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大学教授、姓氏文化学者渤海居士冯志亮先生解析“姓”的起源与“氏”的探悉

 当代名家博物馆 2022-04-11

  冯志亮,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北京大学特聘教授。被誉为品牌推广人、网络策划人、IT培训师、网络分析师、姓氏文化学者;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品牌通创始人。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蓝海观点的提出对于中国的互联网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意义,并成为我国网民对网络真正了解的一个标志,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姓的起源探悉

  当人类还处在猿类时期,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普遍过着山居野处、群居杂婚的生活。所以,处于蒙昧阶段的人类根本没有所谓的“姓”。当历史进入母系社会初期,人们逐渐排除和禁止了氏族内部的性关系,开始实行氏族外婚制。每一个氏族在和其他氏族通婚和交往的过程中,通常需要有一个名称作为区别和标识,于是就产生了族名,这就是原始的“姓”。

  据《白虎通义》载:“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当代著名史学家、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在《说文解字约注》中讲道:“古之所谓姓,即近世史家所称原始氏族制也。而母系氏族为最先,每一母系氏族,必有名号以相区别,此乃姓之所由兴,故姓字从女也。”可见,原始的“姓”与当时人类生存和生产的基本单位“氏族”相对应,同时也是与人类社会早期的主要社会组织形式相对应的。

  社会的发展因“婚姻有别”而产生了原始的“姓”,这一点可以从我国的历史传说中得到印证。伏羲、女娲兄妹俩是最早使用姓的人,为“风”姓。汉代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齐世篇》中曾说,伏羲之前,人们相当质朴,一般过着“群居野处”的生活,“知其母不知其父”,到了伏羲时期,人们走出了蒙昧时代,“知(智)欲诈愚,勇欲恐怯,强欲凌弱,众欲暴寡”,这表明在伏羲之前实行的是族内群婚制。伏羲、女娲之后,开始了族外婚,同时也禁绝了兄妹通婚。《竹书纪年》记载女娲氏与伏羲同母,女娲“佐伏羲以重万民之别,而民始不渎”。这里所说的“别”即“别婚姻”,“不渎”即指“畏敬渎”,也就是说人们开始禁绝兄妹间习以为常的血亲杂乱性行为,认为这是对神灵的亵渎,这表明此时有了乱伦的道德观念。

  伴随着氏族的不断分化繁衍,在原始“姓”的基础上又派生出了许多新姓,如黄帝二十五子分别为十二姓即其例。据《国语》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姑、儇、衣是也。”

  关于“姓”的来源,学术界主要有两种不同说法。一种是“图腾说”,认为姓与图腾有关。另一种是“地名说”,认为姓是得姓者所居之地名。所谓姓的来源,其实是“姓”的取名方式。“图腾”是Totem的音译,来源于北美的0jibwa族,意义为“超自然保护神及其亲族”,实际上是指一个宗族的徽号、氏族名称。这种族徽名称,通常是以天、地、自然物命名的,并且被视为先祖,给予至高无上的崇拜。主张“图腾说”最为著名的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人类学家李玄伯,至今在学术界仍有很大的影响。他在《中国古代社会新研》一书中,认为中国的古姓与氏族的图腾有关:“按《说文》女部,'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因生以为姓。’则姓亦人所自出,故姓实即原始社会之图腾。而古字实只作'生’”。

  “若再观古代各姓,如姜之图腾为羊,风之图腾为凤凰,扈之图腾为扈鸟等,则姓之无异于图腾,更为明显。”闻一多先生也曾经撰文论述姒姓、子姓、姬姓等与图腾的关系。传说大禹时,洪水泛滥,大量田地房舍被淹,有一个涂山氏的姑娘骑在巨龙背上,飘到了一个山丘上。山丘上长着碧绿的薏苡草,薏苡结着串串红色的果实,极为诱人。此时涂山氏的姑娘又饥又渴,便将薏苡果采来充饥,只觉又香又甜。谁知却因此而怀孕,十月胎满,竟产下一个男婴,取名为“启”。薏苡的“苡”与“姒”同音,因此夏氏族便以姒为姓,薏苡就成了夏人的图腾。

  周人姬姓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姜塬是位活泼的羌族姑娘,一次,在路上看见一只特别大的脚印,便好奇地踩了上去,脚印如此之大,使她仅能足踩巨人的一只大拇指,谁知这一踩不要紧,姜姬竟然心有所感而怀孕,十月以后产下一男婴,被她抛弃三次却奇迹般地活下来,因而取名为“弃”,他就是周人的始祖,后来成为“教民稼穑”而被尊为农神的后稷。周作云先生认为,姬字的“臣”原象熊迹,熊就是周人的图腾,周人姬姓与姜姬履大人之迹(熊迹)有关。

