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阅读中“读不懂”与学生的情感缺失问题

 nxhujiee 2010-05-01

倪克俭
  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学生读不懂阅读文本,面对设题无话可说的现象,探究一下,阅读材料好,有营养,设题平和,不刁钻。学生读不懂,问题出在他们的阅读经验上——少了情感的加入,或干脆不懂这世间“情”为何物。特别是对亲情、友情的漠视、不理解,严重到了令人瞠目的地步。 
  我们常常看到有关于当下孩子情感教育、爱心教育缺失的报道见诸报端,其状况的确堪忧。据某项现代儿童生存状况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孩子有“惟我独尊”的倾向,只有15%左右的孩子在父母生病时知道照顾、安慰,而主动帮助过残疾人、老人或是自己身边有困难的朋友的仅仅只有2%。在独生子女和应试教育的两大背景之下,现在很多孩子缺乏爱心,不会感动,不知感恩,不懂得平等、怜悯、关怀等人类最基本的道德情怀,这不能不说是现代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一种倒退。一个“缺少亲情、友情,情感冷漠,拒绝感动”的孩子绝对是情感缺失症患者,即便他智商再高,学业再精,也毫无生命光彩。 
本世纪初,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确立了学生发展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勾画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框架。青少年情感问题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作为教师,了解一下学生之所以情感缺失的原因,会让我们的教学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情感体验缺失是近些年来的教育实践中,在当代青少年群体中比较突出的一种现象。具体含义是指:在情感知觉、识别、表达、沟通过程中明显出现经验和技能不足的现象。 
这种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感智力发展滞后 
情感智力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一个概念。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对教育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具体来讲,情感智力包含五个方面: 
1、了解自我,能够觉察某种情绪的出现,观察和审视自己的内心体验,监视情绪时时刻刻的变化。这是情感智力的核心。 
2、自我管理,调控自己的情绪,使之适时适度地表现出来。 
3、自我激励,能够依据活动的某种目标,调动、指挥情绪的能力。 
4、识别他人的情绪,能够通过细微的社会信号,敏感地感受到他人的需求与欲望。 
5、处理人际关系,调控与他人的情绪反应的技巧。 
从总的趋势来看,儿童的情绪以及社交技能正在退步。一般来说,今天的儿童变得更加神经质,更会生气,更会闹别扭,更情绪化,更消沉,更孤僻,更容易冲动,更叛逆。相对儿童的学业智力发展来说,情感智力的培养因为受到忽视而明显发展滞后。 
(二)交往技能缺乏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儿童早年与父母的交往方式和技能,会一直影响他们进入社会后与周围人的交往方式。然而,检视今天亲子交往的模式,我们不难发现,子女在交往中占绝对优势,而且,由于父母无原则的退让,让很多儿童养成了自我中心、唯我独尊的“心理优势”。儿童在和父母交往过程中,对父母缺乏应有的礼貌,忽略父母的感受,不理解父母,甚至出口伤人。而这些都被父母“伟大的爱”宽容了。 
由于今天的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儿童期,同辈交往的时间远远低于与父母交往的时间。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儿童在和同辈、教师、长辈交往时,为什么不能理解对方的感受,为什么缺乏应有的礼貌。 
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是:在人际交往中,异性之间的交往困难普遍存在。在咨询研究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男生不敢和女生说话的案例。这可能和父母以及教师对孩子与异性之间的交往过于关注和干涉有关系。 
(三)心理脆弱 
青少年自杀的现象时有发生。自杀的原因,有时仅仅因为父母或教师说的一句话,或者因为被教师打了一个耳光,或者一次考试失利。面对批评、挫折或失败的时候,今天的青少年心理承受力简直不堪一击。 
究其原因,根源还在儿童早期的家庭教育环境。父母呵护备至,生怕孩子遇到什么困难或挫折,父母尽可能为孩子设计一个充满“爱”的顺境,除了让孩子学习外,父母几乎包办了所有孩子力所能及的劳动。于是,在儿童早期成长的过程中一帆风顺,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积极情感的体验。因此。儿童一旦在高竞争环境中遇到挫折,就变得难以承受。 
(四)反社会型人格 
根据近10年统计表明,青少年犯罪的比例有上升的趋势。而且,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当前大多数的青少年犯罪都或多或少与网络游戏有关。很多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后,难以承受游戏需要的费用,于是就去偷去抢,久而久之慢慢发展成了犯罪。此外,网络游戏大多数与暴力、色情有关,长期受这种熏陶,对身心发育尚不健全的青少年有很大的不良诱导作用。 
反社会型人格的形成与情感体验缺失也具有密切的联系。反社会型人格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情感冷漠、残酷,而且很少有负罪感。因此,反社会型人格的儿童在伤害别人的时候,或者遇到有人被伤害的时候,表现得甚至比成人还要镇静。曾经有中学生弑母后,从容出走,折返家中后,看到死去的母亲装作十分悲伤,在众人面前演戏,试图骗过大家。 
情感体验缺失的成因 
(一)父母过度保护 
从教养方式上看,中国父母对子女的溺爱型教养方式比例高于西方国家。目前孩子成长过程明显处于过度保护所造成的“经验剥夺”的处境。单单从劳动时间上比,中国儿童比别国儿童要少——比美国儿童少6倍,比韩国儿童少1.5倍。还有的父母限制孩子的交往,致使孩子在童年时严重缺乏同伴交往、异性交往的经验。 
父母把一切安排得好好的,惟恐孩子自己动一动手,动一动脑。殊不知,经验正是在亲身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这种养尊处优的环境对于儿童来说是一种悲剧。未来社会对孩子独立运用自己的理智去判断、去决定的能力的要求越来越显得必要、紧迫和严格。父母“越俎代庖”的行为越多,孩子未来面临的困境也越多。 
丰富的情感体验正是在丰富的经验中得以健康发展的。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只能造成孩子的情感体验缺失。 
(二)学校教育目标的过度单一取向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以学科为中心,把生动的、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之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很少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感受和情感体验。教学过程将情感拒之门外是以往教学的重大缺陷之一。 
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 
情感是非智力因素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积极的情感对记忆、理解等认知活动具有促进作用;然而,学校教育的目标过度单一取向,只看重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导致学生情感体验贫乏,甚至产生“学校恐怖症”现象。 
(三)人际交往贫乏 
缺乏人际交往与合作意识。在一项调查中, 57.4%的中学生在选择与人合作还是独立完成一项工作时,选择的是“宁愿独立完成”,而选择“能与人合作得很好”的仅占9%。未来社会是高度竞争的社会,然而,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很难应对这样的局面。越是在高度竞争的环境里,高度合作、团队精神越重要。 
由于缺乏人际交往意识,导致人际交往明显不足。中国少年儿童素质状况最新抽样调查显示,独生子女与父母玩的时间只占5%,独自玩的时间达40%。京城一些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对数万个案例统计分析表明,人际沟通障碍在青少年心理问题中所占比例最大,青少年人格缺陷及心理障碍问题也排在前列。 
除此之外,师生之间也缺乏足够的交往。我国现行的课堂教学空间形态大多仍为传统的 “秧田型”。教师处在明显的报告位置,学生个体的位置则整齐地向着讲台随机排列。这样,师生的交往虽尚能保持,但空间距离远近不一,而且学生之间的交往则由于空间限制,局限于很小的范围之内。传统的“秧田型”组合不利于学生交往,可以改为强调小组内部交往的马蹄形组合,强调小组内部与小组间交往的长方形组合,还可借鉴国外的半圆形、圆桌形组合。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想方设法缩短与学生交往的空间,可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如在课堂上来回走动巡视,缩小与教室后面学生交往的空间。 
情感体验缺失的应对策略 
(一)让孩子完整地体验世界 
孩子终究要独立地去适应未来社会。从心理学角度看,只有亲自经验过世界的人才能建立起真正的自信和安全感,才能胜任无法预料的变化的挑战。孩子对于生活的概念越完整,适应生活就越容易。所以,让孩子完整地体验世界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这就要求我们的父母放开束缚孩子的双手,让孩子独立地走向自己的天空。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早就说过,凡小孩能够自己做的事情,你千万不要替他去做。父母代替孩子做得越多,对孩子来说,受的损失也越大。因为,一个人的体验是伴随他一生的财富。 
(二)发挥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 
学校毕竟是学生受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课程在学校实施教育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然而,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过去的教育实践中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程重视了情感体验过程,涌现了一些优秀的教材。比如,有的教材以“情感体验”作语文课程创新教育模式的突破口,有助于发挥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特别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置,加强了合作学习,与父母、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学生的情感健全和发展。 
忽视情感教育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只有充分重视培养健康完善的情感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切实地把它落实到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工作之中,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素质的一代人才,我们的社会也才能不断向文明演进。 

