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沧州文化——沧州姓氏文化漫话(连载之一)

 CITSLINC66 2021-07-24

寻根问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尤其是注重谱牒的沧州人,此俗更甚于别地。我的姓氏因何而来?我的祖先迁自何方?这是茶余饭后一个永恒的热门话题。我将近年来我对沧州姓氏文化的研究粗略整理了一下,就教于各位方家。

一、沧州姓氏文化综述

姓氏,做为家族的代表符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每个姓氏的产生及其流变,都有着一串或精美、或缠绵、或惊心动魄的故事。

说到姓氏都是姓在氏前,我们平常见面总是先问对方的名和姓,名在姓前。由此可见,人类是先有其名,后有其姓,先有其姓,后有其氏的。

沧州文化——沧州姓氏文化漫话(连载之一)

姓是怎样产生的呢?在弄清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应该说的是名的产生。名的产生,远远早于姓的产生。人类在其他动物中分化出来,语言是一个重要的标志。人类是以社会形态出现的,面对严酷的自然与猛兽,单个原始人的生存是不可思议的。成群的原始人在一起生活、劳动、交流思想,不互相称呼是不可能的,这样就有了最初的名。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的最早字典。许老先生说到“名”字,解释说:“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黑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思是说,晚上天黑了,互相看不清面孔,因此用口自己报名,让对方知道。《说文解字》是从字形上对“名”的分析,从而推测名的产生。人类社会历史,是以几十万、几百万年计算的。而文字的产生,不过是几千年的事,在此之前的事,是没有文字记载的。《说文解字》能对“名”的产生,提出这样的结论,是非常难得的。由此可见,名的产生要比姓的产生早若干年。

沧州文化——沧州姓氏文化漫话(连载之一)

由此我们知道了人类“名字”的得来,那是在残酷环境下逼出来的。比如大家围攻一只鹿,有人看到鹿向甲某的位置跑去,就高喊让甲某注意。如果甲某没有名,他就不可能知道在喊谁,整个围猎就可能失败。所以要取一个名字,这样看来我们的祖先真是非常聪明。那么,姓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姓”字。这个字很简单,拆开以后是一个“女”字,加一个“生”字,女生为姓。从字面上很容易理解,姓来自于女性母系氏族社会的一种标志。在原始社会里,开始的阶段是母系氏族社会,“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最早的姓是随母亲产生的,而不是像后来,一般人的姓是随父亲。要了解姓氏的产生,应该先从图腾谈起。

沧州文化——沧州姓氏文化漫话(连载之一)

在人口很少,活动范围很小的蒙昧时代,人们之间的交际面是很窄的。这个时候,只要能把周围的人区别开也就足够了。但是随着人口的繁衍,生产工具的改善,这一群人经常要与别的人群发生接触,区别族群又成为了大事。单个人的名,完成不了这一任务,于是产生了整个氏族的族名——图腾标志。

在原始社会里,几乎每个氏族,都把某种动物、植物或自然物,作为崇拜物。认为自己就是起源于某种动,植物或自然物。这种崇拜物就是自己的保护神。这种神化了的物,叫图腾。氏族的名称,多来自于图腾。图腾是一个氏族,最易于区别其他氏族的物证。比如以“熊”为图腾的氏族,被称为“熊”;

沧州文化——沧州姓氏文化漫话(连载之一)

以“狼”为图腾的氏族,被称为“狼”。这些由图腾演变而来的氏族名称,就是最初姓氏的雏形。据考证,现在的凤、柏、龙等姓,都是源自图腾。但是由图腾转化来的氏族名,虽然具有了区别人群的作用,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姓。真正姓的产生,是在人们度过了漫长的蒙昧期后,婚姻关系上升到一个新层次,才真正产生了姓,有了姓,男女能否通婚,就一目了然了。

对于“姓”《说文解字》这样解释:“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因感天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由此可见,“姓”是形声字,其中的“生”只是表示读音,意思是从“女”得来的,“姓”的本义可以理解为: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的族属标志。

沧州文化——沧州姓氏文化漫话(连载之一)

通过上述介绍我们了解了姓的由来情况,由此我们知道了,为什么我国一些古老的姓氏,比如姬、嬴、妫、姜、姚、姒等等,都带个女字,这是母系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痕迹,它告诉我们,“姓”本由女生,是由母亲产生的。

这些至今仍带“女”字的古姓告诉我们,人类曾经有过以女性为中心的社会。后来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母系氏族社会退出了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父系氏族社会,孩子的姓,也由母系转变为父系。

孩子的姓随了父亲,是不是就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氏呢?其实不是的。我们现在所说的姓氏,在古代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姓就是姓,氏就是氏,姓不等于氏。

沧州文化——沧州姓氏文化漫话(连载之一)

现在我们所说的“姓氏”是偏义词,在这个词中,只有“姓”有实在意义,“氏”只起补足音节,组成双音词的作用,并没有实在意义。但是在历史上,氏曾经具有特殊的含义,姓和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姓者,因生而得也;氏者,因土而名也。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姓与氏的区别。姓是代表一种母系的承递脉络,主要是“分别婚姻”。而氏则是来源于氏族酋长或部落联盟首领的封地和采邑,主要功能是“分别贵贱”。氏的来源主要有四:一是来源于贵族的封地。西周王朝建立之后,周王“封建诸侯,以屏藩周”,先后分封了70多个诸侯国。这些诸侯又把领地分成小块,分封给自己的子弟、臣属。为了区别大宗、小宗,这些诸侯国名和诸国内封地名多数成为氏的名称。我们熟知的春秋战国的诸侯国,如齐、鲁、宋、秦、邓、韩、魏、赵、吴、陈等国家名称,今天都成了大姓。