  以上相似的传说还有很多,在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中也有许多有关姓的起源的神话。

  除了以上的说法外,姓的起源还有“吹律定姓”说。“律”指律管,古代一种用以定音的乐器,律管的长短不同,可以吹出高低不同的音节,古代就有“五音十二律”之分。所谓“吹律定姓”是指圣人用吹律听声的方法来确定人们的姓,有很浓厚的神秘色彩。所以王符在《潜夫论·志氏姓》中说:“夫吹律定姓,唯圣能之”。凡夫俗子不得而知,效仿这种做法就更不可能了。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指出“吹律定姓”这种说法与古代的五行学说有关,汉代著名的学者京房对《易经》素有研究,他就曾推律自定姓为京姓,实际上他本来姓李。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姓产生于原始氏族时期,它代表着一个外婚的血缘团体,此时的姓是所有氏族成员的共同称号,长期以来,“同姓不婚”成为原始氏族的婚姻习俗。尽管关于姓的取命方式仍有不同说法,但这些说法之间并不存在矛盾。

  二、氏的起源探悉

  氏的出现也很早,在表示家族或宗族组织的氏之前,还有表示部落组织的氏。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说:“五帝之前无帝号,有国者不称国,惟以名为氏,所谓无怀氏、葛天氏、伏羲氏、燧人氏者也。至神农氏、轩辕氏,虽曰炎帝、黄帝,犹以名为氏,然不称国。至二帝而后,国号唐虞也,夏商因之,虽有国号而天下世世称名,至周而后,讳名用谥,由是氏族之道生焉。”由此可见,在周以前也有所谓氏号如无怀氏、葛天氏、伏羲氏、燧人氏、神农氏、轩辕氏等,它们都是指国家出现以前部落的名称或部落联盟首领的名号,与周以后的氏号明显不同。

  西周实行的是奴隶主贵族宗法统治,氏就是奴隶主贵族的宗族组织的名称。后来,氏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等级的标志,用以标明人们的身份地位及他所出身氏族的等级。当然贫贱者没有什么功德,就不具备拥有氏号的资格。而贵族的氏号往往因其官爵、执掌的事务而取命,这样一来,就产生了班固所说的“闻其氏即可知其德,所以勉人为善也”的效果。实际上,氏的产生、取命、继承及其所反映的实际意义都与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等有着密切联系。从分立宗族的方式来看,氏的产生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1.天子封邦

  即周天子封立诸侯。周初,武王“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

  2.诸侯立家

  即诸侯封立卿大夫一级的贵族。如鲁庄公公子遂,字襄仲,居鲁国东门,人称东门襄仲,其子孙便以东门为氏。

  3.分族别氏

  由于“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的原因,而卿大夫、士无权分封其支庶,当“侧室”、“贰宗”逐渐繁衍庞大,世系血缘关系渐远,只有通过“别族”的方式来使其支庶另立,别为宗氏。先秦氏的产生大概有以下方式:

  (1)以国为氏

  (2)以字为氏

  (3)以官为氏

  (4)以邑为氏

  (5)以德行为氏

  (6)以谥号为氏

  (7)以居住地命氏

  (8)以乡、亭之名为氏

  (9)以次第为氏

  三、无姓氏时的图腾崇拜

  由原始氏族图腾至姓氏文字的演变过程,和原始人群的集体进化是同步发展的。在我国的原始人群由“古人”进入“新人”阶段,由于新人的迷信观念,他们在想象中认为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是养育他们的血缘祖宗,或保佑他们生存的神明,便将某物立为氏族图腾,加以保护,并定期祭祀。图腾物神圣不可侵犯,如系动物图腾,则禁止猎杀肉食;如系植物图腾,则禁止采伐、破坏,违犯者必受氏族规矩惩罚,称为图腾崇拜。见之于中国历史文献记载的氏族图腾。主要有以下几种:

  1.动物图腾

  (1)龙图腾。我国最早以龙为图腾的氏族是太嗥氏。

  (2)熊图腾。熊也是黄帝氏族的图腾物,黄帝有若干个附属氏族,“熊氏”是其中之一。

  (3)狼图腾。狼是我国古代西北方突厥族的图腾。相传突厥族与敌人大战,打了败仗,氏族成员被斩尽杀绝,只剩下一个小男孩。那男孩长大后与母狼交配,生了十个男孩,突厥族才有了遗类,得以繁衍。这个人狼交配生男孩的故事,具有神话色彩。

