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氏 起 源
石子作蜀,字子明,天性明敏,慕孔子之道,奉先世谱牒,自武威携家来鲁,受业于孔子之门,列在七十二子。后为郈邑宰。因三家僭乱,辞叔孙辟,不就,去隐于徂徕山。鲁悼公十八年而卒,葬于徂徕山之阳,后称徂徕石氏者,良有以也。至于改称先贤石子,从祀曲阜文庙及天下文庙,与历代之追封,详于封典,兹不复书。 石氏得姓始祖——石何 石何为石氏得姓始祖与石碏为石氏得姓氏族并不矛盾。有家谱为证: 石氏姓源考 石姓的最早起源 石氏出自姬姓,而姬姓是我国最古老的姓之一,它产生于上古的周部族。周部族传说是帝喾(ku)的后裔,帝喾是传说中上古的部落首领,号高辛氏。因为帝喾生于姬水,故以姬为姓。帝喾有四妻四子,其中姜嫄生弃,是周的祖先;简狄生契,是商的祖先。在虞夏之际,周的首领弃定居于邰(tai,今陕西武功西南),邰的位置接近雍、杜诸水汇流的入渭之口,位于渭北平原膏壤沃野的中心地带。弃在这里种植“百谷百蔬”,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了贡献,被称之为“后稷”。从夏朝建立以来,周一直是夏王朝的一个方国。到夏朝后期,西北黄土高原上的游牧部落不断南下侵扰,渭北平原的农业生产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周人的居住地受到较大的威胁,于是便向北迁徙,在泾水中游一带坚持农业生产。经过了几代后,约在商朝初期,其首领公刘率众在豳(bin,今陕西旬邑西)定居下来。公刘在这里扩大耕地,整治农田,生产发展很快,使周成为一个繁荣兴旺之邦。接着周人开始扩充武力,把活动范围不断地扩大。由公刘再经七八代人,大约到商王武丁时代,周已经成为商西部最为强大的方国。此后再经过两代,到古公亶父时期,他又带领周部族从豳迁到雍、杜之间的岐山之阳,这就是有名的“周原”,即今陕西岐山一带。古公亶父在这里兴建城邑,开辟田地,修筑道路,很快就使周原成为人丁兴旺、交通发达、经济繁荣的地区。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军事力量也得到增强,周便向岐山西北的混夷、西戎诸部落发动进攻,将他们击败。接着周又向邻近约小邦施压,使他们也纷纷归附于周。周在这一带的活动削弱了商在西北的势力,开始了周人所谓的“翦商”事业。由于古公亶父对周的发展所做的重大贡献,其后世尊称他为“太王”。太王以后,由其幼子季历继位,周人称之为“王季”。王季继续对西北诸戎部展开进攻,征服了许多部落,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商王朝于是便封王季为“牧师”,周遂成为西方最强大的方国。周人势力的发展引起了商的不安,商便杀死了王季,想削弱周的势力。王季死后,其子昌继位,即周文王。 周文王继续展开对西北诸部的进攻,将他们一一逐走,又消灭了密(今甘肃灵台西)、阮(今甘肃泾川东南)、共(今甘肃泾川北)等小国,扩大了疆土,巩固了周的后方。然后全力向东发展,在泾、渭之间建立毕邑(今陕西咸阳北阪),作为向东发展的前哨。不久,周便渡过渭水灭掉了亲商的崇国(今陕西户县东),又在沣水的西岸建立丰邑,并把国都迁于此处。这一时期周已经全部占据了关中平原,并将势力向河东发展。周文王调解了虞(今山西平陆东北)、芮(今山西芮城西)之间的田土之争,在这一地区树立了崇高的威望,河东的小国纷纷归附他。根据周原卜辞的记载,这一时期周的势力已扩大到江淮、江汉、巴蜀一带,达到了“三分天下有其二”,超过了商的势力。周的力量强大以后,在他们认为时机没有成熟之前,仍然臣服于商,但是双方的矛盾冲突已日益加剧了,周文王也一度被商王纷囚禁于羑里。后来由于商忙于对付东夷,为了稳定后方,放回了周文王。 周文王死后,其子发继位,这就是周武王。这时背叛商的方国越来越多,商已处于内外交困、矛盾重重的不利境地,但商王纤仍不知警惕,依然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周武王为了伐商,将都城从沣水西岸的丰迁到东岸,新建了镐京,积极做灭商的准备。经过几年的准备,周武王大会诸侯于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前来参加大会的诸侯据说有800之多,周武王举行了誓师的仪式,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孟津之誓”。这次大会的成功举行,标志着诸侯都听从周的指挥,商彻底陷入了孤立的境地。