类选择上获得了一些解放。研究证实:糖尿病患者摄入等量的蔗糖与淀粉,无论是对于血糖的短期影响,还是对病情的长期作用都没有明显区别。当然,糖尿病患者如果摄入蔗糖,那么就必须相应地减少其他食物的摄入量,以保证总热量的不变。

患者重获吃糖的自由后,病情并没有因为吃糖而恶化,所改变的是由于饮食禁忌的减少,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由于长期舆论的影响,如果你对吃糖仍存有心理负担,可以用我们在“第六招 监测血糖 定期化验”中讲到的检测知识,自己测一下血糖,看看有什么变化。

■ 不含糖的甜味剂 ■

下列甜味剂可以更好地满足爱吃甜食的糖尿病患者的乐趣。

木糖醇 本品味甜而吸收率低,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不需要胰岛素的参与,所以吃木糖醇后血糖上升速度远低于食用葡萄糖后引起的血糖升高。但木糖醇在肠道内吸收率不到20%,所以吃多了可引起腹泻。

山梨醇 山梨醇的甜度是食糖的一半,对血糖几乎没有影响。它在体内变为果糖。

甜叶菊类 此物是从甜叶菊中提取出来的一种甜味剂,甜度比蔗糖高300倍,食用后不增加热量的摄入,也不引起血糖的波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