  (4)鸟图腾。我国古代各氏族,多以鸟类为图腾。东方九夷族之一的少嗥氏,就是以各种鸟类为图腾的氏族。见之历史文献的主要有如下几种。

  ①凤凰图腾。

  ②燕鸟图腾。

  2.植物图腾

  (1)薏苡图腾。

  (2)稷图腾。

  (3)木柱图腾。

  3.其他图腾

  四、文字符号代替图腾

  黄帝时期,开始有了文字姓氏,黄帝用文字正名百物,自然也正名姓氏。从此之后,文字姓氏便逐步取代氏族图腾。到商周时代,氏族的物化图腾几乎为文字所代替。商周社会以甲骨文字发达为特征的精神文明,突破了原始氏族图腾的狭隘界限。随着女权社会为男权所代替,就由男子执行夫权造姓造字,并且在方式上趋于多样化,归纳起来主要的有以下几种命姓方式。

  1.赐姓命氏

  最早的文字姓氏,是由氏族首领、部落酋长、国王、皇帝封赏的,称为之“赐命”。赐,即赏赐;命,任命。大约到了秦代实行郡县制后,这种由国王赐姓命氏的制度,才被废弃。

  2.国号姓

  国号姓是指以祖宗在该地区建立的国家名号,作为本姓。如夏、商、殷、周、秦、魏、晋、隋、唐、宋、元、明等,都属国号姓,也称朝代姓或地名姓。周代诸侯国林立,因此以国为姓的特别多。

  3.官爵、谥号姓

  官姓分为文官姓和武官姓。文官姓如司徒、司空、司马、大傅、太师、太史、内史等姓。他们是朝廷的高级官员或地方的长官。武官姓有司马、将、军、师、帅、校、尉、士等。他们是直接掌管军权、具体管理和指挥军队行动的实权派。爵级姓有公、侯、伯、子、男等姓。

  还有以谥号为姓。谥号就是封建时代的帝王将相死后按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的称号,谥号出于《谥法》。周代的《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就是说,谥号是专门表扬或批评死者生前功过、得失的官方文书。

  4.职业姓

  国号姓、官爵姓、谥号姓等,都属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贵族、官僚姓,而职业姓,则是平民百姓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命姓,通称“大众平民姓”。

  5.罕见姓

  在我国姓氏系统中,存在着许多罕见姓,即古代的“奇姓”和“稀姓”。

  五、现代的姓氏

  20世纪初叶以来,中国经历了急剧的社会大变革,封建经济、封建政治、封建文化被推翻和涤荡,以致封建大家庭迅速解体。维护封建关系的社会纽带也失去了作用。从而几千年来,以男性为家族中心的体制和观念正在日益消亡,以男女平等的小家庭为基本单元的社会结构日益形成。在这种形势下,人们的姓氏观念逐渐发生了很大变化,剔除了许多旧有的姓氏观念,发生许多带有新的特质的变化。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稳定性中存在变异性,变异性中又不失稳定性。

  在中国历史上,通常情况下,按照家族和社会的一些成文的或不成文的惯例,姓氏是不能随意变动的。而今,经过近一个世纪的酝酿、演化,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意愿去改变自己或子女的姓氏,家族和社会无权干涉。

  2.在继承和选择姓氏上,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还可以在父姓、母姓之外,另取一个姓。

  3.姓与名合一的趋势。

  姓氏既然与名字一起成为纯个人性的符号,因此,很多人的姓名中出现姓与名合一的趋势,或者只是名而没有姓,或者只有姓而没有名,更多的却是很难区分是名还是姓。如:老舍、劫夫、光未然、凤子等等。

  六、姓氏发展与分布

  我国姓氏繁多,有关部门曾对我国历代姓氏数量作了一个大致的估计,如王圻撰《续文献通考》,收录姓氏4657个,现代人编著的《中国姓氏大全》收录姓氏5600多个,《地方志编纂手册》载姓5662个,其中单姓3484个,复姓2032个,三字姓146个,还不包括少数民族的姓。《中国姓氏汇编》收录5730个,《中国姓符》收录6363个,《姓氏辞典》则达8000多个。上述这些专门研究姓氏的书籍都有一定的影响力,从所收姓氏数量不断增加这一事实可以看出,我国的姓氏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据专家估计,我国实际使用过的姓氏大约有12000个。其中的3000多个一直使用到今天。经常使用的有500个左右,占人口总数87%以上的人只使用l00个姓氏。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我国姓氏的分布,由于各姓氏的起源、发展、迁徙原因的不同,其分布也极不平衡。如李、王、张是北方大姓,陈、林、黄则为南方大姓。一些影响较小的姓氏甚至仅仅分布在某一地区、某一乡镇。如在湖南省桃源县有璩(qú音渠)姓,辽宁沈阳有皓姓,浙江余姚有众姓,陕西彬县有叱干姓,江苏武进有莳姓,这些姓氏在其他地方都不曾见到。又如在湖南澧水流域的慈利、大庸、澧县等地,生活着16000余名庹(tuǒ音妥)姓人,在其他地区很少能够见到这一姓氏。