周武王在孟津大会之后,亲率战车300乘,虎贲(勇猛的战士)3000人,甲士45000人,以及各部落、诸侯的军队,从孟津渡河,沿河向东进攻。与商在殷郊牧野展开了一场决战,由于商军临阵倒戈,引导周军攻入商的国都朝歌。商王纣见大势已去,遂自焚而死,商朝从此灭亡。周武王的儿子诵(周成王)即位后,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政,武王的另外几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不服,于是他们联合商的残余势力武庚反叛。周公率大军东征,苦战三年,才彻底平定了叛乱。经过这次战争,周的灭商事业才算彻底完成。周王朝建立以后,大封诸侯,其中包括许多同姓诸侯。这些诸侯国后来或以国为氏,或以爵为氏,或以官为氏,或以邑为氏。总之,从姬姓中分出了许多姓氏,石姓就是后来从姬姓中分出来的姓氏之一。 来自“昭武九姓”的石姓 石姓的另一来源是“昭武九姓”的石国。昭武九姓,指九个国家。即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国,都属于月氏部族。月氏原居于我国甘肃省祁连山北的昭武城,西汉时被匈奴所破,遂西逾葱岭,建立了这九个国家。为了表示不忘本,皆以昭武为氏,故世称昭武九姓,唐代又统称他们为粟特胡人。昭武九姓西迁后,居住在中亚的锡尔河与阿姆河流域,其中石国居住在今乌兹别克共和国的塔什干,旧史记载说:石国周迥千里,东西狭,南北长,土地沃壤,草木郁茂,多葡萄,有城邑数十。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在石国置大宛都督府,以其国王为都督。石国与唐朝保持着比较密切的关系,从唐高祖武德中至唐代宗宝应间,石国先后21次遣使入朝,贡有良马、宝物等。 石国又译作拓折、拓支、赭时等,石国只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翻译。在隋唐初期石国与中亚的其他各国一样,均臣服于西突厥。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唐灭西突厥,遂又臣服于唐朝。唐玄宗天宝十年 (751年),唐朝大将高仙芝在恒逻斯被大食击败,石国遂又臣属于大食。虽然石国在这一历史时期三易其宗主,但并不能改变其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史载其国人“善贾”,即善于经商,其商队往来于亚洲各国从事转运贸易,在其国内商品货币关系超过了土地依附关系。正因为存在这种情况,所以粟特人宗主的改变并不影响其与中国的密切关系。由于当时的中国经济、文化十分发达,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都是世界各国人十分向往的高档奢侈品,高额的商业利润吸引着粟特人源源不断地涌入国中。石国人大量迁入中国后,遂取其音译,以石为姓。粟特人并非只在隋唐时期才向中国迁徙,早在汉武帝击败匈奴以后,丝绸之路畅通,他们就开始向内陆迁徙,但并非举国迁徙。随着来华人数的增长和长期的贸易发展,于是定居于中国各地。粟特人来华的商路主要有三条,这里对商路不作详细叙述,只就石国人来华路线略作介绍。从石国本土出发,入伊犁河谷,经突厥可汗庭(今新疆特克斯东南)、铁勒、蒲类海(今巴里坤湖),再到伊吾(今新疆哈密),这样就可以通过河西走廊,进入内陆。自东汉、魏晋南北朝以来,沿这条线路就已分布有不少粟特人,其中也包括石国人。他们都是来华从事商业活动的所谓“西域胡商”。除了今新疆一些地区和河西走廊一线外,在内陆的长安、洛阳等地也有他们的商队在活动,甚至江南地区也有粟特人分布,但主要活动仍在北方地区。他们中有不少人长期定居于中国,从而构成了我国石姓的另一个来源。 二、据《唐书》所载,为"昭武九姓"之一。当时祁连山北昭武城(在今甘肃省临泽县境内)有康居国,后为匈奴击败,迁至中亚阿姆、锡尔两河流域,成立了康、安、曹、石、米、何、史、火、寻、戊地等九个小国,称为"昭武九姓"。唐高宗永徽年间,九姓先后归附内陆。其中有石氏。石国故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 三、 南北朝时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载,北魏有代北三字姓乌石兰氏,进入中原后改为单姓石氏。又据《后赵录》载有冉闵改姓石氏为石闵。《北史》载,娄氏有改姓石氏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