沧州文化——沧州姓氏文化漫话(连载之一)

诸侯国的封地再往下分给卿、大夫,这种封地叫采(读cai,邑)。这些采邑名,也陆续演化为氏。除国、邑外,分封的等级还有关、乡、亭。这些关、乡、亭也像国、邑一样,被受封者的子孙取以作为氏。二是来源于职官。周代朝廷中专管占卜的官叫太卜,他们的后人就以卜为氏;专管收藏冰块的官员叫凌人,后来凌也成了氏;管理钱财,类似今天银行行长的官员叫钱府上士,他的后人就以钱为氏。此外,还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军、金、监、谏等氏,均出自官名。三是来源于居住地。秦穆公的名臣百里奚,家住百里乡,就以百里为氏。姜子牙的后代住在营丘,就以丘为氏。另外还有东郭、西郭、东门、西门等等,都是来自居住地。四是来自祖父的名子或谥号。春秋初年,郑武公的小儿子叔段被哥哥打败后逃往国外,其后人以段为氏。春秋时,鲁国人端木赐,字子贡,是孔子的学生,他的后代以贡为氏。依据周朝的制度,诸侯国国君的儿子称公子,孙子称公孙,曾孙不能再称公孙,只得以祖父的字或为氏。如周平王的一个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为氏;齐文公的儿子有个叫公子高的,他的孙子溪就以“高”为氏;姜尚被周武王尊称为师尚父,意思是:师之,尚之,父之,姜尚的后人有一部分以尚为氏。

沧州文化——沧州姓氏文化漫话(连载之一)

战国以前,姓和氏是有严格区分的,往往女人称姓,男人称氏,到汉代姓氏开始混用,并逐渐全部改氏为姓。现在我们见到的姓,绝大部分是战国以前的氏。

了解了姓氏的来历,我们再来看一种在日常交往中,有关姓氏的现象。两个同姓的见了面,往往感到非常亲切。尤其是出了远门,谁也不认识谁,如果碰到了一个同姓的,你姓李啊?我也姓李。好象突然彼此之间的距离就拉近了,会油然而产生一种亲切感。因为大家都觉得一笔写不出两人“李”来,五百年前是一家嘛。这句祖祖辈辈都认为是至理名言的话,我们仔细分析分析,就会发现是不全面的。

沧州文化——沧州姓氏文化漫话(连载之一)

为什么呢?有的同姓是一个祖宗传下来的,有的同姓则不是,同姓并不都是一家子。古代小说中,壮士往往拍着胸脯道: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某家是也。其实,这只是文学作品中对壮士行为的刻画。在历史的烟云中,改姓是经常发生的。比如“汤”姓,在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姓氏改为汤姓。其中最大的有杨姓改汤姓,温姓改汤姓,唐姓改汤姓等等。戴姓是春秋时戴国的后裔,戴国被宋国灭掉后,戴国的后人以“戴”为氏。在这同时,宋国国君宋戴公,他的儿子中也有以他的谥号“戴”为氏的。两个戴姓一样,但祖先却不是一个人。在历史上,特别是人口众多的大姓,大多数都有好几个来源。有的是因皇帝赐姓改姓的,比如李家做皇帝的唐朝,赐了好多外人姓李,甚至还赐了不少少数民族姓李。有的是因避祸改姓的。比如,汉朝史学家司马迁,因替李陵鸣不平而遭受刑罚,为使后代不受影响,他把“司”字加上一竖,让一个儿子姓了“同”,把“马”字加了两点,让一个儿子姓了“冯”,所以司马迁的后代中没有姓司马的。后来,这个同姓中的一支迁到了江浙一带,改为人工“仝”,目前这个“仝”姓沧州有。有的因避仇、战乱而改姓。比如汉初的张良,他本是韩国的贵族,姓韩。后因刺杀秦始皇,躲避朝廷的抓捕,而改姓张。韩信有一个儿子改姓了“韦”,岳飞的后人有的改姓,方孝儒的族人改为“施”、“族”等。有的是因给人过继而改姓的,比如三国时曹操的父亲曹嵩。他本姓夏侯,后因给宦官曹腾过继,而改姓曹等等。所以说,姓氏的来源多种多样,同姓并不一定都是一家子。

沧州文化——沧州姓氏文化漫话(连载之一)

有人要问,我国现在有多少姓氏呢,过去流传的《百家姓》是一百个姓吗?

现在全国到底有多少姓氏,准确统计也很难,《万姓谱》载有单姓30038个,复姓1619个。复姓中,有三字姓66个,四字姓2个。《中国人名大辞典》则集有姓4129个,其中单姓2288个,复姓1689个,三字姓143个,四字姓7个。据专家们的说法,现在的姓比较常用的有3000多个,比较集中的有100个。说到《百家姓》,也并不是一百个姓,百者,言其多也。其实这本书共收集单姓446个,双字复姓61个,共计507个姓。我们现在常见的《百家姓》是宋朝初年,杭州的一位教书先生编的。当初只是做为孩子们用的初级课本。它四字一行,八字一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沧州文化——沧州姓氏文化漫话(连载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