  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曾对全国户籍人口的一项统计分析显示:王姓是中国第一大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

  据介绍,中国第二大姓是“李”,有9207.4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19%;第三位是张姓,有8750.2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83%。

  姓氏人口总数在2000万人以上的姓有10个,依次为: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吴、周;姓氏人口少于2000万人多于1000万人的姓氏有12个,依次是:徐、孙、马、朱、胡、郭、何、高、林、罗、郑、梁。位列前100名的姓氏还有:谢、宋、唐、许、韩、冯、邓、曹、彭、曾、肖、田、董、袁、潘、于、蒋、蔡、余、杜、叶、程、苏、魏、吕、丁、任、沈、姚、卢、姜、崔、钟、谭、陆、汪、范、金、石、廖、贾、夏、韦、付、方、白、邹、孟、熊、秦、邱、江、尹、薛、闫、段、雷、侯、龙、史、陶、黎、贺、顾、毛、郝、龚、邵、万、钱、严、覃、武、戴、莫、孔、向、汤。

  科学家还将陆续发表中国前300个姓氏的数据和分布地图,重新出版《中国姓氏大辞典》,包括至今已收集到的23000多个姓氏,以推进姓氏文化产业的发展。

  以上姓氏仅是百家姓中一部分大姓的排列名次。

  七、姓氏分类

  1.以国为氏:天子分封诸侯国,虞、夏、商、周、鲁、卫、齐、宋等,共233个。

  2.以邑为氏:卿大夫(诸侯的部下),崔、卢、鲍、晏、臧、费、柳、杨、温、元、苏、毛、甘、樊、蔡、尹等共计161个。

  3.以乡为氏:五等之封,裴、陆、庞、闫等,共12个。

  4.以亭为氏:糜、采、欧阳等4个。

  5.以地为氏:有封地,以封地命氏;无封地,以居住地为氏。傅氏(傅岩)嵇(嵇山)桥(乔)(守桥山的人家)共计125个。

  6.以姓为氏:受到封地“姓”封为氏(即后来的姓)。没有受封号的,指某一地方为氏。

  7.以字为氏:诸侯的儿子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公孙的儿子不能再叫公孙,便以父、或祖父的“字”为氏。共157个。

  8.以“名”为氏:以祖父或父亲的“名”为氏者,304个。

  9.以“次”为氏:长幼之次,兄弟排序;伯仲叔季,嫡传长子称“伯”,庶出(非正妻所生)长子为“孟”。共30个。

  10.以族为氏:一个大家庭分裂出去后形成族系,如屈、景、楚等共39个。

  11.以官为氏:太师、太史、司马、司空、云氏、庾氏、籍氏、钱氏等共129个。

  12.以爵为氏:皇、王、公、侯等共9个。

  13.代北复姓:古人复姓较多,但有些意义不明确。代北,现今山西代县,唐代设代北节度使,从战国至隋唐,代北地区均为鲜卑各族居住地。也包括归鹘复姓和突厥复姓。这些复姓是少数民族语言转换的汉语译音。其中包括二字姓198个,三字姓66个,四字姓两个。

  八、郡望与堂号

  郡望用最简单的话说就是郡中望族的意思。在过去,由于居住在某一个地方的某个家族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成为著名家族,能够获得别人的羡慕或仰望,而所居住之地又被通称为郡,因此其家族也被称为郡望。关于郡望的定义还有人认为它是“某郡显贵世族为标明家族身份而用的称号,意即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上述无论从何种角度解释郡望,我们都可以发现它至少包含两层意思:其中之一是其居住地郡,另一个才是其家族本身。

  堂号是姓氏在过去的一种特殊标志。这里所谓的“堂”,最初是指宽敞明亮的房子,或者指与“室”相对应的住宅正屋,唐宋以后把祭祀祖先的房子叫做宗祠或祠堂。由于它们都是家庭和家族活动的主要场所,久而久之,一些家庭或家族为了表明自己与众不同,或者为了纪念某些与家族相关的重大事件、典故、传说等,也借用“堂”的上述含义制订专门名号,简称堂号。如前所举的三槐堂、西河堂等都是这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