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嬴姓的由来与形成

 天涯待归客 2014-12-26
    嬴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为上古八大姓之一。古史传说中的帝王之一少昊,就因降生在莱芜的嬴水之滨而姓嬴。他创造了一个以鸟为图腾的部落联盟,为我国东夷族中鸟夷的重要首领之一,发迹于穷桑,建都于曲阜,发明了候鸟纪历和大渊之乐。相传虞舜时期,他的后裔伯益,被舜赐嬴姓,让他担任嬴姓部落的酋长,他便继承了少昊的嬴姓。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以嬴为姓的古国有70多个,以嬴为姓或从嬴衍化出来的姓氏多达150多个。古代嬴姓部落活动的中心就在今莱芜境内嬴汶河流域的城子县村古嬴城遗址一带。
    姓氏是探究氏族、国家根源的重要依据,是我国古代氏族社会的产物,它的出现已透露出文明社会的曙光。当母系氏族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妇女们承担起氏族抚育儿女和掌管家庭财富的责任,成为氏族中心的主要人物,以妇女为主体的母系氏族制度开始形成,人类初步知道了血统亲缘关系,为了在不同氏族集团交往中互相区别,便创造了各氏族集团之间不同的标识符号,这就是“姓”,它受到氏族集团共同的尊崇和供奉。经过漫长的社会实践,原始居民为了优生和保持部族优势,逐渐发现和规范出了同姓不能通婚的原则,郑樵说:“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夏、商、周)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宋]郑樵《通志·氏族略》。随着同姓氏族的繁衍发展,姓已经不能够满足人际交往和通婚关系的需要,便逐渐分化出许许多多的氏族来。自从由母系为中心的氏族社会进入以父系为中心的社会之后,父系的“氏”就取代了母系的姓,特别是随着夏代由古代部落大联盟发展成为世袭的奴隶制国家后,便“胙土命氏”,氏便由姓的母体分出,单立门户,成为诸侯国和贵族的专利和荣耀。发展到汉代“以氏为姓,遂为一代之制”[清]钱大昕《十贺斋养新录》卷十二。
    嬴姓为上古八大姓之一,这八大姓为姜(炎帝)、姬(黄帝)、妫(尧女舜妻居地)、姒(禹)、嬴(少昊)、姞(黄帝子)、姚(舜)、妘(祝融后)。据宋代郑樵《通志·氏族略·氏族序》称:“姓之为氏,与地之为氏其初一也,皆因所据而命,得赐者为姓,不得赐者为地。居于姚墟者赐以姚,居于嬴滨者赐以嬴。姬之得赐,居于姬水故也;姜之得赐,居于姜水故也。故曰因生以赐姓。”“居于嬴滨者赐以嬴”,这应是嬴姓来源的原由和证据之一。“嬴滨”,即嬴水之滨。嬴水,即今莱芜境内的嬴汶河,初为水名,后为族名、国名、邑名。有的学者认为“嬴中为女,即母系社会残迹,亦作鸁,是以鸟为图腾”何光岳《中华姓氏源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版,第3268~3269页。“姓”本发生于母系氏族社会,表示妇女世代相传的血统关系,由女姓方面决定,起着明血缘,别婚姻的作用。因此,我国最古老的姓里边都含有“女”字,而且“姓”字本来就由“女”和“生”两字组成,这正是母系氏族社会的反映和印证。
    以嬴为姓的氏族部落是古代东夷族的重要一支。东夷是我国古代东方人数众多的一个部落群,因位于东方,善于用弓,故称东夷。[汉]许慎《说文·大部》,中华书局影印本1963年12月版,第213页。“夷,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东夷人当时还处在狩猎时期,对狩猎工具特别重视,对制作这类工具特别擅长,对鸟兽的习性特别熟悉。由于长期的狩猎生活,东夷人对鸟特别崇拜,便发展成以鸟为图腾的氏族集团。《山海经·海内经》称:“有嬴民,鸟足”,可知嬴姓为鸟夷之族。后来人口繁衍,随着氏族组织的分裂,东夷分成人夷、鸟夷、郁夷三大支。其中嬴姓为鸟夷中的主体,以凤鸟为主图腾,又处在鸟夷分布的中心地带,为诸鸟夷之宗,故有些学者指出:“今知嬴姓实出于古图腾部族。”刘节《释赢》,《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研究所集刊》,1947年第一册,第87~92页。在原始社会,人们认为每一个氏族部落都与某种生物有着亲缘关系,
或与某种无生命的物体有着特殊联系,古人把这类生物或物体看作整个氏族部落的祖先、象征和庇护者,就是所谓的“图腾”。在原始氏族中,图腾被严加保护并无限信仰、崇拜与赞颂。因此,图腾的标志即成为原始氏族部落的“姓”的最早来源。在“东方鸟图腾部族中,影响最大的是嬴姓部族。”祝中熹《早期秦史》,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年2月版,第14页。《东夷杂考》在谈到古代氏族祖先和神话传说时说:“大约还有一些可靠的东西夹杂在那些虚无缥渺的传说中,例如,在山东中部和南部,有一部分可能是少昊氏、大彭氏的后裔(嬴姓和盈姓)。”李白凤《东夷杂考》,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3页。
    嬴姓以鸟为图腾的有淮夷、蒲姑、奄、谭、徐、江、黄、钟離等。古代以嬴为姓的方国、封国有70多个,分布在今山东、江苏、安徽、湖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但以山东居多,如嬴、蒲姑、郯、谭、莒、费、奄、莬裘等。由嬴姓衍化出来的姓氏有150多个,如秦、赵、江、黄、徐、葛、沈、梁、金、马、宁、穆、时、白、谷、汪等,他们都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选自《莱芜区域文化通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