(三)重视学生在学校的情感体验 
知之者莫如好知者,好知者莫如乐知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感受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教师必须有“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 
另外,教师还要注重改善与学生的交往方式,创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在一个民主、和谐、活跃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中,师生才会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况且,师生在人格尊严上是平等的,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互相教育、互相感染、教学相长的关系。教师对学生采取民主的方式进行管理,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注重健全人格的培养 
健全的人格,必须依托于丰富的情感体验上,情感体验缺失不利于发展和培养健全的人格。何谓健全人格?国内心理学研究者认为,健全人格可以从三个方面描述:第一,内部心理和谐发展;第二,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第三,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地运用到能获得成功的工作和事业上。从这三个方面来看,那些沉迷于游戏、不能和他人和谐相处、情感体验缺失的青少年,很难发展起健全的人格来。 
  重视人的发展,强调教育以学生人格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为核心是世界各国比较公认的教育原则。那么,以人格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为主的教育目标如何实现呢?靠传统教育中,以课堂书本知识的传授为主的教育方式当然不可能完成这些任务,而强调在实践中体验人际冲突、人际理解以及学生人格发展的社会性教育才是真正途径。这一教育理念落实在教育行为上,就是要强调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与道德体验。 
  了解了部分学生阅读困难的成因及应对策略,我想,大家今后的教学就会更有针对性,教学效率就会更高。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通过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情感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当他受到情感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也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通过充分情感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愿大家以此为训,全面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调动、激励学生的情感,让他们的情感加入到阅读中来,真正读懂文本,吸收优质营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