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在争位的斗争中从来没有并列第一,也注定不会有兄弟你好我好的结局,此时的兄弟已经不再是兄弟,而是天敌。
在曹丕得立天子三年之后,也就是公元220年,那个“治世能臣乱世枭雄”曹操去世了,33岁的曹丕正式踢开汉献帝,开创魏国,自己登基称帝,史称魏文帝。
此时等待曹植的又是什么呢?除了憋屈,还是憋屈。
曹丕即位之后,马上秋后算账,曾经辅佐过曹植的丁仪、丁廙被诛杀,另外丁氏一门男丁全部被诛杀。幸亏杨修早就被曹操处理掉了,不然即便那时不死,此时也难逃一死。
处理完曹植身边的人,就轮到了曹植本人,此时曹植还是临淄,按照规定,应该到自己的封地报到了,然而曹植却去不了临淄了。
他被弹劾了!
负责监察的官员灌均揣测曹丕的意图,弹劾曹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按律应当问罪。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此时曹丕倒是出来装好人,发了一道富有人情味的诏书:
植,朕之同母弟。朕於天下无所不容,而况植乎?骨肉之亲,舍而不诛,其改封植。
临淄侯别当了,当安乡侯吧!
临淄在今天的山东淄博,安乡在今天的湖南常德,到现在为止两地的发展依然存在差距,况且三国乎?
不过曹植的安乡侯并没有当多久,一年后他就被该封为鄄城侯,不过相比于众多兄弟,曹植还是高兴不起来,此时其他兄弟已经被封为公了,而他仅仅是一个侯。
又过了一年,曹植总算跟兄弟们平起平坐了,他们集体被封为王,曹植由鄄城侯变成鄄城王。
然而,曹魏帝国的王其实只是一个虚名,只是一个身份的象征而已。
曹植虽然贵为亲王,可是他的手下比他还横,因为有保安官,有监国礼宾官,这些官不是来伺候他,而是来监视他的,严格演义而言,人家才是一把手,而曹植在自己的封国内只是有一个王的头衔而已。
至于手下的士兵,满打满算只有二百来人,基本都是曹丕淘汰下来的老弱病残,以这些人为班底开个老年运动会是可以的,想用这个班底造反甚至打天下,那就是痴人说梦了。
即便曹植已经被管制到如此程度,曹丕以及继任的曹叡对他还是不放心。
公元223年,曹植由鄄城王改封雍丘王,搬家吧!
公元227年,曹植由雍丘王改封浚仪王,再搬!
公元228年,曹植由浚仪王改封雍丘王,搬回去!
公元229年,曹植由雍丘王改封东阿王,接着搬!
公元232年,曹植由东阿王改封陈王,再搬!
从曹丕即位的220年算起,曹植在12年里封号前后变动了多次。
从临淄侯到安乡侯,从安乡侯鄄城侯,从鄄城侯到鄄城王,从鄄城王到雍丘王,从雍丘王到浚仪王,从浚仪王再到雍丘王,从雍丘王到东阿王,从东阿王到陈王,短短的十二年,称谓换了八次,搬家搬了多次。
见过折腾人的,没见过这么折腾人的。
在这十二年里,曹植不是没有向曹丕表示过忠心,《洛神赋》里写的是洛神,其实寄托的是曹植对于君心的希望,只可惜,落花无限有意,流水终究无情,曾经的兄弟PK令曹丕终生难忘,怎会给曹植翻盘的机会。
其实兄弟争来斗去又有何用,他们终究跳不出那个圈。
公元225年十二月,南征无功而返的曹丕率军北返,途中专门祭奠了东汉已故太尉桥玄,桥玄便是当年预言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的那位。曹丕专门祭奠,或许是感念桥玄预言之准吧。
公元226年正月,曹丕原计划是准备回许昌,然而就在他准备回许昌之前,许昌发生了一件怪事,许昌城南门居然无缘无故的崩塌了,这意味着什么呢?
莫非?
还是不回许昌了,还是去洛阳吧!
然而该来的,究竟躲不过。这一年夏天五月十七日,曹丕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这一年他39岁,四十那道坎如果过去了,或许就没事了,可惜他没有过去。
屈指算来,他在位满打满算只有六年。
在曹丕死后,他的儿子曹叡继承了皇位,曹植以为这将是一次转机,然而遗憾的是,侄子曹叡依然不买他的帐,在曹叡那里,曹植得到的待遇与曹丕在位时一样:狗不理!而且由于曹植以前有过错,因此他的待遇比别的亲王都要减少一半。
曹植最后一次努力出现在公元231年,这一年他再次给皇帝曹叡上书,恳请曹叡改善皇族之间的关系。曹叡答应了,诏书写的也很感人,然而一切仅仅是说说而已。
公元232年,曹植生命中的最后一年,这一年他前往洛阳准备面见皇帝曹叡再次为自己争取机会,然而所有的努力都化为泡影,他一心想与皇帝侄子单独面谈,然而侄子始终没有给他单独面谈的机会。
哀莫大于心死,自此,曹植的心死了!
心都死了,身体只是一个躯壳而已。
这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才高八斗的曹子建心有不甘的闭上了眼睛,享年四十岁,比他的哥哥曹丕多活一岁。
在他的身后,他的侄子曹叡赐他谥号为“思”,在谥法中,追悔前过曰思,显然,在曹丕曹叡父子那里,曹植注定是一个终生有污点的人,即使盖棺定论,他的谥号也只能为“思”。
曹丕驾崩了,曹植作古了,兄弟俩关于皇权的三角恋结束了,该说说他俩关于甄皇后的三角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