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且看古人怎写“愁”

 上官紫韵 2010-05-14
        愁,是作用于人内心的一种抽象情绪,看不见,摸不到,嗅不出气味,听不见声音。古人却运用种种修辞手法——比喻、通感、拟人、夸张,杂采世间万事万物,将愁绪转化为可见可闻可触可感,有重量,有长度,有色彩,有音响,有生命的客体形象,并与诗人的情绪结合,构成新的意境,写来花样繁多,妙言迭出。 
        一、“愁”有长度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李白)将抽象的愁转化为“三千丈”白发和一线万里长江,“愁”有了长度。这个比喻到了南唐词人李煜笔下又翻新意出新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比喻所引起读者的联想比“白发三千丈”更为深远广阔,“愁”,不仅有了长度,而且有了动态,不可见的愁绪成为流不尽,淌不完的滔滔江水。“若问此愁深浅,天阔浮云远。”(郑城)将目光和愁绪引向高远莫测的苍穹和流动的浮云,又写出了愁的新意境。 
        二、“愁”有体积 
        “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赵嘏)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的群山高峻突兀,却抵不上“愁”的一半,“愁”的体积有多大?世间无物可比。 
        三、“愁”有重量 
        “愁”在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笔下更有一番新的情趣:“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洲,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竟会有重量,凝聚,滞重,连船也载不动。诗人超常的想象力可察可见。 
        四、“愁”有数量 
        “莫将愁绪比飞花,花有数,愁无数。”(朱敦儒)漫山遍野的飞花衬托出“无数”之愁,无尽的愁思立刻化为可见可感的形象。“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春江水是愁人泪,怎流得尽淌得完呢? 
        五、“愁”有音响 
        “长路关山何日尽,满堂丝竹为君愁。”(张谓)“愁”是丝竹(音乐)的鸣奏之声。“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徐再思)“愁”是风吹梧桐雨打芭蕉的无可奈何的叹息声。“几叶秋声和雁声,愁人不要听。”(万俟咏)“愁”是秋风萧瑟,是鸿雁悲鸣。 
        六、“愁”有色彩 
        “谁言南海无霜雪,试向愁人两鬓看。”(裴宜直)白色的“愁”的使者,已经爬上了望乡不归的老人的双鬓。而在盼望游子归来的情人的眼里,“愁”却又染上了淡淡的绿和苍茫的暮色:“莫上高楼看柳色,春愁多在暮山中。”(赵执信)先将愁思寄托于柳叶变青,继之不忍再见它长大长绿,(游子不归)当她回首一望,则是无奈的暮色苍茫。在王实甫的笔下,“愁”又变成了缤纷飘落的红色花瓣和一碧溪流,有了动态:“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更令人可惊可叹的是贺铸言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成风絮,梅子黄时雨。”在诗人的想象里,这种“闲愁”简直是弥漫无际铺天盖地而来,有声有色,会飞会长,又创出新的意境。 
        七、“愁”有生命 
        “愁”它长着双脚:“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杜甫)“愁”,就像一个忠诚但并不讨人喜欢的仆人,无时无地不跟着你,即使在你的睡梦之中,它也希望伴随你,一旦你醒来,它又站立你眼前,挥之不去,不招自来:“春愁兀兀成幽梦,又被流莺唤醒来。”“愁”不但长着双脚来去自由,而且有着惊人的速度:“江南人去路缈,信未通,愁先到。”(周邦颜)正当绿肥红瘦之时,“愁”又如顽童一般,缠绕着你,并且一天天长大:“乍雨乍晴花自落,闲愁闲闷日偏长。”
        
       ——先辈的境界,让我辈汗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