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古小讲堂:古代“姓”、“氏”的由来

 金色年华554 2018-09-08

“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

——《国语》


源于母系社会的“姓”


上古历史中,人物名字大多有“氏”这个字,比如: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等等。


历史通常将一项伟大事业冠名在“氏”字前,以此区别其他氏族,像有巢氏是首个“构木为巢”的氏族;燧人氏是发明钻木取火的氏族;神农氏是开创农业的氏族。


我们知道,“氏”和“姓”常常被联系在一起,以至于大家觉得是一回事,所谓“张氏”、“王氏”,也被说成“姓张的”、“姓王的”。但其实,“姓”和“氏”还是有区别的。

《说文》中有言:“因生以为姓,从女生,生亦声。


“从女生”道出,同一女性始祖的后代才能称相同的姓,当然了,“姓”诞生在母系社会,人人不知其父,只知其母,尊崇母亲的姓,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从上古八大姓,都和“女”字相关,便可见一斑。




至于姓的来源,最有名的当属“图腾感生说”。


这一说法认为,中华古姓起源于古老的图腾崇拜。在原始先民眼里,万物都有灵魂和生命,而载有灵魂的图腾同样有着神秘能量,如果部族里的女性受图腾的感应,便可以繁育后代。


共同崇拜的图腾渐渐演变成了姓,如熊、龙、牛、梅、李等,这些都是以祖先图腾为姓的例证。


那“姓”有什么作用呢?实际上,在母系社会,人们已经尝到近亲通婚带来的恶果,而同姓不婚正可以化解这一困扰。所以,“姓”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于“明血缘”。


说回现代的“姓”,多数的家庭,孩子是随父姓的。而这一传统,要追溯到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时期,男尊女卑思想渐渐盛行,父系家族的姓便开始传承下来。


“氏”的来历


姓”的来历如此,那“氏”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同“姓”先民繁衍生息,队伍发展壮大,人们开始散居各地,于是,不同的群体需要特殊的记号作为标志,“氏”这时便出现了。


如《通鉴外纪》所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概括地说,“氏”其实就是“姓”的分支,像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便是上古时代有名的氏族。


姓氏随着世代变迁,到了战国时期,同姓子民血缘的共同成分越来越少,同姓不婚变得不重要,而“别贵贱”的“氏”,也不再是贵族身份的标志,因而,“姓”和“氏”之间的区别逐渐消失,另外,我们现在的姓,也是在秦汉之后,渐渐确立了下来。


姓氏不单是一个称谓,还负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我们今天讲述的姓氏来历,只是姓氏文化中的一隅,至于姓氏其他的历史文化,我们在以后还会讲到,敬请期待。

——  ——


【闻古知新说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