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屈子天问/荣宋原创 - 华人心理圈 - 社会人文 - 搜狐圈子

 他山一粒沙 2010-05-05
标签: 屈原 天问 离骚 黄老 周易

屈子天问/荣宋原创

    屈原,姓屈,名平,字原,世称屈子。屈原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大诗人,是楚王同姓贵族,官至三闾大夫,内图国事,外应诸侯。先后遭上官大夫令和尹子兰所谗谤,被放逐江湘,悲愤忧郁自投汨罗江而终。著有《天问》,《离骚》,《九歌》,《九章》等,运用大量神话传说和奇妙的比喻象征,是我国古典文化之瑰宝。从古至今,每年端午节人们都要纪念他,成为民间风俗。在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屈原的名字家喻户晓。屈原是我们民族的伟大诗人,也是我们民族的代言人。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离不开屈原的伟大思想和精神。

《天问》这是屈原神伟恢宏之作,充满心理学思想。《天问》全文以四字句为主,皆举上世神话传说民俗事象中不甚可解的怪事大事,穷天地万象之理,发存亡兴废之端,究贤凶善恶之报,原神奇鬼怪之说。屈原借以欲明其本源,探其极果。此正是无意识心理学关注的主题。天问之“天”字,据姜亮夫考释,训为“巅顶”也,引而申之,一切高远神异不可知之事及归之于苍苍者之事,皆得谓之天。故自然之音为之天籁,自然之分谓之天倪,日月星辰谓之天宗,众妙之门谓之天门,任其自然谓之天然,万物之母为之天地。故天者,神也,神明之所根也。篆文“天”与“元”二字形近义通,均训为“首”(头也),引申为原始,原本。据此,天问者,实为穷其本原溯其根本之义也。易曰:“法象莫大乎天地。”天问,盖问一切法象而已。依姜亮夫之见,屈原所谓“天”,与老庄之“道”,周易之“易”,均为至高无上的哲学范畴。“问”者,戴震云:“难也。”举高古之事而问难之,犹庄子所谓“明于天地之德者,谓之大本大宗”之义。

    我以为:天问,即问天,诘天,责天而已。屈子天问,为我们编织一个绮丽神秘的神话图景,设置一个庞杂隐晦的象征系统。屈子问天,以穷宇宙之本源,究自然之真理,戒王事之兴废,舒心理之忧愤焉。(荣宋语)

     屈原于《天问》之外,另有《离骚》,亦传世之作,学子必修《离骚》,却很少攻于《天问》者。然而,我以为,欲求心理学的本土化,尤需要向天问求其本,探其源,寻其根。屈原之《天问》从宇宙起源问起,提出宇宙原动的思想。屈子曰:

                 邃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邃,远也。这里的“传道”二字,诸家多训为“传说称道”,姜亮夫则训为“流传导行”,我试译为“推动传导”。这里的问句,为反问句或反诘句,答案不呈自明,就在问话的反面。宇宙本来是原动的,天地之道自明自证,难道还用得着有谁去推动传导它吗?天地无形,混沌未开,从何入手去考证它呢!这就是屈子的宇宙原动思想。天问从头至尾,一口气提出一百七十多个问题,此为开篇第一问,答案不呈自明,就在问话的反面,宇宙的本原是原初自证的,并非外在的神力之所为。这里的“道”字,讲出老庄之道的本义,实为通向自然之“传导”或途径。屈原与老聃、庄周同为荆楚文化的代表人物,其哲学思想交互融合。屈子又曰: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

冯翼,盛貌,犹丰融也。此句说,天道幽冥昏暗,难道有谁能穷其终极吗!丰融充盛之气象,很难被我们所识所察。屈子穷究宇宙之本原,极言天道之幽冥,自然气象之丰融充盛。以上问天道,以下问天德天象。天德是天体之功能,天象乃天体之显现。屈子曰: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明明暗暗,指昼夜晦明。阴阳三合,指《春秋》所谓:“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三合而后生。”此问天,为何有明明暗暗之德(功能)。世人以为阴阳三合而生宇宙,那么以何为本(本体),以何为化(作用)?屈原就宇宙之现象而欲明其究竟。这里讲的是天德。以下,则就历史传说天体之形为问,抒写天象。屈子继而曰:

                 圆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世传天有九重,谁曾环绕它而度量之乎?而如此天工,又谁初始而为之呢!接下来,屈子又曰:

                斡维焉系,无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亏。

天斡(轴柄)与天维(吊带)如何栓系得如此之牢靠。天极(北极星)如何安放得这样的稳固。天地处中有八柱当值,八柱不闻有短长,而地倾东南,难道有何物支撑吗!这些奇异天象,都是根据神话传说而舒写发问,极写天德天象乃是自生自在的自然现象,并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古代关于日月的神话很多,《天问》搜集大量的有关日月的神话。屈子曰:

                 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

早晨,太阳出自汤谷(或作阳谷);傍晚,太阳住在蒙汜(或作昧谷)。从早到晚,太阳行走了多少里路啊!《山海经》云:“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说汤谷有扶桑花,九个太阳居下枝,一个太阳居其上枝。屈子又曰:

                 女岐无合,夫焉取九子。伯强何处,惠气安在。

女岐即月神之嫦娥,或常仪,弃夫奔月,何以无媾合而生九子。古代神话,后羿之妻嫦娥奔月。日月为配偶神,日神曦和,月神嫦娥,则羿射日而坠其九日于地。姜亮夫谓,古以“射”象征男女之交合,则射日犹言射精而得日。坠九日,即谓月神降九子。伯强,按庄子大宗师:“禺强得之,立乎北极”;《吕氏春秋》云:“禹北至夸父之野,禺强之所”;《山海经》云:“夸父与日逐入日,北方禺强”,“其神耳两青蛇,践两青蛇,人面鸟身”。伯强,疑即禺强。《天问》中日月神话颇多,与太阳崇拜有关,太阳为日,太阴为月,象征斗转星移,易道周普。屈子又曰:

                 日安不到,烛龙何照。羲和之未扬,若华何类。

烛龙,《山海经》云:“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喘不息,身长千里,人面蛇身赤色。注云,即烛龙也。”羲和,《尚书》为司日之官;《离骚》则以为日御;《山海经》则以为帝俊之妻而生十日。这里羲和与嫦仪(嫦娥)皆为儒家之娥皇和女英,而嫦仪在《天问》则为女岐,皆古代神话中日月之神。若华,即若木之花,见《离骚》。《山海经》云:“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阴山,洞野之山,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郭注:“生昆仑山西,附西极,其华光赤,下照地。”

    《天问》中多写大禹治水之功绩,以志屈原为政之本。屈子曰:

                 洪泉极深,何以填之。地方九则,何以坟之。

《淮南子》云:“凡鸿水渊薮,自三百仞以上,二亿三万三千五百五十里,有九渊,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地方九则,禹贡分地为上,中,下,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共九等。坟字,分也,辨其五色之宜,而分之为九,即禹贡白坟,黑坟,赤填坟,坟墟之类是也。屈原极写大禹治水的功绩,《天问》多纪鲧禹治水之事。屈子又曰:

                 阻穷西征,岩何越焉。化为黄熊,巫何活焉。

尧放逐鲧于羽山,而西行度越岑岩之险,因坠死也。据《左传》:“子产曰,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实为夏郊,三代祀之。巫何能使化熊之鲧,反活为人,而受夏郊与三代之祭祀。”

    夏桀殷纣拒贤弃能,为屈原所唾弃。屈子曰:

                 帝乃降观,下逢伊挚。何条放致罚,而黎服大说。

帝,谓商汤。伊挚,指伊尹。条,鸣条,地名。说,同悦。《尚书》云:“伊尹相汤伐桀,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史记》载:“桀败于有狨(原文,女字旁)之虚,奔于鸣条。”全句的意思是,帝汤降观于四方之时,逢伊尹于固陋之中,举贤而用之。何以同一个伊尹,谋于夏桀则以灭亡;而谋于商汤,则能放桀于鸣条之野,以致天之罚,而黎民悦服呢!屈子极力赞扬商汤举贤任能之德,指出夏桀拒贤弃能的可鄙下场。伊尹一人,何以桀一得之则亡,汤一得之则兴!此间的道理,不言自明。屈子又曰:

                 彼王纣之躬,孰使乱惑。何恶辅弼,谗谄是服。

意思是说,彼王殷纣之躬又谁能使之乱惑,何以憎恶辅弼,不用忠直,而专用谗谄之人。屈子以为,人君本自惑,并非人臣所能惑之也。

    整个一部《天问》,忧国忧民之情志昭然在目。屈子曰:

                 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

此二句,已近末章,呵问之义已毕,因以思及家国,问义未竟而哀感袭来,不能自控,遂牵连揉杂,怆呼为问而作结。薄暮雷电,风雨如晦,归与不归,何忧之有。家国之庄严已不复存,则于奉帝尚有何求。求帝,犹离骚“扣天门”之意,悲愤忧思之情愈切。

    屈原《天问》,多引神话象征,又及诗体,隐喻尤深。本章节选部分章句,虽经释义,总有不够畅达之感,惟致力于心理学的本土化,不讲屈子,心有戚戚焉。综观屈子天问,实为穷究宇宙之本原。诗人为我们编织一个绮丽神秘的神话图景,设置一个庞杂隐晦的象征系统,以穷宇宙之本源,究自然之真理,戒王事之兴废,舒心理之忧愤。屈原与老聃、庄周同为荆楚文化的代表人物,其天道观是一脉相承的,但屈原在政坛却是一个悲剧式人物,因而他的思想更具有个性特征,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心理学在探究华人心性之本源中,对黄(帝)老(聃)、庄(周)屈(原)极为重视,不敢有些许轻漫与疏忽。黄老庄屈,实在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基【榮宋原創】搜狐博客【社会人文广场】推荐帖  

   
[最后更新时间为 2010-01-30 19:50]
我是美丽签名档高山流水会知音,白云野鹤共清心。
一川秋水向海若,玄冥独化聊心经。
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吾与君偕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